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说近代史*梁启超:国家强盛与否,关键看报纸


1896年8月9日 , 正在致力于维新思想宣传的梁启超发表了一篇名为《论报馆有益于国事》的政论文章 。 相比于任公同时期的其他文章 , 此文似乎并不太为人所注意 。 其实 , 文中所讨论的问题 , 对于当时的大清朝来说 , 至关重要!今天 , 就向大家作简单介绍 。

祥说近代史*梁启超:国家强盛与否,关键看报纸
本文插图
文章开宗明义 , 指出国家是否强盛 , 关键在于是否信息通畅:
“觇国之强弱 , 则于其通塞而已 。 ”
就像血脉不通人就会生病一样 , 国家的信息不通畅 , 于内会奸臣当道 , 于外则会盲目自大:
“上下不通故无宣德达情之效 , 而舞文之吏因缘为奸;内外不通故无知己知彼之能 , 而守旧之儒乃鼓其舌 。 ”
对内信息传递机制不通畅、不健全 , 一群小人就会居中牟取私利 , 欺上瞒下 , 导致国家政策落不了地 , 民间情形也无法被顶层获知 , 权力实际被一小撮人掌控 。
对外信息传递机制不通畅、不健全 , 甚至为零 , 长期坐井观天 , 必定导致从上到下的夜郎自大 , 仍以天朝上国自居 , 不知外间已换了世界 , 当遭受外来入侵时 , 则只会盲目排外、空喊口号、煽动人心 。
“中国受侮数十年 , 坐此焉耳!”

祥说近代史*梁启超:国家强盛与否,关键看报纸
本文插图
既然如此 , 就必须让信息通畅起来!怎么办呢?
“去塞求通 , 厥道非一 , 而报馆其导端也 。 无耳目 , 无喉舌 , 是曰废疾 。 ”
办报纸并非唯一的解决办法 , 但却是能打开局面的最重要的突破口 。 国家没了报纸 , 就像人没了耳目 , 没了喉舌 , 简直形同废物!
“今夫万国并立 , 犹比邻也;齐州以内 , 犹同室也 。 比邻之事而吾不知 , 甚乃同室所为不相闻问 , 则有耳目而无耳目 , 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 , 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 , 则有喉舌而无喉舌 。 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 , 而起天下之废疾者 , 则报馆之为也 。 ”
因此 , 必须办报纸!办报纸!办报纸!

祥说近代史*梁启超:国家强盛与否,关键看报纸
本文插图
【祥说近代史*梁启超:国家强盛与否,关键看报纸】
口号喊出来了 , 大旗立起来了 , 但还缺乏对清廷信息传递现状的批判 , 有批判 , 才有冲突 , 才能产生戏剧效果 , 才能引人关注 。 当然 , 批判是有技巧的 , 最巧妙的批判不是直陈弊病 , 而是找出在这方面做的优秀者 , 对其拼命夸赞 。 梁启超没有直接说清廷在哪些方面做得不好 , 而是用两段文字分别描述了上古三代和现代西方信息通畅的美好画面 。
“凡所以宣上德、通下情者 , 非徒纪述 , 兼有职掌 , 故人主可坐一室而知四海 , 士夫可诵三百而知国政 , 三代盛强 , 罔不由此 。 ”
信奉进化论的他之所以如此援引 , 是为了减少来自反对派的阻力 , 属于对西学中源策略的运用 , 就像托古改制一样 , 因此篇幅并不大 , 重心还是下一段介绍现代西方的报纸发展情况 。 关于西方国家的报纸盛况 , 他从三个方面加以描述:一是报道内容涵盖面广;二是 , 专业报纸种类极多;三是 , 有专门面向一般文化水准人群的报纸 。 并且 , 他特别强调西方国家对报纸的保护 , 并再次回扣文章主题:
“国家之保护报馆 , 如鸟鬻子;士民之嗜阅报章 , 如蚁附膻 。 阅报愈多者 , 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 , 其国愈强 。 曰:惟通之故 。 ”
国家保护报纸的自由报道权 , 民众喜爱阅读报纸 , 上下互动 , 信息通畅 , 则民智日开 , 国家愈强 。

祥说近代史*梁启超:国家强盛与否,关键看报纸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紧接着 , 梁启超却笔锋一转 , 指出西方国家在鼓励报纸发展的同时 , 往往又通过严格、详细的立法对其加以管理 。 原因何在?报纸存在五大弊端:
一是 , 报道琐碎又故意博人眼球 , 于社会进步无益;二是 , 没有根据的胡乱报道 , 假新闻满天飞 , 贻误战局;三是 , 用笔杀人 , 凭个人喜好臧否人物 , 使报纸成为权力斗争的工具;四是 , 抄袭旧闻 , 道听途说 , 既无深意 , 又无新意;五是 , 恪守门户之见 , 使报纸被打上明显的门派色彩 。
报纸存在以上诸多弊端 , 遂成为反对者的攻击理由 。
“视报馆为蝥贼 , 目报章为妖言 , 古义不行 , 良法致弊 。 ”
行文至此 , 文章的终极目的就该现身了:在晚清中国办报纸 , 怎么办?照搬照抄?不可能做到!原因除了相关人才缺乏外 , 最核心的在于制度不同:
“西国议院议定一事 , 布之于众 , 令报馆人入院珥笔而录之;中国则讳莫如深 , 枢府举动 , 真相不知 , 无论外人也 。 ”

祥说近代史*梁启超:国家强盛与否,关键看报纸
本文插图
非常明显 , 西方报纸的长处 , 清廷短时间内是绝无可能望其项背的 , 那就抓要紧的 , 先打开局面再说 , 主要包括:一是 , 广泛翻译地理知识及各国盛衰历史 , 改变国人夜郎自大之旧观念;二是 , 详细报道各省新政及其对社会的正面效果 , 减少改革阻力;三是 , 宣传外交和法律知识 , 使国人熟悉新的世界准则;四是 , 传播政治学和实学等新书籍新学问 , 突破八股考据之旧格局 。 长此以往 , 则
“风气渐开 , 百废渐举 , 国体渐立 , 人才渐出 , 十年以后 , 而报馆之规模 , 亦可渐备矣 。 ”
祥说:梁启超将报纸的作用提升到关乎国运的高度 , 显然有所夸大 , 其对西方报界的建构也有完美化倾向 。 其实 , 熟悉梁启超的人都知道 , 这只是他一贯用的宣传策略 , 他在报纸上发表的很多文章 , 都带有类似风格 。 他所提喉舌论 , 影响尤为深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