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岸樵夫」《我与地坛》:苦海难渡,重温史铁生笔下的生死之辩
【「隔岸樵夫」《我与地坛》:苦海难渡,重温史铁生笔下的生死之辩】
"我只担心一件事 , 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难"
——陀思妥耶夫斯基
本文插图
《我与地坛》
中国当代文坛中 , 史铁生绝对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 。 其自传体散文《我与地坛》 , 更是在文坛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为世人所铭记 。 早在1991年《我与地坛》发表后 , 韩少功曾说:“这篇文章的发表 , 对当年的文坛来说 , 即使没有其他的作品 , 那一年的文坛也是一个丰年 。 ”其评价之高 , 让人惊叹 。 但凡是认真读过史铁生文字的人 , 想必心里或多或少都会升起钦佩之感 。 这篇文章还被节选进了中学的教科书 , 许多人接触史铁生便是从那时开始 。
时至今日 , 《我与地坛》的魅力依旧经久不衰 。 史铁生亲切朴实的文风 , 深邃澄澈的思想和宽厚博大的情怀 , 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 。 文中对生与死的感悟 , 对苦难的思索 , 对母亲的怀念 , 都深深触动着读者的心灵 。 这些饱含情感充满意蕴的文字 , 在历史的长河中 , 始终如高悬于夜空的星辰 , 照亮着多少迷失灵魂的归宿 。
但值得深思的是 , 要何等厚重的灵魂 , 才能用如此质朴的文字 , 表达出如此深邃的哲思?可以想见 , 史铁生必定是经过了命运的残酷折磨 , 才获得了如此透彻的感悟 。 正如其所言 , “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 , 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 , 让历史铁一样的生着 , 以便不断地去看它 , 不是不断去看这些文字 , 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心魂 , 看这心魂的可能与去向!”
命运多舛的史铁生 , 经过十五年苦苦探索 , 终于为自己的人生找到了答案 。 这篇《我与地坛》更是集结了他多年来对苦难深切的感悟和对生命孜孜不倦的思索 。 这是他的思想历经十五年的炼化和沉淀 , 凝练成朴实而宽厚的文字 , 展现在我们面前 。 一、苦海难渡——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 , 史铁生个体的命运在时代的浪潮中被裹挟前行 。 本是个激情四射的岁月 , 但是从天而降的灾难却让年仅21岁的史铁生不得不早早开始面对生命残酷的一面 。 命运向他露出了狰狞的獠牙 , 厄运欺身而上 , 在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时忽地残废了双腿 , 这犹如把他放逐到苍茫无际的荒原之中 , 去直面生存的艰难 。 孤独、苦闷、绝望 , 笼罩着如沧海一粟的史铁生 , 让他四顾茫然 , 不知所措 。
“找不到工作 , 找不到去路 , 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 ”史铁生面对这忽然而至的苦难 , 一时陷入失魂落魄的境地 。 试想看 , 一个正值青春年华的生命 , 突然被告知失去了双腿 , 结果后半生只能与轮椅为伴 , 这该是怎样一个锥心刺骨的现实?史铁生想不通 , 上帝怎会对年纪轻轻的他如此刻薄?这该是何等的不公 。
本文插图
尽管感到不甘心 , 但对他而言 , 苦难却远未结束 。 母亲的猝然长逝 , 让他在埋怨自身命运的同时 , 也渐渐体察到了降诸于母亲身上的苦难 , 而那无法言说的痛苦一直被母亲默默承受着 。 当她任由史铁生去园子闲逛时 , 她却时时刻刻担心着儿子一时想不开而离她而去;当母亲来找他时 , 他却不理不睬 , 任由母亲如海上的一叶孤舟般寻觅着他;当母亲送他出门时 , 久久不动的身姿之中蕴含的是怎样一种祈盼和恳求?她那二十岁就截瘫的儿子 , 终于在她走后 , 渐渐明白了她的苦难和伟大 。
这是属于史铁生和母亲的苦难 , 但史铁生在地坛的十五年里 , 对苦难的思考 , 不仅看得更多 , 也看得更远 。 地坛里除了史铁生和她的母亲 , 也有着形形色色的人与事 。 如那唱歌的小伙、捕鸟的汉子、饮酒的老者 。 但最让史铁生感动造化弄人的却是那个数次与幸运之神失之交臂的长跑运动员 , 以及那个美丽纯洁却又智力低下的姑娘 。 这都让史铁生越发深入思索 , 那降诸于人世的种种的不幸和残缺 。 面对由此引发的苦难 , 我们貌似避无可避 。 每个人来到世上 , 就好像走在这荆棘丛生的灌木丛中 , 痛苦和煎熬或许才是人生的常态 。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史铁生自身残缺的命运和母亲坚忍却毫不张扬的爱 , 引发了他对芸芸众生苦难经历的深切怜悯和关怀 。 正是这种怜悯和关怀 , 使得他把个人命运投放在人世百相的大背景中时 , 越发能看到苦难的如影随形、不可逃离 。 既然如此 , 那何不坦然面对?或是忍受、或是享受、或是征服、或是超越 , 全看自己的本事 。 这份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 注定要与我们融为一体 。 二、生死难猜——大彻大悟后的感慨
