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晋」《资治通鉴》新读:三家分晋,智瑶真的是个有才无德的人吗?
《资治通鉴》以三家分晋为起点 。
三家分晋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末期的晋国 , 当时的晋国由六家卿大夫所控制 , 分别是范、中行、赵、智、韩、魏 。多年混战后 , 范和中行两家被赵家灭 , 只剩下智、赵、魏、韩四家 。
三家分晋讲述的就是赵、魏、韩三家联合灭智家 , 最后瓜分晋国的故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先说说智家:
智宣子想立儿子智瑶为继承人 , 族人智果劝谏到:“智瑶不如智宵啊 。智瑶虽然有五个优点:帅气逼人、骑射惊人、才艺双全、能写善辩、坚毅果敢 , 但是却很不仁义啊!如果他凭借这五个优点制服别人却做不仁不义的恶事 , 谁能和他和睦相处?要是真的立智瑶为继承人 , 那么智氏宗族一定会灭亡的 。” 智宣子不听 。智果便向太史请求脱离智族姓氏 , 不再姓智 , 另立为辅氏 。
而赵家在选继承人的时候是怎么选的呢?
赵简子有两个儿子 , 长子叫赵伯鲁 , 小儿子叫赵无恤 。为了测试谁才是合格的家族继承人 , 赵简子把日常训词写在两块竹简上 , 分别交给两个儿子 , 嘱咐他们要好好记住!
三年之后 , 赵简子问起两个儿子训词和竹简的事情 , 大儿子赵伯鲁一问三不知 , 竹简也不知道丢哪里去了 。而小儿子赵无恤却把训词背的滚瓜烂熟 , 并随手从袖子中取出了竹简 。于是赵简子认为小儿子赵无恤十分贤德 , 便立他为继承人 。
赵简子派尹铎去晋阳 , 临行前尹铎请示说:“您是打算让我去抽丝剥茧般地搜刮财富呢 , 还是作为保障之地?”赵简子说:“作为保障之地 。”尹铎在晋阳便少算居民户数 , 减轻人民赋税 。赵简子又对儿子赵无恤说:“一旦晋国发生危难 , 你不要嫌尹铎地位不高 , 不要怕晋阳路途遥远 , 一定要以那里作为归宿 。”
随着时间的流逝 , 智宣子去世 , 智瑶顺理成章的接位 , 人称智襄子 。一天 , 智瑶和韩家的韩康子、魏家的魏桓子在蓝台饮宴 , 席间智瑶戏弄韩康子 , 又侮辱韩康子的家相段规 。智瑶的家臣智国听说此事 , 就提醒智瑶要小心韩家 , 提防灾难 。智瑶不听 , 说到:“我不给别人好看就算了 , 谁敢害我” 。智国继续劝导:“话可不能这么说啊主公 , 《夏书》中说:‘一个人屡次三番犯错误 , 就可能暗处结下了仇怨 , 应该在它没有表现时就提防’ 。贤德的人能够谨慎地处理小事 , 所以不会招致大祸 。现在主公一次宴会就开罪了人家的主君和臣相 , 又不戒备 , 这种态度恐怕不行吧 。蚊子、蚂蚁、蜜蜂、蝎子都能害人何况是国君、国相呢!” 智瑶就是不听 。
一人三失 , 怨岂在明 , 不见是图 - 《夏书》
有一天 , 智瑶向韩康子要地 , 韩康子不想给 。他的家相段规说:“智瑶贪财好利 , 又刚愎自用 , 如果不给 , 一定讨伐我们 , 不如姑且给他 。他拿到地后肯定会更加狂妄 , 一定又会向别人索要;别人不给 , 他必定向人动武用兵 , 这样我们就可以免于祸患而伺机行动了 。”韩康子说:“好主意 。”便派了使臣去送上有万户居民的领地 。
