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古纳市民族文物考古概述

额尔古纳市位于亚洲大陆中部 , 蒙古高原东缘 , 地处大兴安岭北段支脉的西坡 , 呼伦贝尔草原东北端 , 额尔古纳河右岸 。地理坐标为北纬50°01 ' ~53°26 ' 、东经119°7 ' ~121°49 ' 之间 , 是内蒙古自治区纬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南北直线距离长约600公里 , 东西直线距离(最窄处)宽约50公里 , 西部和北部隔额尔古纳河与俄罗斯相望 , 边境线长673.11公里 。东北部与黑龙江省漠河县毗连 , 东部与呼伦贝尔市的根河市为邻 , 东南及西南部分别与呼伦贝尔市的牙克石市、陈巴尔虎旗接壤 。全市总面积28444.64平方公里 。市党政机关所在地拉布大林 , 南距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121公里 。
额尔古纳市区内地形东高西低 , 中部高南北低 , 这一地势特征使区内河流顺应其地形走势 , 由东部和中部向北、西、南三面分流 。境内最高点为北纬51°48′与根河市分界的阿拉齐山 , 海拔高度1421米 。最低点为恩和哈达河口西岸 , 海拔高度为308.2米 , 两岸高差达1113米 。

「」额尔古纳市民族文物考古概述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额尔古纳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遗址分布图
额尔古纳市地处中国最寒冷的地区 , 横跨两个气候带 。三河回族乡以北属寒温带 , 适于耐寒的阳性树种兴安落叶松的生长发育 , 使其成为单一的优势树种 , 或与樟子松、白桦等混生 , 其下为杜鹃、赤杨、越橘等灌木 。草本主要是苔属植物 。市境内森林面积较大 , 约占全市面积的70% , 是中国重要的森林资源和用材基地 。三河回族乡以南 , 属于中温带温凉亚带 , 森林已不成为主要植被类型 , 仅出现于低山阴坡 , 而阳坡为草甸草原 , 形成典型的森林草原景观 。森林植被主要是白桦或山杨、白桦混交林等次生林地 , 其他树种少见 。北部森林分布面积较大 , 到三河、苏沁一代森林只呈岛状分布 。这里的草原植被分布于山地、无林地段或林间空地及低山丘陵上 , 异常发达 , 主要的群落类型是贝加尔针茅草原、羊草草原、线叶菊草原 。由于本区域河流密集 , 自里阿甘河的高河漫滩及山间宽谷低湿地和丘间洼地 , 还分布着隐域型草甸植被 , 主要是羊草+杂类草草甸、地榆+苔藓+中生杂类草草甸、拂子茅草甸和小叶草甸 。在根河、得耳布干河等较大的河流两岸还广泛分布着以凸脉苔草、膨囊苔草、膜囊苔草等为主的沼泽 , 当地称之为“塔头甸子”;有的地段 , 小叶樟成为优势种 。
额尔古纳湿地位于大兴安岭西北侧 , 额尔古纳河的东岸 , 总面积为12.6万公顷 , 属于额尔古纳河及其支流(根河、得耳布干河、哈乌尔河)的滩涂地 。额尔古纳湿地包含有特别大范围的冲积平原 , 并在此形成了一个三角洲 , 它位于根河、额尔古纳河、得耳布干河和哈乌尔河交汇处 。湿地还包括根河、得耳布干河、哈乌尔河及两岸的河漫滩、柳灌丛、盐碱草地、水泡子及其支流 。它被誉为“亚洲第一湿地” , 也是中国目前保持原状态最完好、面积最大的湿地 , 景色极为壮美 。
优美的自然景观孕育了额尔古纳悠久的历史 。今额尔古纳市境内 , 在战国、秦代时 , 为东胡民族的驻牧地;汉代 , 为匈奴民族左贤王庭辖地;三国、晋、后魏时期 , 为鲜卑族部落联盟东部辖地;隋唐时期 , 为蒙兀室韦部落驻牧地;唐代 , 属室韦都督府管辖;辽代 , 为乌古敌烈统军司管辖地;金代 , 归东北部招讨史所辖 , 是北方少数民族扎答兰部和翁吉拉部的驻地 。成吉思汗统一今蒙古草原后 , 为其大弟拙赤·哈撒儿封地 , 今黑山头古城遗址即哈撒儿故都 。元代 , 属岭北行省和林路所辖;明代 , 属奴尔干都指挥司下设的坚河卫(今根河)所辖;清代 , 为呼伦贝尔副都统辖地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 , 《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 , 确定额尔古纳河东岸属中国 , 西岸属俄国 。雍正五年(1727年) , 清王朝沿额尔古纳河设置卡伦18座 , 管理边务和内政(卡伦制沿袭至民国初期)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 , 清王朝在今额尔古纳市境内设吉拉林设治局 , 隶属呼伦兵备道 , 负责管理境内行政、边务事宜 。分页标题
