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王安石和李清照看待项羽乌江自刎的视角有何差异?殊道同归

项羽 , 是秦朝末年著名的军事家 , 以勇猛好武闻名 。在秦末动荡中 , 项羽追随叔父项梁起义 , 并在叔父阵亡以后率军援救赵王歇 , 于巨鹿之战大败秦军主力 , 威震华夏 。不久 , 项羽杀死秦王子婴 , 定都彭城、广封天下灭秦将军和六国旧贵 , 并自称西楚霸王 。然而伴随着汉王刘邦的崛起 , 历时四年的楚汉争霸拉开了帷幕 。即便神勇无比的项羽曾于彭城之战大败汉军 , 却依旧难以挽回西楚的颓势 , 最终上演了“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的悲情故事 。

■杜牧、王安石和李清照看待项羽乌江自刎的视角有何差异?殊道同归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虽然最终在战场上走到了尽头 , 但是千百年来围绕项羽的争议却始终未曾平息 , 文人墨客对于他的评价呈现出极端的两面性 。后世在感怀项羽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神武雄姿的同时 , 亦会对其仁义不施、忠言不纳的行径有所鄙夷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 许多士子、诗人、甚至是君王都曾写过与项羽有关的诗句 , 其中尤其以杜牧、王安石和李清照的最为出众 。那么 , 杜牧、王安石和李清照对于项羽做出了怎样的描写 , 又都有何背景?下面就让我们一同了解一下吧!牛李党争、迁官外放的杜牧
杜牧入仕之初 , 便凭借对国事的关心和对孙子等兵家著作的研读 , 写过许多策论咨文 , 甚至曾有一次献计平虏 , 并被当朝宰相李德裕采用 。要知道 , 当时李杜两家可谓世交 , 有着李德裕的看重 , 此后的杜牧在仕途上平步青云 , 并在23岁时作出《阿房宫赋》 。在这篇旷世奇文中 , 杜牧旗帜鲜明地阐述了自己忧国忧民的观点 , 并发出了“秦人不暇自哀 , 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呼声 。十多年后 , 杜牧结识了时任淮南节度使的牛增孺 , 从此二人私交甚笃 。只是 , 9世纪前期的大唐长期处于朝堂党争之中 , 李德裕和牛增孺作为党争的核心人物 , 却先后对杜牧表现出了足够的赏识 , 这不能不说是其才华的绝佳体现 。

■杜牧、王安石和李清照看待项羽乌江自刎的视角有何差异?殊道同归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然而 , 在前后拉锯长达40年的牛李党争中 , 双方之间的矛盾早已异化 , 不会允许杜牧这样的中间派存在朝堂之上 。终于在会昌二年(842年) , 他被外放为黄州刺史 , 遭到宰相李德裕的排挤 。两年之后 , 杜牧又被迁为池州刺史 , 在赴任途中经过和县乌江边的乌江亭时诗兴大发 , 挥斥方遒作了一首《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 , 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 卷土重来未可知” 。对于熟读兵家的杜牧来说 , 项羽所谓“天之亡我”的观点是何等的荒谬 。真正有志向的男儿就应该忍辱负重 , 决不能被一时的失意打败 , 只有重整旗鼓才有可能东山再起、卷土重来 。事实上 , 杜牧明面上是在替项羽负气自刎而惋惜 , 指责其胸襟不够大气 , 实际上却是在为自己鼓舞志向 , 时刻提醒自己绝不能因为贬谪外地而气馁 。在担任池州、睦洲等地刺史期间 , 杜牧都能兴利除弊、关心百姓疾苦 , 最终再度入京 , 担任吏部员外郎 。对“三冗”现象深恶痛绝的王安石
庆历二年(1042年) , 王安石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 , 授淮南节度判官 。这年距离杜牧贬谪外放过去了整整200年 , 曾经辉煌无比的大唐早已崩塌 , 经历了五代十国的动荡之后 , 一个新的王朝诞生了 , 那就是宋朝 。北宋吸取了晚唐藩镇割据和五代武人乱政的教训 , 从一开始就采取了重文轻武的大政方针 , 并尝试加大君主集权统治 。为了保证中央的权力 , 达到对地方官员的制约 , 北宋增加办事环节、增加官僚职位的方法以实现权力制衡 , 从而出现了“十羊九牧”的恶果 。冗兵、冗官、冗费合称为“三冗” , 逐渐成为宋朝财政的巨大压力 , 反而影响了国家的稳定 。王安石入仕之初 , 宋朝仁宗皇帝曾支持改革派重要人物范仲淹推行新政 , 史称“庆历新政” 。奈何改革阻力太大 , 其重要针对的“冗员”问题 , 更是触及了守旧官僚的利益 。1045年初 , 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 , 各项改革也被废止 , 新政彻底失败 。分页标题
【■杜牧、王安石和李清照看待项羽乌江自刎的视角有何差异?殊道同归】
■杜牧、王安石和李清照看待项羽乌江自刎的视角有何差异?殊道同归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新政的失败对王安石的触动很大 , 从1051年到1054年 , 王安石当了4年舒州通判 , 更是加深了“三冗”现象对百姓的危害之大 。1054年秋 , 他在文彦博、欧阳修等人的举荐下进京述职 , 途径乌江亭 , 想起了两个世纪前另一位忧国忧民诗人杜牧的《题乌江亭》 。只是 , 相较于杜牧从自身志向出发的角度 , 王安石更愿意从江东百姓的视角去看待项羽的乌江自刎 。“百战疲劳壮士哀 ,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 肯为君王卷土来?” , 在王安石的这首《叠题乌江亭》中 , 我们清晰的感受到他处处为民着想的观点 。后来 , 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 , 凭借自己多年在地方上的执政经验推行了变法改革 , 史称“熙宁变法” 。只是王安石的变法措施虽然全面 , 但太过于激进 , 并未获得执行官员的认同 , 从而导致在诸多律令的执行过程中出现了阳奉阴违、偷天换日的情况 。加上在变法过程中的用人不当 , 变法派内部出现了分裂 , 排除异己之风明显 , 最终在与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的党争中落了下风 , 最终失败 。从此 , 新旧党争开始成为北宋朝堂之上的顽疾 , 其恶劣程度远超于唐朝牛李党争 , 并一直延续至北宋灭亡为止 。

