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悉该圣虑,一有奏禀,皆出宸断:奏章至上,宋朝统治者的业务成长
文:文史小学徒
古代重大事务的决策 , 经历着由君主专断到按程序执行的转变 。大臣们自上而下向朝廷呈交奏章 , 以避免君主专制之下的独裁专制 。
谨以宋朝为例 , 就建立了专门的呈递机构来掌管奏章 , 朝廷上下都按照严格程序来进行分工 , 以保证政务信息的有效传达 。统治者接收奏章 , 对其批阅审核 。这一时期的奏章判定 , 使得朝廷重大事务的决策已经不再停留于皇帝的专断 , 缩减皇帝个人的主观意识 , 由大臣们来共同监督事务的决断 , 给予统治者束缚的同时 , 也为朝廷政务的合理开展 , 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
宋朝建立了一套严格的奏章程序 , 并对奏章的内容进行严格规定 , 减轻统治者审核负担
宋朝奏章上的规范 , 改变了长期以来“皇帝出口为敕”的状态 , 不同身份地位的臣子递交奏章的方式略有不同 , 奏章途经的机构也有所不同 , 当时宋朝建立起了一套严密的奏章程序 , 从封装到最后面圣 , 背后都着相应的制度保障 。
为了更好管理奏章 , 接受奏章以在京官员和京外官员作为最初的分割线 , 在京官员的奏章由在职的省级官员对接 , 而京外官员的奏章则是由前两府的官员对接 。此外朝廷明确规定 , 按照奏章的轻重缓急来进行封装 。
机密紧急的大事采用实封 , 其余则一律采用通封 , 并且在实封之下 , 还进一步要求里面的文书要亲自书写以此来更好保护国家机密事务的情报安全 , 具体可以在历史记载中找到踪迹:“诸奏事应实封而无印者 , 文书及内外封面须一手写” 。
并且在正式将各份奏章交由统治者之前 , 各个机构还对奏章的内容提出了相应的规定 。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证上奏内容的真实性 , 对于奏章内容造假的行为 , 将会受到一定的刑罚 , 要按照实情上奏 , 对于随意夸大以及隐瞒的行为绝不姑息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另外随奏章呈交至上的证据中 , 不得通过夹带摘录的方式 , 将私人之间的谈话以及书信作为证据 , 也就是我们惯常俗称的打小报告 。当时的统治者对于打小报告这种行为全然没有什么好感 。
其次就是在呈交奏章的过程中 , 也制定出一套应奏标准 , 奏章内容的审核过程中 , 需要具体审讯的地方需要有相应的办事官员应奏 , 来展开对于奏章内容的前期判定 。忌讳官员在其位不谋其职 , 官员在应奏的约束下 , 也不敢轻易滥权 。
其次为此更好减轻统治者的工作负担 , 因此在前期的奏章审核中 , 反对大臣因为同样的一件事而集中上奏 , 这样不仅大大增加统治者的负担 , 也在朝廷内外形成一种拉帮结派的不良风气 。为此又制定了同僚联署制度 , 对于同一件事可以按照程序进行整合上奏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奏章呈交上去后 , 在皇帝未审核之前 , 除了台湅之外 , 不能向外透露奏章内容 。这里说到的台湅在当时的奏章制度下 , 稍显突兀 , 台湅会对不称职的官员进行直接弹劾 , 而不必上报由统治者审批 , 是宋朝弹奏的一种特殊的形式 。为增强奏章的有效性 , 奏章审查流转机构相互监督 , 职能明确 , 为统治者审批奏章进行初步过筛
当时面对从地方到中央庞大的奏章数量 , 信息传递机构的建立成为势不可挡的趋势所在 , 奏章承转的机构众多 , 负责不同层次的奏章接纳 , 逐渐形成密集的奏章信息收集网 。
进奏院将呈交上的奏章发出 , 成为奏章的始发站 , 在检查过奏章是否完好后 , 送往银台司 。奏章到达银台司之后 , 除了直接由皇帝过目的实封外 , 银台司充当奏章的第一道审核机构 。会对奏章的内容展开调查 , 对于不符合实情的上奏人员进行革职处理 。分页标题
当时银台司为了防止信息的泄露 , 基本上审核完毕之后 , 奏章立即发走不过多停留 , 严厉禁止闲杂人等进入奏章的存放地 , 从当时相关官员的介绍中就可以看到银台司执行的缜密性:“有谨密之戒 , 有漏泄之禁 , 有封题之式 , 有辄入之罚” 。
不过隶属于枢密院的银台司更多发挥的只是初审职能 , 银台司之上的登闻鼓楼 , 会对银台司拒绝接受的奏章 , 进行再次的定夺 , 也开辟形式不同的奏章形式 , 对于没有书写能力但却有事上奏的人员 , 予以批准 , 在官员的帮助下进行口述 , 由登闻鼓楼的官员帮助书写奏章 。
