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水上漂来的城市:明清时代的大运河与北京


水上漂来的城市:明清时代的大运河与北京
演讲人:倪玉平 演讲地点:清华大学“春风讲堂” 演讲时间:2020年3月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文化遗产 , 以杭州为起点 , 以北京为终点 , 全长1797公里 , 自南而北沟通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 。 古代修建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把物资从南方运到北方 , 而我国地势北高南低 , 如何利用人工河道把大量物资从地势低的南方往地势高的北方运送 , 我们的祖先充分发挥了聪明才智 。 他们利用沿线的河流、湖泊为大运河提供水源 , 同时在大运河上修建了很多的闸、坝以及各种配套工程 , 逐级提升水位 。 可以说 , 大运河是人类工程的奇迹 , 是中华民族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奇迹 , 也是中国古代科技成果集中展示的地方 。
大运河开凿之后 , 有效地保障了国家的统一和南北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 被誉为是政治之河、经济之河和文化之河 。 作为明清时期国家首都的北京 , 更有从中受到巨大的滋养 , 甚至有“北京是大运河上漂过来的城市”的说法 。

「大运河」水上漂来的城市:明清时代的大运河与北京
本文插图
倪玉平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代商税研究及其数据库建设”项目主持人 。 出版有《清代漕粮海运与社会变迁》《Customs Duties in the Qing Dynasty ,ca.1644-1911》《从国家财政到财政国家:清朝咸同年间的财政与社会》等学术著作 , 发表论文数十篇 。
明代重建北京城
北京作为城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 。 公元前1045年起 , 北京城为蓟、燕等诸侯国的都城 。 秦汉以来 , 北京地区一直是中国北方的重镇 , 名称先后称为蓟城、燕都、燕京、大都、北平、顺天府等 。 五代辽金时期 , 北京地区的地缘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 。 此前北京一直处于中原王朝的边缘地带 , 而且是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的交界地区 , 城市职能以军事为主 , 加之经常成为战场 , 经济和商业并不发达 。 公元938年 , 辽朝以北京为陪都;公元1153年 , 金朝以北京为中都 , 北京的城市职称发生重大变化 , 城市地位大为提高 。
元朝定都北京并称之为大都 , 当时城市格局呈长方形 。 元大都经济繁荣 , 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 。 元末农民起义 , 朱元璋派徐达北伐 , 率军攻下大都 。 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 , 考虑到已经选定南京作为首都 , 而大都的建筑规制远超南京 , 会在事实上形成“僭越” , 朱元璋改大都为北平 , 并下令拆毁宫殿 。 时任工部郎中的萧洵奉命到北平巡视 , 他目睹了元故宫的美丽深邃、流辉溢彩 , 并在《元故宫遗录》中做了如下记载:“凡门阙楼台殿宇之美丽深邃 , 栏槛琐窗屏障金碧之流辉 , 园苑奇花异卉 , 峰石之罗列 , 高下曲折 , 以至广寒秘密之所 , 莫不详具该载 , 一何盛哉!”
后来 , 驻守北平的燕王朱棣通过靖难之役 , 从侄儿建文帝手中夺取了帝位 。 考虑到北京的战略地位 , “北枕居庸 , 西峙太行 , 东连山海 , 南俯中原 , 沃壤千里 , 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 , 诚帝王万世之都也”(《明太宗实录》卷一八二) , 最终于永乐四年闰七月(1406年) , 朱棣下诏从次年开始重新修建北京城 。
修建北京的工程得到了全国的大力支持 。 永乐四年朝廷下诏从全国征集木材和砖瓦 , “分遣大臣采木于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山西” , “督军民采木”;命泰宁侯陈珪、北京刑部侍郎张思恭“督军民匠砖瓦造” 。 同时从全国各地调集工匠和军士 , “命工部征天下诸色匠作” , “俱赴北京听役” 。 明朝甚至还从国外征集能工巧匠 , 征“交阯(越南)诸色工匠七千七百人至京”(《明太宗实录》卷七一) 。
