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陶渊明:理想的种子与进退两难的岁月,终于把他的心境推向了超然

在走过贫病交加的六十三个年头后 , 一代诗人陶渊明在元嘉四年谢世了 。友人以他有“宽乐令终之美 , 好廉克己之操”而给他“靖节”的谥号 。
他死前还作《自祭文》和《挽歌诗》 , 自述这一生忙碌而快乐的生活 , 表现豁达的人生观 。活着的时候可以视名禄为浮云 , 乐天知命;“死” , 对他而言 , 也只是生命的另一种转化罢了 。
此时的他 , 真箇是“纵浪大化中 , 不喜亦不惧” 。
他的一生 , 经过了“猛志逸四海”的少年时代、“以心为形役”的青年时代、“觉今是而昨非”的中年时代 , 然后到了“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的无我之境 。
在其后的隐居生活中 , 他经历饥寒交迫 , 却能“结庐在人境 , 而无车马喧” , 到临死前更已攀登到“不喜亦不惧”的最高境界 。
他来自自然 , 复终归自然 , 但典范已常留人间 。

理想:陶渊明:理想的种子与进退两难的岁月,终于把他的心境推向了超然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陶渊明画像
少壮时期:涉世未深 , 怀抱理想;受现实影响小 , 离理想世界近
陶渊明出仕为官前的作品 , 玲珑将其归入“少壮时期”——年约二十四岁前所作 。
当时 , 陶渊明年轻、理想、进取 , 是受到传统儒家思想影响的青年 。在他的心目中 , 读书的目的 , 就是要找到明主以救世报国 , 实现自己经世济民的理想 。
在此之时 , 没有“现实”的杂质渗入他年轻的理想中 , 所以其作品呈现出的 , 大多是慷慨激昂又蓄势待发的精神 。
君子死知已 , 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 , 慷慨送我行 。……商音更流涕 , 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 , 且有后世名 。
年轻的陶渊明 , 与中国传统的士人一样 , 对国家、社会、百姓充满热情 , 怀抱着为国为民的理想 。他积极进取的性情 , 在这首《咏荆轲》中表露无遗 。
看来 , 只要可以达成自己的理想 , 他都会毫不犹豫地去做;如果可以遇到知己的明主 , 即使像荆轲一样慷慨赴死 , 也未尝不可 。
【理想:陶渊明:理想的种子与进退两难的岁月,终于把他的心境推向了超然】他所念所及 , 都是将自己所学奉献国家、社会 , 改善当时东晋的不安环境 , 期望可以拯救生活困顿的无辜百姓 。

理想:陶渊明:理想的种子与进退两难的岁月,终于把他的心境推向了超然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陶渊明雕像
他此时期的作品充满侠义精神 , 正处于蓄势待发的状态 , 透露出准备奋力一搏的心情 , 有股初生之犊不畏虎的气势 。
由此可见 , 陶渊明并不是一个全然脱离现实 , 而对世事漠不关心的人 。我们不能以他“归隐时期”的作品 , 即判断他是个不问世事的隐者 。
反之 , 其实潜藏在他心中的 , 是一股熊熊的热情 , 即使后来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 , 但他依然没有放弃 , 只是迫于现实 , 才转而投向另一种不同形式的生活方式 , 使自己的理想可以完整保存 , 不会受到现实干扰 。
及至他归隐之后 , 仍然有不少对于年少时理想描述的诗文 , 说明从年少到年老 , 就算有许多不如己意的事实 , 迫使他对于人生的期待做了不同的选择 , 但其心中的热情、理想 , 依旧是数十年来都深埋心底而不减的 。

理想:陶渊明:理想的种子与进退两难的岁月,终于把他的心境推向了超然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陶渊明画像
仕宦时期:心灰意冷 , 为五斗米折腰;理想受现实压迫 , 窒碍难行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是陶渊明二十四岁时的作品 。他时任镇军参军 , 任职地点在江陵 。镇军参军属于幕僚类型的官职 , 并无实际上的权限 。分页标题
“投策命晨装 , 暂与园田疏 。”
这与陶渊明年轻时想要一展宏图的想法相去甚远 , 不仅无法实现自身的理想 , 反因官职在身而感到束缚 , 就连原本简单的躬耕诗酒生活 , 也变得遥不可及 , 只能整日为俗务而奔忙 。
“望云惭高鸟 , 临水愧游鱼 。”
陶渊明个性耿直 , 在处处勾心斗角的官场当中并不得志 , 无法与流俗相和 , 使他感到不自在 , 因此自觉像笼中鸟般无奈 。
自己原是不苟合于流俗之人 , 却因糊口而违背心意出仕为官 , 原本向往的与明主遇合 , 以及心中理想 , 都没有办法成真 。一想到这里 , 陶渊明的心情便沉重起来 。
“聊且凭化迁 , 终返班生庐 。”
他坦言承认:自己做官不过是暂时顺应环境 , 勉强为生活而为之 , 并非本意 , 将来还是要返回田园的 。
因此 , 他这个“镇军参军” , 大约做了六年光景 , 便因无法合于己志而辞官 。

