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浅谈长平之战赵国临阵换帅始末,朝堂上的重臣们为何不加劝阻?


『长平之战』浅谈长平之战赵国临阵换帅始末,朝堂上的重臣们为何不加劝阻?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长平之战』浅谈长平之战赵国临阵换帅始末,朝堂上的重臣们为何不加劝阻?】长平之战战争场景图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 , 在这段时期里 , 由于周朝失去了对诸侯的管理和约束能力 , 所以天下大乱 , 群雄割据 , 狼烟四起 , 战火不断 。根据有效统计 , 从周元王元年(前475年)至秦王政二十百六年(前221年) 的二百五十五年中 , 战国时期一共发生了大小战争二百三十次 。考虑到史料的丢失 , 真实的战争数目很可能超过这一数字 。
虽然战争次数十分频繁 , 但是战争的规模也相差巨大 , 参战人数从几万到数十万的战役都有发生 。如果要选出战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一场战争 , 那么首推长平之战 , 此战只有秦赵两国参战 , 不过双方却都是举全国之力 , 兵力合计接近百万 , 其参战人数之多、纵横深度之广 , 持续时间之长 , 对局势影响之深远 , 纵观整个中国封建历史也实属罕见 。

『长平之战』浅谈长平之战赵国临阵换帅始末,朝堂上的重臣们为何不加劝阻?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廉颇画像
在这场旷世大战中 , 秦军为进攻方 , 赵军为防守方 , 双方围绕着上党地区展开了攻防 , 战争初期 , 双方的主将分别是王龁和廉颇 , 这两人都是当世之名将 , 功勋卓越 , 声名显赫 。廉颇在上党地区连续布置了三重防线 , 希望将秦军挡在赵国的国土之外;而王龁则希望快速推进 , 在粮草产生危机之前便能和赵军有生力量展开决战 。接下来 , 王迄连续攻破了赵军两道防线 , 不过却始终无法突破最终防线 , 在这种情况下 , 秦国国相范雎采用反间计 , 使得赵国临阵换帅 , 用赵括取代了并无巨大失误的廉颇 , 最终扭转了局势 。可惜的是 , 虽然赵国当时人才众多 , 却基本没有人对此事加以劝阻 , 不免令人疑惑 。赵国贵族对局势的看法
我们可以确定在长平之战开始前 , 赵国的传统贵族间已经对即将开始的大战统一了意见 , 那就是决不退缩 , 和秦国决一死战 。而廉颇的防守策略 , 却没有达到赵国贵族的预期希望 , 因此范雎的反间计策才能顺利实施 。
长平之战的起因是秦国攻韩 , 上党守将冯亭无力抵抗 , 眼看此地即将归秦 , 冯亭却以当地行政长官的身份将上党割让给赵国以换取保护 。赵孝成王和赵国贵族商量此事 , 平阳君赵豹率先提出冯亭是想将祸水东引 , 引起秦赵冲突从而保护韩国 , 因此不肯接受 , 这个回答 , 似乎并没有让赵孝成王满意 。

『长平之战』浅谈长平之战赵国临阵换帅始末,朝堂上的重臣们为何不加劝阻?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平阳君赵豹不希望接受上党
赵孝成王又去咨询平原君赵胜和另一位贵族赵禹 , 这两人都表示强烈支持 , 据《史记·三十世家·赵世家》中记载:"赵豹出 , 王召平原君与赵禹而告之 。对曰:'发百万之军而攻 , 逾岁未得一城 , 今坐受城市邑十七 , 此大利 , 不可失也 。'王曰:'善 。'乃令赵胜受地 。"
和赵豹不同 , 这两人认为上党地可以接受 , 这点让孝成王很欣慰 , 于是最终决定接受上党 。
虽然赵豹对此事持有不同意见 , 不过他并没有再次提出反对 , 仍然兢兢业业协助孝成王打理朝政 , 和赵胜赵禹一同守护祖先基业 。

『长平之战』浅谈长平之战赵国临阵换帅始末,朝堂上的重臣们为何不加劝阻?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平原君赵胜希望接受上党
为何绝大多数赵国贵族都支持接受上党地区呢?这里有两点原因 。分页标题
首先 , 上党地区的位置 , 上党地区位于韩国的东部 , 距离秦地较远而距离赵地较近 , 并且完全在赵国国境的外部 , 如果获得这个地区 , 可以将其打造为守卫赵国的重要屏障 。上党地区多山 , 可以供大军通行的大路比较少 , 秦军难以大批量的集结 , 可谓是天然的防守优势 。
其次 , 赵国贵族对本国的军事力量非常自信(包括之前反对的赵豹) 。自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以来 , 赵人和胡人学习并融合 , 整体具备了胡人英勇善战的作风 , 并且打造出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 , 对秦国的步兵有天然的克制作用;廉颇凭借攻破齐国声名远播 , 他带领的部队后勤调度得当 , 士气高昂 , 令任何对手不敢轻视;而且此时赵国国内还有乐毅、田单等名将来投 , 李牧、赵括等才俊也正值壮年 , 并不弱于秦国 。