兴建北京城耗费巨大 。 为将湖南一带的木材运至北京 , 朝廷派“十万众入山辟道路 , 召商贾 , 军役得贸易 , 事以办” 。 修建皇宫所需的砖瓦 , “在外临清砖厂 , 京师琉璃、黑窑厂 , 皆造砖瓦 , 以供营缮” 。 永乐六年(1408年) , 朱棣“命户部尚书夏原吉自南京抵北京 , 缘河巡视军民运木造砖”(谈迁:《国榷》卷一四) , 对运输和工程进度进行监督 。 《利玛窦中国札记》也记载:“经由运河进入皇城 , 他们为皇宫建筑运来了大量木材、梁柱和平板…这样的木排来自遥远的四川省 , 有时是两三年才能运到首都 。 其中有一根梁就价值三千金币之多 , 有些木排长达两英里 。 ”可以说 , 通过大运河的沟通连接 , 大量建筑材料和人力资源源源不断输入北京 。分页标题
从永乐五年(1407年)开始至永乐十八年(1420年)结束 , 修建紫禁城和扩建北京城的工程得以竣工 。 同年十一月 , 朱棣“以迁都北京诏天下” , 次年正月“奉安五庙神主于太庙 。 御奉天殿受朝贺 , 大宴” , “大祀天地于南郊” , 标志着北京再一次成为中原王朝的首都 。
为了不超过南京城的规模 , 朱棣把元大都北城墙向南缩小五里 , 弃用安贞门、光熙门 , 新建德胜门与安定门 。 朱棣这次营建紫禁城 , 还为整个北京城确立了一条由北而南的中轴线 。 原来环水而筑的金元皇宫 , 改称“西苑”“西海子” , 作为皇帝的避暑行宫 。 明世宗时 , 又在“西海子”上建造起南北两座汉白玉桥 , 南面蜈蚣桥之南为“南海” , 北面的金鳌玉桥之北为“北海” , 两桥之间的狭长水面为“中海” 。 明代最初的北京城基本上是正方形 , 嘉靖时期 , 在北京内城的基础上修筑外城 , 使北京的布局情况变成“凸”字形 。 清代的北京城沿袭明代格局 , 基本未作改动 。 这座全新的建筑群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结晶 , 也是今天北京城的前身 。

「大运河」水上漂来的城市:明清时代的大运河与北京
本文插图
北京通州的大运河遗迹 资料图片
运河与北京经济
中国古代有修建运河的悠久历史 。 春秋时期 , 吴王夫差修邗沟 , 以实现争霸目的 。 隋炀帝以洛阳为中心 , 修建了东西走向的隋唐大运河 。 因为隋朝的灭亡与此直接相关 , 唐代诗人皮日休还特意写诗《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 , 至今千里赖通波 。 若无水殿龙舟事 , 共禹论功不较多 。 ”元朝建都北京 , 元世祖忽必烈为加强控制和方便从南方征集物资 , 于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 , 派郭守敬任都水监 , 负责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运河 。 经过一年的时间 , 最终完成全部工程 , 定名为通惠河 , 京杭大运河的框架最终确立 。
为保障北京的交通便利和粮食供应 , 在修建北京城时 , 明廷也开始着手疏浚河道 。 永乐九年(1411年) , 朝廷重修会通河和通惠河 。 运河开通后 , 交通便利 , 来自全国各地的商船大都通过大运河进入北京 , 甚至远达广州的商品也能出现在北京的市场上 , “万国梯航 , 鳞次毕集 , 然市肆贸迁 , 皆四远之货 , 奔走射利 , 皆五方之民” , 明代北京重新恢复了全国商品集散地的地位 。 (谢肇淛:《五杂俎》卷三)
伴随着物资运送 , 大量的人口也由南往北迁移 。 “都城之中 , 京兆之民十得一二 , 营卫之兵十得四五 , 四方之民十得六七”(于慎行:《榖山笔尘》卷一二) , 这些外来的人口 , 或是从事私营手工业 , 或是外地商人 , 极大促进了北京社会经济的发展 。 正统年间 , 明廷规定“原籍千里之外不能还乡者 , 许各所在官司行原籍官司照勘 , 原系军民匠籍 , 照旧收附”(《大明会典》卷二十) , 大批的外来人口便附籍于北京 。 正统十三年(1448年) , 北京城市人口已达到96万 , 若算上顺天府所辖各县 , 人口已突破219万 。
这一时期的北京城 , 市场按专业进行分工 , 有米市、羊市、猪市、果子市、粮市、煤市、花市、油市等等 。 由于北京盛行“前店后坊”的经营模式 , 因此还有许多同行业的作坊集中于一个地点 , 形成了帽儿胡同、当铺胡同、棺材胡同、钱市胡同、煤铺胡同等专门的胡同市场 。
