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分餐与合餐,饮食文化这样演变

_原题是:分餐与合餐 , 饮食文化这样演变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 , 使用公筷公勺、分餐制等倡议提上日程 。其实 , 我国分餐制的历史可以上溯至远古时期 。我们从何时开始采用合餐制?饮食文化是如何演变的?

『饮食』分餐与合餐,饮食文化这样演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南密县打虎亭二号汉墓宴饮图局部
01
分餐“以礼而食”见阶层
其实 , 我国饮食方式最早的雏形就是分餐制 。早在中国上古时代 , 商周秦汉时期 , 无论从壁画还是文献中 , 我们都能看到古代人讲究分餐的排场 。
据史料记载 , 商周时期国人席地而坐、凭俎案而食 。据《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 , 孟尝君为人偏好养门客 , 在宴请一位新投奔的侠士时 , 由于侍从不小心用身体挡住了烛光 , 这个侠士认为孟尝君的食物与自己的食物不一样 , 感觉受到冷遇的侠士欲离席而去 。而孟尝君叫住他并给他看了自己的食物 , 侠士才恍然大悟 , 原来吃的东西都一样 。从这个小故事中不难看出 , 春秋战国时期的筵席已经开始实行分餐制 。
在古代出现这种用餐制度 , 与严苛的封建礼仪和阶级制度有一定关系 。封建王朝君臣宴乐之时 , 按照不同等级、身份配置不同的餐具以及餐食 。而且 , 不同等级或身份的人不能同桌共食 , 分餐制就是在这种前提下衍生的 。
先秦时期 , 儒家提出“夫礼之初 , 始诸饮食” 。由儒家学派提出的“礼仪”以及“长幼尊卑”观念 , 对分餐制有重要影响 。《周礼》记录:天子九鼎八簋 , 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 , 士三鼎二簋 。也有如下规定:六十者三豆 , 七十者四豆 , 八十者五豆 , 九十者六豆 , 以明养老也 。可见 , 家庭中的老者需要比年轻人和小孩吃得好 , 而作为君主则按照制度规定 , 所享用的美食也要比大臣更加丰富和美味 。