『长平之战』浅谈长平之战赵国临阵换帅始末,朝堂上的重臣们为何不加劝阻?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经过赵武灵王的改革 , 赵国军事力量十分强大
在这两点基础上 , 赵国贵族最终一致同意了对上党地区的接受 , 并且顺利统治了该地区两年之久 , 冯亭没有叛乱举动 , 韩国和秦国也没有发难 , 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 , 让赵国对当初的抉择十分满意 , 信心高涨 。在两年之后长平之战打响时 , 赵国自然不肯交出该地区 , 并派出赵国的第一战斗力廉颇领军 , 意图借助地利优势狠狠打击远道而来的秦军 。可是廉颇受命后却只埋头防守 , 不主动进攻 , 此举让赵国贵族十分不满 , 认为他年老怕事 , 贪图苟且 , 这也为后来的临阵换帅埋下了伏笔 。

『长平之战』浅谈长平之战赵国临阵换帅始末,朝堂上的重臣们为何不加劝阻?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长平之战示意图朝堂重臣对局势的看法
在长平之战打响后 , 上党地区就热闹了起来 , 廉颇距离此处较近 , 他抵达后立刻在大粮山附件设立了囤粮点 , 将此作为保障基地 , 并派出重兵防守 ,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他计划打持久战的信心 。接下来他又围绕着大粮山设立了最重要的屏障 , 也是赵军的第三道防线 , 这道防线投入了赵军的绝大多数兵力和物资 , 可以称得上是牢不可摧 。然后他又向前沿着山势设立了另外两处防守屏障 , 也就是赵军的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 , 这两道防线投入的兵力极其有限 , 看起来战略意义有限 。

『长平之战』浅谈长平之战赵国临阵换帅始末,朝堂上的重臣们为何不加劝阻?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上党古城
秦军自封正义之师 , 士气高昂 , 远道而来 , 被第一道防线所拦 。这个时候秦军还不知道赵军虚实 , 但是也不能因为区区一道防线而退缩 , 于是集中全力进攻 , 终于成功攻破了前两道防线 , 抵达了第三道防线之前 。此时 , 赵国国内却产生了不同的声音 , 赵孝成王认为廉颇构筑的防线无法抵御秦军;
与此同时赵国一直是军事强国 , 农业弱国 , 这就要命了 , 内无粮草 , 外无粮援 , 赵孝成王知道赵地粮食可能无法满足大军的需求 , 产生了求和之心 , 于是召集手下重臣商议对策 。据《史记·七十列传·平原君虞卿列传》中记载:"秦赵战於长平 , 赵不胜 , 亡一都尉 。赵王召楼昌与虞卿曰:'军战不胜 , 尉复死 , 寡人使束甲而趋之 , 何如?'楼昌曰:'无益也 , 不如发重使为媾 。'虞卿曰:"昌言媾者 , 以为不媾军必破也 。而制媾者在秦 , 且王之论秦也 。"
这两位重臣一个支持求和 , 一个反对求和希望以外交手段解决此事 , 不过 , 作为朝堂上的重要势力 , 二者一致认为廉颇无力抵抗秦军 , 所以才不得不寻求新的破局之道 , 也才有了临阵换帅一事 。分页标题

『长平之战』浅谈长平之战赵国临阵换帅始末,朝堂上的重臣们为何不加劝阻?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赵孝成王影视剧形象赵国议和
赵孝成王想亲率大军与秦国决战 , 可楼昌、虞卿等大臣主张议和 , 虞卿认为秦国与赵国的战争议和难成 , 不如派使者楚国、魏国活动 , 让秦国畏惧合众抗秦之势 , 这样议和才有可能成功;但赵孝成王却采纳了楼昌直接派使者去秦国议和的主张 , 虞卿一直劝谏如若楚国、魏国以为赵国已经议和 , 必定不出兵救赵 , 议和不成 , 赵军必败 。
然而赵孝成王还是没有采纳虞卿的谏议 , 直接派使者郑朱到了秦国求和 。为了防止各国合纵 , 秦国将计就计 , 一边争取加强军事的时间 , 以便给赵军以严重的打击;另一边利用赵国求和的这个机会 , 对赵国使者郑朱殷勤接待 , 还特意向周边各国宣传秦、赵已经和解 , 借以防止各国出兵救赵 , 可想而知这么一来赵国的处境更加孤立 。临阵换帅
对于廉颇久拖不战 , 赵孝成王颇为不满 , 此时秦国范雎又派人携带千金到赵国施行反间计 , 并散布传言说:“廉颇很容易对付 , 秦国最害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 。