北京是文化中心 , 城内有大量官员、文人和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 , 对书籍等商品有很大的需求 , 书籍由此成为北京市场上的重要商品 , “海内舟车辐辏 , 筐篚走趋 , 巨贾所携 , 故家之蓄 , 错出其间 , 故特盛于他处耳 。 ”北京书市平日里多在“大明门之右及礼部门之外及拱辰门之西” , 因为该地区是朝廷衙门集中所在;每逢会试时 , 则“列于场前” , 供来京考生购买 。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甲部·经籍会通四》) 分页标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 北京市民养花之风盛行 , 花卉也成为明代北京的特色商品 。 每至四五月时 , “市上担卖茉莉 , 清远芬馥” , 即使在冬季 , 花商仍“盆盎种丁香花 , 花小而香 , 结子鸡舌香也” 。 由于“丁香花不堪翦佩” , 茉莉花是北京市民普遍喜欢的品种 , “雅客以点茶 , 妇人以耀首 , 为用百端矣” 。 (史玄:《旧京遗事》卷二)全年任何季节 , 商场上都有鲜花出售 。 鲜花点缀了北京市民的日常生活 。
清初入关 , 经过一系列的政策调整 , 北京从明末的战乱中恢复过来 , 城市得到稳步发展 。 康熙二十年(1681年)时 , 北京地区人口已达164万余人 。 到了十八世纪 , 北京城市人口进一步增加 。 法国年鉴学派大师布罗代尔认为 , 当时北京城市人口远远超过当时欧洲最大的城市伦敦 。 他引用马加良恩斯神甫的话:“这座城市居民数量之多 , 我不敢说出确数 , 说了也无法相信 。 旧城和新城的每条街巷 , 无论大小 , 无论位于中心还是僻处一隅 , 莫不住满了人 。 各处人群之拥挤 , 我们欧洲只有集市上和宗教游行时的盛况差堪比拟 。 1793年北京的面积远不如伦敦 , 但人口是伦敦人口的二到三倍” 。 (布罗代尔:《15—18世纪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一卷 , 第664页)人口增加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 同样也带了巨大的消费能力 , 促进了商业发展 。
随着分工的精细化 , 形成了以市场商业买卖为主导的城市功能区域 。 崇文门外商业街区是行业较集中的地方 。 这里中药栈多 , 药铺主要是门市零售 , 而药栈是药材的大宗批发 , 不做零售买卖 。 与药栈相似 , 酒市也在这一区域 。 不论大饭庄、小饭铺还是酒缸等 , 都到崇文门外大街来趸酒 。 五金行大多数也集中在崇文门外一带 。 还有专业批发的粮食市、菜市、果子市、骡马市等专业市场 。 当时的谚语称:“东城布帛菽粟 , 南城禽鱼花鸟 。 ”首善之区 , 求名利者 , 莫不云集 。 首都城市对人的吸引力是无限的 。 “北京控制着整个帝国的资源 , 既输入了货物也输入了人 。 输入的货物有金、银、铜、珍珠、玉石、精美丝绸、瓷器、皮毛、贵重药材当然还有武器和粮食 , 全都流入京城 。 ”(韩书瑞、罗有枝:《18世纪中国社会》 ,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专业市场的形成并且专营批发业务 , 说明当时北京城的商业发展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 。
清代北京每逢会试之时 , 各地数万考生聚集于京 , 这些人有着巨大的消费需求 , 极大地刺激了北京商业的发展 。 “京师买卖 , 逢乡试会试年尤盛” , “休言刻下无生意 , 且等明春会试来” 。 (得硕亭:《草珠一串》)很多北京的居民做起出租房屋的买卖:“每春秋二试之年 , 去棘闱最近诸巷 , 西则观音寺、水磨胡同、福建寺营、顶银胡同 , 南则裱褙胡同 , 东则牌坊胡同 , 北则总捕胡同 , 家家出赁考寓 , 谓之状元吉寓 , 每房三五金或十金 , 辄遣妻子归宁以避之 。 ”通过给出租房起一个吉祥的名字来获取额外的利益 , 是一种相当高明的做生意手法 。 每当此时 , “东单牌楼左近 , 百货麕集 , 其直则昂于平日十之三 , 负戴往来者至夜不息 。 当此时人数骤增至数万 , 市侩行商欣欣喜色”(震钧:《天咫偶闻》卷三) , 商人们大获其利 。
