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德准则到仕途要求,忠孝观念下的汉朝人才选拔提升

导语:《礼记》中有一篇文章叫做《大道之行也》 , 这篇文章开篇前两句话就是"大道之行也 , 天下为公 , 选贤与能 , 讲信修睦" 。这句古文用今天的话翻译过来就是:天下的大义在于整个天下都是大家所共有的 , 要选择贤良与有能力的人来治理 , 大家彼此之间讲究信誉并且和睦相处 。撇去其他内容不谈 , 其中"选贤与能"讲的就是关于人才选拔和提升的事 。
古代社会对于一个人能否成为朝廷栋梁的判定 , 除了其是否具有文韬武略外 , 还有一点就是道德水平的考察 , 也就是《大道之行也》中所提到的"贤" , 是否贤能的依据则主要是体现在忠君爱国和孝顺父母之上 。所以 , 忠孝伦理道德观不仅仅是一种道德准则更加也是仕途选拔以及提升的硬性要求 , 这个要求在汉朝时期的人才选拔以及提升机制之中显得尤其重要 。一、汉朝人才选拔以及提升机制与忠孝伦理观念之间的关系
(1)察举制是汉朝主要的选官制度
西汉王朝经历了秦时暴政和楚汉相争 , 最后汉王刘邦战胜项羽 , 成功开创了西汉王朝 。这时候的西汉王朝民生凋敝 , 百废俱兴 , 亟需休养生息的政策和对于民众思想上的镇定 。优质的管理是社会稳定的必要手段 , 那么此时对于人才选拔的需求就十分的急切 。汉朝有许多的选官制度 , 比如征召、推荐等 , 可是其中最要紧的是察举制 。

『』从道德准则到仕途要求,忠孝观念下的汉朝人才选拔提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汉朝官员陶俑
所谓察举制指的是在选官中采用考察加举荐的方式选拔朝廷栋梁 。汉朝的察举制主要由地方郡守等官员 , 根据地方上的人员情况 , 对人才进行举荐 , 然后朝廷根据一定的规则对于地方推荐而来的人才再一次进行考核后 , 合格者方能授予官职 , 然后服务群众 。这里不仅仅是开始做官需要被察举 , 后面的官职提升也同样需要考核 。当然 , 并非所有人都能有机会被推荐 , 只有品德高尚以及才干突出的人才 , 才能被官员举荐 。在科举制度形成之前 , 察举制度是考核官员的一种主要方式 , 更加是汉朝主要的选官制度 。

『』从道德准则到仕途要求,忠孝观念下的汉朝人才选拔提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汉代画像砖
(2)察举制与忠观念之间的关系
察举制度下除了对于未来官员能力考核外 , 最重要的就是其道德品质的审核 , 而我国古代主要的道德品质要求就是忠孝伦理观念 。所谓忠 , 指的是忠君爱国 。想要当官 , 首先就是要对于国家和君主忠诚 , 当然忠诚并不是仅仅凭借肉眼就能看出来的 。汉朝对于官员的忠诚有自己的鉴定方式 , 往往是借助其父辈或者是其自身作风作为参考 。

『』从道德准则到仕途要求,忠孝观念下的汉朝人才选拔提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汉朝官员影视形象
首先 , 汉朝对于以死效忠国家的人 , 出于褒奖和对于其家族品质的信赖会对于其后代有封官的特殊照顾 。《史记张丞相列传》记载"周苛子周成以父死事 , 封为高景侯 。"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 , 就是一个叫做周苛的人 , 他因为效忠国家而亡 , 所以为了褒奖他 , 将他的儿子封为高景侯 。周苛这个人是当初跟着刘邦一起打天下的 , 可惜还未功成名就被项羽破城后烹杀 , 所以汉高祖为了奖励他这种忠义的行为 , 就让他的儿子做了高官 。

『』从道德准则到仕途要求,忠孝观念下的汉朝人才选拔提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汉高祖刘邦影视形象
其次 , 忠君爱国还可以体现在做官清廉上 。战争时代的忠诚很好体现 , 就是对于君主的忠心 , 甚至于像周苛那样献出生命 。但是和平时代的忠诚却更加难以体现 , 所以做官和处理事情的态度就会作为忠诚与否的评判标准 。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 如果在任期间十分清廉爱民 , 那就是对国家最好的一种尽忠方式 。分页标题
《汉书陈咸传》中提到陈咸 , 这个人年少的时候就因为有才所以被朝廷知道 , 可是后期升官却十分慢 , 比他晚做官的人都做到了他的上级 , 而他则是因为贪污所以只能做个小小的郡守 。可见汉朝对于官员能否升职的鉴定与其为官过程之中的作为是息息相关的 , 就像现在的诚信档案 , 一旦发现这个人做官之中有这种贪污受贿的不良记录 , 那么其仕途必然会受到影响 , 导致无法顺利升官 。

