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说这是张学友最好的国语专辑,你同意吗?
本文插图
先抛出一个明确的观点 , 《似曾相识》这张专辑 , 是张学友早期最优秀的一张国语专辑 , 没有之一 。
至于如何定义早期这个概念 , 至少在时间范畴内 , 可以包括张学友的前三张国语专辑《情无四归》、《在我心深处》和《意乱情迷》 , 也可以包括1993年一头一尾发行、红到令人发指的《吻别》和《祝福》 。
据大家传来传去的说法 , 《吻别》也是华人世界迄今为止销量最高的专辑 。
所以 , 当年卖得并不好的《似曾相识》 , 怎么能和《吻别》、《祝福》这样的专辑PK呢?
但在音乐的世界里 , 专辑之间的相互比较 , 既可以是销量层面的 , 也可是内容层面 。 两者之间 , 并没有因果关系 。
销量好的专辑 , 内容可以很一般 , 内容很优质的专辑 , 销量可以很惨淡 。 当然 , 内容与销量都好的专辑 , 则不仅皆大欢喜 , 大多也成了经典中的经典 。
至于销量惨不忍睹、内容一塌糊涂的专辑 , 当然也不在少数 , 但我们为什么要聊这样的专辑呢?
爱老师 , 是有底线的!
将《似曾相识》和《吻别》对比一下 , 其实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 因为通过对比的结果你会发现 , 有时候认认真真把一件事情做好 , 未必会有一个好的结局 。
本文插图
同是张学友的国语专辑 , 《似曾相识》里有三首作品改编自粤语歌 , 其它七首均为原创的国语新作(不算第一首无词的序曲音轨) 。
而《吻别》这张专辑的十首作品里 , 却只有《吻别》、《情网》和《相信她 , 关心她》三首原创国语歌 , 其它七首 , 均改编自此前张学友的粤语旧作 。
都是三比七的比例 , 但《似曾相识》的原创和翻唱 , 可是七比三啊!
不仅如此 。 《吻别》除了原创程度不高之外 , 整张专辑也更像是一张十首歌曲组成的合集 , 而《似曾相识》却完全是以概念方式打造的一张唱片 。 它不仅仅只是十首歌曲 , 还通过“张学友的初恋故事”这个概念 , 将专辑的作品打通成为一个整体 。
从音乐的意义来讲 , 《似曾相识》也是一张可零可整的完整专辑 。
本文插图
这么说 , 并不是要批判《吻别》这张专辑 , 也不是要把这张销量最高专辑 , 批的一无是处 。 事实上 , 对于《似曾相识》和《吻别》的制作态度 , 也是两种音乐导向的结果 。
《吻别》明显是市场导向 , 就像是在做音乐快消品 。 而《似曾相识》还是很音乐人的思维 , 制作人希望通过一种更高级的方式 , 将一张唱片打造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 在同样的时间里 , 尽量拓展音乐的延伸空间 。
比如开始的那段《序曲》 , 张学友从天而降的一句I Love You , 是不是很有音乐剧的感觉 , 甚至我觉得这都可以说是对多年以后《雪狼湖》的一种预告 , 总之就是让一张流行音乐专辑 , 也有满满的AC格 。
而第一首歌曲《似曾相识》和第二首歌曲《故事》之间 , 几乎无停顿的处理 , 也是一气呵成 , 让这个“初恋故事”显得更完整 。
记得以前用磁带听这张专辑时 , 因为磁带倒带选曲 , 是靠音频识别 , 但由于这两首歌曲之间 , 几乎没有停顿 , 所以想从《故事》这首歌曲开头听 , 一不小心倒带就会倒到了《似曾相识》这里 。
我这么说 , 听数字音乐、哪怕是CD长大的歌迷 , 肯定一脸懵逼吧 。
