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牧场』“绝迹几十年的鱼又见面了”——河北环渤海渔村走访见闻

新华社石家庄4月16日电 题:“绝迹几十年的鱼又见面了”——河北环渤海渔村走访见闻
新华社采访人员巩志宏
渤海综合治理是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七大标志性战役之一 。采访人员走访河北环渤海的沧州、唐山一些渔业乡镇了解到,攻坚战实施一年多来,当地重点推动陆源污染治理、人居环境整治、渔业生产转型等工作,渤海环境明显改善,一些绝迹几十年的渔业资源重现渤海湾 。
“渤海刀”重现渤海湾
黄骅市南排河镇是纯渔业乡镇,全镇5万多人主要靠海洋捕捞和渔业养殖为生 。受疫情影响,镇里的渔船从3月起才陆续出海作业,比往年晚了一个多月 。
“绝迹30年的‘渤海刀’、20多年没见的大黄花,这两年陆续又出现了,老渔民都觉着新鲜 。”从事海洋捕捞四十年的老船长任建生说,“渤海刀”是渤海特有的带鱼,比别处带鱼眼睛小、嘴巴短,肉质更肥嫩,2019年他们合作社出了十几万斤 。
黄骅是黄渤海大型洄游经济鱼虾类和各种地方性经济鱼虾蟹贝类产卵、繁育、生长的重要场所 。一些渔民告诉采访人员,过去渤海湾物产丰富,以盛产三疣梭子蟹、中国对虾等知名 。但由于捕捞强度加大、海洋水体污染等原因,到2000年左右,渔业资源明显减少,中国对虾基本绝种,野生梭子蟹、“渤海刀”、毛蚶等几乎没了 。
近年来,渤海污染问题受到关注 。2018年11月,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启动,治理力度不断加大 。黄骅市有关领导说,一年多来,黄骅围绕重点河流、近岸海域、农业农村污水、渔业生产、海洋生态等,确定了投资6.8亿元的水污染治理项目,各项工程全面实施 。
采访人员从黄骅水产部门了解到,近年来渤海渔业资源数量和种类稳步恢复,绝迹几十年的渤海带鱼、大黄花、牙鲆、毛蚶等重现,可形成渔汛的已有梭子蟹、皮皮虾、鲅鱼、鲳鱼等品种 。
渔村变美了 河流变清了
垃圾入箱、污水入池,如厕不再是过去的旱厕,而是崭新的生态厕所 。采访人员来到南排河镇排河村,村民讲起村里的新鲜事 。
村里的生活污水收集池由收集池和收集罐组成,打开收集池盖子,是一层铁制滤网 。“这样可以把固体垃圾拦在外头,每个收集罐储存量2.5立方米,县里环卫车定期来抽走污水 。”村干部任国东说,按每个收集池覆盖10多户村民的标准,村里建了7个这样的设施,投资小、运行成本低,符合农村实际 。
采访人员来到村里刚投入使用的一座生态厕所 。厕所是一间封闭的屋子,配备了洗手池,屋外有三个化粪池 。“为防冬天上冻,给厕所做了保温处理 。”南排河镇副镇长于佳新说,渔村习惯用公厕,家里一般没厕所 。去年全镇建成113座生态厕所,彻底改变了渔区旱厕标准低、粪污随排的状况 。
入海河流也变了样 。捷地碱河是黄骅近海一条调水河道,过去曾密布着7000多亩养殖虾池 。现在,这里不见养殖池痕迹,已恢复为自然河道 。为有效改善入海河流水质,黄骅按“一河一策”推进重点河流治理,对38家涉水企业实施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去年5条重点河流均值全部达到考核要求 。
生态养殖悄然兴起
在环渤海渔村,高密度、大换水等传统养殖方式正在改变,循环水养殖、海洋牧场等生态养殖方式悄然兴起 。
唐山市乐亭县已建成2个国家级海洋牧场 。兴乐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负责人杨基珍说,投放人工礁相当于给海洋生物盖房子,一般垒三层、六米高,捕捞船、拖拉网都进不去,鱼虾蟹等可在里头安心生长、繁殖 。目前,牧场已投放礁体5000亩,石鲈鱼、螃蟹、章鱼等明显增多,其中石鲈鱼增长了四五倍 。
为减少渔业养殖污染,黄骅划定滩涂养殖、近海海水养殖功能区,推进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控制养殖尾水直接入海 。“全市已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8家,严控冰鲜杂鱼直接投喂,并在池塘适量投放贝类、藻类净化水质 。”黄骅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吴忠锋说 。
【『海洋牧场』“绝迹几十年的鱼又见面了”——河北环渤海渔村走访见闻】监测数据显示,2019年河北13个国省考入海河流入海口断面水质均达到或优于水质目标要求,全年近岸海域海水水质均达到第一类标准 。“资源恢复了,说明渤海治理有成效了,渔民也更有盼头了 。”任建生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