『长平之战』浅谈长平之战赵国临阵换帅始末,朝堂上的重臣们为何不加劝阻?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反间计谋划者:范雎
这个话传到了赵王耳中 , 赵王对这反间计信以为真 , 于是传赵括入宫 , 赵括对军事理论讲的头头是道 , 无所不通 。赵孝成王想虎父无犬子 , 当年他老爹赵奢“阏与破秦” , 击败十万秦军 , 一战成名 , 儿子怎么也不能太差 。赵括更是表示王龁不过是廉颇的对手 , 打败王龁不在话下 , 于是不顾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谏阻 , 派赵括去接替廉颇为主将 。
秦昭王得知赵括代替廉颇担任主将后 , 暗自开心反间计已经达到期待的两个效果:一个是换掉难啃的老将廉颇 , 二是让赵国军队由坚守策略转变为'主动出击 , 为能彻底击败赵国、一战定乾坤 , 秦昭王暗地里调武安君白起(杀神)为上将军 , 任命王龁为尉官副将 , 同时严格封锁换帅的消息 , 有敢走漏消息的斩立决;
难道廉颇辛苦设置的三道防线是无用之功吗?
答案是否定的 。廉颇这三道防线虽然侧重点不同 , 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 缺一不可 。他在抵达上党后 , 就着重修建第三道防线 , 并且设置了囤粮场所 , 储备了大量的粮草 , 明显是要在这里和秦军决一死战 , 对这里的修建工作之然是重中之重 , 马虎不得 。但是他仍然分出少量的兵马和物资修建了另外两道防线 , 其真正的目的是打乱秦军的部署和延缓秦军的推进 。

『长平之战』浅谈长平之战赵国临阵换帅始末,朝堂上的重臣们为何不加劝阻?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廉颇影视剧形象
秦军远道而来 , 其领军的先头部队和殿后的粮产部队必然在几千里的行进后 , 整体队伍的距离越拉越长 , 因此先行抵达的先头部队虽然在第一道防线前站住了阵脚 , 虽然对面赵军的防守兵力极其有限 , 但是在大量辎重车辆尚未抵达之前 , 也不敢贸然进攻 。因此暂时被困在了山谷地之中 , 这样就为赵军在第三道防线的决战留出了充足的准备时间 。
而且战争比拼的并不仅是部队的战斗力 , 后勤保障工作也是关键因素 , 赵军已经占据大粮山 , 此时使用的是之前囤积的粮草 , 不依赖后续运达的粮草 。可是秦军因为被第一、二道防线所困(虽然困住的时间不算长) , 大量的士兵和民夫、马匹都需要消耗掉大量粮草 , 只能依靠从秦地运来的粮草维持 , 而长途运输粮草不光要消耗天量物资 , 更有可能被诸如下雨、地质灾害等问题阻碍 , 倘若秦军粮草不济 , 只能黯然回国 , 上党危机自然迎刃而解 , 所以廉颇的战术核心思想就是拖 , 即使第一、二道防线失守 , 却也起到了拖延时间的作用 , 不是伤害赵国的有生力量 , 这也是他设置三道防线的真正意义 。分页标题

『长平之战』浅谈长平之战赵国临阵换帅始末,朝堂上的重臣们为何不加劝阻?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将相和的故事廉颇挚友蔺相如对局势的看法
可惜的是 , 当时朝堂之上却鲜有能读懂廉颇战术思想的有识之士 , 看到三处防线被攻破两处 , 都觉得赵国危矣 , 愿意继续相信并支持廉颇的人寥寥无几 , 只有一个人是个例外 , 那就是赵国上卿蔺相如 。蔺相如出身平民 , 但是为人正直 , 多次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和权益 , 深得赵王信任 , 不过他没有贵族背景 , 即使受到了了巨大的封赏 , 获得了上卿的待遇 , 然而在朝堂上他的话语并没有什么影响力 。

