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病的辨证要点,各证型的症状、治法及代表方药

消渴病是现代社会中发病率甚高的一种疾病 , 尤以中老年发病较多 。消渴病是以多饮、多食、多尿及消瘦为临床特征的一种慢性内伤疾病 , 要及时辨别糖尿病的病位 , 病性及并发症 , ;根据症候特点 , 辨证分型 , 分证论治 , 并做好预防和调养 。那么消渴病有哪些辨证要点?又如何辨证分型 , 开方用药呢?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下 , 给那些需要的人一份治疗保障 。#哆咖医生超能团# #健康科普排位赛#

『』消渴病的辨证要点,各证型的症状、治法及代表方药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一、消渴病的辨证要点
1.辨病位消渴病的三多症状 , 往往同时存在 , 但根据其表现程度的轻重不同 , 而有上、中、下三消之分 , 及肺燥、胃热、肾虚之别 。通常把以肺燥为主 , 多饮症状较突出者 , 称为上消;以胃热为主 , 多食症状较为突出者 , 称为中消;以肾虚为主 , 多尿症状较为突出者 , 称为下消 。
2.辨标本本病以阴虚为主 , 燥热为标 , 两者互为因果 , 常因病程长短及病情轻重的不同 , 而阴虚和燥热之表现各有侧重 。一般初病多以燥热为主 , 病程较长者则阴虚与燥热互见 , 日久则以阴虚为主 。进而由于阴损及阳 , 可见气阴两虚 , 并可导致阴阳俱虚之证 。
3 , 辨本证与并发症多饮、多食、多尿和乏力、消瘦为消渴病本证的基本临床表现 , 而易发生诸多并发症为本病的另一特点 。本证与并发症的关系 , 一般以本证为主 , 并发症为次 。多数患者 , 先见本证 , 随病情的发展而出现并发症 。但亦有少数患者与此相反 , 如少数中老年患者 , “三多”及消瘦的本证不明显 , 常因痈疽、眼疾、心脑病症等为线索 , 最后确诊为本病 。

『』消渴病的辨证要点,各证型的症状、治法及代表方药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二、中医的治疗原则
本病的基本病机是阴虚为本 , 燥热为标 , 故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本病的治疗大法 。《医学心悟 , 三消》说:“治上消者 , 宜润其肺 , 兼清其胃”;“治中消者 , 宜清其胃 , 兼滋其肾”;“治下消者 , 宜滋其肾 , 兼补其肺” , 可谓深得治疗消渴之要旨 。
在治疗上 , 以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基本治则 , 对上、中、下消有侧重润肺;养胃(脾)、益肾之别 。但上中下三消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 , 其病机性质是—致的 , 由于消渴易发生血脉瘀滞、阴损及阳的病变 , 及发生多种并发症 , 故应注意及时发现、诊断和治疗 。
由于本病常发生血脉瘀滞及阴损及阳的病变 , 以及易并发痈疽、眼疾、劳嗽等症 , 故还应针对具体病情 , 及时合理地选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健脾益气、滋补肾阴、温补肾阳等治法 。