而说到磁带 , 每次回忆起《似曾相识》这张专辑 , 首先想到的就是厦门 。 因为当年这盒磁带的引进版 , 是由厦门音像出版社引进发行的 。 记忆的烙印 , 总是很难磨灭 。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似曾相识》这张专辑的制作人有两个 , 一个是周治平 , 一个是欧丁玉 。
这种制作人的双核配置 , 在当时不仅是张学友国语专辑的专利 , 也是几乎所有想要开拓国语市场的香港歌手 , 不约而同的选择 。 包括谭咏麟、张国荣等等歌手 , 都是如此 。
这么做的好处 , 一者当然是把根留住 。 香港本地制作人对于香港歌手 , 无疑会更了解 , 像欧丁玉作为张学友长期的工作搭档 , 几乎决定了后者同时期粤语专辑的音乐走向 。 有他在 , 歌手基调不会跑偏 。
更何况 , 专辑中重新填词的那些粤语原作 , 原本就是欧丁玉制作的 。
本文插图
而台湾地区的制作人参与 , 则既可以带来当时台湾音乐人和音乐团队的资源 , 他们对于国语市场(当时主要是指台湾地区市场)的熟悉程度 , 也让香港歌手不至于跑偏商业方向 。
毕竟 , 虽然很多人当时老是说港台歌曲、港台歌曲 , 但香港歌曲和台湾歌曲 , 无论是审美还是意识 , 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
张学友的前三张国语专辑 , 基本也是这个模式 。 第一张国语专辑《情无四归》的双制作人 , 是李寿全和欧丁玉 。 第三张国语专辑《意乱情迷》的双制作人 , 则是陈美威和欧丁玉 。 倒是第二张国语专辑《在我心深处》的制作人 , 只有一个 , 那就是陈美威 。
本文插图
陈美威在八十年代中期之后 , 一直是台湾“齐飞唱片”的制作主管 , 担任过谭咏麟《半梦半醒之间》等专辑的监制工作 。
而张学友的前三张国语专辑 , 国语歌部分都是由“齐飞唱片”制作的 , 在台湾地区的发行 , 也是“齐飞唱片” 。
为什么作为“宝丽金唱片”的歌手 , 会在“齐飞唱片”出专辑?
原因就是当时的“齐飞唱片” , 是“宝丽金唱片”在台湾地区的代理 , 而且还有着很多音乐上的合作关系 。
但到了《似曾相识》这张专辑发行时 , “齐飞唱片”却不见了 , 那么“齐飞唱片”去哪里了呢?
经过几年和“齐飞唱片”的合作之后 , “宝丽金唱片”开始图谋正式进入台湾地区的音乐市场 , 在1988年底完成对“齐飞唱片”的收购后 , “宝丽金唱片”正式成立了台湾“宝丽金唱片股份有限公司” 。
本文插图
这次国际化的收购 , 也开启了国际厂牌进入台湾地区市场的序幕 。 先是1990年“百代唱片”在台湾地区成立“科艺百代” , 而1996年在收购本土厂牌“点将唱片”后 , 又完成了新一轮的本土化改造 。
继而 , 另一个国际唱片巨头“华纳唱片” , 也在1991年入股台湾本土巨头的“飞碟唱片” , 直到1996年同样也完成了彻底的并购 。
回到台湾“宝丽金唱片” 。
台湾“宝丽金唱片”在收购“齐飞唱片”之后 , 也保留了童安格、张镐哲等歌手的合约 。 而1989年1月发行的张镐哲专辑《不是我不小心》 , 从目前的资料来看 , 也是台湾“宝丽金唱片”成立后 , 所发行的第一张专辑 。
本文插图
此后 , 台湾“宝丽金唱片”一边营业一边收购 , 就在1989年 , 还完成了对“综一唱片”的收购 , 而到了1990年之后 , 则又将“飞羚唱片”和“天王唱片”等厂牌陆续收入囊中 。
在不断收购公司的同时 , 台湾“宝丽金唱片”也有针对性地处理了被收购公司原有艺人的合约 。分页标题
像“飞羚唱片”的蓝沁湄 , “综一唱片”的杨林和蓝立平等歌手 , 就顺利完成了从老东家到“宝丽金唱片”的过渡 。 其他像洪亚薇、方蓉、王行芝 , 甚至也包括原来“综一唱片”的齐秦等等 , 则都因为双向选择的原因 , 最后没有进入台湾“宝丽金唱片”的大家庭 。
