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止庵、史航谈小说《暗杀》:用多久修复童年
_本文原题:止庵、史航谈小说《暗杀》:用多久修复童年
本文插图
主题:用多久修复童年——《暗杀》新书分享会
时间:2020年1月12日 14:00—16:30
地点:单向空间·朝阳大悦城
嘉宾:止庵 作家、学者
史航 编剧、策划人
主办: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单向空间
本文插图
这个小说就像微创手术
最小的创口深达五脏六腑
主持人:《暗杀》这本书一九八几年就已经在国内出版过 。 有一些书读过就忘记了 , 但是有一些书会被我们在近30年后重新挖掘出来 。 这本书到底有什么样的魔力?时间留给两位嘉宾 。
史航:我之前根本不知道哈里·穆里施 , 一个荷兰作家 。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只关心它的名字 , 觉得《暗杀》应该是类型写作 , 很好读的 。 实际看完这个小说后 , 我有很多感触 。 “暗杀” , 是一个人、一个组织对另外一个人或者一个组织的暗杀 , 不是公开处决 , 也有岁月杀、沧桑杀的感觉 , 挺特别的小说 。
【德国人止庵、史航谈小说《暗杀》:用多久修复童年】我们尽量不剧透小说的结尾 。 这个小说就像剥洋葱 , 一层有一层的眼泪 , 只是 , 最后的眼泪要留给你们自己回家慢慢流淌 。 这个故事对一些见过很多推理小说、战争小说、荒诞小说的人来说也许不算什么 , 可能只是我跟止庵眼皮子比较浅 , 被震撼了 。 “司空见惯寻常事 , 断尽江南刺史肠” , 我们可能就是江南刺史 。
不管怎么说 , 这个小说是一个特别好的标杆 。 止庵是学医的 , 这个小说就像开口很小的微创手术 , 最小的创口深达五脏六腑 。
止庵:这个书是我推荐给史航的 , 很多年前这个书出过一次 , 但是基本没有人知道 。 这个作者在荷兰非常有名 , 在欧洲也是很有名的 , 但是在中国大家不太知道 , 中国读者对小语种国家的文学关注不多 。
这个书出了之后我推荐给史航看 , 隔了两天他说 , “这个书确实太棒了 , 值得一说 。 ”所以今天我们跟大家说一说 。
这个书从分类来说属于战争文学 。 中国也有 , 过去中国也有过抗日、抗美援朝、对印反击等等战争 。 这种文学在全世界很多 , 是专门一类 。 美国也有 , 海明威等等都写这个 , 《第二十二条军规》也是关于战争的 。 但这个书很特殊 , 跟所有的战争文学真的完全不一样 。
故事的开头是在1945年春天 , 之前在荷兰有过一个类似“诺曼底登陆” , 美军马上要解放荷兰了 , 又突然撤走了 , 德国人重新控制了荷兰 。 这个故事发生在离解放已经没有几个月的时候 , 在与阿姆斯特丹隔河相望的郊区的一个地方 , 有四栋有点像独栋的房子 , 但都不是多大的 。 主人公家是中间两栋里的一栋 , 和有的邻居不来往 , 和有的邻居关系密切 。
主人公安东是十来岁的小孩儿 , 战争末期 , 生活很贫困 , 一家人做晚饭 , 听见外边有枪声 。 原来是有一个荷奸骑自行车回家 , 走过这四家门口的时候被地下组织暗杀了 。 这个暗杀不是特别高手的 , 打了六枪才结束 。 主人公有一个哥哥 , 有父亲母亲 。 哥哥跑出去 , 回来说被打死的是这个人 。 他哥哥出去的时候 , 被暗杀的人还没有完全死 。 本来这个事情到这里可以结束了 。
人本来倒在他们隔壁家门口 。 隔壁住的是一个老头和他的女儿 , 这对父女出来把尸体拖到主人公家门口 。 德国人有一个政策 , 如果一个村子或者一个地方有德国人或者亲德国的人被杀了 , 要找周围人报复 。
