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一生敬佩两人:一位是举荐他的晏殊,另一位只给了他12个字

近日 , 古装电视剧《清平乐》热播让许多观众对宋朝历史人物产生了浓厚兴趣 , 今天我们就借着《清平乐》这个话题来聊聊历史上的范仲淹与他一生都极为敬佩的两个人 。

『』范仲淹一生敬佩两人:一位是举荐他的晏殊,另一位只给了他12个字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看过《清平乐》的人都知道 , 范仲淹和晏殊的关系极好 , 这其中的原因不仅仅是两人英雄相惜 ,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晏殊对范仲淹有知遇之恩 。
【『』范仲淹一生敬佩两人:一位是举荐他的晏殊,另一位只给了他12个字】范仲淹出生于989年 , 晏殊出生于991年 , 说起来范仲淹还比晏殊大了两岁 。不过古代士大夫阶层论资排辈与年龄无关 , 而是看谁先金榜题名 。晏殊14岁就获得了进士身份 , 而范仲淹27岁才成为进士 。因此若论辈分 , 晏殊比范仲淹还高了好几轮 。

『』范仲淹一生敬佩两人:一位是举荐他的晏殊,另一位只给了他12个字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范仲淹初仕官场的时候曾担任兴化县令 , 负责当地的修堰工程 。可正当范仲淹工作干得颇有起色的时候 , 他的母亲却去世了 。按照古代礼法规定 , 范仲淹必须回家为亡母丁忧守孝 。
范仲淹在守孝期间居于南京应天府(今商丘) 。时任南京留守的晏殊听闻范仲淹很有才名 , 于是就邀请他到应天书院执掌教席 。后来晏殊被调回京师 , 他当面向宋仁宗举荐范仲淹 , 仁宗便将范仲淹也征召至京师为官 。
晏殊对范仲淹有知遇之恩 , 两人年龄又比较接近 , 再加上志趣相投 , 因此范、晏二人成了至交 , 同时也成了朝廷上共同进退的盟友 。后来宋仁宗在位时期展开的“庆历新政”便是在晏殊总领下 , 由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一批朝廷重臣共同推动的改革事业 。

『』范仲淹一生敬佩两人:一位是举荐他的晏殊,另一位只给了他12个字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范仲淹敬佩的另一个人地位比晏殊更高 , 他便是在《清平乐》中也曾多次出现的北宋名相王曾 。
王曾状元出身 , 历仕真宗、仁宗两朝 。宋仁宗登基后 , 王曾官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 , 后来因触怒摄政太后刘娥而被贬官 。刘娥去世后 , 王曾被召回京师再度拜相 。
宋仁宗亲政初期 , 宰相吕夷简一度在朝廷上排除异己 。此举很快就触怒了刚正不阿的范仲淹 , 于是他便向仁宗献上一副《百官图》 , 图中清晰地画出吕夷简当政期间文武百官的升迁、降贬路线 , 由此便可说明吕夷简有任人唯亲、打压异己的行为 。然而令范仲淹万万想不到的是 , 他的上书只换来了12个字:“越职言事 , 荐引朋党 , 离间君臣 。”随即范仲淹便被贬到饶州去做地方官了 。

『』范仲淹一生敬佩两人:一位是举荐他的晏殊,另一位只给了他12个字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范仲淹一片赤诚 , 直言进谏却反遭贬官处罚 , 他内心的苦闷自然难以言表 。于是 , 他跑去找身为副相的王曾 。范仲淹对王曾说道:“明扬士类 , 宰相之任也 。公之盛德 , 独少此耳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 , 王大人您身为宰相 , 理当弘扬正气 。可您却袖手旁观 , 任他吕夷简在朝廷上作威作福 。您的盛德在这方面可是有重大缺陷啊 。
面对范仲淹的指责 , 王曾并不动怒 , 他平静地对范仲淹说出12个字:“夫执政者 , 恩欲归己 , 怨使谁归?”

『』范仲淹一生敬佩两人:一位是举荐他的晏殊,另一位只给了他12个字
文章图片
分页标题
文章图片
范仲淹听到王曾说的这句话后 , 顿时呆住了 。王曾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手握国家权柄的人 , 如果想将天下的恩惠都归于自己身上 , 那么天下的怨恨又该归到谁身上?
吕夷简是手握国家权柄的人 , 但他一定是坏人吗?如果做得事情越多越招人嫉恨 , 那么难道什么事情都不做的人才是对的吗?更重要的是 , 无论是吕夷简 , 还是王曾 , 或是范仲淹 , 大家都是为皇帝办事的人 , 很多朝政大事背后都有皇帝授意 。如果身为臣子办事都只想着给自己留下美名 , 那么难度让皇帝去背负骂名吗?

『』范仲淹一生敬佩两人:一位是举荐他的晏殊,另一位只给了他12个字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王曾的这番话对范仲淹的人生观影响极大 , 原本他是想做一个直臣、谏臣 , 铲除奸邪 , 为民请命 。可是王曾的话让他明白了 , 世间的许多事情并不是非黑即白 。身为朝廷大臣 , 究竟是博取美名重要还是干出实业重要?再来说回吕夷简 , 他虽然确有排除异己的举动 , 但他所任命的也都是有真才实干的大臣 , 而非那种尸位素餐的无能之辈 。因此很难说吕夷简任人唯亲到底是好还是坏 。
范仲淹怒气冲冲地进入王曾府中 , 却心悦诚服、恭恭敬敬地向王曾告退 。自此 , 他的人生格局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 , 王曾给他的这12个字可以说对范仲淹的一生都受益无穷 。
参考文献:《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