智瑶收到韩康子的领地后大喜 , 果然又向魏桓子提出索地要求 , 魏桓子也不想给 。家相任章问:“为什么不给呢?”魏桓子说:“无缘无故来要地 , 所以不给 。”任章说:“智瑶无缘无故强索他人领地 , 一定会引起其他大夫官员的警惧;我们给智瑶地 , 他一定会骄傲 。他骄傲而轻敌 , 我们警惧而互相亲善;用精诚团结之兵来对付狂妄轻敌的智瑶 , 智家的命运一定不会长久了 。《周书》说:‘要打败敌人 , 必须暂时听从他;要夺取敌人利益 , 必须先给他一些好处’ 。主公不如先答应智瑶的要求 , 让他骄傲自大 , 然后我们可以选择盟友共同图谋 , 我们又何必单独作智瑶的靶子呢!”魏桓子说:“说的对 。”然后也交给智瑶一个有万户的封地 。分页标题
将欲败之 , 必姑辅之 。将欲取之 , 必姑与之 - 《周书》
智瑶又向赵襄子要蔡和皋狼的地方 。赵襄子拒绝不给 。智瑶勃然大怒 , 率领韩、魏两家甲兵前去攻打赵家 。赵襄子准备出逃 。问:“我逃到哪里去呢?”随从说:“长子城最近 , 而且城墙坚厚又完整 。”襄子说:“百姓精疲力尽地修完城墙 , 又要他们舍生入死地为我守城 , 谁能和我同心?”随从又说:“邯郸城里仓库充实 。”赵襄子说:“搜刮民脂民膏才使仓库充实 , 现在又因战争让他们送命 , 谁会和我同心 。还是投奔晋阳吧 , 那是先主的地盘 , 尹铎又待百姓宽厚 , 人民一定能同我们和衷共济 。”于是前往晋阳 。
智瑶、韩康子、魏桓子三家围住晋阳 , 引水灌城 。城墙头都快被淹没了 , 锅灶都被泡塌 , 青蛙孳生 , 人民仍是没有背叛之意 。智瑶巡视水势 , 魏桓子为他驾车 , 韩康子站在右边护卫 。智瑶说:“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让人亡国 。”魏桓子用胳膊肘碰了一下韩康子 , 韩康子也踩了一下魏桓子脚 。因为汾水可以灌魏国都城安邑(今山西夏县) , 绛水也可以灌韩国都城平阳(今山西临汾西) 。
智家的谋士絺疵对智瑶说:“韩、魏两家肯定会反叛 。”智瑶问:“你何以知道?”絺疵说:“以人之常情而论 。我们调集韩、魏两家的军队来围攻赵家 , 赵家覆亡 , 那么下次就是韩、魏两家了 。现在我们约定灭掉赵家后三家分割其地 , 晋阳城快被水淹没 , 城内宰马为食 , 破城已是指日可待 。然而韩康子、魏桓子两人没有高兴的心情 , 反倒面有忧色 , 这不是必反又是什么?”
第二天 , 智瑶把絺疵的话告诉了韩、魏二人 , 二人说:“这一定是小人想为赵家游说 , 让主公您怀疑我们韩、魏两家而放松对赵家的进攻 。我们两家不可能做这种放着早晚就分到手的赵家田土不要 , 而要去干那危险必不可成的事的” 。
韩、魏二人出去之后 , 絺疵进来说:“主公为什么把臣下我的话告诉他们两人呢?”智瑶惊奇地反问:“你怎么知道的?”回答说:“我见他们狠狠的盯着我然后匆忙离去 , 他们知道我看穿了他们的心思 。”智瑶依然不醒悟 。于是絺疵请求出使齐国(避难) 。
赵襄子派张孟谈秘密出城来见韩、魏二人 , 说:“我听说唇亡齿寒 。现在智瑶率领韩、魏两家来围攻赵家 , 赵家灭亡就该轮到韩、魏了 。”韩康子、魏桓子也说:“我们心里也知道会这样 , 只怕事情还未办好而计谋先泄露出去 , 就会马上大祸临头 。”张孟谈又说:“计谋出自二位主公之口 , 进入我一人耳朵 , 不会有事的!”于是两人秘密地与张孟谈商议 , 约好起事日期后送他回城了 。夜里 , 赵襄子派人杀掉智军守堤官吏 , 使大水决口反灌智瑶军营 。智瑶军队为救水淹而大乱 , 韩、魏两家军队乘机从两翼夹击 , 赵襄子率士兵从正面迎头痛击 , 大败智家军 , 于是杀死智瑶 , 又尽行诛灭智家族人 。只有辅果(之前的智果 , 改姓辅)得以幸免 。