至2005年末 , 额尔古纳市辖有1个街道办事处(即新城街道办事处)、3个乡(即三河回族乡、室韦俄罗斯族民族乡、上库力乡)、2个镇(即莫尔道嘎镇、黑山头镇) 。市内另有海拉尔农牧场管理局所属6个国有农牧场(拉布大林农牧场、上库力农场、三河种马场、苏沁牧场、恩和农牧场、室韦农牧场)和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所属莫尔道嘎林业局 。
额尔古纳市境内发现阿娘尼河、交唠呵道以及仙人洞等多处岩画 , 其年代可至史前时期 , 内容丰富 , 有动物图案、人物以及萨满鼓等 , 生动反映了早期先民的精神世界 。
额尔古纳市境内是鲜卑族从大兴安岭向草原迁徙的重要地点 , 拉布大林鲜卑墓群的发现、发掘 , 为此提供了丰富的考古材料 。
拉布大林墓葬位于拉布大林镇西北山坡上 , 1987年7月发现时已遭到严重破坏 。内蒙古治区及呼伦贝尔盟文物考古工作者认为:该墓群的墓葬形制、葬式及出土文物 , 与扎赉诺尔古墓群极为相似 , 同为拓跋鲜卑墓地 。经碳十四测定 , 墓葬年代距今1770±50年 , 树轮校正年代为1715±65年 [1]。
额尔古纳河流域是蒙古族的发祥地 。额尔古纳市境内奇乾、十八里、岭后、黄火地以及七卡等相关遗址的发现 , 展示了蒙古族从山林走向草原的过程 。
1990年6月 , 由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 呼伦贝尔盟文化处、文物管理站及额尔古纳右旗文化局、文物管理所等单位组成联合文物普查队 , 对额尔古纳河下游流域 , 进行了为期20多天的文物普查 , 发现和调查了奇乾、十八里以及岭后等蒙古族早期文化遗存三处 , 均为居落遗址 。
奇乾遗址位于额尔古纳市莫尔道嘎镇奇乾村东北1公里 。遗址东西长270米 , 南北宽70米 , 占地面积约18000平方米 。自山顶至半山腰 , 分布有53座圆形半地穴式房址 , 大体可分为五排 , 排列较规整 。从奇乾遗址的面貌和出土陶器等判断 , 这里应是一处较为大型的村落遗址 , 具有浓厚的原始狩猎经济文化面貌 。经对5号坑穴中出土的木炭进行碳十四测定 , 其年代距今910±75年 , 应属唐至辽金时期 [2]。1996年 , 奇乾遗址被公布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
十八里遗址位于额尔古纳市莫尔道嘎镇奇乾村北侧8公里 , 地处于额尔古纳河东岸约3公里的山坡台地上 。遗址西侧和北侧有一道相连的呈直角形的土墙 , 墙体外侧设护城壕 , 土墙内分布有58座半地穴式圆形土坑居址 。经过对第9号穴居址的清理调查 , 坑内发现夹砂黑褐色陶片 , 表面磨光并饰附加堆纹 , 不见其他遗物 [3]。十八里遗址与奇乾遗址相同 , 也是一处大型的村落遗址 , 其时代属于或相当于唐代至辽金时期 。1996年 , 十八里遗址被公布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
岭后遗址位于额尔古纳市莫尔道嘎镇奇乾村南约20公里 , 地处于激流河汇入额尔古纳河河口东约5公里处的激流河南岸 。此处山峰林立 , 森林密布 , 遗址被松桦林覆盖 。根据遗址的性质和出土器物判断 , 该遗址应与奇乾遗址属于同一个时期 , 为唐代至金元时期 [4]。1996年 , 岭后遗址被公布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