『长平之战』浅谈长平之战赵国临阵换帅始末,朝堂上的重臣们为何不加劝阻?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和氏璧还原图
蔺相如和廉颇因为将相和的故事广为人知 , 在故事里二人都是品德高尚、心胸宽广之人 , 廉颇因为被蔺相如感动 , 将其视为挚友 , 一生相交;而蔺相如也折服于廉颇做人坦荡 , 和其倾心相交 。事实上 , 蔺相如此支持廉颇 , 也是因为廉颇和其训练的强大骑兵 。
长平之战后 , 也就是在第一、二道防线被攻破时 , 赵孝成王也因此迁怒于蔺相如 , 让蔺相如十分烦闷 , 一病不起 。据《史记·七十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赵惠文王卒 , 子孝成王立 。七年 , 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 时赵奢已死 , 而蔺相如病笃 。"
虽然蔺相如是是为数不多的支持廉颇的人 , 但是此时他一是因为生病远离朝堂 , 二是本身缺乏实际官职和政治力量 , 因此他支持廉颇的声音无法传达到赵孝成王的耳边 。

『长平之战』浅谈长平之战赵国临阵换帅始末,朝堂上的重臣们为何不加劝阻?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蔺相如影视形象
笔者认为 , 蔺相如被我们熟知是因为完璧归赵、渑池相会、将相和;但是廉颇也有自己的问题 , 那就是为人太过刚直 , 行事激烈 , 作风硬朗 , 这种性格其实不适合在朝堂上为官 。毕竟满朝大臣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和人脉来往 , 以他的性格很容易在不知觉间得罪别人 , 这个时候赵孝成王王就要面临抉择了 , 是支持刚正的蔺相如 , 还是选择和背后势力庞大的传统贵族妥协 , 很遗憾赵孝成为最后选择了纸上谈兵的赵括 。南宋学者徐钧对蔺相如的评价:“击何分秦胜负 , 璧还不是赵存亡 。最怜恃勇偏轻举 , 直挟君王冒虎狼 。”

『长平之战』浅谈长平之战赵国临阵换帅始末,朝堂上的重臣们为何不加劝阻?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长平之战尸骨坑结语
长平之战 , 赵国一招出错 , 满盘皆输 , 拱手让出了大好局势 。而这出错的一招 , 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临阵之时用赵括取代了廉颇 。廉颇作为领军之将 , 凭借其多年的行为和声望 , 赵人不敢怀疑他的忠心 , 因此从赵胜到蔺相如都积极举荐廉颇 , 并且满朝文武和赵孝成王都十分满意这个决定 。随后廉颇在作战方面的选择 , 即使后世之人复盘当时的局势 , 也很难挑出他的错误之处 。
不过从廉颇的生平来看 , 他为人刚直 , 作战勇武 , 却缺乏对政治的深入了解 , 以至于在战争时期成为了被全民推崇的偶像 , 而在他最需要支持的时候却成为了替政治家背锅的替罪羊 。这种现象其实在当时并不少见 , 战国四大名将中的三位就是因为此事没有得到善终 。除此之外还有吴起、乐毅、田单等名将 , 无一不是功业有成、威名天下之辈 , 可是却始终被政治家玩弄于股掌之中 , 不得不说是时代的遗憾 。

『长平之战』浅谈长平之战赵国临阵换帅始末,朝堂上的重臣们为何不加劝阻? 分页标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范雎恐怕也想不到反间计能成功
受限于当时的通讯和交通情况 , 廉颇无法做到一边率兵抵抗如狼似虎的秦军 , 一边随时和赵孝成王交流军事思想和心路历程 , 少有的几次通讯 , 内容也无非是"第一道防线被攻破"、"第二道防线被攻破""部队缺少粮草"、"士兵缺少装备"等"不利情报" 。虽然廉颇主动示弱的目的是消耗秦军从而逼迫秦军撤军 , 但是赵孝成王却不这么认为 , 面对数份从前线传来的"不利情报" , 赵孝成王和许多重臣认为廉颇已经无力抵抗秦军了 。
因此为了保存基业 , 赵孝成王和群臣开始想方设法自救 , 并且用名声远播的青年才俊赵括代替了日渐衰老的廉颇 。虽然这个选择看似有一定道理 , 而且历史上也确实存在这种临危受命却挽救大厦之将倾的例子 , 不过归根结底 , 从大部分事实来看 , 临阵换帅乃是兵家大忌 , 就算有千千万万个理由 , 这也是一条不容置疑的铁律 。最终 , 赵国因为这次选择不得不吞下失利的苦果 , 秦国终于打通了出入中原地区的屏障 , 为之后完成一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参考文献
《史记·三十世家·赵世家》、《史记·七十列传·平原君虞卿列传》、《史记·七十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史记·范睢蔡泽列传》、《史记·秦本纪》、《战国策·卷十八·赵策一·秦王谓公子他》、《世说新语笺疏·上卷上·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