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从“吃资源”到“卖风景”,探寻沂岸古村的振兴路


_本文原题:从“吃资源”到“卖风景” , 探寻沂岸古村的振兴路

新华网从“吃资源”到“卖风景”,探寻沂岸古村的振兴路
本文插图
民谚说“雨生百谷” 。 4月19日 , 谷雨节气 , 位于古沂河畔的邳州市官湖镇授贤村迎来一场喜雨 。 这里碧水绕村 , 倒映白墙黛瓦;老街两侧 , 错落“柜族”风情;银杏深处 , 古韵景点迭现;沂水上下 , 七彩花海炫目……与水为邻的授贤老乡与人聊天时 , 话里话外、自觉不自觉 , 总提及“水” 。
沂水悠悠 , 授贤村其实长期“窝在”角落里 , 近几十年来默默无闻 。 破旧的民房、杂乱的村路、黑臭的水塘 , 加之没有致富路 , 该村一度成为“软弱涣散村” 。 “穷、没文化 , 不采沙吃啥?”村民冯宪朴曾经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沙老板” 。 30年前 , 急于寻找出路的授贤人把目光投向了河沙 。 “水好、沙多 , 品质高”“沙子采不尽”一度成为村民的共识 。
授贤村1.5公里河道里 , 曾漂浮着数不清的“蛋壳” 。 它们载重仅有5吨 , 村民用最原始的沙耙“一把一把”地挖进船舱 。 从挖地表沙 , 到浅水抄浮沙 , 最后只能“喝”取河床深层沙 , 无序开采 , 使当地生态环境受到了破坏 。
再也不能无节制地向“母亲河”索取了 。 邳州市及国家淮委沂沭泗水利管理局出台文件禁止采沙 , 到2015年 , 流域内采沙船被全部销毁 , 村民纷纷再谋出路 。
2014年 , 一条橡胶坝为授贤村拦出了银杏湖 。 授贤村拥有了引以为傲的3800亩银杏湖 , 它成为全市储备水源地 , 曾经“不是断流就是发洪水”的河道成为黄金水道 , 从根本上刷新了全市水生态 。
“银杏林内出平湖” , 集体资产“大湖”随之水涨船高 。 “公共空间治理+特色田园乡村 , 示范生态振兴 。 ”官湖镇党委书记许永振表示 , 当地开展的公共空间治理行动 , 为小村发展注入了政策“活水” 。
授贤村内有一片近30亩的水域 , 如今被打造成独具乡土特色的游园 , 完善了游步道、长廊等附属设施 , 打造了孝心廊、孔子沐浴池等景点 。 村党支部书记刘永亮介绍:“这片集体土地 , 曾被十几户‘小火亮’(小能人)私占 。 ”要发展就得有空间 , 全村共盘出公共空间282亩 , 在入村主干道旁 , 整理出70余亩空间 , 引入先进创意方案 , 添置了造型独特的集装箱主题风情街区 。
随着乡土人才创业基地和“三生友杏”驿站两个组团相继入驻 , 52户商家各具特色 , 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银杏馆、非遗馆、咖啡厅、营养协会等组成了浪漫的慢生活街区 。 下定转型决心的授贤村 , 紧抓沂河水韵、银杏林海、古村文化、特色产业四大要素 , 做足了生态文章 。 “旺季每天接纳游客5万余人 , 三产融合全面提升 。 去年村集体收入达120万元 。 ”官湖镇人大主席胡建说 。 环境越来越美 , 生活越来越富裕 , 当地对重现“沂水古风”文化盛景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
农历三月廿一(4月13日) , 每年当日都有来自苏鲁豫皖4省的摊主如约共赴年后首个传统古会 。 为何历经600年仍有勃勃生机?正因为它是授贤村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符号 。 “慎终追远大树高风昭日月 , 继往开来小村特色秀田园 。 ”这副书就于古戏台两旁的对联 , 很好地诠释了当地将“崇礼尚贤”作为村庄精神、留住文化根脉和独特印记的决心 。
基于当地文化底蕴 , 村里恢复重建了“渔村十八景” , 秉承苏北地方建筑风格 , 打造了冯氏祠堂、古沂水渡口、古村戏台等传统民居 , 重建300米授贤老街以及孔子讲学、关公斩水兽等景点 , 再现昔日繁华 。
乡村振兴 , 关键在人 。 挖掘授贤重视教育、重视人才的优良传统 , 小村“授贤、聚贤、用贤”成效明显 。 该村实施乡村人才振兴行动计划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 在村综合服务中心建立农科大讲堂、“庄户学院” , 培养一批农业科技人才、乡土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实施返乡人员创业三年行动计划 , 建立返乡大学生培训基地、创业人才培训基地 , 引导大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退伍军人等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 , 激励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施展作为 。 “去年以来 , 全镇共有200余名大学生返乡创业就业 , 落户在授贤的就有四分之一 。 ”许永振说 。分页标题
【新华网从“吃资源”到“卖风景”,探寻沂岸古村的振兴路】从人居环境提升到观光景点打造 , 再到社会治理方式创新和传统文化挖掘 , 授贤村统筹推进乡村振兴、产业转型、乡风文明、高质量发展等各项工作 , 成为沂水河畔的一颗明珠 。 (王 鹏 冯全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