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电子书vs实体书:从未超越的拙劣模仿
_本文原题:电子书vs实体书:从未超越的拙劣模仿
最近两月 ,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 , 图书行业受到了严重冲击 , 从印刷、发行再到销售的各个环节都存在掣肘 。
相较之下 , 民众长时间困在家里不能出门 , 纷纷闭门读书 , 以微信读书app为代表的电子书平台或成最大“赢家” 。
目前 , 光是我目力所及 , 就有多家出版社因为新书延期付印 , 而破天荒地在电子书平台首发 , 如同有些新片等不了电影院重开而选择网络首映 , 都是虚拟经济在冲击实体营生 , 颇有英雄迟暮之悲壮感 。
面对此情此景 , 我这从小闻着书香看着银幕长大的前朝遗少 , 要以科学的名义 , 来为无可取代的实体书做一次鼓与呼 。
01 先以看电影为例
在电影院看电影与在电脑上看电影的区别 , 并不只是尺寸或视听效果的不同 。 心理学把记忆分为语义记忆(关于客观的事实)和情景记忆(关于自身的经历) , 在电脑上看电影通常只包含前者 , 在电影院看电影则两者兼有 。
我们回忆一部电影的剧情 , 提取的主要是语义记忆;我们回忆一次进电影院看电影的经过 , 提取的则是情景记忆 。 而后一点决定了我们通常更容易回想起在电影院看过的电影 , 同时对剧情的记忆更深刻 。
本文插图
荣耀属于2014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表彰的位于大脑海马体中的位置细胞和网格细胞 , 它们存储和构建了我们的空间记忆 。
当我们搬进新家或者扫荡一片新街区时 , 正是这些细胞帮我们在大脑里建模 , 让我们形成对新家或新街区的认知地图和定位系统 , 下一次再进入时 , 上述空间细胞的重新激活让我们对这些空间感到熟悉 , 不会迷失方向 。
海马体的功能不只是定位 。 根据神经科学领域的多痕迹理论(Multiple Trace Theory) , 海马体与大脑皮层构成一个交互网络 , 前者作为一个指针 , 终生参与长时情景记忆的提取 。
当我们扫荡一片新街区时 , 不仅需要空间细胞的参与 , 我们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摸所吃等感觉信息也会激活大脑的相应通路 , 它们经过海马体再存储于相应的大脑皮层形成长时记忆 。
那些空间细胞的激活作为一个线索 , 点燃分散在大脑各处的记忆网络 , 当我们重返阔别已久的母校时 , 一时间往事历历在目 , 鲜活如昨 , 就是这么一回事儿 。
凡是在电影院看过的电影 , 我都会在豆瓣标注电影院名称 , 它起到的就是线索功能 。 我在电影院看过的几百部电影仿佛在脑海里也装进了几百个放映厅里 , 只要我根据放映厅的名字按图索骥 , 放映厅就会重新亮起 , 让我回想起电影的相关信息 。
本文插图
相比之下 , 那些在电脑上看的电影 , 就没空间细胞什么事儿了 。 我们不需要出门走去电影院 , 观影时的视野完全局限于半米距离以内十几寸大小的电脑屏幕 , 而且通常是同一个屏幕 , 于是我们事后回想时 , 往往不记得我们是在哪个空间、什么状态下观看了某部电影 , 我们只记得电影本身的若干剧情 。
这种缺乏线索和网络的单纯语义记忆很难被记住、更难被提取 , 有时我在豆瓣随手点开一部陌生电影页面 , 赫然发现上面白纸黑字显示我“看过” , 顿时一脸懵(直到重看电影时才会被电影中的情节线索激活些许记忆) 。
不仅如此 , 如果现在让我即时回忆那些曾让我有过强烈情绪体验的电影 , 我马上能想起的许多看哭的电影都是在电影院看的 , 我还清晰地记得那些场景 , 包括我坐在电影院什么位置 , 但我真的想不起任何在电脑上看电影看哭的场景了 。