主人公的哥哥说得赶紧把尸体或者拉回去 , 或者搬到别人家门口 , 要不然责任在我们家 。 他父亲和母亲当时就慌了 , 谁也没有帮哥哥的忙 。 哥哥一个人跑去拉尸体 。 这时候已经来了德军 , 哥哥拿着荷奸的枪跑进旁边拉尸体这家 。 德国人就追杀他哥哥 。 主人公看他爸妈被拉到一个车上 , 他被带上另外一个车 。 德国人用火焰喷射器把他家房烧了 。分页标题
德国人把安东关进一处监狱 , 同牢房有一个女的 。 他看不见这女人的脸 , 但是可以听见这人声音 。 这个人跟暗杀事件有点关系 , 一再跟他说我们这个行动是正义的 , 尽管你们家被牵连了 , 可是我们必须得做这个事 。
“你的行为是正义的 , 可是我们家受牵连这是怎么回事儿?”这孩子有这样的想法 。 他知道那个荷奸确实应该被杀 , 但也知道他们家不应该被牵连 。
这故事从这里开始 。
普通老百姓
跟战争的关系就是承受者
史航:这个小说有点像是多幕剧 , 止庵兄讲的是第一幕 。 后面起码还有四幕 。 咱不着急推后面 。
1945年春天发生的最让人难过的事 , 对荷兰人来说 , 莫过于像成心捉弄人一样——美军都登陆了又撤了 , 我们刚刚欢庆解放 , 人从地下跑到地上了 , 又得回到地下 。 德国人重新控制这个城市 。 这就是小小的拉锯 , 就像历史拐个小弯 , 把你一辈子就搁进去了 。 这就是小背景 。
这个小说当年拍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 中文译名叫《战火葬童年》 。 我没有看过这个电影 , 不知道是怎么处理的 。 我估计在电影院看的话 , 应该是人直接像被冻在椅子上一样 , 是寒意十足的电影 , 非常冷 。
这个故事是从一个孩子视角来看的 。 孩子被从家里带到汽车里 , 这个孩子意识到“这是我第一次看见汽车 , 汽车有这么多仪表盘” 。 哈里·穆里施有一个很大的特点 , 他的叙述永远弄很多让你分心的东西 。 家被德国人砸了 , 孩子想“玻璃很难买的 , 过后我妈怎么才能买到玻璃”;烧房子了 , “烧到我妈衣服 , 我们家沙发烧着了” , 一样样看 , 火光像灯光照亮家里灰暗的舞台 , 一切都亮了 。
这种描述不能说不动感情 , 它是反应不过来的动感情 。 他哥哥算反应好的 , 而主人公是半蒙不蒙的 。 这些记忆描述起来就更让我们刻骨铭心 , 因为它很独特 , 描述这些的时候不套路 , 每个细节都放大 。
四个本分的房子里 , 住着四家本来本分生活的人 , 但这天晚上都被改变了 。 这家把尸体挪到那家 , 为什么不挪到另外一家?这家又想塞回来 , 以牙还牙 。 这里是非善恶就是反应时间问题 , 有这工夫我就害成人了 , 有这工夫就不让人害成我了 , 没有这工夫就全家没了 。
而且它是处决人质的事儿 , 处决人质历来是特别重要的伦理课题 。 你杀一个德国人 , 德国人会在这里杀十个法国人、比利时人 。 那杀一个德国人就是杀十个同胞 , 要不要杀?这是很多电影都有讨论的话题 , 非常独特 。
这书特别容易让读者形成自己的“噩梦”——正在干着什么 , 比如我们正在跟你们聊一本书 , 突然书店外面出了什么事儿 , 突如其来 , “闭门家中坐 , 祸从天上来” 。 它先写最朴实无聊的家庭生活 , 就像是看一个空难片 , 先看旅客登机最土最平常的样子 , 后来经历了什么事儿再回看这刻 , 被剧透之后反而感到百倍惊恐和刺激 , 甚至荒谬 。
止庵:整个四栋住宅都是普通老百姓 , 他们跟战争的关系就是承受者 。 地下组织的行为应该是具有正义性的 , 被杀的人也确实应该被杀 , 这人特别坏 。 这两个事情都是没有问题的 。
问题是这个事情是在住宅的门口发生 , 无缘无故一家人被牵连进去 , 那么这家人到底与战争是什么关系?如果真是这家人把这人打死了 , 那这个事情另当别论 。 现在这个事情跟他们没有关系 , 而且不发生在他们家门口 , 是死在邻居家门口 。 死在邻居家门口也是偶然事件 , 是这人骑车过去 , 这人还不是挨枪就马上死的 , 挺费劲的 , 而且这人还还手了 。