理想:陶渊明:理想的种子与进退两难的岁月,终于把他的心境推向了超然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陶渊明画像
作《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时 , 陶渊明三十二岁 , 辞官后丁忧在家 。
“在昔闻南亩 , 当年竟未践 。屡空既有人 , 春兴岂自免 。”
辞官前陶渊明的俸禄一年约六百石 , 远远比躬耕自给来得多 。但因为没有了为官的俸禄 , 所以家境清贫 , 故言“屡空既有人” 。
由此可见陶渊明在田园生活中的困窘 。然而 , 他并没有因此而对当时的生活感到不满 。
“鸟弄欢新节 , 泠风送馀善 。”
他反而感到相当自在 , 好像被豢养的动物重新回到了大自然之中 , 充满着开阔的气象 。这与他年轻时所受儒家思想影响息息相关 , 有“一箪食 , 一瓢饮 , 不堪其忧 , 不改其乐”的意境存在 。
因此在其后又言“先师有遗训 , 忧道不忧贫” , 说明在陶渊明心目中 , 即使现实环境穷困却依然可以自得 。
“虽未量岁功 , 既事多所欣 。”
此中可见陶渊明对于田园生活的喜爱 , 全无矫饰之情 。他虽然不擅长农事且不足以温饱 , 但却乐在其中 , 享受着这种最简单的生活 。
“长吟掩柴门 , 聊为陇亩民 。”

理想:陶渊明:理想的种子与进退两难的岁月,终于把他的心境推向了超然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陶渊明画像
汲汲营营的官场生活 , 并不能满足陶渊明对理想的期待;在他心中 , 人只有不受到俗务干扰 , 自然、自在地生活 , 思想才能达到超脱的境界 。
因此 , 即使他后来又再度出仕 , 任职彭泽县令 , 也在同年十一月辞官 。那八十多天 , 是他仕途生涯中最后、最短的一次 , 此后他终生不仕 。
事实上 , 在这段时间的作品中 , 他已经流露出浓厚的归隐之意 , 而当时东晋的政治形势 , 又已是更加动荡不安了 。
归隐时期:回归田园 , 靠近理想;他寻回了心中的世界
在辞去彭泽令一职后 , 陶渊明开始了终生归隐的岁月 。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数量最丰 , 亦被后人认为最具代表意义 。脍炙人口的《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等 , 皆是此阶段的作品 。
《归去来兮辞》中提及的时间是“乙巳岁十一月也” , 可以推知此时陶渊明三十四岁 , 正是辞去彭泽令一职的同年 。
在此 , 他除了叙述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外 , 又更强烈地表达了世俗所带来的枷锁与极欲归隐的决心 。这是陶渊明生命中的一个重要转捩点 。

理想:陶渊明:理想的种子与进退两难的岁月,终于把他的心境推向了超然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陶渊明画像
在现实与理想当中挣扎了十年之久的他 , 为什么会在此时毅然辞去官职 , 开启终生归隐的岁月?分页标题
导火线就是“督邮来访”一事 。在官职的尊卑中 , 督邮是县令的长官 , 因此彭泽县令陶渊明对于督邮的访视 , 必须恭敬接待 , 以示对督邮的尊重 。这是一直以来官场的制度与文化 。
当时东晋混乱、政风败坏 , 多年的战乱使得税收不定、财政困难 , 因此买官的情况随处可见 。而此时担任督邮一职之人 , 是陶渊明所不齿的乡里小人——他凭借买官才担任了督邮 。
只要一想到要对自己所不齿的小人矫情招待 , 便令陶渊明感到万分为难;他再也无法忽视自己内心的呐喊 , 继续违背自己的良心;加上适逢妹丧 , 他的心情更是百感交集 。
因此 , 他在督邮到访之前 , 便辞去了彭泽县令一职 , 回到田园之中 , 终生不再为官 。
在十年间进退两难的理想与现实之中 , 他毅然选择了适合自己的田园生活 , 从此抛开牵绊多年的俗事;不论多么贫穷困顿 , 都改变不了他的决心 。
他的创作风格 , 也由现实生活中的经世报国 , 转向建构心中的理想世界;作品中不仅反映了他的内心向往 , 也对东晋统治之下的现实世界作出了反讽 。

理想:陶渊明:理想的种子与进退两难的岁月,终于把他的心境推向了超然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陶渊明画像
玲珑说
从出仕到归隐 , 陶渊明的心境出现了相当大的转折 。
不同于年少时的理想与抱负 , 在归隐后 , 他获得了一种重生之后的快乐 。所以其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旷达 , 不是心灵为俗务所羁绊之人可以矫饰而成的 。
可是 , 在那种旷达之中 , 却又流露出一丝丝的惋惜之情——那是不能为国家、社会尽力的感慨 。
但陶渊明知道 , 他对他的理想已经尽力了 , 而且是尽了最大的努力 , 所以他选择归隐 , 既不后悔 , 也无遗憾 。
归隐后的陶渊明 , 总算有了前所未有的解脱 。他不再为理想与现实的两难而挣扎 , 此后的作品开创了隐逸诗人一派的风格 , 跳脱了以往士人“以天下国家为己任”和“不遇伤怀”的感触 。
他开始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世界 , 目光更加清晰透彻 , 不再耽溺于现实之中;在许多作品中 , 他以第三人称的方式去理解全局的变化 , 洞观万物 。
因此 , 他的作品显现出历久弥新的价值 。即使历史洪流滚滚 , 仍能留存千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