也有一位音乐人 , 因为这一次的国际大并购 , 反而借机实现了自己的歌手梦 , 这位音乐人 , 就是《似曾相识》专辑制作人之一的周治平 。
早在1978年 , 周治平就以3000新台币的价格 , 把自己的处女作《米杜莎》 , 卖给了“青蛙王子”高凌风 , 并被收录在后者的《脸红的时候》专辑里 , 只不过名字改成了《别再等待》 。
1981年 , 周治平和黄大军、陈珮瑜、金瑞瑶等歌手 , 于“歌林唱片”旗下 , 连续录制了两张《新金曲奖·青年创作园地》合辑 。
本文插图
其中 , 周治平和黄大军合唱的《春天你来》 , 也成为他在民歌时代最为重要的作品 , 在2005年的“民歌嘉年华会·永远的未央歌·民歌30年”演唱会上 , 周治平和黄大军老师 , 还在现场重唱过这首作品 , 满满的都是情怀啊 。
1985年 , 周治平和黄大军同期进入“综一唱片” , 担任制作助理 。 因为陈小霞合约问题的离开 , 也让他们在完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 , 接下了齐秦《出没》专辑的制作案 。 虽然不够完美 , 但硬扛下来之后 , 也让周治平从此在制作人领域 , 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
此后 , 周治平其实还有过一次当签约歌手的机会 , 那就是当时刚刚从父亲张人凤手里接手“福茂唱片”不久的太子爷张耕宇 , 筹划成立国语流行音乐部门 。
但因为资金预算的问题 , 最终只能在周治平和另外一个歌手中二选一 , 结果另外一个歌手被顺利翻牌 , 而周治平的歌手梦 , 则又往后延迟了四年 。
那另外一个歌手 , 就是庾澄庆 。
本文插图
1989年 , 周治平终于得到了新成立的台湾“宝丽金唱片”赏识 , 并且从一开始就委以重任 。 而新公司对周治平的定位也很明确 , 那就是既当歌手又当制作人 , 从而培养出一位明星制作人 。
这一定位 , 很快就付诸实施 , 并有了结果 。 这个结果就是两张专辑 , 而且这两张专辑 , 还都在1990年2月初几乎同时推出 。
这两张专辑 , 一张是周治平的个人专辑《周治平专辑I》 , 另一张就是为张学友制作的《似曾相识》 。
不仅是制作 , 周治平在《似曾相识》这张专辑里 , 还完成了一首词曲全创作 , 以及两首的作曲作品 。
两首作曲作品 , 也是专辑A面和B面的主打作品 , 分别是专辑标题曲《似曾相识》 , 以及《晚安·吾爱》 。
这两首作品的填词人 , 都是娃娃 。
不得不说 , 娃娃的词加上周治平隽永唯美的旋律 , 也为专辑平添了一种文艺气息 , 《晚安·吾爱》从歌名到歌词 , 甚至就像是民歌时代的作品 。 对于张学友来讲 , 这样的作品尝试 , 其实更有着音乐层面的积极意义 。
这里稍微破坏一下队形 。
最初听《晚安·吾爱》这首歌曲倒不觉得 , 但后来仔细听 , 发现键盘的音色选择 , 尤其是低音鼓的节奏 , 真的非常像王杰的经典作品《一场游戏一场梦》 。
接下来重点来说说《似曾相识》这首歌曲 。
这首歌曲其实是一首合唱曲 , 另一个女声 , 叫何如惠 。
何如惠是当时台湾“宝丽金唱片”力捧的新人 , 也是公司成立后 , 签约的第一位纯新人歌手 。
不过 , 1989年的首张专辑《我不想飞得太高》 , 虽然创作、制作和策划都算一流 , 却并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 。
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但在1990年安排何如惠与已经走出低谷的张学友合唱来看 , 能够启用这样的顶尖资源 , 说明台湾“宝丽金唱片”对于何如惠依然足够重视 。
