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天说历史]被人嫌弃的诸侯:最有可能终结东汉的枭雄,却因1失误成就了曹操


多数看官朋友因受各种演义和戏说的影响 , 对袁绍的看法多有偏差 , 基本上都认为袁绍有点绣花枕头的意思 , 就是说他能迅速崛起 , 全靠“四世三公”的显赫家族支撑 , 可谓是被人嫌弃之极 。 但是如果认真全面去看历史的记载的话 , 我们会发现事情的真相绝非如此简单 。

[小天说历史]被人嫌弃的诸侯:最有可能终结东汉的枭雄,却因1失误成就了曹操
本文插图
首席在东汉末期 , 袁绍能够成为最早崛起的枭雄或诸侯 , 单靠家族背景是远远不够的 。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 , 我们不能否认家族背景的积极作用 , 但是袁绍虽然出身是“四世三公”的家族背景 , 但袁绍本人在这个家族中的地位却是并不太好的 , 原因是他是庶出 。 比如袁术等人 , 就常因此而瞧不起袁绍 , 在袁术眼里 , 甚至把袁绍看作他袁家的家奴 , 袁术曾说过一句话:“群竖不吾从 , 而从吾家奴乎!”这还不算 , 袁术在给袁绍的死敌公孙瓒写的信中干脆就说:“云绍非袁氏子 。 ”(见《后汉书·袁绍传》) 。
此后 , 在公孙瓒和袁绍因河北而争夺不休的时候 , 公孙瓒也曾经给汉献帝上了一道奏折 , 其中有这么一句话:“《春秋》之义 , 子以母贵 , (袁)绍母亲为傅婢 , 地实微贱 。 ”(见《后汉书·公孙瓒传》) 。
在古代 , 庶出和嫡出在地位上的差别是很大的 。 也因正因此短板 , 袁绍自己也很清楚这个事实 。 类似于曹操很清楚自己被人骂作阉宦之后一样 , 因此 , 袁绍其实是和曹操一样努力的 。 袁绍不但努力修炼自己的言行 , 制造好的舆论 。 此外 , 他还是一个孝子 , 在《三国志集注》中引周寿昌之言:“绍为庶出 , 此必其嫡母也 。 然汉臣久不服亲丧 , 绍为母服三年丧 , 又能追行父服 , 此正绍少年养名之时也 。 ”
可见袁绍对于自己的名声的培养 , 是付出了很大的努力的 。 但是在乱世之中 , 光靠这一点还是远远不够的 。 如果想成就大事 , 还得结交豪杰或有才之士 。 在这一点上 , 袁绍做得也非常好 。 《三国志·袁绍传》注引《英雄记》中载曰:“(袁绍)又好游侠 。 ”袁绍结交了好几个游侠之士 , 结为“奔走之友” , 准备在乱世中大显身手 。 袁绍之友中最著名的就是曹操 。 但是在东汉末期 , 袁绍的发展却要快于曹操 。
【[小天说历史]被人嫌弃的诸侯:最有可能终结东汉的枭雄,却因1失误成就了曹操】范晔的《后汉书》载曰:“绍有姿貌威容 , 爱士养名 。 既累世台司 , 宾客所归 , 加倾心折节 , 莫不争赴其庭 , 士无贵贱 , 与之抗礼 , 辎軿柴毂 , 填接街陌 。 ”《后汉书·何进传》也有记载说:“绍素善养士 , 能得豪杰用 。 ”可见袁绍在当时的影响力 , 绝非是浪得虚名 。 至少真实情况是 , 袁绍在初露头角的时候 , 有三大优势 , 其一是出身豪族 , 其二是身为游侠 , 其三是又为豪杰 。 其实 , 后两者占据了主要作用 , 因为袁绍的游侠和豪杰本色 , 使得更多豪杰和游侠等各类人才纷纷追随 , 袁绍也是因此逐渐成为他们的代表人物 ,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反董卓的时候 , 推举袁绍为盟军的盟主 。
袁绍举义旗 , 开启自己的诸侯大业 。 粗略来看 , 从公元190年 , 到公元200年 , 袁绍只用了近十年的时间 , 就击败了公孙瓒等枭雄 , 统一了河北等地 , 成为拥有四州之地的最强霸主 。 当时 , 放眼三国 , 袁绍绝对是气场和未来最光明的一位雄主 。
但是后来事情的发展 , 却出现了另外的情况 , 被人嫌弃的一方诸侯袁绍:原本最有可能终结东汉的枭雄 , 却因1失误成就了曹操 。 这个事情要从两个角度说:

