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三国时代不仅有金戈铁马的战争画卷 , 勾心斗角的宫闱相争也多次上演 , 对历史进程同样产生了重要影响 。 其中发生于东吴的“二宫之争”便最具有代表性 , 这场持续十年之久骨肉相残的宫闱斗争引起了东吴内部的巨大分裂 , 也使得东吴后期的政局变得动荡不安 , 是东吴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 而这一切竟然是孙权一手“导演”的 。一、太子病逝 , 储君新立孙权有7个儿子 , 其称帝后便册立长子孙登为太子 , 孙登礼贤下士 , 勤勉好学 , 深得孙权喜爱 。 可孙登不幸于241年去世 , 年仅33岁 。 孙登的去世让孙权备受打击 , 他在诏书中说“国丧明嫡 , 百姓何福!”但国不可不立储君 , 于是 , 再从自己的儿子中选择一人立为太子就成了孙权必须解决的头等问题 。其实这并不是什么难事 , 只要按照当时的惯例“嫡长子继承制”来操作就行了 。 不过孙权当时没有立皇后 , 也就不存在嫡子一说 。 既然没有嫡子 , 那就选年长者立之 。 而当时孙权的次子孙虑早已去世 , 所以三子孙和就成了最佳人选 。 太子孙登自然也知道这个道理 , 他在临终前上书给孙权“皇子和 , 仁孝聪哲 , 德行清茂 , 宜早建置 , 以系民望” , 也建议孙权册立孙和为太子 。
其实孙权对孙和也是青睐有加“和少歧嶷 , 有智意 , 故权尤爱幸 。 常在左右 , 衣服礼秩、雕玩珍异之赐 , 诸子莫得比焉 。 ”于是在242年 , 也就是孙登去世的第二年 , 孙权就册立孙和为太子 。 同年 , 孙和的长子孙皓出生 。 孙和储位刚立 , 又生下儿子 , 这样的“双喜临门”无疑更加巩固了孙和的地位 。 但现实却很残酷 , 被册立为太子的孙和马上便卷入一场骨肉相残的宫闱斗争 。二、礼制不立 , 骨肉相残按理说 , 孙权早已称帝 , 又册立新的储君 , 自当按照惯例完备礼制 , 确定礼教法统以稳固社稷 。 东吴百官在242年正月便请奏孙权当确立孙和生母王夫人为皇后 , 并册封其余四子为王 。 但当时东吴正值多事之秋 , 孙权认为国家“民多征役 , 岁又水旱 , 年谷有损 。 而吏或不良 , 侵夺民时 , 以致饥困 。 ”不宜“崇爵位以宠妃妾” , 便将此议搁置了起来 。群臣知道其中利害 , 所以仍然不肯罢休 。 是年八月 , 又再次奏请孙权“立后及诸王” , 而这次孙权只册立四子孙霸为鲁王 , 并没有册封王夫人为皇后 。 孙权此举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 , 这为日后宫闱相争 , 祸起萧墙埋下了严重隐患 。册封孙霸为鲁王后 , 孙权应该让孙霸作为藩王出镇地方 。 但由于孙霸是孙和的同母弟 , 所以孙权仍然让孙霸居于宫中 , 而且给孙霸的待遇和太子孙和并无多少差别“宠爱崇特 , 与和无殊” 。 孙权如此含糊不清的行为 , 给了孙霸错误的信号 , 让孙霸有了觊觎哥哥孙和太子之位的野心 , 开始与孙和争斗 。
除孙霸外 , 孙权诸位子女中还有一人对太子孙和甚为不满 , 此人正是孙权的长女——全公主孙鲁班 。 孙鲁班字大虎 , 因嫁给权臣全琮被称为全公主 , 生母为步练师 。 由于孙和的生母王夫人曾与步练师争宠 , 所以孙鲁班对王夫人颇有微言 。 想必孙权没有册立王夫人为皇后 , 和孙鲁班也有一定关系 。不久孙权卧病在床 , 孙和在寺庙中为孙权祈福 , 全公主则派人全程盯梢 。 一日 , 因孙和岳父张休居住的地方和寺庙很近 , 孙和便应邀到岳父家中坐坐 。 孙和此举这给了全公主借题发挥的机会 , 她向孙权诋毁孙和不在寺庙为父皇祈福 , 反而“专就妃家计议” , 又趁势造谣王夫人“见上寝疾 , 有喜色” 。卧病中的孙权失去了分析判断的能力 , 竟然完全听信了全公主所言 , 甚为震怒 。 