『词作』苏轼和辛弃疾的农村题材的词作看似不经意,但绝非偶然产生

苏轼对辛弃疾的影响是明显的 , 两人又分踞北宋、南宋词坛的雄主地位 , 因而被后世并称为“苏、辛” 。苏没后四十年辛方出生 , 文学史上也许很难找出这种珠联璧合的异代并称了 。苏、辛最根本的相似在于他们精神境界的相契 。这一点 , 近人刘熙载和王国维这两位颇具卓识的词学家早已言明 。刘称:“苏、辛皆至情至性人 , 故其词潇洒卓荦 , 悉出于温柔敦厚 。”(《艺概》卷四)“东坡之词旷 , 稼轩之词豪 , 无二人胸襟而学其词 , 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读东坡、轩词 , 须观其雅量高致 , 有伯夷柳下惠之风 。”(《人间词话》)

『词作』苏轼和辛弃疾的农村题材的词作看似不经意,但绝非偶然产生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辛弃疾
性情、胸襟、人品的相近 , 使苏、辛词的并称成为文坛最惬人心意的一种景观、一种境界 。此处拟再提供一点苏、辛精神境界相契的证明 。两宋词人颇多视词为艳科者 , 一些识见超拔者能有所开拓 , 但对于农村的风土人情却殊少在词中去加以表现 , 而苏辛却对农村生活都有一种由衷的向往 , 在《东坡乐府》和《稼轩长短句》中都有一定量的农村题材的作品 , 而且质量特高 。他们在这些作品中以生动活泼的语言、爽朗明快的调子来歌咏农村新鲜淳朴、生机盎然的生活景象 , 让我们见到一幅幅素朴的农村风情画、听到一声声沁人心脾的乡村短笛的奏鸣 , 闻到一阵阵麦苗草叶的芳香东坡在任徐州太守时 , 曾参加石潭乡里的谢雨祭祀 , 在途中作有一组《浣溪沙》词 , 时值仲夏 , 村野一片欣欣向荣 , 诗人怀着欣悦之情记下了这乡旅之感 。

『词作』苏轼和辛弃疾的农村题材的词作看似不经意,但绝非偶然产生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农村风光
簌簌衣巾落枣花 , 村南村北响缫车 ,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唯欲睡 , 日高人渴漫思茶 , 敲门试问野人家 。软草平莎过雨村 , 轻沙走马路无尘 , 何时收拾偶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泼 , 风来蒿艾气如薰 , 使君元是此中人 。缫车是农村用于抽丝的一种手工机械 , “偶耕”算是用典 , 《论语·微子》载有长沮、桀溺两隐士并耜而耕的事 。此处表示了东坡先生对躬耕陇亩的深深向往 。簌簌飘落的枣花 , 此起彼伏的缫丝声 , 随风而来的蒿艾清气都让东坡有一种微醺的淳美感觉 , 于是这位父母官在这充满淳朴古风的乡间 , 扣动了山野村民的柴扉 。

『词作』苏轼和辛弃疾的农村题材的词作看似不经意,但绝非偶然产生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古风的乡间
词以白描出之 , 如“牛衣古柳卖黄瓜” , 直如李可染先生以简古笔墨绘出的农村风俗图 。而东坡本人的惬适之情也让人想起夏卧北窗下自谓羲皇上人的陶公 。稼轩写农村题材的词作似较坡翁为多 , 两人情味、意趣十分相近 , 如《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 ,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 中儿正织鸡笼 , 最喜小儿无赖 , 溪头卧剥莲蓬 。

『词作』苏轼和辛弃疾的农村题材的词作看似不经意,但绝非偶然产生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田间青青草
由稼轩村居词可读出陶潜“性本爱丘山”、“复得返自然”的恬适心境 。爱低小的茅檐 , 爱青青的河边草 , 更为白发翁媪的软侬吴音所陶醉 。家中诸儿也已经融入了农村生活 。尤其是“溪头卧剥莲蓬”的小儿 , 天真烂漫之状作者以“无赖”形之 , 真是神态毕现 , 呼之欲出 。此与“牛衣古柳卖黄瓜”均可看作白描见神的经典之笔 。另一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农村夏夜之景 , 也是不可多得之佳作:明月别枝惊鹊 ,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半年 ,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 路转溪桥忽现 。分页标题

『词作』苏轼和辛弃疾的农村题材的词作看似不经意,但绝非偶然产生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稻田风光
上半阕蛙声、蝉鸣、人语声 , 交织成一片天籁 , 却又闹中显静 , 透出一种幽阒宁谧之趣 。配合着阵阵稻花香气 , 令人恍入桃源 。下半阕 , 山雨、星天、茅店、溪桥 , 皆农村习见景物 , 在作者轻灵笔致下 , 也显得亲切可人 , 而“路转溪桥忽现” , 也有点柳喑花明的惊喜 。一次普通的乡间夜行 , 写得如此有情有味 , 也足见稼轩在长期投闲置散中对农村着实产生了一种归属感和融入的意向 。这种意向在《鹧鸪天·代人赋》中也曾有过展露 。陌上柔桑破嫩芽 , 东邻蚕种已生些 。

『词作』苏轼和辛弃疾的农村题材的词作看似不经意,但绝非偶然产生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农村风光
【『词作』苏轼和辛弃疾的农村题材的词作看似不经意,但绝非偶然产生】?平冈细草鸣黄犊 , 斜日寒村点暮鸦 。山远近 , 路横斜 , 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 , 春在溪头荠菜花 。结句十分明确地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的憎厌和对乡村的热爱 , “春在溪头荠菜花” , 朴素的表述中蕴含了深意 。苏、辛的农村题材的词作看似不经意 , 但绝非偶然产生 , 其类似于陶渊明以来的田园诗 。对于农村的渴慕在苏、辛有深意在焉 , 绝非一般文人雅士住惯了雕梁画栋的华屋 , 忽然想去稻香村的竹篱茅舍逛逛之类的行为可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