即便我很确切地记得我在电脑上看某部电影看哭的事实(比如我在豆瓣标注或写影评时有提到) , 我却无法还原当时的情景 , 无法再度体验到我当时哭泣的身体感受 。分页标题
这说的是无意识的情绪性记忆 , 它由杏仁核控制 , 跟海马体存在交互作用 。 道理跟前面是差不多的:空间记忆像一个容器 , 不仅把我们看电影时的所见所闻容纳进去 , 还把我们的所感容纳进去 , 如果没有这个容器 , 其余那些记忆要么当初就没能留下 , 要么就是散落在了风中难再聚起 。
02 实体书与电子书的差异
通过以上对看电影的分析 , 有两个要点:第一 , 空间记忆非常关键 , 它能帮助我们回忆起更具体的信息;第二 , 记忆越是形成互相勾连的网络 , 就越容易保持 。
书较之于电影 , 涉及的空间因素更多 , 但基本逻辑相通 。 阅读电子书最大的问题在于 , 它最大程度地消除了“空间” 。
本文插图
以手机app阅读为例 , 我们从购买到阅读再到存放一本电子书乃至一百本书 , 除了阅读场景略有不同(在地铁上或在家里) , 全都是在同一部手机上完成的 , 几乎只能留下关于书的内容的语义记忆 。
而我们读一本实体书 , 先要去书店买 , 或者网上买了拿快递拆包装 , 或者从图书馆借;阅读过程中书会临时搁置在不同空间 , 读完之后则放在书架上或者某个实体空间里 。 要言之 , 与一本实体书相处的过程会与多个空间形成交互 , 这些空间记忆都会帮助我们回忆起书的内容 。
【电子书:电子书vs实体书:从未超越的拙劣模仿】不仅如此 , 与电影不同的是 , 一本实体书是三维立体的存在 , 它本身就构成一个微空间 , 凭借翻阅过程中厚度的变化 , 以及两手捧书在重量感受上的变化 , 翻页时的肌肉感受变化 , 还有固定的一页书上图文的相对位置等线索 , 我们可以很直觉地回想起“在那本书大概三分之二处页面左上部分的一段文字或一幅图片” , 这正是多种感觉配合空间记忆的产物 。
而面对一本电子书 , 它本身不自带重量更不存在重量差异 , 它的页数是随字号大小变化的 , 它也没有厚度 , 它唯一的空间感来自于进度条 , 但那仅仅是视觉上的 , 没有其他感觉的参与(你手指触摸进度条的触觉只与手机形成关联 , 而与书无关) 。
要言之 , 实体书高矮胖瘦不一 , 装帧设计不一 , 最吸引眼球的封面更是各异 , 这些都有助于记忆;而电子书弱化了封面的存在感 , 装帧设计包括字体都统一化 , 也不具有厚度和重量 。
03 电子书的诸多缺点
综上所述 , 当我们回忆一本实体书时 , 脑海里会依照这本书的物理模样重塑这本书的内容结构 , 形象地说 , 就是我们想象着一本同等厚度和大小的无字书 , 然后把我们读完书消化过的内容按照原书的章节顺序依次填充到里面 , 当我们需要调用其中某个具体内容时 , 也很容易在脑海里按图索骥 。
而我们回忆一本电子书是什么样子的呢?如果这本书总共十章 , 那么我的印象就是把十卷卫生纸展开之后摞在一起的样子 。 它没有具体的形状(卫生纸长度不确定)也没有厚度感 , 除非我在现实中看到过这本电子书的实体书 , 否则我很难虚构一个实体书模样的容器来安放它 , 因为人的记忆要眼见为实 。
再说我怎么去虚构几百个模样不一的容器来分别装这些电子书呢?更何况塞进去了也还是无序的 , 我无法感知一本电子书某一章折起来到底有多厚 。 没有容器安放的灵魂 , 多么寂寞 , 何处为家啊 。
事实上 , 除了便捷性这个优点之外 , 电子书的每一方面都是在拙劣地模仿实体书 , 而从未超越 。 电子书屏幕的平面性和设计逻辑上的线性 , 极大地限制了它的自由度 。 设计师再怎么模仿实体书翻页的效果 , 它也还是在同一平面上制造的假效果 , 而且它产生不了书越读越薄的真实触觉感受 。