明清时期 , 运河沿岸的八个省份每年要向北京提供300万~400万石的粮食(漕粮) , 供皇室亲贵、官员、百姓、兵丁等食用 。 漕运对于北京的城市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 除了稳定供应北京粮食 , 还携带其他商品至京贸易 。 乾隆年间 , 允许漕船回空时携载黄豆、瓜果、麦子等农作物 , 每条漕船的运载量上限为60石 , 雍正七年(1729年)时增至百石 , 嘉庆四年(1799年)增加为150石 , 这些携带的货物(土宜)都是免交关税的 。 同治五年(1866年) , 进一步规定回空漕船可以携带成本银500两的货物 。 从南方运往北方的商品 , 主要有棉布、丝绸、茶叶、木材、纸张、瓷器、铁器等;从北方运回南方的则主要是棉花、干鲜果品和土宜 。 清代每年有6000多条漕船行运 , 由此不难想见 , 当时每年在运河上往返商品的数量之巨 。分页标题
除了漕运 , 运河还要运送一些特殊的贡品 。 鲥鱼、杨梅和枇杷等江南新鲜物品 , 是明皇帝与宗室最喜欢享用的食品 , 运送的船只称为贡鲜船只 。 清朝的嘉庆皇帝也非常喜欢吃槟榔 。 贡鲜船在运河上行走时 , 不限时间 , 船到即须启闸 。 另外 , 朝廷每年还要从云南往北京输送大量的铜 , 以制成铜钱供百姓流通 , 这些船只的数量也非常多 。
明清时期 , 南北经济交流频繁 , 京杭大运河是全国最主要的商品流通干线 。 明代全国八大钞关中 , 除九江关为长江关外 , 其余七个均设在运河沿线 , 从北至南依次为:崇文门、河西务(清时移至天津)、临清、淮安、扬州、浒墅、北新 。 天启年间 , 运河七关商税每年收42万余两 , 占八大钞关税收总额的90%左右 。 清代商税收入进一步增加 , 运河沿线各关的税收已增至140余万两 。 关税大致按商品价值的2%~5%征收 , 由此也可倒推清代商品贸易的总量 。
清代北京有四个税关:崇文门、坐粮厅、左翼和右翼 。 崇文门税关的地位非常重要 , 照例由大学士或协办大学士兼任税务监督 。 崇文门所收关税以茶、酒、烟、布等商品为大宗 , 数量常年保持在30万两的水平 。 位于通州的坐粮厅也很重要 , “悉系南来货物及粮麦猪酒等税”(《明清档案》 , 档案号A97-118) , 主要根据货物的价值 , 分为落地、起京计数科税 。 如果货物在通州地区销售 , 会征收货物价值的8%;如果运往北京 , 税率为3% 。 1776年 , 朝廷更改坐粮厅的税率:谷米按石征税 , 牲畜按数量征税 。 左翼负责北京东部安定、东直、朝阳、东便、广渠、左安六门的税收 , 右翼负责北京西部的德胜、西直、阜城、西便、广安、右安、永定七门的税收 。 除征收商税外 , 左右翼还征收北京东部和西部的房地税银(房产交易税) , 每年税收各有数几百两至千余两不等 , 由此也可直观感受当时北京房产交易的盛况 。

「大运河」水上漂来的城市:明清时代的大运河与北京
本文插图
工人在京杭大运河通州段乘坐快艇(2019年摄) 新华社发
大运河与政治、文化
康熙南巡和乾隆南巡是清代政治史中的标志性事件 。 两位皇帝先后共12次南巡 , 对于稳定江南政局 , 巩固国家统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南巡跨越直隶、山东、江苏、浙江四省 , 往返的水陆里程3000余公里 , 每次历时都在100余日 。 康熙、乾隆南巡过程中 , 都以视察民情、治理河道为重要目标 。 为了笼络江南士人 , 弥合民族矛盾 , 康熙十八年(1679年)、乾隆元年(1736年)曾分别举行了博学鸿儒与博学鸿词 , 以促进满汉统治阶级合流 。 除了在北京开特科 , 康熙和乾隆皇帝还多次在南巡时召试诸生 , 给予功名 , 对于江南士人认同清王朝的统治 , 同样发挥了一定作用 。
更为重要的是 , 当时的朝廷政令通过大运河 , 快速向南方各省发布 , 南方大员也经大运河把治理信息源源不断向中央输送 , 大运河成了政治统治的有力纽带 。 “东南之地河道繁多 , 例设水驿” , 设水驿最重要的目的是“奏赎、公文俱归递送 , 欲使之从速而不至失误也”(《清朝续文献统考》卷三七五) 。 江苏、安徽、浙江、湖北、湖南、四川、广东、广西等省的水路四通八达 , 均设船以供差使 。 军队是维护王朝统治的柱石 , 运河是明清时期调防军队的重要通道 , 尤其是派军队前往江南地区 , 运河一直是首选 。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规定 , “出征官兵及驻防外省官兵 , 由水路前往者 , 按人数拨给船只” 。 (《大清会典事例》卷六九五)
大运河对中外交流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 明清时期 , 西方传教士大量来华 。 利玛窦从南京坐船沿运河前往北京 , 沿途经过许多城市 , 留下了《利玛窦中国札记》一书 。 日本、朝鲜也有许多使臣、官员、商人从杭州前往北京 , 其中最著名的是朝鲜官员崔溥 , 他从杭州到北京 , 回到朝鲜后写下了《漂海录》 , 其中有许多关于运河的记载 。 大航海之后 , 西方人不断来到中国 , 大多经由大运河与朝廷进行交流 。 荷兰使臣约翰·尼霍夫 , 英国使臣马戛尔尼、斯当东、阿美士德等人经运河返回南方出海 , 大运河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荷使初访中国记》《英使谒见乾隆纪实》《阿美士德使团出使日志》等 , 成为今天研究中外关系以及大运河的重要史料 。分页标题
