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系秦汉逢锴@从软马鞍到高桥鞍:秦始皇帝陵的骑兵鞍马,为啥没有马镫?


导言:秦始皇帝陵兵马俑陪葬坑中的秦俑是写实风格的雕塑艺术 , 陶马也不例外 。 秦俑坑中的马 , 有拉战车的马和骑兵鞍马两种 。 拉战车的马 , 它们四匹一组 , 后面拖一辆战车 , 在一、二、三号兵马俑坑中都有出土 , 无马鞍 。 骑兵鞍马 , 主要集中在二号坑的骑兵阵和车、步、骑混编阵 , 马背上塑有马鞍 , 四匹一列排列在俑坑的过洞内 。 虽然这些鞍马配备有马鞍 , 但奇怪的是 , 马鞍上却没有发现供骑兵上下马和骑乘时踏脚的马镫 , 这是为啥呢?最简单粗暴的回答是 , 秦代还没有发明马镫 。 那么 , 马镫又是啥时候出现的呢?
【考古系秦汉逢锴@从软马鞍到高桥鞍:秦始皇帝陵的骑兵鞍马,为啥没有马镫?】
考古系秦汉逢锴@从软马鞍到高桥鞍:秦始皇帝陵的骑兵鞍马,为啥没有马镫?
本文插图
秦始皇帝陵兵马俑陪葬坑中的骑兵鞍马
一、马镫的出现
马镫何时出现?文献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 。 考古资料表明 , 我国迄今所见到的最早的马镫 , 出现在湖南长沙西晋永宁二年(公元302年)墓中的一件陶马身上 , 此时距离秦代有500多年 。 但这件陶马的马镫是单镫 , 系在马鞍的左侧 , 是镫的早期形态 。

考古系秦汉逢锴@从软马鞍到高桥鞍:秦始皇帝陵的骑兵鞍马,为啥没有马镫?
本文插图
陶马和单镫
到了东晋十六国时期 , 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鲜卑人发明了完备的双马镫 。 最早的双马镫实物发现于辽宁省西部的朝阳 。 1965年在辽宁省赤峰市北票县东晋十六国时期北燕贵族冯素弗墓中 , 出土了一幅铜鎏金木芯马镫 , 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

考古系秦汉逢锴@从软马鞍到高桥鞍:秦始皇帝陵的骑兵鞍马,为啥没有马镫?
本文插图
冯素弗墓中的铜鎏金木芯双马镫
马镫的发明 , 尤其是双镫的应用 , 标志着骑乘所用的马具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 。 在马镫没有发明之前 , 骑士必须依靠双腿的力量 , 用力夹住马腹 , 才能保证身体的稳定 。 当骑兵在马背上射箭时 , 必须减慢骑行速度 , 才能拉弦张弓 , 这样往往会贻误战机 。 有了马镫后 , 骑士仅仅借助小腿的力量 , 就可以熟练掌控自己的坐骑 , 并避免在驰骋时从马上跌落 , 减少意外发生 。 同时 , 马镫保障了身体的平衡 , 骑士的双手被解放出来 , 可以灵活操持作战兵器 , 大大提高了骑兵的战斗力和杀伤力 。 马镫后来由中国北方草原地区的游牧民族传播到了欧洲 , 因此马镫又被称为"中国靴子" , 是人类历史上一项划时代的发明 。

考古系秦汉逢锴@从软马鞍到高桥鞍:秦始皇帝陵的骑兵鞍马,为啥没有马镫?
本文插图
如今配备双马镫的马匹
但只是简单粗暴的说:"秦代还没有发明马镫" , 以此来解释为什么秦代骑兵的马鞍上没有配备马镫 , 事实上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 二、从"软马鞍"到"高桥鞍"
仔细观察秦始皇帝陵兵马俑陪葬坑中的骑兵鞍马 , 可以发现马背上的马鞍有左右两块垫子 , 垫子的断面呈半月形 , 表面排列针眼状的小孔 , 通过腹带固定在马背上 , 这是典型的软马鞍 。 和今天普遍使用的高桥马鞍差异较大 。

考古系秦汉逢锴@从软马鞍到高桥鞍:秦始皇帝陵的骑兵鞍马,为啥没有马镫?
本文插图
秦始皇帝陵兵马俑陪葬坑中骑兵鞍马的马鞍
其实 , 考古发现的战国秦汉时期马鞍 , 都是软马鞍 。 "软马鞍"是根据马鞍的结构特征归纳出的描述性定义 , 特指用软性材料制成的鞍具 。 软马鞍不配备马镫 。 与之相反的就是具备硬质骨架的高桥鞍 , 其骨架结构包括前、后鞍桥以及两块鞍座板 , 均为木质 。 在马镫发明以后 , 也就是西晋以后 , 高桥鞍就都配备上了马镫 , 并且存在一个从单镫向双镫发展的历程 。分页标题

考古系秦汉逢锴@从软马鞍到高桥鞍:秦始皇帝陵的骑兵鞍马,为啥没有马镫?
本文插图
高桥鞍结构和各部分名称
而高桥鞍最早出现于魏晋时期 , 魏晋以后流行 。 这种结构的马鞍除了能给人稳定的依托 , 还能减轻马匹的不适 , 性能非常优越 。 因此一直到近现代 , 常用马鞍的主体结构都没出现根本变化——依然是高桥鞍 , 而材质已经不局限于木质 , 还有各种合成材料等 。

