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中世纪的英国“宰相”:昙花一现的背后,是一场王权与相权的博弈

引言
在中国古代的封建政治体制中 , “宰相”一直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 无论是汉朝时期的三公、魏晋时期的尚书还是隋唐时期的中书、门下 , 历朝历代的宰相都位望身尊 , 有着“一人之下 , 万人之下”的地位 , 上可参政议事 , 下可监察文武百官 , 在古代社会 , 宰相无疑是君王的左膀右臂 。但权力如此之高的宰相 , 难免会引起君王的顾忌 ,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 。

「英国」中世纪的英国“宰相”:昙花一现的背后,是一场王权与相权的博弈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纵观世界历史 , “宰相”并不只出现在中国古代社会 , 也曾短暂出现于中世纪的英国 , 由于其拥有着类似于中国古代宰相的权力 , 所以将之译为“宰相” , 但同时由于它的职能仅限于行政以及司法范围 , 所以也有人将其称为“政法官”或“首席政法官” 。诺曼王朝及安茹王朝横跨海域 , 幅员辽阔 , 法王及贵族觊觎其领地 , 加之英王常年奔波于海峡两岸 , 无心处理内政 , 英国宰相应运而生
诺曼征服以后 , 英国宰相第一次登上历史的舞台 , 至12世纪 , 其权势达到顶峰 , 之后被亨利三世废除 , 其产生至灭亡仅一百余年 。
1066年 , 英国与法国之间爆发了“黑斯廷斯之役” , 来自法国北部诺曼底公国的威廉在这场战争中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 击败了当时的英王哈罗德 。
“胜者为王 , 败者为寇” , 赢得战争的威廉随后进驻伦敦称王 , 史称“威廉一世” , 自此 , 英国历史上的诺曼底王朝(简称“诺曼王朝”)成立了 。

「英国」中世纪的英国“宰相”:昙花一现的背后,是一场王权与相权的博弈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由于威廉一世创立的诺曼王朝横跨英吉利海峡 , 国王需要经常跨海巡行 , 有的时候甚至会长期滞留 , 此时的国家便处于一个“群龙无首”的状态 , 内政无人管理 , 于是在威廉一世离开英国以后 , 便会任命一名副摄政王代其行政 , 即英国宰相的雏形 。
在威廉统治时期 , 副摄政王是当时所有中世纪早期国家中最大的官 , 其发挥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就是后来的宰相所起的作用 。
威廉一世死后 , 其次子继位 , 即威廉二世 , 威廉二世传位于其弟亨利一世 , 亨利一世传位于其姊之子斯蒂芬 , 斯蒂芬死后 , 王位传于其亨利一世女之子 , 即亨利二世 , 至此 , 英国进入了“安茹王朝” , 称之为金雀花王朝 。
亨利二世在位 , 不仅仅是英国的国王 , 还是当时法国最大的封臣 , 他通过继承、联姻以及战争各种手段统治着超过法国三分之二的领土 , 拥有庞大国家的亨利二世统治英国长达35年 , 但是只有12年在英国大陆 , 其余时间都在忙碌的奔波中 。

「英国」中世纪的英国“宰相”:昙花一现的背后,是一场王权与相权的博弈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诺曼王朝和安茹王朝都拥有着辽阔的土地 , 国王需要频繁奔波于海峡两岸 , 大陆的内政无心顾忌 , 法王以及一些法国贵族对如此庞大的领土虎视眈眈 。
除此之外 , 对于威廉家族而言 , “诺曼底”才是他们真正的家 , 而英格兰只不过是一个海外国度 , 这种思想也就导致了当时的很多英王不称职 , 甚至是玩忽职守 , 再加上这些国王来自于大陆 , 不懂英国语言 , 种种原因发生碰撞后 , 英国宰相应运而生 。国王外出巡行 , 宰相代王行政 , 凭借渊博的学识 , 巩固王权 , 维护社会秩序 , 推进早期政治体系形成 , 功不可没
威廉一世在位时期 , 每逢外出巡行 , 就会安排多个副摄政王代王行政 , 暂时行使王权 , 来处理内部的政事 , 当威廉返回以后 , 就收回其权力 。分页标题
至威廉二世时期 , 宰相制度趋于成型 , 在当时已经成为了一个常设的职位 , 宰相代王行政已经成为了很普遍的行为 , 也是其职责之一 , 并且其权力也越来越高 , 威廉二世还同时设立两个宰相 , 他曾让弗兰巴德以及温彻斯特主教两人共同参政 , 之后由弗兰巴德独揽大权 , 至此 , 宰相在英国成为常设官职 。

