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向#《伤寒杂病论》之“性、位、向、量、和”辨证方法——病向的论述

《伤寒杂病论》对病向的论述

#病向#《伤寒杂病论》之“性、位、向、量、和”辨证方法——病向的论述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病的由来都有原由有过程 , 病情的变化是常态 , 稳定是相对的 。特别是伤寒 , 相对于杂病来说 , 变化更快 。可以从变化的速度上来归类 , 变化速度快的 , 都可以按伤寒的标准和方法来看 , 古人有一种说法 , 伤寒可以钤百病 , 就是这个意思 。不能把握病的变化方向 , 治疗就会出现走马看伤寒的问题 , 不能预知它下一步会怎样 , 用药也就难找到依据 , 并且没有侧重点 。伤寒论序言中说的庶可以见病知源 , 这个见病知源 , 就是要能预知病变的方向 , 看准它的变化趋势 , 病情是一个动态的病情 , 诊治也必须是在动态当中的诊治 。仲景自序中说“感往昔之沦丧 , 伤横夭之莫救 , 乃勤求古训 , 博采众方 , 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 , 并《平脉辨证》 , 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 虽未能尽愈诸病 , 庶可以见病知源 , 若能循余所集 , 思过半矣” 。见病知源 , 是《伤寒》的思想精髓 。也是治未病思想在伤寒辩证中的具体体现 。
“伤寒一日 , 太阳受之 , 脉若静者 , 为不传;颇欲吐 , 若躁烦 , 脉数急者 , 为传也 。”--这是从病情的自然变化中对发展趋势的把握 。
“伤寒二三日 , 阳明、少阳证不见者 , 为不传也 。”--这是从病程的时间中找变化规律 。
“太阳病 , 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 , 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 , 针足阳明 , 使经不传则愈 。”--这是针对变化规律而采取的应对措施 。
“伤寒表不解 , 心下有水气 , 干呕 , 发热而咳 , 或渴 , 或利 , 或噎 , 或小便不利、少腹满 , 或喘者 , 小青龙汤主之 。”--病的自然进程中 , 会有多种不同的表现 , 提示或许出现的问题 , 要有预见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
“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 , 万物所归 , 无所复传 , 始虽恶寒 , 二日自止 , 此为阳明病也 。”--这是对阳明病的进程规律进行总结 。
“太阳病 , 或已发热 , 或未发热 , 必恶寒 , 体痛 , 呕逆 , 脉阴阳俱紧者 , 名为伤寒” 。--已发热为知道的发热 , 未发热是将要出现的发热 。如果因为暂时还没发热 , 就断定不会发热 , 必然应对起来就没有主张了 。千丈之堤 , 溃于蚁穴 , 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 , 以突隙之烟焚 。岂可因微而不慎哉?
“伤寒脉浮滑 , 此以表有热 , 里有寒 , 白虎汤主之 。”与另一条“伤寒 , 脉滑而厥者 , 里有热 , 白虎汤主之 。”--看似矛盾 , 实则相通 , 这里先不论病性分属何处 , 里有寒在前一条只是它的一个表象 , 是暂时的 , 病情的变化结果 , 即将也是里有热 。楚国亡猿 , 祸延林木;城门失火 , 殃及池鱼 。这正是通过预先对病向的分析做出的判断 。正是有了这样的判断 , 才不会先机失所豫 , 临事徒嗟叹 。
“太阳病三日 , 已发汗 , 若吐、若下、若温针 , 仍不解者 , 此为坏病 , 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 , 知犯何逆 , 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 , 若其人脉浮紧 , 发热 , 汗不出者 , 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 , 勿令误也 。”--此条论述治疗对病情变化趋势的影响 , 误治后成为坏病的 , 病变的方向就极为复杂 , 各方面因素相互间作用复杂了 , 就不能以常理来推测病情的进展方向 , 而要观其脉证 , 详细诊断 , 知道出现的问题出在哪里以后 , 再做处理 。后面桂枝汤误用于麻黄汤证的情况 , 只是举例说明 。