考古系秦汉逢锴@从软马鞍到高桥鞍:秦始皇帝陵的骑兵鞍马,为啥没有马镫?
本文插图
如今的高桥马鞍
但不是说软马鞍在魏晋以后就消失了 , 直到今天 , 青藏高原地区的一些藏民 , 在骑马放牧时常常不用高桥鞍 , 而是用一种简单的软垫马鞍 , 通过腹带固定 , 并且不装马镫 。 他们在野外放牧需要经常上、下马 , 使用软垫马鞍时只要按住马背就可以跃上马背 , 很便捷 , 如果使用高桥鞍 , 就需要扳鞍踏镫 , 反而不如软马鞍方便实用 。

考古系秦汉逢锴@从软马鞍到高桥鞍:秦始皇帝陵的骑兵鞍马,为啥没有马镫?
本文插图
如今都兰县藏民所用软马鞍
显然 , 软马鞍和高桥鞍是两个系统 , 它们分属两种不同类型的马鞍 。 而且 , 软马鞍出现时代较早 , 始终无马镫;高桥鞍出现时代较晚 , 自产生马镫后就普遍配备 。 简单的将秦始皇帝陵兵马俑陪葬坑中 , 骑兵鞍马不配备马镫归结为马镫尚未发明 , 并不准确 , 这还容易误导大家对马鞍、马镫的认识 。 正确的解释是 , 骑兵鞍马使用的是本身就无马镫的软马鞍 , 高桥鞍和马镫此时都尚未发明 。
迄今为止 , 考古所见的战国秦汉时期软马鞍 , 保存最好的一件来自新疆鄯善县吐峪沟苏贝希Ⅰ号墓地 , 墓地的时代约在公元前5至前3世纪 。 考古出土的马鞍主体包括左右两扇鞍垫 , 都是用皮革缝制而成的 , 内部填充了密实的鹿毛 , 并用针线在鞍垫上绗缝加固 , 因而在软马鞍的表面留下了密集而又整齐的针眼 。 鞍垫之间留有空隙 , 用三条平行的宽皮带相连结 。 马鞍前后两端略微高起 , 断面近半月形 , 下缘还连接有一根腹带 。 限于保存环境和埋葬习俗等原因 , 迄今为止 , 除了新疆外 , 我国其它地区还没有发现战汉时期的软马鞍实物 。

考古系秦汉逢锴@从软马鞍到高桥鞍:秦始皇帝陵的骑兵鞍马,为啥没有马镫?
本文插图
苏贝希Ⅰ号墓地出土的软马鞍
但是 , 中原地区却发现了软马鞍的图像资料 。 如:洛阳金村古墓出土的战国金银错狩猎纹镜上 , 装饰有骑马武士 , 这是到目前为止 , 所见最早的配鞍马匹形象之一 。 严格的说 , 这个武士是蹲在马背上的 , 所以正好把马鞍完整的露了出来 。 图像中的马鞍比较平缓 , 表面散布五枚小圆点 , 正中间有一根条带 , 图中的鞍具是对软马鞍的简略描绘 。 中部的条带应是连缀鞍垫的皮带 , 小圆点则是模仿软马鞍表面的纹饰 。 由于铜镜上可以发挥的空间很小 , 整个武士图不过几公分大 , 因此无法表现出密集的针眼 , 只能用五个小点来示意 。

考古系秦汉逢锴@从软马鞍到高桥鞍:秦始皇帝陵的骑兵鞍马,为啥没有马镫?
本文插图
洛阳金村古墓出土的软马鞍图像
三、欧亚大陆的文化交流
在欧亚草原东部的阿尔泰地区 , 前苏联考古学家发掘了著名的巴泽雷克墓地(公元前5~前3世纪) , 清理出保存较好的殉马和实物马具 , 其中的马鞍显然也属于软马鞍 。

考古系秦汉逢锴@从软马鞍到高桥鞍:秦始皇帝陵的骑兵鞍马,为啥没有马镫?
本文插图
巴泽雷克墓地出土的软马鞍
把欧亚草原的马鞍材料和中国境内的软马鞍进行对比 , 就会发现这些软马鞍分布区域很广泛 , 而且国内、国外的材料有很多共同特征 , 属于同一系统 , 这是对当时欧亚大陆文化传播与互动的实物反映 。分页标题
春秋战国时期 , 我国北方和西北地区的文化 , 跟巴泽雷克文化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吸收了不少外来文化因素 。 考虑到这一大的背景 , 认为我国境内发现的软马鞍 , 很可能是在欧亚草原游牧人群的影响下出现的 , 最早传播到和草原毗邻的地区 , 之后向中原地区进一步扩散 。 后记:通过以上介绍 , 我们知道了 , 软马鞍是最早的骑乘专用马鞍 , 设计合理 , 实用性较强 。 在战国秦汉时期 , 这种软马鞍曾广泛流行于我国 , 而其源头则与欧亚草原的游牧人群密切相关 。 软马鞍出现之后 , 从战国一直延续使用至东汉晚期 , 到了魏晋时逐渐为木质高桥鞍逐渐取代 。 但是 , 在今天的一些牧民居住区 , 仍能偶尔看到类似的马具 , 体现出这种马鞍独有的长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