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星战友』9年前,7名先遣队队员建成世界海拔最高哨卡?!
_本文原题:9年前 , 7名先遣队队员建成世界海拔最高哨卡?!
来源 | 人民陆军综合
9年前 , 7名先遣队队员顶风冒雪
挺进喀喇昆仑之巅
在寸草不生的雪原扎下3顶帐篷
让五星红旗第一次飘扬 在
海拔5418米的河尾滩
6年后 , 先遣队队员马双喜
退役后仍然不愿离去
选择在哨卡附近的县城当一名警察
他说这样离哨卡会更近一些
如果有需要 , 他还能冲上去......
本文插图
▲ 建卡初期 , 河尾滩哨兵在简易哨楼旁站岗
河尾滩哨卡
海拔5418米
是全军海拔最高的边防哨卡
8级以上的大风从年初刮到年尾
平均气温0℃以下
【『戎星战友』9年前,7名先遣队队员建成世界海拔最高哨卡?!】空气含氧量不足平原一半
紫外线强度高出平原60%
被称为“生命禁区”
巡逻路上 , 战士们要踏着半米深的积雪
翻越常年不化的冰川 , 蹚过刺骨的冰河……
他们究竟如何在绝地之上建起哨卡?
本文插图
▲四月 , 银装素裹的河尾滩
1
在脸盆里练憋气抗缺氧
雪地里赤身搏斗练抗寒
2012年春节 , 河尾滩哨卡还没通手机信号 。 那时马双喜给家里写了一封信 , 当时正值封山期 , 直到4月份 , 那封信还压在他的枕头下 , 没有寄出去 。 等到开山后 , 他在信里附了一张第一次在河尾滩哨卡过年的照片寄回家 , 照片后面写有“海拔5418”的字样 。
如今 , 这张照片一直放在 马双喜的钱包里 , 让他不时回味 , 他的人生中有过一段驻守全军最高海拔哨卡的经历 。
本文插图
还记得 , 2010年11月 , 上级命令组建连队前往河尾滩建卡 , 马双喜成为第一批被抽调过去的骨干 。 他们知道 , 要想在高海拔的“生命禁区”扎下根 , 就必须练就一身“钢筋铁骨”:洗脸时扎在脸盆里练憋气抗缺氧 , 雪地里赤身搏斗练抗寒……在山下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强化训练后 , 全连官兵终于盼来了前往河尾滩建卡的命令 。
连长于少林刚宣布完命令 , 作为老班长 ,马双喜用力向前踢出一步 , 第一个出列请战 。紧接着 , 他听到接连不断出列的脚步声 。 连队所有官兵都向前踢出一步 , 挺胸站直 。 没有一个人不想去完成这项艰巨又光荣的任务 , 去见证这历史性的一刻 。
最终经连队党支部决定 , 由时任指导员彭义带队 , 选派6名战士组成建卡先遣队 ,马双喜有幸成为其中一员 。
2
风吹着雪粒子打在脸上
手脚很快冻得失去知觉
2011年5月20日 , 他们7人先遣队乘车向预定地域出发 , 载满物资的运输车鸣笛通过营门口 , 沿着219国道向河尾滩驶去 。
5月的喀喇昆仑 , 山脚下已是春暖花开 , 但当他们的车队翻上第一处达坂时 , 高原瞬间“变了脸” , 天色灰蒙蒙的 , 还飘起了雪花 。
老兵以前经常讲 , “库地达坂险 , 犹似鬼门关;麻扎达坂尖 , 陡升五千三;黑卡达坂旋 , 九十九道弯” 。 这条“天路”——新藏线219国道 , 雄奇 , 更险峻 。 然而 , 再难走的路他们也要想办法通过 , 海拔再高的达坂他们也要翻过去 , 因为那里是他们要建卡的地方 。
本文插图
从车窗往前看 , 是一眼望不到尽头的雪山达坂 , 车窗的一侧 , 是陡岩峭壁 , 另一侧 , 是断崖深谷 。 车队行至麻扎达坂 , 车辆装上了防滑链 , 车速明显降了下来 。分页标题
“麻扎” , 维吾尔语里“坟墓”的意思 , 其艰险不言而喻 。 车队走到这里时 , 路面都已结冰 , 河谷中有几辆汽车残骸 。 坐在驾驶室里的 马双喜 , 眼睛紧紧盯着前方 , 一边预判道路情况 , 一边提醒驾驶员注意安全 。
即使路途的艰险 , 也并没有消磨他们的斗志 。 在沿途兵站短暂休整后 , 5月22日 , 他们向着海拔5400多米的预定地域挺进 。
本文插图
在距离目的地只有十几公里的地方 , 突降暴风雪 。 暴雪砸在挡风玻璃上 , 瞬间结成冰 , 把雨刮器冻住了 , 驾驶员根本看不到前面的路 。 马双喜和指导员下了车 , 一左一右拿着铁锹 , 踩着积雪跌跌撞撞走在前面给车探路 。
顶着暴风雪 , 每走一步都很艰难 。 风吹着雪粒子打在脸上 , 像刀割一样 , 手脚很快冻得失去知觉 。 他们7个人轮换着探路 , 十几公里 , 跋涉了4个多小时 。
