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装死亡率30%的翼装飞行,为何吸引那么多人挑战自我?


_本文原题:死亡率30%的翼装飞行 , 为何吸引那么多人挑战自我?
猛犸新闻·东方今报采访人员 吴情异
5月18日 , 搜救队伍在搜寻过程中接到当地村民报告 , 在天门山玉壶峰北侧下方无人区一处密林内 , 发现疑似失联者 。 得知情况后 , 搜救队伍立即赶赴现场 , 经过现场核实 , 确定为5月12日上午失联的女翼装飞行员 , 已无生命体征 。 随着网络持续发酵 , 翼装飞行这一极限运动再次推进大众视野 。 什么是翼装飞行?为何它每年都吸引那么多人冒着生命危险前赴后继?
什么是翼装飞行?号称“死神运动”

翼装死亡率30%的翼装飞行,为何吸引那么多人挑战自我?
本文插图

翼装死亡率30%的翼装飞行,为何吸引那么多人挑战自我?
本文插图
翼装飞行运动诞生于上世纪 , 由极限跳伞运动演变而来 。 现代翼装飞行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 , 美国自由落体摄影师卡尔·波恩尼什被称为现代翼装飞行之父 , 他在1978年拍摄记录了装备冲压空气降落伞包的人从优胜美地国家公园的酋长岩跳下的壮举 。
翼装飞行 , 确切地说是无动力翼装飞行 , 又叫近距离天际滑翔或者“飞鼠装滑翔”运动 。 顾名思义 , 运动员穿着外观像飞鼠或者叫鼯鼠一样的、拥有双翼的飞行服装和降落伞设备 , 从飞机、热气球 , 甚至是大桥顶、高楼顶等高处一跃而下 , 运用肢体动作来掌控滑翔方向 , 进行无动力空中飞行的运动 , 前进速度可达每小时两百多公里 。 等飞行高度低至安全极限时 , 运动员将打开降落伞平稳着落 。
翼装飞行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娱乐活动之一 , 有研究表明 , 其受伤和死亡率比飞机跳伞项目要高出43倍之多 , 堪称“死神运动” 。 全世界目前大约有600位翼装飞行运动员 , 中国选手不到10人 。 但随着发达地区生活水平的提高 , 近年来尝试翼装飞行(以及出飞行事故)的人都越来越多了 。
2012年以来,天门山成为全世界翼装飞行者的圣地之一 。 这里举办过很多大型比赛,也有国内外职业选手来这里安排训练 , 但也上演过外籍翼装飞行员丧生的不幸事件 。
2013年 , 在湖南张家界天门山准备参加第二届翼装飞行世锦赛的匈牙利选手科瓦茨 , 在试跳中发生事故 。 2017年 , 28岁的加拿大翼装飞行员格雷厄姆·迪金森在天门山独自训练中同样意外坠落丧生 。
根据统计 , “翼装飞行”最大的下落速度在每小时50公里左右 , 前进速度最大可达到289公里/小时 。 最关键的环节就是找准安全极限高度 , 这个时候运动员才可以打开降落伞着陆 。 从专业角度来讲 , 此次失事的大学生刘某有着数百次的“翼装飞行”和高空跳伞经历 , 按理来说应当具备一定的应对能力 。 但极限运动的特殊就在于此 , 这项运动带有极高的风险 。
极限运动还要拴上一根“保险绳”
事实上 , 翼装飞行在国外早已兴起 , 而到中国来时间并不长 。 一些人之所以喜观尝试这种运动 , 根本上还在于新鲜感和刺激感 。 像鸟一样在天空中翱翔 , 那种感觉会让人上瘾 , 如蹦极一样 , 一次比一次难度大才能满足那种心理需要 。
不挑战极限 , 人类永远无法知道自己的极限 , 从这个意义上说 , 极限运动者不只是在挑战自己 , 也是拓展人类潜能的先行者 , 也正是英雄们的一次次挑战 , 诞生了众多运动形式 。 但任何极限挑战 , 都不能挑战生命的底线 。
因为翼装飞行是小众运动 , 很多极限运动尚未积累起足够的经验 , 科学规律把握不够 , 大多时候靠的是运动员的个人经验和心理素质 。 因为风险实在太大 , 即便经验丰富、心理强大的运动员 , 在面对特殊情况时 , 也难免失去控制、发生意外 。
生命是最可宝贵的 。 刘某不幸遇难令人痛心 , 同时也发出警醒 , 加强对极限运动的管理刻不容缓 , 在鼓励促进其发展的同时 , 坚决守住安全底线 。 比如 , 将翼装飞行的风力、风向、能见度等标准细化量化 , 强制进行赛前装备检查、飞行员心理和精神状态测试 。分页标题
【翼装死亡率30%的翼装飞行,为何吸引那么多人挑战自我?】毕竟 , 不可预知的风险谁都无法绝对避免 , 但对可预知的风险必须采取各种方式全力避免 , 给极限运动者拴上一根保险绳 , 一切要以安全为前提 。 刘某的遇难给所有人提了一个醒:即使你爱好极限运动 , 但也请记住这背后恐怖的死亡率 。 没有万全的准备 , 请不要打开你的“翅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