即使《似曾相识》不是一首大热歌 , 在张学友音乐生涯里 , 也算不上是一首传唱曲 , 但还是要说 , 这是一首很高级的男女声对唱曲 。
这不是一首平白的男女对唱情歌 , 而是一首有故事性、有画面感 , 也有一定音乐设计的“音乐剧”式情歌 。 从“最初的悸动”到“迷离的过往” , 再到“难忘的心伤”和“越过时光的阻挡” , 整首歌曲充满了一种时间的流动感 , 非常动态 。
在演唱上 , 何如惠的声线虽然很中性化 , 但她的音域很高的鼻音 , 却非常具有金属的质感 , 透着一种孤傲感 , 非常有辨识度 。
尤其是何如惠在《似曾相识》里的副歌部分 , 一方面以和声的位置衬托出了张学友的主音地位 , 另一方面 , 何如惠清晰的人声加上比较好的人声设计 , 也让即使唱和声的她 , 都在作品一直处于一种平行的位置 。 不抢戏 , 但也足够有戏 。
不过 , 在历史上 , 这种高配置的以老带新模式 , 确实经常会陷入一种魔咒怪圈 , 尤其是在几位香港天王身上 , 更是不断得到应验 。
比如和谭咏麟合唱《爱火》的张淑玲 , 后来甚至没有轮到出个人专辑 , 就消失了 。 而张国荣在“新艺宝”时期 , 以《兜风心情》帮带的柏安妮 , 后来在乐坛也没有闯出什么成绩 。
至于张学友 , 和他唱过的何如惠 , 以及再后来唱过《你最珍贵》的高慧君 , 最终音乐生涯最高光的时刻 , 也都停留在与张学友合作这个关键词上 。
当然 , 何如惠在《似曾相识》专辑推出一年后 , 还发行了第二张专辑《风花雪月》 , 专辑名源于唱片里周治平创作的主打歌《那一场风花雪月的事》 。
本文插图
但这首作品后来流传的版本 , 还是周治平自己的重唱版本 。 而这个版本 , 也收录在1992年周治平的创作回收重唱专辑《周治平的风花雪月作品辑壹》里 。
因为没有达到市场预期 , 《风花雪月》也成了何如惠的最后一张专辑 。 不过 , “风花雪月”倒是成了周治平的另一个名字 , 94年他成立自己个人的音乐工作室时 , 就把“风花雪月”当成工作室的名字 。
最后再说一句《似曾相识》这首歌曲 , 那段钢琴演奏 , 真的好理查德·克莱德曼啊!
著名的百度百科 , 在介绍《似曾相识》这张专辑时 , 提到“只有《故事》、《明日约定》和《昨夜梦魂中》三首歌是根据粤语原曲填词的”……
百度哦 , 你懂的 , 因为这段不知道从哪里抄来的介绍 , 虽然没有全错 , 但至少错了三分之一 。
《故事》是殷文琦作曲、娃娃填词的作品 。 这个版本 , 其实才是原作 。 不过 , 在歌曲创作完成后 , 香港“宝丽金唱片”同步也让晓风填写了粤语词 , 共享了这首作品的曲子 , 那首歌就是《忘情冷雨夜》 。
但因为《似曾相识》的制作周期更长 , 比收录《忘情冷雨夜》的《只愿一生爱一人》要晚两个月发行 , 所以就导致很多人因为这个时序 , 以为《故事》是翻唱了《忘情冷雨夜》 。
其实有一个信息就可以证明《故事》才是原作 。
《故事》的编曲是陈玉立 , 陈玉立是周治平为他制作部分请来的音乐人 , 在《似曾相识》里担任了六首歌曲的编曲 , 几乎包办了台湾“宝丽金唱片”执行制作的曲目 。
而粤语版的《忘情冷雨夜》 , 恰恰也署名编曲陈玉立 , 因为粤语版就是延用了国语版的编曲 , 也是《只愿一生爱一人》专辑里 , 唯一一首署名陈玉立编曲的作品 。 从这个信息就可以知道 , 《故事》才是《忘情冷雨夜》的版本 。
陈玉立也是当时台湾著名的音乐人 , 这里我提两首作品加深你对他的印象 。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一首是他作曲的《几度夕阳红》(潘越云) , 一首是他编曲的《其实你不懂我的心》(童安格) 。
如果你听过这两首歌 , 你就可以总结陈玉立的风格了 , 大气、婉约、中国风!