“伤寒发热四日 , 厥反三日 , 复热四日 , 厥少热多者 , 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 , 热不除者 , 必便脓血 。伤寒厥四日 , 热反三日 , 复厥五日 , 其病为进 。寒多热少 , 阳气退 , 故为进也 。伤寒六七日 , 脉微 , 手足厥冷 , 烦躁 , 灸厥阴 , 厥不还者 , 死 。伤寒发热 , 下利厥逆 , 躁不得卧者 , 死 。伤寒发热 , 下利至甚 , 厥不止者 , 死 。伤寒六七日不利 , 便发热而利 , 其人汗出不止者 , 死 。有阴无阳故也 。伤寒五六日 , 不结胸 , 腹濡 , 脉虚复厥者 , 不可下 。此亡血 , 下之死 。发热而厥 , 七日下利者 , 为难治 。”--通过对不同的变化进行对比 , 不但可以提供病情将来的可能性 , 对预后做出判断 。分页标题
“咳逆倚息 , 不得卧 , 小青龙汤主之 。青龙汤下已 , 多唾口燥 , 寸脉沉 , 尺脉微 , 手足厥逆 , 气从小腹上冲胸咽 , 手足痹 , 其面翕热如醉状 , 因复下流阴股 , 小便难 , 时复冒者 。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 , 治其气冲 。冲气即低 , 而反更咳 , 胸满者 , 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 , 加干姜、细辛 , 以治其咳满 。咳满即止 , 而更复渴 , 冲气复发者 , 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 。服之当遂渴 , 而渴反止者 , 为支饮也 。支饮者 , 法当冒 , 冒者必呕 , 呕者复内半夏 , 以去其水 。水去呕止 , 其人形肿者 , 加杏仁主之 。其证应内麻黄 , 以其人遂痹 , 故不内之 。若逆而内之者 , 必厥 。所以然者 , 以其人血虚 , 麻黄发其阳故也 。若面热如醉 , 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 , 加大黄以利之 。”--这里说的是一个病从伤寒的相对不稳定状态 , 转入了相对稳定的杂病 , 治疗对病情的变化趋势 , 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 同时根据药后的见证 , 相机而处 , 采取不同的措施治疗 , 并且警告药的加减要有依据 , 无依据加减药物 , 将导致病朝新的不良预期方向发展 。这里也提示即要有原则性 , 也要用灵活性 , 原则性与灵活性要统一 。
见病知源 , 在伤寒中尤为重要 , 在杂病中则体现为脏腑关系的协调上 。
“问曰:上工治未病 , 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 , 见肝之病 , 知肝传脾 , 当先实脾 , 四季脾旺不受邪 , 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 , 见肝之病 , 不解实脾 , 惟治肝也 。”--这里通过举例来说明协调各脏腑关系 , 是治疗杂病的一个重要方法 , 这里的说的治未病 , 是要让读者明白系统思维的方法 , 才会是“上工”的手法 。《孙子兵法》有云:“夫未战而庙算胜者 , 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 , 得算少也 。多算胜 , 少算不胜 , 而况于无算乎?”周全的考虑 , 才可以打胜仗 , 只着眼于一脏一腑 , 则无异于管中窥豹 。过去开展的灭鼠运动 , 看到老鼠多了 , 就采用各种人为的办法灭鼠 , 最典型的就是用老鼠药毒死老鼠 , 但结果适得其反 , 老鼠越来越多 , 而老鼠的天敌则越来越少 , 自然界中许多生物深受其害 , 当然人也未能幸免 , 一种没经过系统思维就做出的决定 , 绝非上工所为 。
仲景在自序中说:“夫天布五行 , 以运万类;人禀五常 , 以有五脏 。经络府俞 , 阴阳会通;玄冥幽微 , 变化难极” 。变化难极 , 难就难在对于病的发展变化趋势不容易把握 。我们非才高识妙 , 能思过半吗?
上工治未病 , 体现在具体辨治当中 , 重点就是对向的把握 , 对趋势的重视 , 归结起来就是见病知源 , 一是动态中诊断 , 对当前的病情要有知根知底的把握 , 清楚来龙去脉 , 把握病情的变化趋势 。同时也为治疗提供一种有预见性的思路 , 不是以证套方 , 而是在预知病变趋势的情况下 , 先机而发 , 截断病情向不良的方向发展 , 并最终使病向愈 。
见病知源 , 要有一套系统的预案 , 不能等出现了问题才找应对措施 。渴而穿井 , 斗而铸锥 , 不亦晚乎?其安易持 , 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 , 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 , 治之于未乱 。
【#病向#《伤寒杂病论》之“性、位、向、量、和”辨证方法——病向的论述】
#病向#《伤寒杂病论》之“性、位、向、量、和”辨证方法——病向的论述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