[小天说历史]被人嫌弃的诸侯:最有可能终结东汉的枭雄,却因1失误成就了曹操
本文插图
第一个角度是终结东汉王朝 。
这事是指汉献帝逃出长安来到洛阳后 。 当时天下诸侯多半都是观望 , 袁绍也不例外 。 虽然袁绍麾下的谋士沮授建议把汉献帝迎到冀州 , 然后“挟天子以令诸侯” 。 但是袁绍最终没有答应 , 很多看官都认为这是袁绍的败因之一 , 或败笔之一 , 甚至认为这是袁绍愚蠢的表现 。 但是如果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思考这个问题 , 事情或许就不是我们想当然的那么简单了 。分页标题
其一是外在的情况 , 被董卓祸乱之后的东汉朝廷 , 在诸侯的心目中已经失去了原来的光环 。 在长安的傀儡皇帝汉献帝逃到洛阳后 , 虽然不再是傀儡皇帝 , 但却成了一个光杆司令 , 要什么没什么 , 加上东汉末期 , 朝廷的威信已经逐步丧失殆尽 , 汉献帝这面旗帜已不足以汇聚天下各方群雄了 。 比如汉献帝回到洛阳的时候 , 各路诸侯都知道 , 但都不愿意去见 , 已足以说明汉献帝的尴尬处境 。
其二是汉献帝价值的辩证看 。 汉献帝 , 虽然是空头皇帝 , 但是他一点价值也没有吗?当然不是 , 他还是一面虚的旗帜 , 至少可以撑门面用 , 但是这个价值也是相对而言的 。 这也就是为什么曹操要逢迎汉献帝 , 原因是在名声方面 , 曹操还不如袁绍 。 袁绍虽然是庶出 , 但是他通过努力逐步改善了这个短板 , 并且声威日隆 , 不再需要一个空头皇帝帮忙提升了 。 可是曹操不同 , 曹操是阉宦之后 , 比袁绍更急需用皇帝的名声弥补自己名声的缺陷 。
其实汉献帝的用处 , 也仅此而已 , 实际更多的用处也没怎么体现 , 这在后来的历史实践中已经验证 。 比如曹操以汉献帝给各个诸侯发去的诏书 , 好的诸侯都接受 , 不好的基本全拒绝 。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很简单 , 当时的天下局势 , 已经是诸侯割据 , 强者兼并弱者 , 皇帝基本是个摆设了 。
袁绍在没有迎汉献帝的情况下 , 照样发展飞快 , 谋士和兵将最广 , 地盘也是最广 , 占据了十三州的四州之地 。 而曹操握着汉献帝 , 发展也仍然很艰难 。 到官渡之战开战的时候 , 曹操的实力仍然和袁绍的实力差距很大 。 其实 , 从这个侧面也证实了汉献帝的地位已经没有部分读者所认为的那么重要了 。 或者说 , 汉献帝已经不是决定天下归属的关键人了 , 决定天下走向的已经是兵马、地盘等实力了 。
从袁绍一开始就没把汉献帝放在眼里这个角度来看的话 , 倘若袁绍最终一统天下 , 或一统北方 , 他要做的可能跟曹操不同 。 曹操是握着汉献帝自己做魏王 , 而袁绍则极有可能直接在群臣的拥护下直接把东汉王朝给终结掉 , 自己做皇帝 。 因为 , 一开始的个人价值取向必然会决定了他们日后的行为趋势和方向 。
第二个角度是因1失误成就曹操 。
袁绍攻打曹操 , 是因为自己有实力 , 且时机已经成熟 。 有人说曹操握着汉献帝 , 代表朝廷 , 怎么能打呢?袁绍难道不知道吗?但袁绍更知道的是 , 自己此时实力比曹操强 , 如想继续开拓自己的事业 , 则必须攻伐中原 , 而曹操则是劲敌之一 。
对于曹操 , 袁绍何尝不清楚 , 此人很能干 , 趁曹操没发展更壮大赶紧打 , 越晚就越利于曹操 , 到时候恐怕就不是袁绍发动官渡之战 , 怕是曹操主动发动官渡之战了 。 所以 , 从这个作战时机上 , 袁绍是没有错的 , 而且是十分正确的 。
此外 , 还有一个侧面也可以证实袁绍的势力比握着汉献帝的曹操强 , 那就是在官渡之战前 , 曹操阵营的许多臣属已经担心曹操会兵败 , 为了给自己谋个退路 , 纷纷给袁绍写信示好 , 准备给自己以后的新老板一个好印象 。 这其实说明了两个问题 , 其一是汉献帝这个皇帝在时人心中的地位是何等无关紧要 , 其二是袁绍的实力已经到了似乎不战就能赢曹操的倾向 。
但是后来却出现了戏剧性的结果 , 袁绍在原本能赢的官渡之战中战败了 , 而战败的关键转折点则是乌巢被袭击和烧毁 。 而这个情况的发生全因一个人 , 即许攸 。 原因是许攸的家人在邺城犯了事 , 被抓了起来 , 许攸把自己也受到牵连 , 就干脆逃离袁绍 , 投奔曹操 , 然后进献了火烧乌巢之策划 。

[小天说历史]被人嫌弃的诸侯:最有可能终结东汉的枭雄,却因1失误成就了曹操
本文插图
其实这个事对于袁绍而言算是一个小失误 , 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 比如袁绍宽宥安抚许攸 , 或宽大处理许攸的家人 , 毕竟是大战在即 , 让谋臣内心不安 , 终究不是好事 。 且许攸和曹操也很熟悉 , 如果在自己这里稍有不利 , 许攸投奔对面的曹操是很自然的事情 。 但是袁绍疏忽此事 , 导致许攸叛投 。 再者 , 在许攸叛投后 , 袁绍当会想到 , 许攸若献策 , 必然是在粮草上做工作 , 因为粮草是两军的头等要事 , 曹军粮草缺乏 , 且之前已经劫取过袁军的粮草 。 此时 , 袁绍若多派一支兵马提前增援乌巢 , 曹军的袭击乌巢之成败则要另说了 。分页标题
结语:袁绍之成败 , 一半是人为 , 一半是天意 。 人为方面一方面是袁绍在用人谋事上 , 比及曹操 , 略输一筹 , 且曹操是一代枭雄 , 尤善用兵 , 且用人谋事 , 古今一流 。 不过袁绍之其人才干、能力 , 在三国仍然是十分上乘 , 至少绝非演义中的庸主 , 比如其官渡惨败后800人回到冀州 , 但收拾残余后仍然平定了被曹操占领和夺取的地方 , 曹操亦无可奈何 。 袁绍最终失败 , 盖因病逝 , 乃天意 , 实在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