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笔会散文化的科幻
_本文原题:散文化的科幻
我是一名科幻迷出身的作者 。 从进大学起 , 我便活跃于科幻社团 , 创建区域性科幻组织 , 筹办本土科幻活动 , 参加海内外科幻大会并与科幻迷密切交流 。 就读于复旦大学创意写作专业之后 , 我才真正开始创作 。 “散文写作实践”和“小说写作实践”两门课上 , 我都没写与科幻相关的内容 , 直到毕业作品开题 , 我才鼓起勇气跟导师们说:我要写一篇科幻 , 能够获得中文系老师们认可的科幻 。
写的时候没想太多 , 毕竟交稿的时间摆在那里 , 毕业答辩的时间摆在那里 , 确定了主题和大纲之后也没什么可犹豫的 , 每天一千字 , 稳步往前进 , 完成后征集一轮意见再改一遍 , 一遍又一遍 。 我将重点放在科幻背景下的人性与情感之上 , 毫无技法可言 , 只是笨拙地、诚挚地 , 一字一句完成人生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 。 我很幸运 , 处女作《云雾》获得老师们的支持与肯定 , 继而连载发表又得奖 , 第二篇小说《重返弥安》又在征文比赛中荣获优胜 , 出道之路可谓顺利 。
接下来却没那么容易 。 我曾经以为 , 好的科幻小说应做到科学逻辑的自洽 , 而能获得文学界认可的科幻小说应做到科学逻辑和情感逻辑的双重自洽 , 这条评判标准并非适用于所有科幻 , 却被我用来要求自己 , 可条条框框非但无助于创作 , 反而成了束手束脚的枷锁 。 那段时间 , 我还开始给杂志写稿 , 限制就更多了 , 字数、主题、编辑审美……在此过程中 , 我发现科幻类杂志编辑和文学类杂志编辑给的建议截然不同 , 两边的读者对于同一篇作品也褒贬不一 , 我处于科幻与纯文学的夹缝之中 , 不知如何是好 , 犹豫中磕磕绊绊写出来的作品也不尽如人意 , 一度陷入创作瓶颈 。
在与文学类杂志编辑的交流中 , 我得到的一项反馈是许多科幻作品(包括我自己的一些早期作品)中 , 人物好像在演舞台剧 , 行为仿佛被预设好一般 , 只是把剧情“演”出来 , 没有自己的灵魂 。 而在与科幻类杂志编辑的交流中 , 我听到的意见却是作品中有太多描写 , 剧情推进缓慢 , 科幻点子不够新颖 。 对于许多口味传统的科幻读者来说 , 更想看的是能给人带来震撼的科幻创意 , 追求的是揭示宇宙真相的惊异感和流畅爽快的剧情 , 科幻点子才能给他们带来最大的阅读快感 。 而对于不少纯文学读者来说 , 在意的却是人物心理的刻画 , 场景氛围的烘托 , 文字的精准与美感 , 他们更愿意耐心观看人物在困难处境无所作为 , 等待命运的突围或寂灭 。 尽管有不少优秀科幻作品能够做到两者兼顾 , 很多作者还是容易顾此失彼 , 而作为本来就不那么成熟的作者 , 企图两手抓的结果是两头皆空 。 两种审美倾向没有什么高低之分 , 但若想发表则需要优先考虑目标受众的审美喜好 , 就连刘慈欣在创作时都坚持“外圆内方”的原则 , 内核是作者不变的创作理念 , 外圆是面对读者的表现形式得根据其欣赏取向随时变化 , 但要考虑的太多反而不知该如何下笔 。
在小说创作最痛苦最迷茫的阶段 , 有相熟的编辑老师让我写写散文 , 我欣然答应 。 早些时候 , 我写过一系列海外科幻圈漫游纪行 , 获得了一些肯定 , 顺着这条路下去 , 我后来创作的散文也更多聚焦于海外旅行的经历 。 如果说科幻小说创作是要建构出一个与现实略有不同的世界 , 作者将自我隐藏在小说人物的背后 , 散文创作则是要从真实的生活经验中选取合适的素材 , 将作者的自我袒露于读者面前 。 对于散文来说 , 情感体验至关重要 , 而且作不得假——散文创作的过程也是梳理自身的过程 , 在芜杂的生活中捋出情感的线头 , 织出一篇篇作品 , 让我对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和真实性逐渐有了更深的体会 。
相较其他一些同龄的散文作者 , 我的散文更注重事件和行动 , 而非情绪和细节 , 与小说的界限本就更模糊 。 于是 , 我反过来想 , 为何不将散文写作手法应用于科幻小说创作呢?一次前往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旅行和一篇美食情感类小说的约稿 , 促成了我第一篇散文化的科幻小说——《海鲜饭店》 。分页标题
