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菑疠与历史——秦汉大瘟疫与人的博弈,更是文化与灾难的抗争
引言
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 , 历经了五千年的时间依然生生不息 , 在这五千年文明的发展历程中 , 我们有过辉煌 , 也有过消沉 , 但即使在难以解决的困难也都从未使我们没落 。说起困难 , 无非也就是天灾与人祸 , 但天灾人祸在这悠久的历史中也是不可避免而存在的 。人祸源于人而终于人 , 是受人们控制的 , 而天灾却并非如此 。
灾难一直在历史的长河中存在着 , 不管地震还是洪涝 , 都会对人类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 但要说对人类影响久远且能长时间持续下去的灾难就不得不提一下瘟疫了 。那么在古代相对落后的医学技术与较差的卫生环境下 , 瘟疫又是何等令人闻风丧胆呢?在了解先人与瘟疫抗争的历史之前 , 首先需要“刨根问底”追根溯源 。那么何为瘟疫呢?——与普通流行病相同之处就是都为传染病 , 而瘟疫则具有更强的传染性、更高的致死率 。在了解瘟疫之后让我们把历史的坐标调回到秦汉时期 , “亲眼目睹”一下瘟疫与人的博弈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古代发生瘟疫的场景一、瘟疫产生的原因
在源源不断的历史长河中 , 瘟疫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古代较差的卫生条件就会导致瘟疫的爆发 。有记载的瘟疫早在先秦就已经出现
《韩非子·五蠹》中说道:“民食果蓏蚌蛤 , 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 , 民多疾病 。”
大意为由于古代的条件不足 , 先秦人民在饮食方面依然无法处理好食物当中的有害成分 , 导致先民经常患有难以整治的疾病 , 当这些疾病具有传染性时 , 就产生了瘟疫 。
另一方面 , 在战争频发的秦汉时期 , 每当村落以及部队中有未妥善处理的尸体 , 这些尸体便会产生病毒并在人群中扩散开来 , 从而爆发了瘟疫 。
《三国志平话》中对瘟疫有一段描述:“话分两说 。约离地穴有一山庄 , 乃是孙太公庄 。太公生二子:长子为农;次子读书 , 将为孙学究;忽患癞疾 , 有发皆落 , 遍身脓血不止;熏触父母 。以此于庄后百十步盖一茅庵独居 。”
瘟疫在相对较差的卫生条件中及其容易爆发 , 秦汉爆发瘟疫最严重的时期便是汉朝末年群雄割据的年代 , 较落后的卫生条件、时常发生的战乱以及官员的疏忽治理 , 都导致了瘟疫的爆发与蔓延 。
二、瘟疫对人带来的影响
相信大多数人都知道东汉的著名医生张仲景以及他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一书 , 在这本书中 , 就有对瘟疫的记载 , 《伤寒杂病论》的序言中说“余宗族素多 , 向余二百 。建安纪年(公元196年)以来 , 犹未十稔 , 其死亡者 , 三分有二 , 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 , 伤横夭之莫救 , 乃勤求古训 , 博采众方 。……” , 用白话文来说就是:我的同宗同族的人口本来很多 , 从前有二百多人 。从建安元年以来 , 还不到十年 , 其中死亡的人 , 有三分之二 , 而死于伤寒的要占其中的十分之七 。文中的“伤寒” , 不仅指所谓的流行性病毒 , 还包括了当时的烈性传染病 , 也就是所谓的瘟疫 。可见当时的瘟疫同样范围之大 , 致死率之高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伤寒杂病论》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 , 战争从未停歇 , 导致了当时多次爆发了大型瘟疫 。提到东汉末年就不得不说一场家喻户晓的战争——赤壁之战 , 同时这也是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 , 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曹军船舰铁索连舟而行导致大火蔓延 , 令东吴水师乘虚而入 。