再比如像我读书时 , 有时候会出现一只手插入书的前中后三处页面对照着读的需求 , 这是在形成记忆网络 , 电子书无法舒服地实现这种功能;更不消说 , 尽管电子书提供做笔记的功能越来越强大 , 但离手持一支笔在书页上肆无忌惮地画圈连线标注各种自己看得懂的符号还差太远 。分页标题
而手写这一操作本身 , 又通过肌肉记忆与语义记忆形成关联 。 实体的书 , 让我们有一种收放自如的控制感;虚拟的书 , 让我们拳拳都打在了棉花上 。
本文插图
04 来自心理学研究的证据
以上分析并非纸上谈兵 , 它要么基于心理学的常识 , 要么出自近年来心理学对于实体书vs电子书所做的大量研究 , 只是我没有特地引用参考文献 。 而在此特别要引用的一篇 , 是Pablo Delgado等人2018年发表的一篇综述 , 他们对该主题自2000年以来不同研究者发表的54个实验进行了元分析 。
整体结果表明 , 对于单纯讲故事类型的书 , 实体书与电子书无差异 , 所以用电子书看小说还挺合适 , 而以知识信息为主的书 , 包括知识与故事相混合的书(比如《追寻记忆的痕迹》) , 则实体书显著优于电子书 。
不过 , 爱看电子书小说的读者也别太开心 , 该领域专家Anne Mangen等人在2019年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 , 虽然在基本内容理解上 , 实体书与电子书无差异 , 但电子书的读者对故事中发生的事件先后顺序的排列 , 表现就不如实体书读者 。
这一点与我前面的分析相一致——实体书的读者能利用触觉和运动觉把事件顺序与它在书中的位置进行关联 , 而电子书只能利用视觉 。
不幸的是 , 甚至我前面提到的电子书的“便捷性”也未必称得上是它的优点 , 而更像是一把双刃剑 。 一方面 , 便捷性意味着通过读电子书获取知识所付出的成本和精力更少 , 造成读者态度漫不经心 , 也就不会对书的内容进行深度理解(其中还存在电子屏易疲劳等因素) 。
另一方面 , 如Betsy Sparrow等人十年前发表在《科学》的那篇著名的“谷歌效应”论文所提示的 , 电子书的便捷性使得人们把它们当成了身体的“外设” , 放在手机里 , 需要用到的时候可以随时调用 , 我只要大概知道某本书主要讲了什么就可以了;而不那么便捷的实体书 , 让读者更倾向于把书中的知识吸收进脑子里 , 书不一定是随手可翻阅的 , 唯有脑子是可以随时调用的 。
本文插图
网络的发达让一些人产生错觉 , 以为自己坐拥的电子书山就是自己拥有的知识 , 可是 , 除非有朝一日发明了可以直接植入大脑的知识芯片 , 否则 , 知识就还是只有吸收进脑子里才是自己的 。 这一点 , 正是知识分子、行业专家与普通人的根本差距 , 注意我的用词 , 差距 。
05 我们读的不仅仅是一本书
回到一开始看电影的例子 。 我们去电影院看电影 , 看的不仅仅是一部电影 , 它还让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 你在电影院第一次跟初恋牵上小手 , 你与全场观众一起大声笑小声泣 , 你看完电影与同伴展开愉快的讨论 , 作为一种群体行为 , 它承载了社交功能 , 这些情景反过来也让你更好地理解和记住了电影(除非你尽想着牵手了) 。
读书也一样 , 我们去书店买书、去图书馆借书 , 因书结缘 , 以书会友 , 包括把书作为礼物送给朋友、馈赠家人 , 只有实体书才能完成这一仪式 。
我不禁要问 , 如果科技的进步换来的是我们越来越足不出户 , 这样的未来是我们当初憧憬的吗?作为活生生的立体人 , 我们就应该多多感受真实的大千世界;与扁平化的网络电影和电子书相匹配的 , 难道不应该是活在二维空间的纸片人?