「英国」中世纪的英国“宰相”:昙花一现的背后,是一场王权与相权的博弈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弗兰巴德当政时期 , 虽然没有直接称其为宰相 , 但是据史料记载 , 他很有可能是第一个行使宰相权力的官员 , 至亨利一世时期 , 才开始有了“宰相”的称呼 。
“宰相”在当时的英国 , 相当于中国古代的宰相 , 拥有着除了国王之外最高的权力 , 被称为“最高权力拥有者” , 当国王不在的时候 , 他们可以代替国王行使各种权力 , 包括召集一些大大小小的会议以及审理和判决各种重大案件等等 。
1162年 , 英国宰相成为仅次于国王的最高权力拥有者 , 无论是在司法还是行政等发面 , 都发挥着核心的作用 。国王不在国内的时期 , 他们几乎包揽了国王的所有权力 。
然而中国古代社会存在的“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在英国也逐渐显露了出来 , 由于英国宰相的权力过大 , 有的就会以权谋私 , 甚至会拉帮结派 , 这对王权来说无疑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 国王对宰相的态度也从起初的信任演变为后来的猜忌 。
【「英国」中世纪的英国“宰相”:昙花一现的背后,是一场王权与相权的博弈】为了避免相权对王权构成威胁 , 英王会经常性的更换宰相 , 或者设立两个宰相 , 彼此分权以达到相互制约的效果 。
总体来说 , 英国历代的宰相大多都是忠心耿耿 , 代王行政 , 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当时英王由于巡行海峡两岸所形成的“渎职” , 同时也在维护英国社会秩序和巩固王权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

「英国」中世纪的英国“宰相”:昙花一现的背后,是一场王权与相权的博弈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英国的宰相大多数为贵族或者神职人员 , 他们拥有很高的学识 , 并且用通晓法律 , 在王朝成立之初 , 这些在稳定王权以及早期政治体系的形成方面起到了一定的过渡和推进作用 。
亨利一世时期 , 其宰相罗杰尔不仅扩展了政府的职能 , 还创立了“财政署” 。亨利二世晚期的宰相 , 精通法律以及行政 , 在任时期 , 协助国王完成了司法改革 。
毋庸置疑 , 英国宰相巩固了王权 , 维护了社会秩序 , 推进了早期政治体系的形成 , 功不可没 。国王事必躬亲 , 无需宰相辅佐 , 加之官僚机构日益成熟 , 历经百余年后 , 英国宰相彻底消亡
虽然英国宰相在任时期 , 对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 但是仅存在百余年后 , 宰相这个职位便在英国彻底消亡 。
狮子王理查死后 , 由于膝下无子嗣 , 故王位由其弟约翰继承 , 时至1206年 , 约翰失去了诺曼底及安茹等多个领域 , 不得不撤回英格兰 , 自此以后 , 英格兰便作为一个独立的海岛国家而存在并逐渐定型 。
在约翰回到英格兰以后 , 始终惦记着失去了的法国领土 , 并伺机发动战争来夺回 , 但却遭遇了接连的失败 , 1214年 , 约翰在布汶之役中一败涂地 , 终日操劳加上一系列战败的打击 , 约翰于1216年病逝 。

「英国」中世纪的英国“宰相”:昙花一现的背后,是一场王权与相权的博弈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约翰病逝后 , 年仅九岁的亨利即位 , 史称亨利三世 。由于尚且年幼 , 由元老重臣威廉·马歇尔辅佐国王 , 亨利三世刚上任的时期 , 正是英格兰的多事之秋 , 贵族反叛加之法国入侵 , 举国上下处于一个内忧外患的时期 。分页标题
1219年 , 马希尔去世 , 此后辅佐国王的重任由休伯特独揽 , 休伯特曾是约翰王的宰相 , 尽心尽力 , 忠贞不二 , 在辅佐亨利三世时期 , 休伯特平定战乱 , 坚决维护英格兰的稳定和领土完整 , 将人民从水深火热之中拉了起来 , 并让年幼的亨利三世度过了多事之秋 。
1228年 , 休伯特被任命为“终身宰相” 。
随着亨利三世逐渐长大 , 对于休伯特的大权独揽十分不满 , 多次想伺机诛杀休伯特 , 但由于休伯特深得民心 , 亨利三世无法违背民意去诛杀 。
亨利三世在位期间 , 频繁更换宰相 , 前后共产生了四任 , 然而这个时期 , 宰相的权力已经大不如从前 , 甚至沦落为了国王的附庸 , 其往日大权独揽的辉煌一去不回 。
之后由于亨利三世事必躬亲 , 加上官僚机构的成熟以及一些制度不断完善 , 越来越不需要宰相这个职务 , 而自约翰失去大陆领土之后 , 国王便无需外出巡行 , 于是宰相制度在诞生一百余年后 , 就此彻底消亡 。结语
在中国古代社会 ,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直都存在 , 反观英国 , 其宰相制度自产生至消亡仅百余年 , 究其原因 , 仍然是相权过高引起君王猜忌 , 英国宰相的职位虽然仅短暂存在于英国的历史上 , 但是其历史作用不可忽视 , 作为英国利益的代表 , 宰相在英王巡行的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 为当时英国王权的稳定以及政治制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
参考文献:
《英国历史年表》
《安吉文帝国》
《英国民族史》
《英格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