驶过一处河滩 , 他们终于到了这片荒芜之地:地处河滩尾部 , 所以名叫“河尾滩” 。
3
抓起石块砸破 “永冻层”
将五星红旗插上了 喀喇昆仑之巅
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铺天盖地的白茫茫 。 上等兵孙俞问指导员:“就是这里吗?”指导员仔细看了一下军用地图 , 确定地说:“没错 , 这里就是我们建卡的地方 。 ”
他们7个人虽早已筋疲力尽 , 但顾不上休息就开始搬运、安装、固定帐篷 。 他们忍着强烈的高原反应 , 吃了丹参滴丸缓解缺氧症状 。 砸地钉时 , 已经没有人能抡得起大锤 。 可河尾滩风大 , 如果地钉不固定好 , 大风很容易将帐篷掀翻 。
指导员坐在地上 , 抓起石块一下一下使劲砸着地钉 。 众人学着他的样子 , 拿着石块开始砸 。
“铛……铛……”起初 , 听着砸地钉的动听“旋律” , 大家还笑个不停 , 可是笑着笑着就哭了 。 这里的地面太硬 , 地质学家称之为“永冻层” 。
第二天凌晨4点 , 3顶军用帐篷终于挺立在一眼望不到头的茫茫雪原中 。
本文插图
▲ 风雪巡逻路上 , 官兵休息时啃干粮
睡前 , 他们只吃了一点冻得发硬的干粮 , 所有人头昏脑胀 , 根本睡不着觉 。 第二天上午 , 搬运物资结束后 , 战士孙俞和张鹏祯就因为突发高原肺水肿 , 被紧急送下山抢救 。
为了将国旗插在“永冻层”的最高点 , 他们开始攀爬山脊 。 擎着鲜艳的五星红旗 , 他们心跳加快 , 不知是因为那份激动 , 还是因为高原反应 。
临近山顶 , 缺氧让呼吸变得愈发困难 。 他们闭上眼深呼吸 , 在心里一遍遍鼓励 自己:“坚持!坚持!”登顶那一刻 , 大家仰起头用拳头捶打胸膛 , 举枪高喊 , 像是打了胜仗的勇士 。
本文插图
当五星红旗飘扬在河尾滩时 , 他们完成了先遣建卡的任务 。 那一刻 , 马双喜哭了 , 眼泪冻在睫毛上 , 灿烂的阳光透过鲜红的国旗照在他的脸上 。
自此 , 中国军队边防哨卡的最高海拔上升到5418米 。
▲官兵们巡逻路上
4
脱下军装换警服
留在山下守护你
他们在寸草不生、藏羚羊都待不住的喀喇昆仑之巅扎下了根 。 后来 , 哨卡陆续修建了新式营房 , 大家吸上了床头氧 , 吃上了绿色蔬菜 , 生活条件越来越好 。
本文插图
只是 , 这里恶劣的自然环境从未改变 , 8级以上的大风依然从年初刮到年尾 , 平均气温0℃以下 , 空气含氧量不足平原一半 , 紫外线强度高出平原60% 。 巡逻路上 , 战士们要踏着半米深的积雪 , 翻越常年不化的冰川 , 蹚过刺骨的冰河…… 分页标题
驻守过河尾滩的战友都明白 , 高原条件虽苦 , 但祖国的每一片领土都要有人来守卫 。 何况 , 这是一种独特的光荣经历:能有几个人 , 在“离星星最近”的巡逻路上 , 留下自己的足迹?
本文插图
驻守河尾滩5年的时光转瞬即逝 , 12年的军旅生涯也走到了尽头 , 马双喜心中怅然若失 。 他从巡逻路上捡回一块“鸡蛋石”作纪念 , 因为这里有他的青春 , 他的亲人 。
2016年12月 ,马双喜退役后在距离哨卡最近的县城当了一名警察 。 有人曾问他 , 都在山上守了5年 , 还不够吗?其实他的想法很简单 , 这样离哨卡会更近一些 , 如果有需要 , 他还能冲上去 。
本文插图
每次看到上山的军车 , 马双喜都会挺直身体 , 朝他们敬一个标准的军礼 。 同事们疑惑 , 他对他们说:“海拔5418米的河尾滩 , 比珠峰大本营还高出218米 , 是全军海拔最高的边防哨卡 , 卡点就是我们建的......”
- 曼曼情感天地|父亲把我的婚房给了乞丐战友,战友死后还给我,推看门我跪下了!
- 『』肝脏出问题?想要逆转肝硬化,靶向治疗知识都在这里啦
- 『』光明磊落的开国少将,当老战友受到排挤时,只有宋维栻敢请吃饭
- 「」曝光79年前侵华日军镜头下的最美抗日女兵成本华被捕罕见照片
- 『』“5·12”护士节 祝福送给大山深处支医扶贫的“战友”
- 中国山东网“5·12”护士节 祝福送给大山深处支医扶贫的“战友”
- 吉姆尼9年前复古小越野,开出去比吉姆尼拉风,配“鸡腿”档把,或7万,迷倒一片
- 军人这就是军人的全部。当兵的战友看了别哭…因为只有军人懂得里面
- #今日事#9年前,狂言“杨幂长得没我好看”的凤姐,她的现状如何?
- 鲜闻说■重庆双子塔见证王一博肖战友情,读来字字都是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