『』从道德准则到仕途要求,忠孝观念下的汉朝人才选拔提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举孝廉
(3)察举制与孝观念之间的关系
除了忠君爱国以外 , 察举之中对于官员选拔以及提升的另一项要求是孝 。察举制中有一项就是举孝廉 , 三国时期著名的奸雄曹操就在年少时被举孝廉走向仕途之路 。所谓孝廉 , 就是孝顺和廉洁 , 廉洁上面已经提到了 , 是对于国家、君主忠诚的体现 。孝顺则是对于父母或者是长辈的一种态度 , 与民生更加息息相关 。
汉朝是一个标榜以孝治天下的国家 , 不仅仅是在官员任用之上会选择那些孝子贤孙 , 就连皇帝本身都是孝子的代表 。汉文帝就曾身体力行"亲有疾 , 药先尝;昼夜侍 , 不离床" 。皇帝尚且如此更何况官员 。对于父母长辈不孝顺就等于是逆天而行 , 只有道德过关才可以被百姓所信赖 , 因此 , 汉朝十分重视对于官员孝品行的考察 。

『』从道德准则到仕途要求,忠孝观念下的汉朝人才选拔提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孝顺的汉文帝二、汉王朝将忠孝伦理观念作为人才选拔和提升主要考量的原因
(1)忠孝观念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 , 更容易保障社会的长治久安
汉朝主要推崇的是儒家思想 , 汉武帝时期重用董仲舒 , "罢黜百家 , 独尊儒术" , 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忠孝伦理道德观念 。西汉成立初期 , 先是经历了秦时暴政 , 后又饱受战火 , 所以整个国家都是百孔千疮 。一方面社会上仍然留有战争时期遗留下的暴力种子;另一方面 , 作为一个平民皇帝 , 刘邦要想统领万民就需要有人民的拥戴 。这种拥戴就需要借助道德品质的制高点才能办得到 , 而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 , 更容易加以利用 。

『』从道德准则到仕途要求,忠孝观念下的汉朝人才选拔提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董仲舒画像
儒家思想中宣扬忠孝仁义 , 这些都是十分高尚的品质 。做官的人不仅仅是要才干才能服人 , 品质高尚更加会成为一种表率作用 , 就像现在的明星带货一样 , 好的东西也需要有名望的人去宣传 , 好的品质也是 。人们由于认可官员品行 , 所以纷纷效仿 , 那么整个社会的道德层次就会有所上升 。这时候整个社会不再是楚汉争霸时期的乱世 , 而是以道德为底线的治世 , 更容易保障社会的长治久安 。
(2)忠孝观念核心的背后是一种服从意识的培养和加强
忠孝观念除了可以保障社会长治久安外 , 对于统治者而言 , 最重要的是还可以培养服从意识 。忠孝观念的实质都是忠诚君主 , 古代的君主常常说"爱民如子" , 既然君主将人民视为其子 , 那么作为被统治者就该将君主视作父母一样 , 不仅要忠诚还要孝顺 。忠孝伦理其内涵都是要遵从 。

『』从道德准则到仕途要求,忠孝观念下的汉朝人才选拔提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汉武帝画像
遵从君主的统治 , 遵从父母的要求 , 服从上级的安排 。这样要求下选拔出来的人才 , 只会尽心尽力的辅佐社稷 , 而不会生出异心 , 对于统治者而言更加容易掌控 。而这批官员下辖的百姓 , 也都是在这种思想的教化以及管理下生活 , 那么慢慢地也就会被这种思想潜移默化的感染 , 最后成为符合忠孝观念的百姓 。三、忠孝伦理观念纳入人才选拔和提升对于整个汉王朝的意义分页标题
(1)忠孝伦理观念下的人才选拔和提升政策促进了汉朝平民政府的壮大
众所周知 , 刘邦并非贵族血统出身 , 而是一个平民领袖 。所以汉朝起源于平民政府 , 更加需要普通百姓的支持 , 而这样的支持就需要提拔出一批平民的人才进行管理 。这批人来源于民间 , 所以更加贴近民生 , 道德要求越高在管理中出现贪污之类的问题就会越小 。另一个方面 , 因为有这部分来自平民靠选拔而成为官员的案例 , 百姓之中就会更加注重道德品行的培养 , 这样才能让子女有一天出人头地 , 也成为管理者中的一员 。这样无形之中就形成了一种凝聚力 , 对于整个汉朝人民政府的壮大有着非凡的意义 。

『』从道德准则到仕途要求,忠孝观念下的汉朝人才选拔提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楚汉之争
(2)符合忠孝伦理观念的人才更加容易被社会接纳
我们常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 如果想要百姓服从管理 , 那么首先就需要百姓认可 。当初楚汉之争时 , 项羽杀了楚怀王 , 刘邦尊楚怀王为"义帝" , 披麻戴孝的哭丧哭了好几天 , 就是为了赢得忠义的名声 , 也就是所谓的民心 。官员忠君爱国、孝顺父母 , 那么在民众看来 , 他对于这个国家的子民自然也是不会随意处置 , 会认真对待 。因此 , 符合忠孝伦理观念的人才反而更容易被社会所接纳 , 也为统治者省去了百姓可能对于官员选拔不公正的质疑 。
结语:忠诚与孝顺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 甚至被沿袭至今 , 可见其中的精髓所在 。虽然汉朝统治者将忠孝伦理观念融入人才选拔及提升之中是为了更好的管理 , 但是也不乏有着对社会教化的意义所在 , 毕竟道德追求才是人生的最高追求 。
参考文献:
戴圣 , 《礼记》
班固 , 《汉书陈咸传》
司马迁 , 《史记张丞相列传》
【『』从道德准则到仕途要求,忠孝观念下的汉朝人才选拔提升】黄留珠 , 《秦汉仕进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