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京剧是在徽调的基础上形成的,为什么能够反过来取代徽调?

自古徽州人好戏曲 , 因为徽州的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本 , 经商为途 。徽州人外出经商发家致富以后 , 会将相当的财力和精力用于文化消费 。"贾而好儒 , 贾而兼儒" , 是徽州独特的文化现象 。
自元末以来 , 徽州人一直把昆曲视为戏曲正宗 , 许多徽州的官僚、文豪、巨商喜好昆曲 , 投身昆曲创作、研究 , 甚至办家班 , 以"鞠蹴、技击、倡优杂戏"来招待宾客 。明末吴地发展起来的昆曲盛行全国 , 许多著名的戏曲艺人都进入了徽商的他们的家班 , 故有"吴徽班"之称 。

「昆曲」京剧是在徽调的基础上形成的,为什么能够反过来取代徽调?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徽班进京)
徽州山多地少 , 不适合农业生产 。有积蓄者常携资外出经商 , 贫困者往往卖身学艺 。在明清时期 , 唱戏是一种"贱业" , 戏曲艺人在经济上要靠商人的支持 , 并为他们提供娱乐和精神产品 。这是徽州文化的特点 , 也是徽商对戏曲的贡献 。
"徽俗最喜搭台观戏" 。为了满足声色娱乐需要 , 许多豪商大贾都养有家庭戏班 。康熙时 , 扬州徽商家班最著名的数徽商汪季玄的家班 。汪季玄本身精通戏曲音律 , 有很高的艺术修养 。他为了使家班能演唱纯正的吴音 , 不仅请来曲师教唱 , 而且从江苏买来女童学戏 。他们家的戏班演出《牡丹亭》时 , "能飘飘忽忽 , 另番一局于飘 渺之余 , 以凄怆声调之外 , 一字不遗 , 无微不极 。"
【「昆曲」京剧是在徽调的基础上形成的,为什么能够反过来取代徽调?】乾隆年间 , 以梆子腔、皮簧腔为代表的花部戏曲在各地盛行 , 对昆曲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乾隆皇帝六次南巡 , 都在扬州停留 , 为了满足皇帝的娱乐需要 , 徽商江鹤亭征集四方名角 , 为皇帝表演 , 龙颜大悦 , 江鹤亭也因此得到了皇帝的旌表 。

「昆曲」京剧是在徽调的基础上形成的,为什么能够反过来取代徽调?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徽班演唱的声腔以昆曲为主 , 兼唱吹腔、高腔、乱弹;自花部戏曲盛行之后 , 又吸收了花部戏的西皮、二黄 , 使得徽班诸腔杂陈、兼容并蓄 , 能立足于剧坛达百年之久 。
乾隆朝的扬州是全国戏曲活动的中心 。自康熙时开始 , 随着手工业 、商业 、运输业和盐业的发展 , 扬州的经济文化得到大幅发展 , 造成了戏剧艺术繁荣的基础 。康熙南巡及乾隆六下江南 , 都曾在扬州停留 , 这里的徽州盐商们征歌选舞 , 邀集各地诸腔杂调的戏班供奉承应 , 促成了扬州戏曲事业的兴旺 , 使扬州成了全国的戏剧中心 。
徽班是由徽商出资经办的戏班 , 主唱的是徽戏二簧调 , 但班中的演员并非都是安徽人 , 也吸收了许多其他地区的艺人 。演唱的声腔除二簧调外 , 还有昆腔、秦腔 、梆子和京腔等等 。