为了逃避这世界带给他的苦痛 , 失魂落魄的史铁生摇着轮椅 , 在一个平静的下午里进入了地坛 , 开始了他与地坛宿命般的缘分 。 地坛使他远离了喧嚣的人世 , 带给了他一片祥和和宁静 , 渐渐成为了他灵魂休憩的场所 。 在这地坛里 , 他看着四季变幻、风霜雨雪、花开花落、云卷云舒 , 与世隔绝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 思考着事关灵魂的人生哲学 。
本文插图
人往往就是这样 , 只有当突然遭受极大的打击或痛苦时 , 才会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 才会开始自我审视 , 探寻自身存在的价值 。 史铁生亦是如此 。 双腿瘫痪后带给他的苦痛 , 让他一度对生命倍感绝望 。 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 与现实的无比残酷 , 这期间的落差 , 让史铁生无比想要投入死神的怀抱 。 面对着这无法破解又无法逃离的困境时 , 他不得不开始思考生与死的问题 。
在与地坛热闹的生命天天相伴的日子里 , 他渐渐明悟 , 原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 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 既然死终不可避免 , 那又何必急着完结自己的生命呢?说不定继续活下去 , 还会有不一样的惊喜呢?这样一想 , 史铁生逐渐放下了死的念头 。 接下来就是怎么活的问题了 。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 。 史铁生在地坛一待就是十五年 。 十五个春夏秋冬里 , 他从未忽略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 但在思考的同时 , 他渐渐开始写作 。 于是问题又演变成了自己为什么而活 , 又为何要写作?
本文插图
写作最初的原因 , 用他的话说 , 就是“有朝一日在别人眼里也稍微有点光彩 , 众人眼里也能有个位置 , 哪怕再去死也能说得过去” 。 于是带着本子和笔 , 在地坛里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落 , 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 。 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 , 努力得到了回报 。 作品获奖后 , 各种荣誉纷至沓来 , 这让他兴奋地睡不着觉 。 为了写出更多的小说 , 他像中了魔似的 , 到处去寻找素材 , 生怕自己文思枯竭 , 过得越来越恐慌 , 结果却活得像个人质 。 于是他开始反省 , 与其被写作绑架 , 还不如一死了之 。 但是他没有 , 说明还是想活 。 为什么想活呢?因为人是有欲望的 , 人活在这世上还是想得到点什么 。
存在主义总是强调人生本无意义 , 倡导一种向死而生的价值观 。 尤其是在萨特看来 , 人活着不仅面临死亡的威胁 , 还有无意义的威胁 。 若是活得毫无价值 , 那就与死亡没有两样 。 对史铁生而言 , 也是如此 。 他深知 , 仅仅是活着是不够的 , 还需要找到一条通往幸福的道路 。 所以他会选择写作 , 这成为了他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 。 在写作中 , 他能发现自己活着的意义 , 因为生命的价值在于其充实的过程 , 而不是那个立于终点遥不可及的目标 。
但是对意义的追求也是一种欲望的体现 , 求而不得就会产生痛苦 , 但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因为欲望的存在 。 正如史铁生借园神之口所说:“孩子 , 这不是别的 , 这是你的罪孽和福祉 。 ”结语
《我与地坛》中 , 对苦难的通达认识 , 对生死的透彻感悟 , 赋予这篇散文特有的人文关怀和思想深度 。 在文中 , 史铁生用有限的生命 , 尝试去探索无限的人生 , 在与宿命的对抗中 , 痴痴地去寻找人生于世的意义 。 这份向死而生的担当 , 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绚丽多姿和朴实厚重;这份坚持不懈的探索 , 让我们目睹了人性的高贵坚忍和自我超越 。 史铁生宛如一个史无前例的开拓者 , 为我们探索命运的征程 , 迈出了孤独却永恒的一步 。分页标题
- 周樵夫@一位离婚男人的忠告:别用“无知”,毁了你的婚姻
- 周樵夫:忙起来,是治愈分手的“良药”
- 「周樵夫」原创 真正“优秀”的人,都有4种难得的“品质”
- 『周樵夫』幸福的爱情,拒绝三种“作”,许多女人却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