值得一提的是 , 《故事》的作曲殷文琦 , 也是后来《吻别》的作者 , 遗憾的是 , 殷文琦老师已经在2019年因病去世了 。
《明日约定》和《昨夜梦魂中》 , 倒确实是粤语作品在前 。 两首歌都收录在《昨夜梦魂中》这张专辑里 , 粤语版原名分别叫《天变地变情不变》 , 和《昨夜梦魂中》 。
《明日约定》是卢冠廷的曲子 , 这首曲子 , 我倒是更喜欢这个国语版本 , 虽然国语和粤语两个版本 , 用的是同一个编曲 。 但箱琴加小打的设计 , 在国语版的《明日约定》里 , 更能体现出民谣音乐的一种质感 。
在这里也要提到张学友的演唱部分 。 同时期张学友的粤语作品 , 在声线呈现上 , 各方面都很均衡 , 这一点不知道是和粤语发音有关 , 还是和欧丁玉的制作掌控有关 。
而到了《似曾相识》这张专辑里 , 张学友的演唱 , 很明显经常会有情绪 , 打破这种平衡感 , 唱的更抓人 。 少了很多克制 , 多了更多的烟火气息 。
这种烟火气息 , 在《吻别》之后的国语歌里 , 就基本消失了 。 技术的精进和情感的释放 , 似乎总会是一种矛盾体……
至于《昨夜梦魂中》 , 其实粤语原作也是一首翻唱曲 , 这首原曲可以说是大名鼎鼎 , 就是The Moody Blues在1967年发行的名曲《Nights In White Satin》 。
The Moody Blues虽然在知名度上比起The Rolling Stones和The Beatles来 , 相去甚远 , 但却同样是British Invasion运动历史上相当重要的乐队 。
The Moody Blues在他们的民谣和摇滚作品中 , 加入了很多的R&B元素 , 再加上当时的迷幻风 , 也让他们的作品充满了Art Rock的特殊格调 , 也是一支不应该被历史遗忘的乐队 。
这张专辑真正还有一首从粤语版改写的歌曲 , 是《竟然是你》 , 原作是《不再是我》 , 同样收录在《昨夜梦魂中》这张专辑中 。
本文插图
有没有觉得 , 刘虞瑞的国语版填词 , 是故意和粤语版“捣乱”的……
《竟然是你》的作曲是唐龙 , 即Donald Ashley , 这个名字 , 你应该熟悉的 , 这也算是看“我是唱片”这个公号的入门级小知识了吧!
而专辑的两套制作阵容 , 也带来两套编曲和伴奏阵容 。
香港这边 , 包括了杜自持、卢东尼、唐龙、周启生、吴士明等等;而台湾这一边 , 则有徐德昌、黄瑞丰、游正彦、江建民、郭宗韶、刘天健压阵 , “四巨头”和“虹”乐团的部分成员都在了 。
关于这张专辑 , 写到这里 , 我其实还想说 , 考虑到专辑的选曲、概念和设计 , 以及当时张学友的声线状态 , 以及那种躁动的情绪输出 , 我甚至想为本文第一段 , 再做一些修改 。
那就是——我认为《似曾相识》是张学友最好的专辑 。 你 , 同意吗?
【##如果我说这是张学友最好的国语专辑,你同意吗?】
- 亭亭说情感|致生活:如果没有拼尽全力,你凭什么抱怨上天的不公平?
- 搜狐新闻|如果一个男人对你有这几个表现,很显然,他喜欢你!
- 蜜蜂不采的时候|懂得感恩,孩子就长大了
- 续航|这是一款会飞又能跑的车,KLEIN Aircar飞行概念车
- |2020最火女团风,连吴昕都迷住了,穿短上衣+百褶裙这是要出道?
- 明儿小厨|原创 晒晒娘俩的晚餐,发到朋友圈很多人乐了,这是喂兔子呢?
- 铁剑帮帮主|未来人类会把我们当朋友吗?历史发展很快,弹指一挥间,人就长大了,再弹指一挥间,人就老了。如果历史得以真实记录今天的生活,那么未
- 家庭医生在线网|再次劝告:无辣不欢的人,如果遇上这4种毛病,最好少吃些辣椒
- 永恒小情人|最是相思无尽处:如果心里藏了人,那就读读这四首诗吧
- 般若善水|如果你的内心住着一个小孩,那你一定要读顾城的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