『饮食』分餐与合餐,饮食文化这样演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宋徽宗十八学士图》(局部)
02
【『饮食』分餐与合餐,饮食文化这样演变】饮食丰富交融渐成合餐
到了唐宋之后 , 突然之间 , “吃饭”变成一件更加热闹的事 , “以礼而食”逐渐被共同用餐的文化取代 。
唐代时期 , 由于国力强盛 , 附属国非常多 , 这就为唐朝的多民族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 而在多民族交流之中 , 饮食礼仪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生活条件有限 , 所以基本上采用合餐制 , 而这种用餐文化或者习俗也传入了唐朝 。但这种合餐制的风俗仅限于普通人家 , 条件比较好的家庭 , 或者王公贵族 , 依然实行分餐制 。
追根溯源 , 合餐制真正发展起来是在宋代 。今人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说法出现于宋代 , 翻开众多中国饮食文化史 , 往往把两宋300多年看作是形塑中国味道的转折时代:口味形态接近近代饮食面貌 , 政权南迁带来南北饮食交流融合 , 民间饮食热情高涨 , 泛览宋人笔记十九皆涉饮食……有专家提出“唐文化是古典文化的巅峰 , 而宋文化则是近代文化的滥觞” , 放到饮食文化上 , 亦成立 。
从分餐到合餐的转变 , 与人口的增长、生产力的提高和饮食的丰富性都息息相关 。中国人口在宋代大幅度增长 , 从3000万翻了两番首次破亿 。在宋代 , 粮产量稳定而充足 , 主粮仍为粟、麦、稻 , 南方食稻 , 北方多食麦 。宋代北方小麦生产消费远超小米 , 以小麦为特征的中国面食体系基本成形 , 以馒头、包子、饺子、面条、饼为代表的五大品类传承至今 。
从宋代的食谱史料来看 , 这一时期的烹饪技法变化多端 , 仅从菜肴名称观之 , 就有炸、炒、炙、煮、蒸、烤、煎、煨、熬、烧、焐、焙、撺、拌、泡、涮等二三十种 , 现代烹饪的不少用语从宋代开始出现 。现在中国人烹饪中最常见的炒 , 其大肆兴盛也始于宋代 。观宋人笔记 , 炒制之食物屡见不鲜 , 炒兔、炒蛤蜊、炒蟹、旋炒银杏、炒羊 , 蔚然可观 。分页标题
“市井饮食”的发展也让合餐逐渐成为国民的习惯 。不同于唐代 , 宋代都城废除了坊市分割 , 开封成了中国古代第一个敞开型的城市 , 热闹的夜市有时持续通宵 。无论贵胄还是平民 , 都能各得所需 。著名的酒楼有72座 , 号称“七十二正店” 。中型店铺虽无大饭庄那般气派 , 但专攻单一类型 , 也能凭独当一面的美食招徕顾客 。据史料记载 , 曹婆肉饼、薛家羊饭、梅家鹅鸭、曹家从食、徐家瓠羹、郑家油饼等自成一派;“海州张家饼店”一家就有50只烤炉同时运转 , 规模惊人;一些小店“专卖家常” , 如虾鱼、粉羹、鱼面等快餐 , “欲求粗饱者可往” 。
分餐制虽然卫生 , 但主要显示了等级差别 , 地位越高者食案上饭菜数量越多 。随着技术进步、生活的丰富性以及观念的转变 , 加之宋代家具也一变为高桌大椅 , 成为百姓家中的必备用品 , 大家围坐一桌 , 气氛更加温暖 , 而且可供选择的菜品逐渐增多 , 这些都促成了共器共餐的合食制成为宋代主流饮食方式 , 延续至今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 合餐制代替分餐制也是民俗文化发展的一种表现 。

『饮食』分餐与合餐,饮食文化这样演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南唐顾阂中《韩熙载夜宴图》
03
一筷一勺见文明
自宋代以来 , 饮食逐渐成为情感交融和人情交际的方式 。到了明清时期 , 分餐制依然长存于宫廷之中 , 皇帝所举办的许多筵席上 , 虽然食物菜品远较秦汉丰富 , 但形式上还是分人分桌分盘食之 。
据《明史》等记录 , 明朝宣德年间 , 宫廷依然采用分餐制 , 并且认为分餐制可以让宴席更加有秩序 , 同时体现了皇帝与臣子们的尊卑地位 。但在宫廷筵席之外 , 合餐制已经广为盛行 , 诸多关于明清的绘画作品与史料记载 , 都反映此时大小官员、老百姓围着桌子吃菜喝酒的情景 , 与今日国人的合餐情形基本相同 。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 , 分餐制所表现的尊卑关系越来越淡化 。中国的饮食文化发展至今 , 形成一种以合餐制为主流、兼容分餐制的包容文化 。
中国有句老话叫“民以食为天” , 引申下去 , 又有了“民以食为天 , 食以味为先 , 味以和为贵 , 和以筵为尊” , 将人的社会关系和人情礼仪都与集体用餐环环相连 。中国家庭做饭以“户”开火 , 一家人不会“另分炉灶” , “共食”的家宴象征团圆美满;留客人吃饭时的劝说词也是“多添一副碗筷的事” , 深层次流动的是“以衣衣人 , 以食食人”推心置腹的待客之诚;特别是在婚丧嫁娶、生日节庆等宴席上 , 让座、上茶、敬酒、布菜 , 吃得热热闹闹 , 人们已经习惯通过“共食”的仪式加深感情 。但人们习惯的“共食”与分餐制并不绝对矛盾 , 我们可以用“分餐”和使用公筷公勺的方式来“共食” 。这在疫情期间 , 更是值得推广的用餐方式 。
◎本文原载于《解放日报》 , 原文有修改 , 图源网络 ,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