司马光对三家分晋的评价 , 主要集中在于智瑶身上:认为智瑶的灭亡是才胜过德的原因 。
司马光认为 , 才 , 是指聪明、明察、坚强、果毅;所谓德 , 是指正直、公道、平和待人 。
司马光根据一个人的才德将人分为四种:德才兼备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称之为小人 。他认为在选领导人的时候 , 宁愿选无才无德的人 , 也不要选有才无德的人 。
小编深不以为然:
如果'德'是指正直、公道、平和待人的话 , 那么后世古代帝王大概99%都无德 , 即使那些在历史上名垂千古的帝王:
秦始皇焚书坑儒 , 这并不妨碍其一统华夏;
汉高祖苟且弃子 , 这并不妨碍其大汉圣君;
唐太宗弑兄夺位 , 这并不妨碍其贞观盛世;
所以 , 仅仅是正直、公道、平和待人的这种德 , 在历史的长河中证明 , 是做不了领导的 。
纵观整个三家分晋事件 , 其实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分页标题
智瑶真的有才吗?不见得 。
即使按照司马光对'才'的定义:聪明、明察、坚强、果毅 , 智瑶也算不上有才 。
聪明:他简直是个蠢货 , 公然欺负同级别的韩家主子 , 还凌辱人家的家臣 , 稍微有点脑子的人也不会在公众场合这样做吧 。
明察:在攻打赵家的时候 , 韩、魏两人互相碰胳膊、踩脚都没发现 , 两人"有忧色"也没察觉出来;自己家臣提醒 , 就当没听见;所有的表现 , 跟明察两个字完全不搭边 。
坚强:对不起 , 纵观整个司马光记录的全文 , 没有发现有关坚强的描写 。
果毅:也是没发现 , 在最后全军败乱的时候 , 也没见他站出来有啥特别的指挥才能什么的 , 或者很强的临场能力 。
所以 , 智瑶最多只能归于司马光所说的无才无德的人 。
最佩服的应该是智果和赵襄子两人 。
前者未卜先知 , 从而最后可以全身而退 。这才是真正的明察 。
后者是'发声第一人' 。在智瑶要地的时候 , 韩、魏两家都不想成为智家的靶子 , 选择顺从 。而只有赵襄子 , 从一开始就说'No' 。可钦可佩 。更难能可贵的是 , 在选择避难所的时候 , 当家臣们一个个都建议去臣墙厚的城邑的时候 , 他毅然选择了人心所向之地 。
【「三家分晋」《资治通鉴》新读:三家分晋,智瑶真的是个有才无德的人吗?】如果他听了大臣们的话 , 可能三家分晋的三家就是魏、韩、智了 。
- 宝马|宝马新款5系解析
- []历史探秘:如果没有三家分晋,晋国能一统天下吗?
- 『』原创 司马光为什么要写《资治通鉴》?为何说这是一部帝王之书?
- ##你认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悲壮的战役是哪一战?
- 扬州广电扬帆手机频道蜀冈-瘦西湖景区:买菜“价比三家”,农贸市场全面推行明码标价
- 娱乐董花花手撕张大奕惹热议,一次性开了三家店,蒋凡将有喜讯传出?
- 银泰文旅集团银泰文旅集团三家景区荣登全国最受“天使”欢迎景区Top 10
- 「」泉州爱吃牛肉的小伙伴有福了,这三家都不能错过,爱了爱了
- 【】晋分三家、秦统六国,二者“郡县制”形似而神离?
- 六卿@晋国实行的是“六卿制”,为何最后却是“三家分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