孙权极为强势 , 王夫人百口莫辩 , 不久忧惧而亡 。 孙权对孙和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 , 使孙和无时无刻不在担心自己的太子之位会被孙权废黜 。 而鲁王霸则对太子之位觊觎滋甚 。三、朝臣分立 , 党争不断太子孙和同鲁王孙霸斗争的日趋激烈化 , 很快让东吴朝臣分裂为太子党和鲁王党两个派系 。 站在太子这一边的大臣主要为陆逊、朱据、诸葛恪、顾谭、张休、吾粲、滕胤等人 , 站在鲁王这一边的主要为步骘、全琮、吕岱、吕据等人 。 两党为了各自的政治利益展开激烈斗争 , 引起分裂 。这些人都是东吴的实力派 。 如陆逊、步骘、朱据先后担任东吴丞相 , 顾谭则是丞相顾雍之子 。 诸葛恪乃大将军诸葛瑾之子 。 全琮是孙氏宿将 , 又尚公主孙鲁班 , 是孙权的姻亲重臣 。 这些人以二宫之争对立为两党 , 其实在早些时候就已经有很深的矛盾了 。其中全琮与顾谭、张休等人的矛盾最大 。 240年 , 全琮被孙权任命为大都督 , 与曹魏大将王凌大战于芍陂 , 顾谭、张休也率兵参战 。 最终东吴击败了王凌 , 而论功行赏之时 , 孙权则重赏顾谭、张休为杂号将军 , 而全琮之子全端、全绪仅仅为裨将军 。 全琮对顾谭、张休怨恨颇大 , 所以在二宫之争中 , 全琮表现的极为活跃 。
分页标题
而陆逊时任丞相 , 由于身份的特殊性 , 他本来对二宫之争持中立态度 。 但他对朝臣分裂的现象不能熟视无睹 , 便出言相劝全琮 , 希望他能收敛一些 , 于是全琮又与陆逊不和 。 全琮无视陆逊 , 不久支持太子孙和的顾谭被流放交州 。太子孙和为保全自己 , 便派门下宾客——陆逊的族子陆胤出面请求陆逊帮忙 。 陆逊认为太子孙和的地位受到了严重威胁 , 便出于对社稷稳固的考虑 , 上书孙权陈述利害 。 孙权收到陆逊的上书大为震惊 。 因为陆逊作为丞相当时身在武昌 , 而太子孙和同鲁王孙霸则在建业 , 两人相争的事情 , 他为何如此清楚?这时孙权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 , 他不仅下令彻查此事 , 还派人多次责问陆逊 , 陆逊最终忧愤而亡 。 而牵扯其中的杨竺、陆胤、吾粲等人被打入大牢 。 陆逊之死对东吴政局影响很大 , 经过复杂的人事调动 , 重新分配了利益关系 , 孙和同孙霸的关系也稍有缓和 , 二宫之争暂时休止 。四、太子被废 , 鲁王赐死陆逊死后 , 孙权也在权衡二宫之争的危害性 。 他认为必须重新改立太子 , 方可消弭朝政的分裂混乱 。 这时 , 全公主孙鲁班又站了出来 。孙鲁班虽然逼死了孙和生母王夫人 , 但她内心也很不自安 。 当得知孙权想要改立太子之时 , 孙鲁班为了自己安全的考虑 , 便顺着孙权的意思建议册立幼子孙亮为太子 。 同时 , 孙鲁班将自己的侄女全氏嫁给了孙亮 。250年秋 , 执意改立孙亮为太子的孙权将太子孙和幽禁 。 许多大臣劝谏孙权不可废除太子 , 带头的则是时任丞相的朱据 。 孙权心意已决 , 便将丞相朱据贬职流放 , 其余出面劝谏的许多大臣遭到流放和下狱 。 250年七月 , 孙权正式下诏废黜太子孙和之位 , 并赐死鲁王孙霸 , 支持鲁王孙霸的一些人物也被一同诛杀 。250年十月 , 孙权正式册立幼子孙亮生母潘氏为皇后 , 这是孙权第一次册立皇后 。 十一月 , 孙权册立孙亮为太子 , 这场持续十多年的“二宫之争”终于结束 。五、放任争斗 , 制衡朝政回过头来看“二宫之争” , 孙权似乎一直在放任其局势发展 , 直到陆逊正式表态后才出面干涉 。 其实这一切孙权都看在眼里 , 孙权之所以放任事态发展 , 是为了再次制衡东吴的政局 。东吴和蜀汉一样 , 都是“外来政权” 。 东吴的统治核心是江北的淮泗集团 , 像周瑜、鲁肃、吕蒙、诸葛瑾、步骘这些人都属其中 , 而江东士族则是被压制对象 。 孙策攻占江东时 , 对江东士族多有杀伐 , 最终被刺客刺伤而亡 。 孙权继任后 , 由于局势未定 , 便一直在居中调和江北淮泗集团和江东士族之间的关系 , 广泛招揽江东士族 。 陆逊则是代表人物 。陆逊很早就跟随孙权 , 从文书小吏到上大将军 , 再到东吴丞相 , 成为三国时期少有的出将入相的人物 。 孙权也对陆逊极为信任 , 不仅将太子托付给他 , 甚把自己的一枚印玺放在陆逊身边 , 让他全权处理东吴和蜀汉的外交事宜 , 陆逊在东吴的权势和地位可见一斑 。
