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道明一念放下,一切自在


_本文原题:一念放下 , 一切自在
卢梭曾在《瓦尔登湖》里写到:“一个人越是有许多事能够放得下 , 他就越富有 。 ”
放下无用的应酬
曾经有一项心理学研究:人的一生中 , 同时交往朋友数的极限 , 分别是60个、30个、10个 。
60个 , 是因某件事相识 , 对彼此有个大概印象 , 偶尔在朋友圈点个赞的关系;
30个 , 是偶尔打个电话 , 逢年过节一条简讯 , 知道对方过得好就够了的关系;
剩下的10个 , 才是能为你兜底 , 关键时刻能出现在你身边的人 。
人生百年 , 其实真正能够算得上是朋友的 , 只有区区10个而已 , 但我们却把太多的时间浪费在其余的人身上了 , 忙于交际 , 频于应酬 , 给他人的欢笑奔波 , 为别人的肯定而牺牲自我 。 在我看来 , 这不是正常的社交 , 只是无用的应酬罢了 。
还记得汪涵说的那句话吗 , 没有了这些“微信好友” , 生活非常轻松 , 所有的时间都是自己的 , 自在的一塌糊涂 。 而真正的朋友不会因为彼此之间没有微信 , 感情就会变得不好 。 这大概就是这个人的魅力所在吧 , 有吸引别人的能力 , 同时更有离开别人的能力 。
当一个人真正放下无用的应酬之后 , 才会明白 , 将太多人请进生命本就是一种对自己的打扰 。

陈道明一念放下,一切自在
本文插图
(图片来源:Pexels)
放下所谓的面子
中国人一向“好面子” , 这是众所周知的事 , 我记得在过年的时候 , 有个微博热搜很有意思 , 叫“过个体面的年要花多少钱” , 除了需要下血本为返乡添置几身行头 , 送礼、聚会更是躲不过的坑 。 尤其是红包这一块 , 即要顾全自己的面子 , 还要凑个吉利数字——想着666比66好听 , 于是就包个666块吧!就这样 , 拼死累活攒了大半年的钱 , 过了春节就变成负支出了 。 面子真的就有这么重要吗?
鲁迅先生曾写过一句话:
“面子是中国精神的纲领 , 只要抓住这个 , 就像过去的拔住了辫子一样 , 纲举目张 , 全身就都跟着走动了 。 ”
人生最悲哀的 , 莫过于为了“面子” , 丢了“里子” 。
1984年 , 年轻的陈道明因为电视剧《末代皇帝》中青年溥仪一角 , 一夜成名 。
对于年轻时突如其来的成功 , 陈道明飘了 。
许多剧组请他去演戏 , 走到哪都有人对他客客气气 , 他觉得很有排场 , 沾沾自喜 。
但1990年 , 陈道明因为饰演《围城》中的男主角方鸿渐 , 先后拜访了钱钟书3次 。
回去之后 , 陈道明说 , “突然发现自己特可怜 。 ”
“钱老先生他们家 , 你知道唯一响的东西是什么吗?没有录像机 , 没有电视机 , 没有电话 , 唯一响的东西是药锅子 。
你可以在他家里闻到书香 , 在他们家可以感到安静 , 可以看到从容、真实 。
在学问面前 , 我特别可怜 , 我的自信也特别无助 。 ”
他突然发现 , 只靠名气、财富撑起来的面子从来不会长久 , 更可能会一损俱损 。
放下面子生活 , 人就过得舒坦多了 , 有时候我们低头 , 只是为了更清楚的看见脚下的路 。
有一个人 , 挑着沉重的担子 , 坐竹筏过河 。
摇桨的人问他为何不放下担子 , 他说怕竹筏沉了 。
摇桨人说 , 你这样挑着反而危险 , 放下 , 其实更稳 。
很多时候 , 我们都是这个人 , 只是心被困住了 , 忘了放下才能更从容地生活 。
【陈道明一念放下,一切自在】人生曾有太多放不下 , 但最终都得放下 , 这不是一种放弃 , 而是解脱 , 让复杂的生活回归简单 , 纷扰的思绪回归清晰 , 浮躁的心态回归淡然 。 放下自己 , 从“心”出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