大运河与明清时代的文化艺术繁荣也密不可分 。 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都和运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施耐庵是江苏人 , 他在江阴写出《水浒传》 , 最后死于淮安 , 这些地方都是运河上的重要城市;而《水浒传》所描述的水泊梁山 , 也是大运河的重要水源地 。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是山西太原人 , 但长期往来于江浙一带 , 尤其是苏州、杭州 。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出生于淮安 , 从小在运河岸边长大 , 川流不息的运河和四方交汇的风土人情 , 为他提供了创作的源泉 。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和大运河关系更为密切:他的祖父曹寅担任江宁织造兼两淮盐运使 , 曹雪芹在江南度过了很长时间的锦衣玉食生活 。 后来家道变故 , 曹雪芹经运河回到北京 , 在饥寒交迫中创作出了不朽的名篇 。 此外 , 明清时期的很多小说也都受到了大运河的影响 。 《三言二拍》描写了很多运河沿岸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故事;《金瓶梅》的主人公西门庆就是生活在大运河沿线的清河县 。
大运河也是当时的客运之河 , 大量的文人墨客通过运河进京赶考、谋求生活 , 他们的所见、所想、所思都通过诗词歌赋、杂记日志等形式作品保存下来 。 《熙朝新语》卷七记载:康熙八年(1669年) , 浙江德清蔡状元启僔京赶考 , 经过淮安山阳县时 , 科举同年的山阳县令拒绝接见 , 令门人“查明回复” 。 次年蔡启僔高中状元 , 特意作诗:“一肩行李上长安 , 风雪谁怜范叔寒 。 寄语山阳贤令尹 , 查明须向榜头看 。 ”更巧合的是 ,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 蔡启僔的侄儿蔡升元也高中状元 , 于是又有诗:“君恩独被臣家渥 , 十二年间两状元 。 ”一时成为美谈 。

「大运河」水上漂来的城市:明清时代的大运河与北京
本文插图
《姑苏繁华图》局部 资料图片
大运河滋生的艺术作品也非常多 , 尤其是徐扬的《姑苏繁华图》(又称《盛世滋生图》) , 用了24年的时间才得以完成 。 全画长1225厘米 , 画有人物12000余人 , 房屋建筑约2140余栋 , 桥梁50余座 , 船只4百余 , 商号招牌2百余块 , 描绘了乾隆年间苏州的繁盛 , 被认为是继《清明上河图》之后的又一传世杰作 。
大运河的开凿 , 有效地保障了国家统一和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 被誉为政治之河、经济之河、文化之河 。 回顾北京的发展历程 , 可以看出京杭大运河为明清时代北京的繁荣作出的不可磨灭贡献 。 当然 , 明清时期的北京主要是商业性、消费性的城市 。 正如利玛窦所说:“人们说北京什么也不生产 , 但什么也不缺少 。 ”大运河的存在是依附于北京作为都城的需要而存在的 。 一旦北京无力维持这种需要 , 大运河的功能便受到影响 。 晚清大运河开始丧失功能 , 运河沿岸城市逐渐衰落 , 北京也受到了巨大影响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确定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 , 北京再次焕发出活力 。 现代的北京已经不再单纯依靠一条大运河 , 而是全方位发展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 , 积极推动工业、金融、互联网、文化旅游等各项业务的综合发展 。 当前 , 京杭大运河沿线正在全力打造生态经济带 , 这将开启北京以及大运河历史上的新的一页 。
【「大运河」水上漂来的城市:明清时代的大运河与北京】《光明日报》( 2020年04月18日 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