后果一下子就让这家人承受了 , 非常残酷 。 这个孩子很快就知道他的父母被枪毙了 , 哥哥大概也死了 。 突然这个人变成了一个孤儿 。
我读过中国几代作家描写战争的作品 , 最早的时候大家没有顾虑到 , 后来慢慢大家顾虑到 , 战争还有一些不是特别按部就班或者循序渐进的逻辑性的东西 , 有些东西是在逻辑之外 。 比如地下组织杀死一个荷奸 , 这是逻辑内的;荷奸被杀死 , 德国人要报复 , 这是坏逻辑 。 为什么这两个逻辑赶到我们家身上 , 而且是邻居强加给我们的?这孩子一开始就承受这个事情 。分页标题
孩子在短暂一夜里
把他一生最重要的事情全经历了
史航:这个书引进到国内是特别好的事儿 , 不是对哈里·穆里施有多好 , 是对我们很好 。 这几年有很多抗日神剧 , 我们的战争过于按部就班了 , 所以我们的主人公会说“八年抗战开始了” 。
荒谬感是特别重要的 , 而且这种荒谬感跟托尔斯泰时代写《战争与和平》那种 , 从不会战争到最后来战争不一样 。 托尔斯泰预报战争 , 但是没有预报战争以这样的方式碾压 。 这个小说里是一下进来 , 感觉就像咱们坐这儿 , 飞机突然进来了 , 或者汽车突然撞进客厅 , 我还跟车窗对视呢 , 这样的荒谬感 。
包括被打死的荷奸 , 他儿子跟主人公还是同班同学 。 这个小孩的爸爸让他穿着纳粹制服上课 。 老师就从课堂出去了 , 说“我不给穿制服的孩子上课” 。 所有同学不进去 , 孤立了荷奸的孩子 。 这个小宇宙中间我们是正义的大多数 , 而书的主人公是第一个走进去坐在小孩旁边的人 。 所有人都孤立这个荷奸的孩子 , 他走过去了 , 他没有想很多 , 他并不支持纳粹 , 他只是不想看那个人很难受 。 他就是普通、软弱、有同情心的孩子 。
重要的不是他支持谁 , 是他能感受到一个被爸爸逼着穿这套衣服上学的孩子 , 如果他不是得意扬扬的 , 那他就是特别难受的 。 这个人遥远的超声波都能听到 , 对一些怯懦、苦难、难受的事儿 , 他同理心过于发达 。
在牢房黑暗中看不到脸的大姐姐 , 她可能受了伤 , 她抚摸你的脸 。 这个大姐姐角色特别重要 。 就像看有本书讲 , 有一个人是还没有见过祖国苏联 , 就被克格勃从美国直接抓起来 , 关在单独一节车厢 。 另外还有一个女犯人 , 为了防止各种问题 , 被关到隔壁车厢 。 他们俩谁也没有见着谁 , 但是他们一晚上在说话 , 那女的还在唱歌 。 这男的在西伯利亚被关了几十年 , 他对于祖国苏联的记忆没有那么难受 , 因为他更多记着这个姑娘 , 而不是伤害他的人 。 这个姑娘是一片树叶 , 让他不见泰山 。 这个牢房里的大姐姐也是一叶障目的存在 , 也影响了主人公的人生 。
止庵:这个女人本身是地下抵抗运动的人 。 他也知道这个人会死掉 , 也会牺牲 。 这样一个人跟他的接触 , 这一幕对他影响非常大 。 可以说这孩子在短暂的一夜里 , 把他一生最重要的事情全经历了 。 以后都是这个事情的余绪 , 整个小说都是来解这个事情 。 这一个晚上就是他的一生 。
这是写作技巧非常高明的地方 , 但又不是炫技 , 是很质朴的小说 。 这个孩子生、死、爱 , 什么都在这一个晚上遇见了 。 这孩子还是小孩 , 作者把他一生所有能够调动的东西全集中在这一晚上 , 但是写得非常平静 。
他们家房子被烧了 , 门口有人被打死了 , 他的哥哥被德国人追杀 , 他父母被带走了 , 他在监狱遇到一个女的 。 这都是在他以外发生的 , 并不是他自己真的介入其中 。 他跟监狱中女人的接触也只是手的接触 , 没有别的事情 , 只是这女人不断跟他说 , 你一定得相信我们做的事情是对的 , 我们必须得做这事 。 而且这女的还谈到她的爱情 , 女人喜欢过一个人 。 这个女人也是突然遇见一个人 , 急于把这一生中最后的话都说完 。 这女人说的这些话 , 以及他对女人的印象就像他家里突然的遭遇一样 , 突然发生的惨剧一样 , 都需要他一生消化 。
