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荆坝』茅荆坝往昔


_本文原题:茅荆坝往昔
在赤峰 , 有这么一处“天险要塞” 。 它横亘我国两省区四旗县(两省:内蒙古和河北省 , 四旗:喀喇沁旗、宁城县、围场县、隆化县) , 山高路险 , 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 属燕山山脉七老图岭余脉 。 是赤峰通往承德、北京的交通要道!也是辽河、滦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更是蒙古喀喇沁王进京朝圣的必经之路!而茅荆坝隧道全长6776米 , 有“关外第一隧”之称 。

『茅荆坝』茅荆坝往昔
本文插图
据清《承德府志》卷17载:茅荆坝“四无居民 , 坝上有连阴寨 , 秋冬积雪不消 。 又有一石梁广丈余 , 名阎王鼻 , 陡临深涧 , 险绝无极 , 轮蹄过此 , 必留意焉 。 俗称‘茅荆大坝’即此” 。 由此可见 , 茅荆坝地理位置之险竣自古以来就引人瞩目 。
茅荆坝名字的由来自古成谜 , 也许是各路文人墨客对茅荆坝异常喜爱 , 又或许是茅荆坝命中注定要拥有谜一样的身份 , 以此来吸引游客的注意 。 无论哪种缘由 , 最终都是确定命名为“茅荆坝”了 。

『茅荆坝』茅荆坝往昔
本文插图
乾隆年间:清朝吏部主事李调元路过茅荆坝时 , 所写五言诗和所著《出口程记》中称之为“毛金大岭”、“毛金坝”、“毛金大梁”;由和珅等撰写的《钦定热河志》卷66《山川》条中明确记载茅荆坝 , 但是写的是蒙古语名 , 叫做“察罕陀罗海山” , 汉译为“白首山” 。
道光年间:山西学者张穆撰写的《蒙古游牧记》中用蒙古语记载 , 叫做“默沁察罕陀罗海山(又称默沁达巴罕山)”;亲自登临茅荆坝并留诗的翁牛特旗著名诗人、学者赵玉丰所著《泥莲书室文集》中作诗《茅荆坝》 。

『茅荆坝』茅荆坝往昔
本文插图
光绪年间:到内蒙古东四盟巡视的善耆、陈祖墡、吴禄贞、贡桑诺尔布等路过茅荆坝时 , 留诗文以记之 。 陈祖墡撰写《东蒙古纪程》:“四月初一日九时至十一时过毛金坝” , 并留《过毛金坝》五言诗一首 。 吴禄贞撰写的《东四盟蒙古实纪》中记载:“由热河至喀喇沁 , 惟茅荆坝盘道 , 长八里 , 宽二密达(米)五十生的(厘米) , 高一千五百密达以上 。 ”
【『茅荆坝』茅荆坝往昔】
民国时期:赵尔撰写的《清史稿·地理志》中记载 , 其蒙古名称“卯金插汉拖罗海山” , 同音不同字 , 与《蒙古游牧记》一致 , 只是用的汉字不同罢了 。

『茅荆坝』茅荆坝往昔
本文插图
由此看来 , 最终确定的名字 , 应该是参照吴禄贞所记载的茅荆坝 。 吴禄贞为军事家 , 参考价值颇高 。 而“茅荆坝”的汉名极有可能是由蒙古语“默沁达巴罕山”的谐音借转而来的 。 “达巴”或“达巴罕”意为“山岭” , 茅荆坝应是“茅荆达坝”的简称 。 但是因何又曾称“毛金坝” , 这应该是当年旗民百姓的讹称 , 或是非正式的音译 。 偶尔途径旗境的文人墨客不知底细 , 因此也这样延续下去了 。
解放前的茅荆坝地区 , 偏僻荒凉 , 许多打家劫舍的亡命之徒于此啸聚山林 , 追捕的官兵面对叠叠群山、茫茫林海 , 一筹莫展 , 最终徒劳而返 。 也有为仇者所逼 , 遁入密林 , 于此耕田狩猎 , 终身不再出去 。