江北淮泗集团对陆逊如此受宠自然是不服气的 , 孙权也很清楚 。 他在等待一个恰当的时机来再次制衡朝政 , 而“二宫之争”正是这样一个大好机会 。 所以在陆逊正式表态前 , 孙权对此事是听之任之 , 一直在放任事态发展 , 他在等待陆逊站出来 。其实陆逊最正确的方式是保持中立 , 但出于对东吴社稷的考虑 , 身为丞相的他必须要有所表示 。 而只要陆逊出来表态 , 无论他支持太子还是孙霸 , 孙权都可以找到各种理由将他责罚 。 历史中 , 陆逊是因为站在太子一边被孙权责罚的 。 其实如果他支持孙霸 , 孙权照样可以给他罗列一个“废长立幼”的罪名 。陆逊忧愤去世后 , 他的职权则被三个江北淮泗集团的人物所瓜分:步骘担任丞相;诸葛恪担任大将军 , 驻屯武昌 , 领荆州事务;吕岱为上大将军 , 负责武昌右部督 。 而这三人 , 诸葛恪是太子党 , 步骘和吕岱则为鲁王党 。 从此可以看出 , 三人的升迁和其支持太子还是鲁王并无关系 , 孙权就是要借着“二宫之争”来制衡朝政 , 打击江东士族 , 提升江北淮泗集团的权势 。六、由盛转衰 , 影响深远事实上在陆逊死后 , 孙权完全可以就此罢手 , 以和平的方式结束这场宫闱斗争 。 但他在陆逊死后的第5年 , 却以废黜太子、赐死鲁王、改立孙亮的方式来结束“二宫之争” , 这就为东吴后期政局的动荡埋下了极大的隐患 。孙亮被立为太子时年仅8岁 , 登基时只有10岁 , 所以国家事务均交由孙峻、诸葛恪、滕胤三位辅政大臣处理 。 正如曹魏的曹爽和司马懿那样 , 同为辅政大臣的诸葛恪同孙峻很快发生了矛盾 。 253年 , 也就是孙亮登基的第二年 , 诸葛恪败于孙峻, 被满门抄斩 , 废太子孙和也被逼自尽 。 自此开启了孙峻、孙綝等权臣擅行废立的局面 。258年 , 孙綝废黜孙亮 , 改立孙权六子孙休为帝 。 259年 , 孙綝被孙休定计诛杀 。 264年 , 孙休暴毙 , 废太子孙和之子孙皓被权臣拥立为帝 。 孙皓因其父孙和”受二宫之争“影响饱受屈辱 , 年幼颠沛流离 , 因此极度缺乏安全感 , 便滥用酷刑、沉迷酒色 , 最终将东吴江山断送 , 成为亡国之君 。可以说 , 东吴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正是“二宫之争” 。 如果孙权能够妥善处理此事 , 东吴后期的政局便不会如此血雨腥风 , 动荡不堪 。来源;石头说历史分页标题
- 鲸鱼太像鱼了|赤壁之战是东吴扛下来的,诸葛亮就借了个东风,为啥还叫孙刘联盟
- 东吴 入职东吴基金仅半年,原长江证券总裁邓晖成功招兵买马,公募老将陈军加盟,整顿也大刀阔
- 东吴|入职东吴基金仅半年,原长江证券总裁邓晖成功招兵买马,公募老将陈军加盟,整顿也大刀阔
- 基金入职东吴基金仅半年,原长江证券总裁邓晖成功招兵买马,公募老将陈军盟,整顿也大刀阔斧
- 能源|IRENA:风能和太阳能发电成本暴跌 能源转型迎来重要转折点
- 能源 IRENA:风能和太阳能发电成本暴跌 能源转型迎来重要转折点
- 能源IRENA:风能和太阳能发电成本暴跌 能源转型迎来重要转折点
- 海南|免税额度提高至10万,开放第七航权,海南旅游业的转折点来了?
- 鲸鲸说历史|原创 三国时期,最恨东吴之人并非曹操,应该是刘备麾下的他
- 由盛莱西木偶戏由盛转衰 曾经险些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