第一幕就是高潮 , 其后的都是余绪 。
痛苦到极致 , 自己不敢碰
这个书在这一点上有别于几乎所有关于战争的文学
史航:之后几幕遇到的事儿 , 之于他像一棵掉光所有叶子的树 , 他一次次被外力震撼摇晃 , 但是真正的印记 , 就像一团橡皮泥 , 一开始被按上手印 , 硬了之后就再也按不上 。 一晚上所有该按的手印都完成了 , 后来他好像一直很淡定 。 这个淡定很奇怪的 , 但也是非常可以理解的 。分页标题
在这一次动荡中 , 他的生命中像定点拔除一样 , 父母失踪 , 哥哥失踪 , 大姐姐被带走了 。 后来又出现了一个押送他的士兵 , 相对对他好一点 , 找稍微合体的厚衣服给他 , 哪怕自己要费点事儿 。
止庵:士兵的大衣长 , 他直接给剪了 。 往钢盔里垫点东西让孩子能戴得上 。
史航:这个人也很快死去了 , 在护送小孩去阿姆斯特丹的过程中 , 由于反法西斯组织的轰炸、机枪扫射 , 死在小孩眼前 。 对他好的人都死了 。 这辈子原来有的、新遇上的对他好的人 , 迅猛地被命运干净利落一个个全带走 。
还有一个事儿值得强调 , 地下抵抗运动大姐姐说 , 你现在才十几岁 , 很多事儿不懂 , 有些你以后才懂 , 现在跟你说 , 要不来不及了 。 她先说的是你不能埋怨我 , 不能生我们的气 。 德国人可能会跟你说很多话 , 让你恨我们 , 但是你不能恨我们 , 因为真的不怨我们 。
这个事儿很重要 , 重要的不是这孩子听没听进去 , 重要的是这个大姐姐在乎别人恨不恨她 。 她不是觉得“我们天然斗争有理 , 我们作出的决定 , 玉石俱焚是我们民族的光荣” , 她会想到“你别恨我” 。 说“别恨”就因为有可能被恨 , 这里有内心不太容易承认的歉疚在 。 这点歉疚非常重要 , 像隐隐的红线贯穿了全书 。 这个故事就是少年安东成长、衰老过程中不断遇到别人的歉疚 , 而他每一次甚至都不能产生共鸣 , 是茫然 。
止庵: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 , 主人公他到底是什么心态?对突然遭遇的命运到底是什么反应?这个地方特别能看出作家的高明之处 , 整个小说就是基于这点 。
特别容易处理成他反应非常强烈 , 比如找什么人报仇 , 首先找德国人 , 也有可能找地下组织 。 这孩子后来住在他舅舅家 , 舅舅、舅妈对他很好 , 视为己出 。 但是这孩子心态不一样 。
作者对人心有深刻的理解——这个创口太深了 , 深到他自己不能碰 。 他的态度是半茫然半漠然的状态 。 战争几个月以后就结束了 , 他都不到他们家那里看去 。 因为确实对他来讲 , “哀莫大于心死” , 这个书就是讲这个事儿 。 咱们说的“痛苦到极致 , 自己不敢碰” 。 这个书在这一点上有别于几乎我读过的所有关于战争的文学 。
史航:另外也有一个小说被改编成电影 , 美国人写的 , 叫《索菲的选择》 , 很伟大的一个片子 。 讲一个犹太女人二战期间在集中营 , 被残忍的纳粹军官要求做选择 , “你有俩孩子 , 留下一个 , 另外一个得死” 。 她做了选择 。 多年之后 , 一个作家爱上索菲 , 觉得自己用爱情可以把这个人拯救 , 但是发现够不着 。 “因为二战的时候你不在 , 你根本不知道我经历了什么” 。
