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浮雕』家族宗祠的起源与演变

祠堂又称宗祠 , 祠室 , 家庙 , 是古儒家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 。它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 , 是家族的圣殿 , 也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象征与标志 。家族祠堂 , 更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文化的延伸 。宗族观念在人们的头脑里根深蒂固 , 宗法家庭制度是旧中国社会的基础 。修缮祠堂不仅是对中国历史遗迹的补救 , 而且也是对家族祖先长辈的缅怀和尊敬 。
“君子将营宫室 , 以宗庙为先 , 居室为后 。”古代只有诸侯、公卿、贵族才能立宗庙 , 例如公卿有三庙 , 大夫立二庙 , 庶人无庙称为祠堂 。历代先贤在博取功名衣锦还乡时 , 总以修祠建庙来尊祖报本 , 以增门楣光耀 。

『宗祠浮雕』家族宗祠的起源与演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宗祠俗称祠堂 , 是供奉祖先神主 , 存放家族亡故先辈牌位 , 进行祭祀、举行家族内各种仪式活动或处理家族事务的场所 , 被视为凝聚宗族血脉的象征 。
宗庙制度产生于周代 。上古时代 , 士大夫不敢建宗庙 , 宗庙为天子专有 。
民间营造家族祠堂 , 最早可追溯到唐五代时期 。莆田刺桐金紫方氏祠堂 , 便是建于唐末 。
后来宋代朱熹提倡建立家族祠堂 , 但不曾普及 。建议每个家族建立一个奉祀高、曾、祖、祢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龛 。初立祠堂时 , 还要从现产业田中每龛取二十分之一作为祭田 。
直到明神宗万历年(1573-1619年) , 才有礼部尚书夏言奏准百姓兴建家庙、大宗祠或祠堂 , 以为扩大祭祀祖先之记载 。史籍《礼记王制》有载:“古代天子建七庙 , 诸侯五庙 , 大夫三庙 , 士一庙 。至明代 , 始准许庶人立始迁祖庙 。”朝廷开始允许平民百姓自行建祠立庙 。因此 , 今日所见较为老旧的宗祠古迹 , 以明朝兴建的各姓氏宗祠之历史为最久 。

『宗祠浮雕』家族宗祠的起源与演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发展到清代 , 宗祠已遍及全国城乡各个家族 , 以及港澳台海外 , 也都兴起建祠立庙之风 , 而且各个宗祠建造的规模也越来越大 。
改革开放以来 , 随着华人华侨寻根问祖 , 溯本追源愈来愈风行 , 全国各地民间更为重视 , 掀起了一阵阵建祠修祠之风 。
宗祠一般建于宗族聚居地 , 岁时由族长率领族人共同祭祀 , 被视为族权与神权交织的中心 。祠堂中的主祭——宗子 , 相当于天子;管理全族事务的宗长 , 相当于丞相;宗正、宗直 , 相当于礼部尚书与刑部尚书 , 宗祠体现了宗法制族一体的特征 。

『宗祠浮雕』家族宗祠的起源与演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在传统农业社会中 , 宗祠、族谱、祭田 , 逐渐构成维持家族制度的三大支柱 。以宗贤族亲为基础 , 多系一姓一族 , 也有一姓数族 , 主要以宗祠来维系其血脉传承 。乡民聚族而居 , 族旺多修立宗祠 。家族立有族规 , 为先祖制订 , 族人共遵守 。族内公推德高望重者为族长、理事长 , 以总理族事 。宗祠均有宗中公产 , 出租以备开支 。清明节办“清明酒” , 冬至办祭“冬酒” , 供族人聚会祭祖时享用 。除祭礼外 , 对族中子孙入学或升迁者奖励 , 对不肖者处罚 。家训、族规多载于族谱或立碑示训 , 要求宗亲族众共同遵守 。其内容多以忠孝节义、遵纪守法、勤俭持家、和睦乡邻为主 。为了维护祠堂的神圣和庄严 , 民间各家族自有一套管理规则 。
俗话说 , 树大分枝 。随着生命的传递、家族的繁衍 , 在家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时 , 由于动乱、避祸、经商等原因 , 有的族人从祖居地发展迁徙至异地 , 开枝散叶 , 各自建立一番基业 。形成新的分支和新的宗族 , 更有不少后裔远赴重洋 , 在海外定居发展 。这些新形成的分支和宗族 , 往往又建立新的宗祠 , 来供奉血缘最亲近的祖先 。于是 , 由一个宗祠又派生出许多新的支祠来 。分页标题

『宗祠浮雕』家族宗祠的起源与演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宗祠虽然是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产物 , 然而 , 在当今也有其存在的新意义和社会作用 。近年来 , 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华人华侨寻根热潮的兴起 , 许多华人华侨也参与了宗祠的重建与修复 , 彰显其慎终追远 , 源远流长的意义 。
【『宗祠浮雕』家族宗祠的起源与演变】随着宗祠的普及 , 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宗祠文化 , 血脉文化 , 传承至今 。现在的宗祠已经不具有“宗族主义”的负面作用 , 对寻根问祖、缅怀先祖、激励后人、互相协作有着积极的意义 , 特别是对于加强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 , 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