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反复检测,却依然恐艾?教你一招判断艾滋病


随着艾滋病的迅猛发展 , “恐艾症”也逐渐在人群中蔓延开来 。 患有恐艾症的人往往忍不住担心、怀疑自己已经感染了艾滋病 , 无视现实逻辑 , 对艾滋病的恐惧超出了必要的范围 , 并严重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工作、甚至是正常的人际交往 。
在小海看来 , 导致恐艾症的罪魁祸首之一 , 就是网络搜索 。

「艾滋病」反复检测,却依然恐艾?教你一招判断艾滋病
本文插图
繁杂的网络信息反而加重了恐惧
有多少人只是在网络上搜索了一下感冒的症状 , 就在茫茫多的索引结果中 , 把自己的感冒 , 和艾滋病急性感染期症状联系在了一起;又有多少人在了解到窗口期概念之后 , 在贴吧、论坛和无数网友的留言里 , 开始纠结窗口期到底是3周 , 3个月 , 半年 , 还是十数年……
归根结底 , 还是许多恐友没有系统的艾滋病知识储备 , 却长期被网络上真假难辨的信息误导 , 产生了偏执的思维 , 最终在不断地被暗示和自我暗示下 , 成为了顽固不化的老恐友 。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 , 很多人今天还是一名恐友 , 明天就拿着不知道从哪里搜索来的所谓“案例” , 变成了向其他小白“科普”的专家 。 各种不靠谱的艾滋病知识 , 进一步增加了恐艾群体内部的恐慌情绪 。
在以往的工作中 , 小海接触了太多恐友 , 不停地在网络上搜索 , 不停地在各种繁杂的信息中翻阅 , 一边试图摆脱对艾滋的恐惧 , 一边又情不自禁地想要证明自己真的感染了艾滋 。 归根结底 , 这种痛苦来源于对无关紧要问题的强迫性思考 , 如果能客观看待 , 一步一步梳理 , 自然就没有那么恐惧了 。
【「艾滋病」反复检测,却依然恐艾?教你一招判断艾滋病】
「艾滋病」反复检测,却依然恐艾?教你一招判断艾滋病
本文插图
令人哭笑不得的问题
其实 , 想要摆脱恐惧 , 哪有那么复杂 , 只要一招就能判断有无艾滋病 , 回归正常生活 。 总结下来就是——尽快检测 , 相信科学 。 一切以权威文件为准 , 一切以科学的检测结果为准 。
在2019年初 , 国家卫健委就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艾滋病和艾滋病毒感染诊断》 , 并在其中明确了 , 现有诊断技术检测HIV抗体、抗原和核酸的窗口期 , 分别为感染后的3周、2周和1周左右 。 可以说 , 在国家权威机构已经明确了窗口期的前提之下 , 一味的纠结窗口期问题 , 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

「艾滋病」反复检测,却依然恐艾?教你一招判断艾滋病
本文插图
目前看来 , HIV DNA定量检测技术是窗口期最短 , 结果最准确的检测技术 。 有的恐友可能会对其持有观望态度 。 但早在2017年 , 中国疾病控制中心性艾中心国家参比实验室团队就在发表于Virology&Retrovirology杂志的文章中指出 , 海力特(海善时母公司)的HIV DNA定量检测技术拥有极高的灵敏度 。 文章对跟踪10年的艾滋病感染者进行了科学研究 。 结果表明 , 98.9%的感染者血液中检测不到RNA , 却依然能检测出HIV DNA 。
在该团队的另一篇文章中:1301筛查人群中 , 使用海力特(海善时母公司)干血斑HIV DNA定量检测 , 检出141个真阳性感染者 , 纠正常规快检10%的错误结果(假阴、假阳性) 。 文章中更是建议高危人群使用HIV DNA定量检测筛查艾滋病 。

「艾滋病」反复检测,却依然恐艾?教你一招判断艾滋病
本文插图
两篇科研文章都说明 , 相较于RNA、抗原和抗体检测 , 在艾滋病筛查中 , HIV DNA技术不仅窗口期更短 , 能尽早进行艾滋筛查 , 还能更准确有效地排除假阴性和假阳性 。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 , 艾滋病已经从无法救治的世纪绝症 , 变成了可防可控的慢性疾病 。 在艾滋面前 , 保持足够的自我保护意识值得肯定 , 但过度恐惧 , 甚至让恐惧彻底支配自己的生活却是绝对不可取的 。 发生高危行为后 , 最快窗口期7天即可检测HIV DNA , 更早更准确 , 彻底避免反复检测的无尽纠结 , 阴性早日回归生活 , 阳性尽快确诊治疗! 分页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