而整个战役的关键并非在于此 。《三国志武帝纪》中有记载:“公至赤壁 , 与备战 , 不利 。于是大疫 , 吏士多死者 , 乃引军还 。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 , 由此可见 , 赤壁之战时 , 曹军爆发的大型瘟疫也是导致战争失败的原因之一 。曹操最喜欢的小儿子曹冲便是死于这场瘟疫 , 之后曹操在《蒿里行》一诗中就做了非常贴切的描述“白骨露于野 , 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 , 念之断人肠” 。整首诗中毫无生气 , 读过之后给人一种满目疮痍的凄凉的景象 , 令人心生畏惧 。瘟疫不光对群众造成伤害 , 同时也对历史的进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分页标题
不仅曹操对相应事件有简单描述 , 其子曹植也写过一篇《说疫气》 , 其中写道:建安二十二年 , 疠气流行 , 家家有僵尸之痛 , 室室有号泣之哀 。或阖门而殪 , 或覆族而丧 。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 。人罹此者 , 悉被褐茹藿之子 , 荆室蓬户之人耳 。若夫殿处鼎食之家 , 重貂累蓐之门 , 若是者鲜焉 。此乃阴阳失位 , 寒暑错时 , 是故生疫 。这首《说疫气》对当时的疫情做了一个全方位的展示 , 因为瘟疫导致生灵涂炭 。《说疫气》这篇文章也反映了一个问题 , 在文化知识相对落后的年代 , 人们都以为瘟疫是鬼神作祟 。在没有得到有效解释以及合理的治理时 , 人们以讹传讹 , 给民众造成了极大地恐慌 , 从一定程度上限制的思想的发展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赤壁之战
三、被瘟疫推动发展的思想与中医文化
在中医尚未成熟秦汉时期 , 瘟疫又是如何救治的呢?其实早在先秦时期 , 我国古代的医者就有了一些粗略治疗方法 , 这些方法如今在《黄帝内经》、《吕氏春秋》均有记载 , 而真正面对瘟疫有极大成效的还要说瘟疫频发的汉朝 。
东汉末年有一位神医 , 就是《三国演义》中那位要为曹操做开颅手术的华佗 , 众所周知 , 华佗是一位出色的外科大夫 , 并且研制出了麻沸散、创立了五禽戏极大地推动了中医的发展 , 被人尊称为“外科圣手” 。
在治疗瘟疫方面 , 虽然华佗没有直接与瘟疫面对面交锋 , 但是华佗发现用青嫩菌可以治疗黄痨病 , 而青嫩菌中可以提取出一种可以有效治疗疟疾的物质 , 也就是如今的青蒿素 。当时华佗在发现这一方法时又经过多年研究得出结论:三月的青蒿的茎可以治疗难以解决的黄痨病 , 于是华佗将其命名为取名为“菌陈” 。之后华佗将“菌陈”广泛的用于治疗黄痨病人 , 并编成一首诗广为传颂“三月菌陈四月蒿 , 传给后人切记牢 。三月菌陈治黄痨 , 四月青蒿当柴烧 。” , 这首诗歌为后世治疗瘟疫取得卓越成效 。
说道华佗就不得不提一下同为“建安三神医”中的另一位 , 那就是被称为“医圣”的张仲景——一个创造出中医核心理论的伟大医师 , 并且确立了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 , 受到了千百年来医生的推崇 。相比较华佗这种“实战型选手”而言 , 张仲景更像一个理论专家 。在治疗瘟疫方面 , 张仲景创作出了旷世巨作《伤寒杂病论》 , 《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了大量的方剂 , 其中就有一部分针对“伤寒” , 也就是当时的瘟疫 。在国家卫健委诊疗瘟疫方案中有一药 , 名为“清肺排毒汤” , 而这个“清肺排毒汤”就是由《伤寒杂病论》中麻杏石甘汤、五苓散、小青龙汤、小柴胡汤、射干麻黄汤五种药方“升级”而成 。可见张仲景以及《伤寒杂病论》在中医界的地位 。对于古代人民的防疫工作 , 张仲景同样功不可没 ,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一书中说道:“六畜自死 , 皆疫死 , 不可食之 。” 。强调了在饮食方面一定要注意要使用新鲜食材 , 不要食用死去的牲畜 。