黄火地遗址位于额尔古纳市莫尔道嘎镇黄火地森林采伐区中 , 南距莫尔道嘎镇97公里 , 西临激流河 , 西北距奇乾岭后穴居址18公里 , 西北距额尔古纳河20公里 , 东距阿娘尼河岩画36公里 。遗址区内长满松、桦树 , 腐殖土层厚10厘米左右 。遗址东西长约280米 , 南北宽约200米 , 分布面积56000余平方米 。2010年7月 , 对黄火地遗址遗迹表面腐殖土层进行清理 , 清理发现石堆77处 , 石墙8条 , 发现有大量木炭残渣 , 并未发现任何遗物 , 垒砌所用石块经剥离表面苔藓后未发现任何痕迹 , 均为自然石 。
七卡墓群位于恩和牧场七卡生产队西1公里的山坡下 , 背倚青山 , 前临开阔地 , 西濒额尔古纳河 。墓群部分墓葬已遭破坏 , 经抢救清理 , 出土陶片、骨镞、骨哨、铁镞等遗物 。分页标题
在额尔古纳市境内发现的古城中 , 以黑山头古城最为著名 。黑山头古城位于额尔古纳市境内根河、得耳布干河注入额尔古纳河入口处的东部台地上 , 背山面水 , 南临根河 , 北濒得耳布干河 , 坐北朝南 , 气势宏伟 。古城分内外城 , 城墙均为土筑 。外城呈方形 , 四边城墙长度不等 。城墙外有护城壕 , 四面均设城门、瓮城 , 城墙外每隔约100米有一马面 , 城墙四角设角楼 。内城位于外城中间偏西偏北部 , 呈长方形 , 占地面积为18811平方米 。内城中间偏北有大型宫殿遗址一处 。整个建筑呈“干”字形 , 建筑居址内花岗岩圆形柱础排列有序 , 间距4米 。外城内东北角有子城一座 。外城北墙内东北角有方形小居址一处 。
据《元史译文补证·太祖诸弟世系》和拉施特《史集》记载考证:蒙古汗国时期 , 额尔古纳河流域为成吉思汗大弟拙赤·哈撒儿封地 , 据此可以推定黑山头古城应为拙赤·哈撒儿及其家族居住的主要城池之一 。
此外 , 在额尔古纳市境内还发现有十多座古城:
三旗山古城 , 位于拉布大林农牧场新力队西南2公里的草地上 。有一南门 , 面积1024平方米 , 城址呈正方形 , 土筑 , 保存基本完好 。
拉布大林古城 , 位于拉布大林镇内 , 乳品厂新厂房西北50米处 , 边长50米 , 城址呈正方形 , 为土筑 , 破坏严重 , 城内凹凸不平 。
六队东山古城 , 位于拉布大林牧场六队队部东侧 , 根河南岸山坡的台地上 , 距六队8公里 , 距离根河0. 5公里 , 为土筑 , 分内外城 , 外圆内方 , 保存基本完好 。
小孤山一号古城 , 位于拉布大林—黑山头镇公路44公里处的山坡上 , 距公路东侧1.5公里 , 距黑山头镇11公里 , 悬崖之上 , 地势较高 。城呈方形 , 边长42米 , 有一南门 , 宽6米 , 墙高约l米 , 保存基本完好 。城内散落瓷器残片、陶片及铁器碎片等遗物 。
小孤山二号古城 , 位于拉布大林—黑山头镇公路44公里处 , 北侧距公路0.5公里 , 距黑山头镇11公里 , 东距根河0.5公里 , 为土筑方城 。外城偏西有一正方形小城 , 土筑墙高约1米 , 保存基本完好 。
小孤山三号古城 , 位于拉布大林—黑山头镇公路44公里处 , 距公路0.5公里 , 距黑山头镇12公里 , 北距根河1.5公里 。城系土筑 , 呈正方形 , 保存基本完好 。
葫芦头古城 , 距拉布大林镇4公里 , 位于拉布大林—海拉尔公路123公里处西侧平原上 , 古城呈正方形 , 保存基本完好 。城墙残高0.8米 , 顶宽2米 , 底宽8米 , 东墙长38米 , 南、西、北墙长37米 。有一东门 , 门宽6米 。城外有壕两道 , 外壕深0.4米 , 内壕深0.2米 , 壕均宽3米 , 两壕间距2米 。
一二零古城 , 位于一二零队东北方向8公里处的高山平台上 , 城呈方形 , 城址保存基本完好 。四面土墙均长35米 , 残高1.3米 , 顶宽2米 , 底宽8米 。壕顶宽7米 , 底宽3米 , 深0.6米 。有一南门 , 门宽6米 。城内散落陶片 。
【「」额尔古纳市民族文物考古概述】上库力古城 , 位于上库力农场良种站—上库力公路南侧山坡台地上 。城呈方形 , 四角有角楼遗迹 , 保存基本完好 。土墙残高1.5米 , 顶宽2米 , 底宽6米 , 四边均长57米 , 有一东门 , 宽6米 。城内散落陶片 。
黑山头四卡古城 , 位于黑山头镇西北 , 四卡正南1.5公里 , 额尔古纳河东岸台地上 , 西距主河道0.5公里 。分内外两城 , 外为圆城 , 直径90米;内为方城 , 宽50米 , 长52米 。内城东南角附方形子城一座 , 界壕由此向东南转弯 。城墙为土筑 , 残高1米 , 保存基本完好 。城内地表散落石器及陶器残片 。