『』消渴病的辨证要点,各证型的症状、治法及代表方药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三、消渴病的辨证分型及方剂配伍
1.上消:肺热津伤证
症状:烦渴多饮 , 口干舌燥 , 尿频量多 , 舌边尖红 , 苔薄黄 , 脉洪数 。
治法:清热润肺 , 生津止渴 。
方药:消渴方 。方中重用天花粉以生津清热 , 佐黄连清热降火 , 生地黄、藕汁等养阴增液 , 尚可酌加葛根、麦冬以加强生津止渴的作用 。若烦渴不止 , 小便频数 , 而脉数乏力者 , 为肺热津亏 , 气阴两伤 , 可选用玉泉丸或二冬汤 。玉泉丸中 , 以人参、黄芪、茯苓益气 , 天花粉、葛根、麦冬、乌梅、甘草等清热生津止渴 。二冬汤中 , 重用人参益气生津 , 天冬、麦冬、天花粉、黄芩、知母清热生津止渴 。二方同中有异 , 前者益气作用较强 , 而后者清热作用较强 , 可根据临床需要加以选用 。分页标题
2.中消 胃热炽盛证
症状:多食易饥 , 口渴 , 尿多 , 形体消瘦 , 大便干燥 , 苔黄 , 脉滑实有力 。
治法:清胃泻火 , 养阴增液 。
方药:玉女煎 。方中以生石膏、知母清肺胃之热 , 生地黄、麦冬滋肺胃之阴 , 川牛膝活血化瘀 , 引热下 , 行 。可加黄连、栀子清热泻火 。大便秘结不行 , 可用增液承气汤润燥通腑、“增水行舟” , 待大便通后 , 再转上方治疗 。本证亦可选用白虎加人参汤 。方中以生石膏、知母清肺胃、除烦热 , 人参益气扶正 , 甘草、梗米益胃护津 , 共奏益气养胃、清热生津之效 。对于病程较久 , 以及过用寒凉而致脾胃气虚 , 表现口渴引饮 , 能食与便溏并见 , 或饮食减少 , 精神不振 , 四肢乏力 , 舌淡 , 苔白而于 , 脉弱者 , 治宜健脾益气、生津止渴 , 可用七味白术散 。方中用四君子汤健脾益气 , 木香、藿香醒脾行气散津 , 葛根升清生津止渴 。
3.下消 肾阴亏虚证
症状:尿频量多 , 混浊如脂膏 , 或尿甜 , 腰膝酸软 , 乏力 , 头晕耳鸣 , 口干唇燥 , 皮肤干燥、瘙痒 , 舌红苔 , 脉细数 。
治法:滋阴补肾 , 润燥止渴 。·
方药:六味地黄丸 。
方中以熟地滋肾填精为主药;山萸肉固肾益精 , 山药滋补脾阴、固摄精微 , 该二药在治疗时用量可稍大;茯苓健脾渗湿 , 泽泻、丹皮清泄肝肾火热 , 共奏滋阴补肾 , 补而不腻之效 。·
阴虚火旺而烦躁 , 五心烦热 , 盗汗 , 失眠者 , 可加知母、黄柏滋阴泻火 。尿量多而混浊者 , 加益智仁、桑螵蛸、五味子等益肾缩泉 。气阴两虚而伴困倦 , 气短乏力 , 舌质淡红者 , 可加党参、黄芪、黄精补益正气 。
4·阴阳两虚证
症状:小便频数 , 混浊如膏 , 甚至饮一溲一 , 面容憔悴 , 耳轮干枯 , 腰膝酸软 , 四肢欠温 , 畏寒肢冷 , 阳痿或月经不调 , 舌苔淡白而干 , 脉沉细无力 。
治法:温阳滋阴 , 补肾固摄 。
方药:金匮肾气丸 。
方中以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 , 并用附子、肉桂以温补肾阳 。本方以温阳药和滋阴药并用 , 至于肺亦无所禀 , 不能四布水津 , 并行五经 , 其所饮之水 , 未经火化 , 直人膀胱 , 正谓饮一升溲一升 , 饮一斗溲一斗 , 试尝其味 , 甘而不咸可知矣 。故用附子、肉桂之辛热 , 壮其少火 , 灶底加薪” 。对消渴而症见阳虚畏寒的患者 , 可酌加鹿茸粉0.5g , 以启动元阳 , 助全身阳气之气化 。本证见阴阳气血俱虚者 , 则可选用鹿茸丸以温肾滋阴 , 补益气血 。上述两方均可酌加覆盆子、桑螵蛸、金樱子等以补肾固摄 。消渴多伴有瘀血的病变均可酌加活血化瘀的方药 。如丹参、川芎、郁金、红花、山楂等 , 或配用降糖活血方 。方中用丹参、川芎、益母草活血化瘀 , 当归、赤白芍养血活血 , 木香行气导滞 , 葛根生津止渴 。消渴容易发生多种并发症 , 应在治疗本病的同时 , 积极治疗并发症 。白内障、雀盲、耳聋 , 主要病机为肝肾精血不足 , 不能上承耳目所致 , 宜滋补肝肾 , 益精补血 , 可用杞菊地黄 , 丸或明目地黄丸 。对于并发疮毒痈疽者 , 则治宜清热解毒 , 消散痈肿 , 用五味消毒饮 。在痈疽的恢复阶段 , 则治疗上要重视托毒生肌 。

『』消渴病的辨证要点,各证型的症状、治法及代表方药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消渴病常病及多个脏腑 , 病变影响广泛 , 未及时医治以及病情严重的患者 , 常可并发多种病证 , 如肺失滋养 , 日久可并发肺痨;肾阴亏损 , 肝失濡养 , 肝肾精血不能上承于耳目 , 则可并发白内障、雀目、耳聋;燥热内结 , 营阴被灼 , 脉络瘀阻 , 蕴毒成脓 , 则发为疮疖痈疽;阴虚燥热 , 炼液成痰 , 以及血脉瘀滞 , 痰瘀阻络 , 蒙蔽心窍 , 则发为中风偏瘫;阴损及阳 , 脾肾衰败 , 水湿潴留 , 泛滥肌肤 , 则发为水肿 。综观消渴病的自然发病过程 , 常以阴虚燥热为始 , 病程日久 , 可导致阴损及阳 , 血行瘀滞 , 而形成阴阳两虚 , 或以阳虚为主 , 并伴血脉瘀阻的重证 , 且常出现各种严重的并发症 。“三多”和消瘦的程度 , 是判断病情轻重的重要标志 。早期发现、坚持长期治疗、生活规律、饮食控制的患者 , 其预后较好 。及早防治各种并发症 。四、预防与调养分页标题
本病除药物治疗外 , 注意生活调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尤其是节制饮食 , 具有基础治疗的重要作用 。在保证机体合理需要的情况下 , 应限制粮食、油脂的摄人 , 忌食糖类 , 饮食宜以适量米、麦、杂粮 , 配以蔬菜、豆类、瘦肉、鸡蛋等 , 定时定量进餐 。戒烟酒、浓茶及咖啡等 。保持情志平和 , 制订并实施有规律的生活起居制度 。

『』消渴病的辨证要点,各证型的症状、治法及代表方药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五、糖尿病的中药治疗总结
将糖尿病总结为七型进行治疗:①阴虚型:滋阴生津兼活血 , 用沙参、麦冬、栀子、当归、生熟地、丹参等;②阴虚火旺型:滋阴降火兼活血 , 上方酌加知母、黄柏、黄芩等;③气阴两虚型:益气养阴活血 , 用黄芪、玄参、丹参、山药、党参、麦冬、生熟地、五味子、茯苓等;④气阴两虚火旺型:益气养阴降火 , 兼以活血 , 上方酌加知母、黄柏、黄芩、龙胆草等;⑤阴阳两虚型:温阳育阴 , 配以活血 , 用桂枝、山药、山萸肉、丹皮、泽泻、生熟地、制附片、茯苓、葛根等;⑥阴阳两虚火旺型:温阳育阴降火 , 兼以活血 , 用上方加知母、黄柏;⑦瘀血型:活血行气为主 , 兼以治本 。用木香、当归、川芎、益母草、丹参、赤芍、葛根、生熟地等 。
【『』消渴病的辨证要点,各证型的症状、治法及代表方药】
『』消渴病的辨证要点,各证型的症状、治法及代表方药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