如果对于登闻鼓楼奏章处理不满 , 还可以再通过登楼检院去进一步申诉 , 检院再根据进一步的情况进行审理 , 并判决出结果 。在宋朝上奏章是一个繁杂的过程 , 一方面统治者旨在通过不同机构之间的逐层监督 , 达到良好的呈奏风气 , 避免单一机构的滥权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如果登闻鼓楼和检院对于此奏章都不予以通过 , 最后还能通过邀车驾的方式来直接跨过登闻鼓楼和登闻检院来进行直接的奏章上报 , 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奏章审查机构的联合滥权 , 规避自身过错而有意对一些奏章不予通过 。
在互相监督中 , 真正交到皇帝手上的奏章 , 基本上都是经过审核过的 , 大大提高了统治者的工作效率 , 确保了奏章制度持续有效的运行 。恰逢宋朝当时广泛招纳贤士 , 每年官员的招聘数量都在不断地扩大 , 官僚队伍的壮大 , 更有利于奏章传达程序的不断细化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宋朝这套专业的奏章程序 , 使得当时的民风相对开化 , 无论是单一的官员个人也好 , 还是拥有庞大权力的机构也罢 , 都因为奏章的流转成为被监督的对象 , 有利于宋朝整体的吏治的整顿 , 完整的信息传递体系也就此建立起来 。
使得宋朝的奏章呈交处于相对平衡道德生态链之中 , 奏章最后上交至皇帝之后 , 整套的奏章手续就此完成 , 成为宋朝信息传递的佳话 。宋朝奏章制度的不断成熟 , 改变了由皇帝独裁的局面 , 政务的处理是国家智慧的展现
宋朝的奏章制度 , 最大的优势在于为皇帝的决策提供了方便 , 过滤掉了没有太大价值的奏章 , 真正交到皇帝手上的奏章大具有一定的价值 , 都是亟待处理的政务 。
另外虽然形式上奏章的判定由皇帝一人来裁决 , 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 , 皇帝为了再进一步提高判决的速度 , 因此选拔专门的批奏官员 , 对奏章进行批红 , 可以帮助审理奏章 , 用草稿的方式写下对于这一奏章判决的建议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这极大改变了早前完全由皇帝独断的局面 , 皇帝通过审阅官员的草稿 , 在判决时会相应采取官员提出的合理的意见 , 也能够更客观的处理政务 。遇到一些奏章 , 如果皇帝和大臣的观点有所出入的 , 皇帝往往也不会轻易判决 , 以防止君主专制之下判决的错误化 。
会将不确定的奏章在下放至相关的部门 , 由部门官员联合讨论过后 , 进一步提交解决的建议方案给皇帝 , 皇帝再根据方案 , 如果觉得可行即批准执行 , 不可行则再打回留中 , 并且在审理案件时 , 统治者强调要依据当时的司法程序进行审理 , 杜绝主观臆断的现象发生 。
分页标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这时的奏章审批 , 虽然最后还是由皇帝一人来定夺 , 但是奏章批阅的成果 , 更多体现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 也有利于皇帝更全面的了解各地方的事务 。对于不经过审查部门的实封奏章 , 皇帝在审阅过之后 , 不再仅局限于停留在皇宫之中 , 足不出户就将天下事尽收眼底 。
总体来说 , 宋朝的奏章制度带来了信息传递上面的革新 , 全国各地的信息实现了联通 , 百姓和官员依靠相应的程序 , 有了可以同统治者交流的门路 , 整个行政体系都置于监督之下 , 政治上的清明可想而知 。
国家事务的统治不再只是由皇帝一个人说了算 , 看似好像威胁了君主专制 , 实际上确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一种新的加强 , 奏章制度维系开来 , 越来越多的政治对话通过奏章方式得到解决 , 统治者无形间巩固了自己的百姓基础 , 也增加了自身的权威性 。
不再仅是呈现出独裁的面貌 , 专制主义也不再是一人专断的代名词 , 合理有序的政务处理 , 为宋朝的基业打下了深厚的根基 。
参考历史文献: 《宋刑统》
《资治通鉴》
【「皇帝」悉该圣虑,一有奏禀,皆出宸断:奏章至上,宋朝统治者的业务成长】《宋大诏令集》
- 中国非遗美食TB|这道美食连皇帝都偏爱,吃一口满嘴留香
- 遇见闽侯|【看闽侯】你可知,闽侯青口藏着一座“皇帝殿”
- 老鼠皇帝首席村妇|俄罗斯移民定居东北成中国少数民族,大搞旅游安居乐业
- 李连杰|曾是“功夫皇帝”,成名后抛弃妻子迎娶白富美,今57岁却像老头
- 『』唐朝最“憋屈”的皇帝,登基之后,不是在逃跑,就是在逃跑的路上
- 【】油嘴滑舌的刘邦,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当上万人之上的皇帝
- ■雍正皇帝出外微服私访,喝了一杯茶后,为何回宫就杀了三人?
- 「朱元璋」明朝十六位皇帝,哪三位皇帝活得比较长?分别活了多大?
- 【】赏此绝色青花瓷,皇帝最爱的赏瓶
- 「」自嬴政以来,我国共有408位天子,唯独哪个省没出现过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