三八四古城 , 位于黑山头镇西南20公里、距界河0.5公里的山坡上 。围墙为土筑 , 分内外两城 , 外圆内方 , 面积3136平方米 。城址破坏严重 , 内有牧民蒙古包 。
金代在北方边境地带兴筑的军事防御工程 , 俗称“成吉思汗边墙” 。该界壕为天眷元年(1138年)以前兴筑 , 东起于呼伦贝尔市根河南岸 , 向西延伸至额尔古纳河南岸 , 经满洲里市北穿越俄罗斯境内之一部 , 再向西延伸至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 , 行经乌勒吉河和克鲁伦河之间 , 直到肯特山南麓止 , 全长700余公里 。分页标题
额尔古纳市境内金界壕东起于根河南岸 , 距上库力乡所在地西南方约3公里处 。向西经拉布大林、黑山头镇等地延伸至四卡 , 折向南入陈巴尔虎旗境内 , 在本市总长度为120公里左右 。界壕内外已发现大小城堡11座 , 最近的距界壕仅30余米 , 最远的约20公里 , 最大的周长为366米 , 最小的周长140米 , 另有3个“大钱城” 。边壕部分地段已遭严重破坏 , 其余地段保存完好 , 但罕有文物出土 。
此外 , 小孤山遗址为辽金时期遗址 , 位于黑山头镇东11公里的小孤山下 。在该遗址中先后发现石臼、石杵、石磨等文物6件 , 同时在地表发现并收集到一些辽、金陶片 。其西侧3公里处发现白灰窑遗址一处 。此外 , 还发现有灰坑 , 出土汉代陶片30片 , 辽金陶片2片 , 以及一些不同类别的动物遗骨 。
额尔古纳市境内的考古发现 , 不仅极大地丰富了鲜卑、蒙古族先民从森林走向草原的历程 , 而且也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对该地区金元时期军政、文化等方面的认识 。(作者:刘国祥 白劲松 沈睿文)
注释:
[1]赵越:《内蒙古额右旗拉布大林发现鲜卑墓》 , 《考古》1990年第10期 , 页677-680;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呼伦贝尔盟文物管理站、额尔古纳右旗文物管理所:《额尔古纳右旗拉布大林鲜卑墓群发掘简报》 , 《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 ,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1994年 , 页114-122 。
[2]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呼伦贝尔盟文物管理站、额尔古纳右旗文物管理所:《额尔古纳右旗奇乾乡文物普查简报》 , 《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 ,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1994年 , 页601-604 。
[3]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呼伦贝尔盟文物管理站、额尔古纳右旗文物管理所:《额尔古纳右旗奇乾乡文物普查简报》 , 《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 ,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1994年 , 页601-604 。
[4]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呼伦贝尔盟文物管理站、额尔古纳右旗文物管理所:《额尔古纳右旗奇乾乡文物普查简报》 , 《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 ,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1994年 , 页601-604 。
(本文电子版由作者提供)
责编:荼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