那也是讲战争的创伤 。 但那个故事跟这个不一样 , 那个故事有一个省事儿的角度 , 局外人角度品评 , 探索 , 很好整理 。 现在是当事人 , 当事人自己就是软壳蛋 , 是站不能站 , 走不能走的人 , 像幽灵一样 , 连故乡都不可能再回去的人 。 那些记忆就得跳过去 , 比如那个晚上看到有一个盖世太保戴着瓜皮帽训他妈妈 , 12岁的小孩在车里想“一辈子不要戴这个帽子” , 他是这种被揉搓的人 。 这个故事中他想变成一条鱼 , 但每次他想忘掉 , 都又一次被冲刷上岸 。 这个小说后来 , 就是他一次次上岸遇到什么人的故事 。
卓别林二战结束后后悔拍《大独裁者》
“如果我去过奥斯维辛集中营 , 我不会用喜剧的方式拍这个电影”
止庵:小范围是战争 , 大范围是历史事件 , 这个书是讲这个东西到底对于人能够有多大的影响 , 伤害能到什么程度 。 这个伤害之后要想遗忘或者从伤害中走出来 , 我们需要有多大的勇气 。
人类历史有很多大的灾难 , 这个灾难在20世纪尤其多 , 一个接着一个 。 这些灾难本身并不能终止 , 得靠另外的力量终止 。 否极泰来 , 什么事儿到头了就该好了 , 这是人类善良的愿望 。 主人公的灾难终止是靠美军打败德国人 , 把他们解放了 , 不是你自己的灾难到头了 。分页标题
灾难的意义在于被一些文学家、艺术家记录下来 , 变成一个作品 。 这有点残酷 , 这个灾难某种意义上没有完全浪费 。
这个作品特别向大家推荐 , 它是只有大概10万字的小说 , 而且非常简单 。 这个作者对于历史真的有很好的态度 , 而且他用很高级的艺术方法表达出来了 。 一个民族的苦难不是那么说出来或者某一天大家突然说一遍 , 第二天就忘了 。 它是真的在人的血肉里 。
我们大多数普通人面对个人的遭遇都是这样 , 比如我们失去亲人 , 不一定非得是战争 , 亲人的离去 , 最后什么人能安慰自己?自己都安慰不了 , 就是时间能把这事儿磨平了 , 最后你接受这个事实 。 主人公他很快就接受这个事实了 , 小说第二幕已经接受他是孤儿的事实 。 对他来讲就可以了 , 他就安静过生活 。 我心里有一个东西搁着 , 但是我也不碰 , 就好好保护起来 。
史航:最近《美丽人生》重映 , 有朋友说他不喜欢 , 他觉得把战争写成这样他还是不高兴 。 我完全能够理解 。 卓别林拍了《大独裁者》 , 二战结束之后他说:“如果我真的去过奥斯维辛集中营 , 知道纳粹做的事情 , 我不会用喜剧的方式拍这个电影 。 我后悔 。 ”所以有人说“奥斯维辛之后没有诗歌” 。
我比较喜欢《辛德勒名单》 , 最后主人公在离开前哭着说我还有多少事情没有做到 。 这一刻不是圣贤的心肠 , 而是凡人的疲倦和挫败 。
对我来说这样的故事里真正要找到的东西 , 就是我们对于伤痛 , 能不能有更好的态度 , 对自己和别人尽量柔软友善 。 文学干什么用的?文学是打发时光的 。 一本书干什么用的?是用来翻的 。 但有的时候泡方便面 , 书是用来压方便面碗的 。 文学能帮我泡面 , 文学也真的能帮我疗伤 。 并不是腰封里提到的治愈系 , 它不标榜这个 , 但它确实有可能做到 , 只要我们承认自己有伤口 , 承认自己有疼痛感就行 。 (整理/雨驿)
[ 责编:宫辞]
- #厨房#德国人的严谨,在厨房橱柜设计上体现的淋漓尽致,的确值得学习
- 妞妈魔法厨房像德国人一样做饭
- 「」德国人装个修都要2年,太严谨细致了!5个人性化装修设计,学起来
- 汽车■空调异味竟是“夺命风”!德国人真变态:3秒清除10年尘垢,秒变新空调!
- 「」德国人最喜欢的蛋糕
- 一战@为啥德国人认为一战输得不明不白?看看它是怎样输的就知道了
- 「奇闻趣事」德国人到中国餐厅吃饭,嫌中国人太节省,菜上齐后却无地自容
- 『蜗牛美食』德国普通家庭的一日三餐,看完之后才明白,德国人为什么受欢迎!
- 「旅游」外国人叫“老外”,德国人是这么称呼我们的,日本竟是用这两个字!
- 「德国人」上世纪30年代,德国人发明了第一台计算机,可惜鲜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