『茅荆坝』茅荆坝往昔
本文插图
茅荆坝奇峰崛起 , 山路狭窄而崎岖 , 弯道频现 , 小鬼脸、判官肚子、阎王鼻子 , 这些地名听了让人闻风丧胆、望而生畏 。 解放后 , 道路经多次改建 , 加宽路面、减缓坡度等 , 路况大为改观 。分页标题
说起茅荆坝 , 不得不提的便是清代皇家猎苑——这木兰围场 , 光听名字 , 脑海里便闪现皇族子弟、王家公子们骑马涉猎的场面 , 好一幅英气逼人的画面 。
据说 , 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 , 康熙皇帝巡视塞外 , 于乌拉岱大宴蒙古王公 。 席间皇帝提出:我朝以武功取天下 , 而今太平日久 , 八旗子弟武功日渐废弛 。 为江山永固 , 需要在塞外建一围场 , 以供八旗子弟狩猎习武 。 当皇帝说完之后 , 蒙古王公个个都心知肚明 。 于是忍痛割爱 , 向玄烨奉献土地 , 供皇家狩猎之用 。 茅荆坝属喀喇沁右翼旗王爷的领地 , 喀喇沁王又怎敢不献 。 据史料记载 , 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廷以喀喇沁右旗、翁牛特右旗和敖汉旗所献之地 , 建立了木兰围场 , 茅荆坝因此属皇家猎苑范围 。 而此次令王公奉献土地 , 实际上也是朝廷削弱蒙古王公实力的手段之一 。

『茅荆坝』茅荆坝往昔
本文插图
对于此次土地奉献 , 当年的喀喇沁王是不甘心的 , 但是却敢怒不敢言 。 多年后贡桑诺尔布王在《古北口道中》一诗中写道:
山脉崎岖接古关 , 峰峦叠绕水回还 。
边疆自昔多雄姿 , 此地当年属朵颜 。
在另一首《热河有感》中 , 这种无奈的情绪则是更加明显:……东望茅沟西古北……昔日游牧地 , 今日避暑园……河水依旧山宛在 , 令我唏嘘回忆数百年之前 。
而在当时 , 清朝108围中 , 木兰围场72围 , 称为西围 , 其它36围就发生在茅荆坝地区 , 称为东围 。 康熙、乾隆皇帝在这里进行过一些大型狩猎活动 。 现在旺业甸韭菜楼山顶上 , 时常见到残瓦碎陶、箭镞矛头 , 据说就是当时皇帝行猎时留下的历史遗迹 。

『茅荆坝』茅荆坝往昔
本文插图
茅荆坝历史古迹甚多 , 除韭菜楼皇家猎苑之外 , 还有康熙御道和山神庙 。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 , 康熙皇帝在第三次东巡时 , 于七月自京师启行 , 为了避免伤害山海关外的庄稼 , 命令取道古北口外 。 途经茅荆坝时 , 见山路多歧 , 秋景入目 , 感而赋诗:
古木苍山路不穷 , 霜林飒沓响秋风 。
临流驻跸归营晚 , 坐看旌旗落日红 。
乾隆皇帝自承德避暑山庄去往盛京 , 亦曾途经此御道 。
岁月沧桑 , 而今康熙、乾隆走过的御道已湮灭在杂草丛林中 , 乱树纵横 , 碎石遍地 。 御道宽约6米 , 长约十几里 , 沿山峰缓坡盘旋而上 , 在其平整路段 , 还印有深深的车辙 。 喧嚣过后是平静 , 当年豪华的巡狩场面 , 消逝在遥远的历史时空 , 留给后人的则是一缕怀古情思 。

『茅荆坝』茅荆坝往昔
本文插图
民国年间 , 山神庙改为关帝庙 , 因较偏僻 , 坐北朝南 , 庙前是一片开阔地 , 杂草离离 , 庙后杂树枝柯交错 , 阴森蔽天 。 现在重修的关帝庙设于原庙遗址 , 为改革开放之后当地居民集资所建 , 但其规模、设置已不可与当年庙宇同日而语 , 只是一间小庙而已 。
茅荆坝气势磅礴 , 雄浑伟岸 。 历史上诸多文人都被它折服 。 不但自然风光壮美秀丽 , 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 登上山巅 , 举目四极 , 缅怀往昔史实 , 闻听古老传说 , 吟咏前人佳句华章 , 令人激情满怀 , 心旷神怡 。
参考资料:喀喇沁旗文史资料
作者:风瞬作者团—小柒
本文为原创转载须经作者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