在伟大的医者与诗人的诊治与传播之下 , “鬼神之说”不攻自破 。由此可见 , 瘟疫的爆发也使得中国古代文化“被动”前进了一截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张仲景
除了救治病人的医者之外 , 两朝帝王还制定相应措施防止瘟疫 。秦朝规定垃圾不能随意丢弃 , 如果发现这类情况 , 以法律严苛的秦朝是要处以罚款的 。同时在秦朝的古代文献记载中已经出现佩戴带有药物香囊具有防止瘟疫的办法 。除个人卫生之外 , 秦朝同样在公共卫生方面煞费苦心 , 在城市地下埋设陶制管道 , 以便民众排泄污水 , 减少土地表面的污水排放 , 减少出现传染病的可能性 。《秦简法律问答》中提到了“疠迁所”这一名词 , 疠迁所就是秦朝专门隔离麻风病人的场所 。该方法在当时面对瘟疫取得了卓越的成效 , 并得到了后世的沿袭分页标题
汉朝《汉书·平帝纪第十二》中记载到:“民疾疫者 , 舍空邸第 , 为置医药” 。
汉民利用空的宅邸来创造出一个隔离的环境 , 也就是当今的方舱医院 , 为瘟疫患者提供专门的治疗场所防止瘟疫进一步扩散 , 同时在空宅邸中存放医药 , 方便治疗患者 。那么面对未感染者帝王又有何措施呢?《礼记》中记载:“日五盥 , 盖谓洗手不嫌频数耳” 。意思就是大家不要怕麻烦 , 一定要勤洗手 , 保持个人卫生 。《汉律》中也记载到“吏五日得以下沐 , 善休息以洗沐也”用草药洗浴来防止感染瘟疫 。
在两朝受瘟疫困扰期间 , 多为皇帝屡次发表自责诏书 , 提倡由奢入俭 , 命令官员减少娱乐活动 , 减少马匹坐骑 , 为政府财政分忧 , 将省出的钱财用于救治瘟疫 。另一方面 , 为了最大程度减少民众损失 , 多位皇帝在赋税方面进行相应改动以减少民众压力 。这些措施都推动了瘟疫的消散 , 帮助中华民族度过了艰难的时刻 。
【【】菑疠与历史——秦汉大瘟疫与人的博弈,更是文化与灾难的抗争】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汉宣帝在瘟疫后下诏“其令君国被灾甚者 , 毋出今年租赋”
结语:纵观历史长河 , 被瘟疫夺走性命的人数不胜数 , 但凡是都有两面性 , 被瘟疫夺走性命的人是不幸的 , 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同样是不幸的 , 但事已至此 ,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想 。正是由于这些场灾难 , 我们中医界才诞生了诸如张仲景、华佗这样的明星 , 才有了享誉世界的治疗方案 。一代代励精图治的帝王推行各项措施 , 为后世的治疗提供多种多样管理模式 , 同时人们的思想也在一场场瘟疫中进化 , 抛去鬼神说 , 以正确的角度去看待事情的发展 。
先人的智慧和经验告诉了我们 , 时刻注意自己的个人卫生 , 共同维护好我们周遭的环境 , 饮食方面也要多有注意 , 食用新鲜食材 。同时在疫情真正来临的时候 , 保护自己身边的人 , 为自己身边的人敲响警钟 , 其实也是在保护自己 。瘟疫不光是一场人与自然的博弈 , 同时也是一个对文化进步的考验 。
参考资料:
《三国志》《伤寒杂病论》《汉律》
- 旅游|重庆一个“山水古镇”,避暑纳凉的好去处,已有1300年历史
- 铁剑帮帮主|未来人类会把我们当朋友吗?历史发展很快,弹指一挥间,人就长大了,再弹指一挥间,人就老了。如果历史得以真实记录今天的生活,那么未
- 贺贺-贺小唏|广东最值得去的古战场,见证了宋元王朝兴亡,历史爱好者不能错过
- 格子说历史|为什么说“男不入川,女不入藏,老不入广”?你知道吗?
- 扬美古镇|广西一座起于宋代的古镇, 低调的扬美古镇,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 幸福花园儿|物华天宝马蹄寺,山寺相融的它,承载着久远的历史文化和美丽传说
- 苏丹卿|8000年历史看甘肃!甘肃这座城市很多人不熟悉,去过的人都惊叹
- 历史大百家|中国茶道:修心至“和”才是中国茶文化追求的精髓
- 历史趣谈人|孤傲高冷的三类生肖,报复心强,让人无法靠近
- 历史趣谈人|最缺乏情谊的3大生肖,可谓油盐不进,生活中很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