本文插图
我从来都不是一个保守分子 , 比如当一年前谷歌推出增强现实的虚拟博物馆时 , 我就第一时间在微博发文热烈推荐过 。 但作为一个爱书更爱知识的人 , 我无法无视电子书之于实体书的各种缺点 , 更想象不到这些缺点会在不久的将来得到改善 。分页标题
有一种说法认为 , 是我们这一代成长于实体书的人对实体书已经习惯了 , 所以实体书才有优势 , 新一代成长于电子书的人会比我们更善于利用电子书 。 然而 , 科学研究并不支持这种美好的迷思 。
前述Pablo Delgado等人的综述分析表明 , 自2000年以来的研究 , 越往后发现的实体书在阅读理解上的优势越明显 , 包括新一代受试者也是如此 , 这更加意味着电子书存在的“天然”劣势 。 再说科技以人为本 , 为什么反倒要让人来适应拙劣的电子书?
须知 , 实体书的发明和发展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演化 , 使得它在功能上很好地与人类进化出的特质相匹配 , 符合人类的记忆心理学原理 , 更本质地说是符合记忆生物学原理 。
《追寻记忆的痕迹》的读者都应该知道 , 长时记忆的形成需要蛋白质的参与 , 而蛋白质的制造、突触的形成都需要时间 , 这个基本面就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快速大量地阅读并汲取书中的信息 。
相反 , 我们就是需要沐浴在午后的阳光中 , 捧一本书细细品读 , 该做笔记做笔记 , 该画导图画导图 , 该停下来思考就思考 , 该休息了就睡一觉 。 那些拿着手机一目十行、一天能读掉十本电子书的朋友 , 您真的不是在进行量子波动阅读吗?
参考文献
1. Delgado, P., Vargas, C., Ackerman, R., and Salmerón, L. (2018). Don’t throw away your printed books: A meta-analysis on the effects of reading media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Educ. Res. Rev. 25, 23–38.
2. Singer, L. M., and Alexander, P. A. (2017). Reading on paper and digitally: What the past decades of empirical research reveal. Rev. Educ. Res. 87, 1007–1041.
3. Mangen, A., Olivier, G., and Velay, J-L. (2019). Comparing comprehension of a long text read in print book and on Kindle: Where in the text and when in the story? Front. Psychol. 10, 38. https://doi.org/10.3389/fpsyg.2019.00038
4. Sparrow, B., Liu, J., and Wegner, D. M. (2011). Google effects on memory: Cognitive consequences of having information at our fingertips. Science. 333, 776–778.
5. Jabr, F. (2013). The reading brain in the digital age: The science of paper versus screens. Scientific American.
文章经公众号“私享史”授权转载
- kindle电子书|豆瓣8.9分,「白夜」的暧昧,像极了都市人的爱情
- 灵山大佛|江苏无锡门票最贵的景区,门票210元从未降价,网友:真有底气
- 鱿二鱼儿|女人悲剧的开始,不是嫁错了人,而是从未给自己留“退路”
- 健康界|奇怪!从未接种过乙肝疫苗的我,体内居然有抗体?
- 泰安美食客|原创 几款实体店烧烤核心烤羊技术配方,烤出来的羊肉超级美味
- 宝马|宝马新款5系解析
- 长安汽车|长安UNI-T先享版提车记:作为全国首批车主,分享一些真实体验
- ##苏武从匈奴回国后,私生活被挖了个遍,有个问题为何从未有人提及
- 「实体店」这5个建材别在店里买,网购能省好多,被坑了才能长记性,水太深
- 『山东』原创 中国诞生了408位皇帝,但只有这个省,从未出过一个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