「昆曲」京剧是在徽调的基础上形成的,为什么能够反过来取代徽调?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在徽班霸占扬州剧坛的同时 , 北京剧坛的局面是多种戏曲声腔彼此争胜 。先是昆曲 , 后是京化的弋阳腔 , 再又是秦腔 , 都在北京获得过成功 。
乾隆五十五年秋天 , 为庆祝皇帝八旬寿辰 , 扬州盐商江鹤亭组织了一个名为"三庆班"的徽戏戏班 , 由艺人高朗亭率领进京参加祝寿演出 。这个徽班以唱二黄调为主 , 兼唱昆曲、吹腔、梆子等 , 是个诸腔并奏的戏班 。这次北京的祝寿演出规模盛大 , 自西华门到西直门外 , 每隔数十步设一戏台 , 南腔北调 , 四方之乐 , 荟萃争妍 。在这场艺术竞赛当中 , 进京的三庆徽班是最引人瞩目的一个戏班 。
徽班能在北京立足并不断来自自身的某种优势 。徽班是多声腔表演团体 , 戏班里不只唱一种声腔 , 除了给北京观众带来安庆二簧调等新鲜曲调外 , 还能兼唱京腔、秦腔、昆曲和时尚小调 , 有利于争取不同的观众 。雅爱昆曲的文人士大夫们本来对地方戏曲抱有一定的偏见 , 闻徽班 "间以昆戏"后 , 都受到了极大的震动 , 写诗赞曰: "戏剧场中贵肖真 , 毋贪艳冶可怡人 。哀音妆出悲肠断 , 确像当年肉亲。"分页标题

「昆曲」京剧是在徽调的基础上形成的,为什么能够反过来取代徽调?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底层百姓大多天性喜爱热闹 , 很多人嫌昆曲冷清难懂 , 所以听到其他戏班唱昆曲 , "便哄然散去" 。但这些底层观众却被徽班的多声腔吸引 , 剧场气氛相当热烈 , 出现了"肩摩膝促 , 笑语沸腾 。"的景象 。这是徽班"联络五方之音"的结果 , 没想到也联络了观众的心 。
徽班在声腔上的兼包并容, 也表现在人才吸纳的开放上。只要是有特长的演员 , 均可加入徽班 , 并不因为籍贯而受到歧视 。徽班长期坚持联络五方之音 , 出名的艺人高朗亭、邱玉官、江金官、 苏小三等等 , 都是"昆乱俱妙" , 又能"跌扑矫健自由" 。很多徽班演员学书习画 , 并将书画才能用于戏剧中 。春台班的名伶范秀兰演《马湘君画兰》时 , 当场"洒翰如飞 , 烟条雨叶, 淋漓 绢素" , 引起观众的轰动 。
徽班演的兼容并包 , 得力于徽商的支持 。明、清徽商豪富 , 戏曲是他们援结豪贵的一种手段 。徽商对待各种戏曲声腔比较开放 , 既把昆曲奉为雅部 , 又不排斥花部诸腔等地方戏 。两淮盐务总商江鹤亭从事盐务四十年 , "凡抵候南巡者六 , 祝皇太后万寿者三" , 深得乾隆宠信 。他从北京延请名伶魏长生南下 , 对扩大花部的社会影响起了很大作用 。原来扬州皆重昆腔 , 外地的梆子腔、 二簧调、 高腔等只能在城外四乡演唱 , 自江鹤亭延请魏长生组织春台班后 , 大大的提高了花部的地位 。花部诸腔中来自安庆的二簧调很快为春台班吸收 , 形成"花"、"雅"声腔并蓄的新特点 。

「昆曲」京剧是在徽调的基础上形成的,为什么能够反过来取代徽调?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徽班艺人
乾隆八十大寿时 , 进京祝寿的徽班多为昆腔班 , 而昆腔又多雅静 ,所以进京的徽班都准备了花、雅两部数出大戏 , 做到有"花"也有"雅" 。春台班、三庆班既能唱二黄腔、京腔、秦腔 , 也能唱昆腔折子戏 。所以有人说三庆班等戏班是以"安庆花部合京、秦两腔"而入京的 。如无 "戏艺" , 自然无法在京城立足 。
京剧的主要声腔是西皮、二黄 , 可以肯定的是 , 西皮二黄是由徽班带到北京的 , 但西皮二黄并非产于徽州 。西皮是秦腔演变为襄阳腔而成 , 湖北人称为"皮" , "西皮"的意思是从西边传来的唱腔 。二黄源于黄陂、黄冈、黄安一带 , 由弋阳流传到安徽后演变为四平腔 , 再由四平腔演变发展而来 。湖北的黄陂、黄冈、黄安与安徽的安庆、徽州以及 , 江西的弋阳相距不远 , "西皮、二黄"是三个省份戏曲唱腔综合吸收和发展的产物 , 并由徽班艺人带到北京 , 流传到全国各地 。
由于进京的徽班吸收了昆腔、秦腔和扬州乱弹等艺术 , 并经过变化吸收 , 使进京的徽班唱腔日趋完臻 , 最终成为一种昆、乱兼备 , 诸腔杂陈的演出团体 。虽然乾隆时刚进北京的徽班主要唱的是"乱弹腔",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 嘉庆以后 ,徽班不少演员便以擅唱昆、乱两腔而著名 。

