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斯凯特数字时代的“网上遗产”如何继承?英国心理学家伊莱恩·卡斯凯特如是说


_本文原题:数字时代的“网上遗产”如何继承?英国心理学家伊莱恩·卡斯凯特如是说
互联网时代 , 关于去世的人们在网络上留下的“遗产” , 尤其是有关微信、支付宝账号涉及个人财产继承的法律问题 , 讨论和案例都不少 , 而有关逝者亲友们如何面对所爱之人留下的那些“数字足迹”的心理状态与纪念方式等 , 似乎较少涉及 。
最近 ,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伊莱恩·卡斯凯特所著的《网上遗产》一书 , 便非常充分地与读者们讨论了相关问题——你希望自己死后 , 社交网络账号被家人登录吗?当你所爱之人去世后 , 你还想继续浏览他/她的账号来怀念对方吗?我们是否可以借助网络实现“永生”?

卡斯凯特数字时代的“网上遗产”如何继承?英国心理学家伊莱恩·卡斯凯特如是说
本文插图
有人想永远留存 , 有人想不再看到
世界正在数字化 , 当我们死后 , 在网上的信息将成为一种前所未有的遗产:“数字遗产” 。 随着我们在互联网上留下的痕迹越来越多 , 数字遗产也不再只是冷冰冰的信息 , 而是故去之后寄托情感和供人凭吊怀念的东西 。
人们渴望保留回忆 , 也渴望保留某种程度的隐私 。 终有一天会死于数字时代的我们 , 要如何处置这些“遗产”?
《网上遗产》一书的作者伊莱恩·卡斯凯特自2006年起 , 就在围绕互联网时代的死亡进行研究 , 积累了大量实例——来自向她咨询的相当一部分客户 , 卡斯凯特记录了他们在处理“数字遗产”时遇到的种种困境与思考 。
其中一大矛盾 , 就是我们或许会想当然地认为 , 失去子女后 , 悲痛的父母会想要尽可能留存有关孩子的所有资料 , 包括其社交网络账号 。 事实上很多父母也是这样做的:2009年 , 一位澳大利亚少年因遭遇网络欺凌而自杀 , 他的父亲将儿子的社交网络账号视作无比珍贵的回忆窗口 , 帮助他与去世的儿子继续建立某种联系 。
但同样有不愿意看到的父母——比如一位巴西的母亲 , 因为看到女儿生前的朋友们在平安夜纷纷发出纪念女儿的照片 , 触动回忆 , 再度痛苦不已 , 还将网络公司告上法庭 。