《海鲜饭店》的初稿成稿很快 , 与我以往的小说也有很大不同 , 我首次使用第一人称叙事 , 将一部分的自我投射到小说主角美食作家身上 , 以真实的旅行经历为基础建起一座介于现实和虚构之间的小镇 , 美食作家游历的脚步和对童年的回忆成为小说的主要线索 , 行文风格与我以往的科幻作品有很大不同 , 更接近于我的散文 。 这不是一篇典型的科幻小说 , 我甚至不确定它是否能够被归类为科幻 。 尽管仍有可以进一步打磨、完善的空间 , 我仍对它十分偏爱 , 并用它作为我第二本小说集的书名 , 以此纪念我的创作转型 。
《海鲜饭店》以后 , 我又相继创作了《他去往何方》《回到冷湖》《链幕》《失乐园》等作品 , 或为期刊专号邀约而写 , 或为征文比赛而写 , 长短不一 , 有几天时间一蹴而就的 , 也有反复推敲 , 修改数月乃至数年的 。 这一时期 , 我刻意回避情节上的起伏和冲突 , 想找到一种波澜不惊的叙事风格 , 牺牲了一部分更容易吸引读者的刺激与精彩 , 转而寻求行文的冷静和隐忍 , 以此营造一种反高潮的真实 , 尝试更多挖掘人物的内在 , 改变人物表演舞台剧一般的观感 。 我感兴趣的议题是人与人之间如何彼此理解 , 或者永远无法互相理解 , 隔阂如何产生 , 又是否有可能真正消除 。 这不是一条讨巧的路 , 可能使我失去一批读者 , 但我却不后悔做出这种尝试 。 再往深里想往大里想 , 是我们作为人类 , 如何理解他者 , 如何与这颗星球上的其他存在共处 , 如何面对来自异世界的全然不同的存在 , 这是科幻的经典主题 , 也是接下来我想继续探索的方向 。
本文插图
十分荣幸 , 《海鲜饭店》这本集子的创作受到了上海文化发展基金的支持 , 也有幸同其他几位优秀的作家一起入选杨庆祥老师主编、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青科幻”丛书第二辑 。 书中还放入了一些个人较为喜欢的旧作:《礼物》是过渡时期受邀创作的超短篇 , 我已将它翻译成英文发表;《消防员》和《抢红包》的篇幅也都不长 , 均为科幻构思加上片段场景的小品文;《月见潮》和《云雾》则是我的早期代表性作品;我的上一本书是《云雾2.2》 , 这本书收录的《云雾4.2》是一个从未发表过的版本 , 故事主线不变 , 长度则增加了两万余字 , 我得以进一步丰富故事细节 , 放在这本文集里也算一个留念 。 令人高兴的是 , 《云雾》的意大利语版已于去年末问世 , 《月见潮》的英译正在进行中 , 即将在英国发表 , 《失乐园》则已被译成德语并制作成有声书 。 整本书可以说是我科幻创作生涯的一个小结 , 体现了我截至目前为止各个阶段的创作特征 。
【文汇笔会散文化的科幻】一路走来 , 我对于文学和科幻的理解也在不断演化 。 人生阅历和生命体验对于散文创作的影响或许更为直接和即时 , 但这些经验被内化之后 , 势必也将体现在小说创作之中 。 科幻是具有探索性和创新性的文类 , 我期待找到适合自己的、兼顾文学与科幻的道路 , 也期待能够在这个方向上不断尝试和冒险 。
- 本市文化|书法家刘建民作品欣赏《登鹳雀楼》
- 生肖文化|在闰四月,运势扭转乾坤,有幸运之神辅助,升官发财的3个属相
- 文化纵横|潘岳: 对文明“根性”的严重误解, 是今天中西之争的最大问题 | 文化纵横
- 东湖|武汉东湖虽比杭州西湖大,但文化底蕴却不如西湖,事实并非如此
- 苏丹卿|东湖虽比杭州西湖大,文化底蕴却不如西湖?楚风浓郁下的武汉胜景
- 贺贺-贺小唏|你知道老成都的茶馆文化吗?一盏热茶几个好友,生活难道不巴适?
- 文汇网|百胜旗下多家餐饮品牌力推“植造”概念,必胜客出“未来汉堡”,肯德基从鸡块扩容到汉堡
- 环球网旅游精选|波哥带你看世界: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中国宗教艺术的经典杰作
- 龙门镇|贵州首家武侠文化小镇,不仅门票免费,而且还是绝佳的避暑地
- 黄河|黄河文化主题公交站台亮相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