「昆曲」京剧是在徽调的基础上形成的,为什么能够反过来取代徽调?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 乱"是 "乱弹腔"的简称 , 腔调以 "安庆二黄" 为主 , 并在许多地方借鉴了"扬州乱弹"的表现形式 , 其声腔分为以笛伴奏的 "吹腔 " 和以月琴伴奏的"秦腔"两种 , 也叫作 "梆子乱弹腔"。扬州乱弹腔和陕西的秦腔同出一源 , 都以月琴为主奏乐器 。徽班能在北京取得成功 , 没有江苏的昆腔和扬州乱弹的配合 , 是难以实现的 。
徽班的唱腔在嘉庆年间逐渐形成一致 , 基本上各种声腔可以同台演出 。对于徽班来说 , 皮、簧结合有两个阶段: 一是徽、秦合流, 二是徽、 汉合流。徽班进京之初 , 以安庆花部合京、秦两腔为主 , 这种改进后的吹腔被北京观众称作"新出秦腔" 。吹腔本用笛子伴奏 , 徽班在嘉庆年间把它改用胡琴伴奏 , 其唱腔风格逐渐柔媚低回 , 形成了一种新的"徽调" , 又可称为"汉调" 。这一重大转化 , 可以用八个字来总结:"班曰徽班 , 调曰汉调" 。分页标题

「昆曲」京剧是在徽调的基础上形成的,为什么能够反过来取代徽调?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这种汉调新声很快在徽班中流行开来 ,因为它是对来自徽、 秦声腔的一种改造,同徽班所唱的曲调属于同源异流 ,所以演员们改调并不困难 。此后, 徽班艺人对其进行了一番综合溶化, 使二簧腔和西皮腔都能以丰富的板式、优美的旋律成为主要演唱曲调 , 并达到风格上的既有二黄深沉柔和与西皮刚劲明快的强烈对比 , 又能做到可以在一剧中合用的和谐统一 , 基本完成了曲调的定型 。
选择皮、簧为主并不是形成京剧的唯一标志 。皮、簧流布甚广,京剧能同它们区别开来 , 是因为在表演过程中皮、簧的京韵化 。字音的变化就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原本南方来的徽班唱起二簧时 , 尚吴楚之音;但为了适应北京的市场 , "悦京师之耳 , 故概用京音" 。

「昆曲」京剧是在徽调的基础上形成的,为什么能够反过来取代徽调?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为了迎合北京的观众 , 皮簧的主奏乐器经历了笛子到胡琴的变化 。和胡琴相比 , 笛子在腔调之转折时欠灵活 , 妨碍声腔的发展 ,故而以胡琴代笛子 。经过一批琴师的努力, 胡琴改进成为"京胡" , 演奏技巧也达到新的高度, 使京剧音乐的风格更为鲜明 。皮簧腔的京化 , 是为适应京师观众的审美需要而作的变化和创造 。
在徽调与汉调基础上形成的京剧 , 主要声腔西皮、二黄与汉调、徽调相同 。但京剧吸收了宫廷艺术的营养 , 受到最高统治者的赏识 , 继而得到中上层戏曲观众的响应和支持 , 不少文人参与了艺术创作 , 在演员与观众的互动中不断进步发展 , 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演员和杰出作品 , 赢得广大观众和巨大演出市场 。而徽调和汉调与京剧相比则相形见绌 , 艺术上逐渐萎缩 , 从业人员逐渐改唱京剧 , 演出市场逐渐被京剧占领 。京剧也渐渐成为中国的国剧 , 赢得了无数观众的喜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