卡斯凯特数字时代的“网上遗产”如何继承?英国心理学家伊莱恩·卡斯凯特如是说
本文插图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伊莱恩·卡斯凯特
想晒娃就晒吧 , 捕捉记忆最重要
在《网上遗产》一书中 , 卡斯凯特用来举例和探讨的故事十分丰富 , 也不仅限于围绕着死亡本身 , 更有关于生活中其他方面的主题 。 “这本书讲述了你和你爱的人、以及爱你的人之间的关系 , 你们对彼此而言意味着什么 , 你们如何相互联系 , 以及在你或他们离开这个世界后 , 你希望如何与他们保持联系 。 ”
比如最接地气的——晒娃 。 作者自己就是个热衷晒娃的母亲 , 她从女儿Zoe出生开始 , 就常在自己的社交网络上发布有关女儿的点滴 , 尤其是她与丈夫和女儿的各种有趣对话 , 收获了粉丝们的喜爱 。 这和许多网红宝贝及其父母的做法别无二致 。
但她也忍不住担心:万一哪天这家网络公司出了什么问题 , 丢失了这些记录呢?于是她在女儿7岁那年 , 把自己曾记录的所有与女儿的对话都复制粘贴到一个文档里 , 打印制作了一本精美的书 , 并复印了几本送给最亲近的家人 , 大家都十分开心 。
虽然随着女儿日渐长大 , 对于妈妈发布有关自己的各种消息趣闻时常表示不满 , 但卡斯凯特依然认为 , 因为有了社交网络 , 她能够发挥比数字时代之前更大的家长影响力 。 “不论Zoe的生命有多长 , 我的行为已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她去世后会留下哪些数字遗产 。 ”
作者也承认现在这样说或许为时尚早 , 但那些喜欢晒娃的家长们大约可以从中得到一份支持的力量 。 但最重要的还是记录那些转瞬即逝的亲子时刻 , 捕捉珍贵的记忆碎片 。分页标题
只要有人记得 , 他们的存在就有意义
2016年1月7日 , 一个乳名“兜宝”的小男孩离开了人世 。
2010年4月兜宝出生在杭州 , 一岁多时被确诊患有髓母细胞瘤 。 他的妈妈开通了一个叫做“兜宝的生命日记”的微博账号 , 在随后的4年半里 , 写下5586条微博 , 记录她和儿子与病魔顽强抗争的过程 , 感人至深 。
兜宝去世后 , 这位年轻的母亲又继续更新微博直到2018年 , 后来因为数月未登录 , 便无法再更新账号内容了 。 尽管如此 , 红星新闻采访人员看到 , 在她置顶的那条回复其余患儿家属的微博下 , 有4500多条留言 , 最新的一条在2020年5月4日发出 , 祝愿博主安好 。
这个可爱的孩子去世4年多了 , 依然有人记得他 。 就像是那些通过全息影像“复活”在舞台上的明星歌手们一样 , 只要还有人记得他们 , 他们的“数字资料”继续存在 , 便有意义 。
正如卡斯凯特所言:“一般意义上的死亡 , 特别是数字时代的死亡 , 是一个出奇有用的工具 , 我们可以用它思考人生中的选择 , 考虑对我们而言重要的是什么 , 并相应地调整我们的行为 。 ”
如何继承数字遗产?国内外都还在探索阶段
2005年 , 美国士兵贾斯汀·埃尔斯沃思在伊拉克阵亡后 , 他的父亲向雅虎公司提出拿回儿子的账号和密码 , 以便获得儿子的照片和邮件用以留念 , 遭到雅虎以侵犯隐私权为由的拒绝 。 这位父亲将雅虎告上法庭 , 法院开始没有支持他的要求 , 但最后判决雅虎将这位士兵受密码保护的账户内容以“可访问的格式”转交给他的父母 , 于是后者收到了三个大箱子和一张CD , 箱子里有上万张资料 。
这场官司从此成为推动互联网公司对于数字遗产处理方式改变的一个著名案例 , 但直到今天 , 法学界的专家们对判决仍有争议 。
如今 , 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站脸书不再冻结或删除去世用户的资料 , 而是将这些账号自动变成“纪念版号”供他人缅怀悼念 , 但这种缅怀 , 也是造成上文中那位巴西母亲伤心的原因 。
在国内 , 有关虚拟资产的法律问题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议题 。 但目前虽然虚拟财产的法律地位早已得到认可 , 但其法律属性究竟是物权 , 是债权 , 还是其他类型的权利 , 学界至今仍存在较大争议 。
微信和支付宝目前的相关政策是 , 在联系到公司客服并准备好身份证、死亡证明、承诺书等材料后 , 继承人可以继承逝者微信或支付宝账户上的财产 。
目前看来比较容易操作的办法 , 还是提前做准备 , 如将密码备份并告知家人等 。 去年便有一位90后电竞选手在综艺节目中立下遗嘱 , 将自己的微信、支付宝、游戏账号等虚拟财产都写入遗嘱 。
红星新闻采访人员还注意到 , 国内有一个“中国数字遗产网”的网站提供数字遗产托管等服务:用户注册成为会员后 , 可以把自己的数字财产信息存进加密的保护空间 , 并指定这些信息的继承者 。 该网站会定期与用户联系 , 如果在过了用户指定的时间后还没有收到回复 , 网站就会启动调查 , 确认情况后 , 将“失去联系”的用户的注册账户和密码发送给其指定的继承者 。
红星新闻采访人员 乔雪阳 图据出版社
【卡斯凯特数字时代的“网上遗产”如何继承?英国心理学家伊莱恩·卡斯凯特如是说】编辑 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