■杜牧、王安石和李清照看待项羽乌江自刎的视角有何差异?殊道同归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靖康之耻、宋室南迁时的李清照
伴随着庆历新政和熙宁变法的相继失败 , 北宋“三冗”情况愈发严重 , 朝廷财政负担巨大、军队和地方官员效率低下 , 百姓生活困苦 。然而 , 凭借着宋朝对商业的积极开放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 , 官商集团在北宋影响巨大 , 这也导致宋朝的农民起义虽然数量巨大 , 但规模却很难跨越一个行政区域 。只是随着东北女真人的崛起 , 金朝建立并南下中原 , 宋朝羸弱的军事和行政机器几乎不堪一击 。靖康之耻、建炎南渡 , 士大夫出身的才女李清照也随着丈夫赵明诚一起逃到南方 。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 , 但建康却在两年之后发生内乱 , 李清照和丈夫不得不再次难逃 , 这一年是南宋建炎三年 , 即公元1129年 。

■杜牧、王安石和李清照看待项羽乌江自刎的视角有何差异?殊道同归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乱世之中 , 宋朝亦有旷世豪杰在北方奋勇抗敌 , 老将宗泽在未能获得南宋鼎力支持的情况下 , 依然维持着一方基业 , 甚至在死前三呼“渡河”以求收复故土 。可是南迁宋室却连奋勇一战的勇气都没有 , 这让李清照极为失望 。在与赵明诚乘舟难逃的路上 , 她途径乌江亭时有感而发 , 提笔写下《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 ,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 不肯过江东” 。诗中 , 李清照通过对项羽不肯渡江 , 不愿苟延残喘作风的大家褒奖 , 表达对南宋朝廷偏安于东南一隅 , 不思抵抗的讽刺 。

■杜牧、王安石和李清照看待项羽乌江自刎的视角有何差异?殊道同归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综上所述 , 杜牧、王安石和李清照 , 分别是在自己所处的时代大背景中 , 借用项羽乌江自刎的事例表达自己对时局的看法 。这其中杜牧因牛李党争而被贬谪外地 , 却依旧保持着一颗“忍辱负重”的心 , 以求来日能够“卷土重来”;王安石亲眼见到庆历新政的失败 , 后又在地方磨砺多年 , 深知“三冗”对百姓生活的危害;李清照才华横溢 , 曾与丈夫赵明诚有过一段较为安宁的日子 , 却因宋室朝廷的羸弱和偏安而屡屡难逃 。三人看待项羽乌江自刎的角度不同 , 所做出的评述也不尽相同 , 但却都表达出施展自身才华抱负、关注百姓生活疾苦和讽刺南迁朝廷苟延残喘的爱国主义情怀 , 可谓是殊道同归了!分页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