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慈禧太后执政47年有没有称帝的野心?
_原题是:慈禧太后执政47年有没有称帝的野心?
作为清朝末期的实际掌权者 , 慈禧可以说自咸丰帝驾崩后控制了大清朝大半个世纪 , 历经同治 , 光绪两帝 , 在这半个世纪中 , 慈禧垂帘听政 , 大权独揽 , 那为什么她不仿效武则天也称帝呢?那她有什么顾虑呢?
文章图片
1860年八国联军攻进北京城 , 咸丰皇帝带着慈禧逃亡热河行宫 , 次年咸丰皇帝驾崩 , 立唯一的皇子载淳为帝 , 也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 , 母凭子贵 , 慈禧凭同治皇帝的生母与咸丰皇帝的皇后慈安并称圣母皇太后 , 这就是后来的东宫和西宫 。
慈禧被尊称皇太后 , 但她清楚 , 她是母凭子贵 , 论资历 , 名望都比不了东太后慈安 , 所以慈禧在决定一些事情必须征求慈安的意见 , 还因为虽然都是太后 , 但慈安为嫡 , 慈禧为庶 , 在“嫡庶之分”的礼制束缚下 , 慈禧不敢逾越 。 所以在慈安在世的时期慈禧是不敢动称帝的心思了 。 那慈安死后慈禧动过称帝的心思吗?而武则天时期实际掌权者只有她自己 , 萧淑妃 , 王皇后都被她弄死了 , 别人根本约束不了她?
大清祖制 , 后宫不可干政
在《康熙王朝》中 , 容妃就因为干涉康熙废太子便被康熙夺了封号 , 打入冷宫 , 后来被人算计去刷马桶 。 可以说后宫干政是一个雷区 , 东西太后垂帘听政已经违反了祖制 , 这也是她一直仰仗慈安太后的原因 , 毕竟论地位她并没有那么高 。 而唐朝是开放型社会 , 唐代经过贞观之治 , 国力非常强盛、文化开明、妇女的地位比较高 。 而且武则天深受唐高宗的信任 , 参与朝政24年之久 , 这些都不是慈禧可以比的 。
文章图片
武则天在唐高宗李治在世时就被封为皇后 , 而她的情敌们都已被她打压之死 , 其余的也没有敢放肆的 。 而慈禧则是凭借同治生母的身份晋升皇太后的 , 而咸丰的正牌皇后是慈安 , 而且自康熙时期有个规定 , 只有皇帝和皇后才能走大清门 , 而慈禧最终只当上了贵妃 , 她当年进宫的时候 , 走的就是旁边的神武门 。 就因为这个身份导致慈禧一辈子不痛快 , 当初同治皇帝的皇后就因为一句“我是从大清门抬进来的中宫皇后”导致慈禧怒火中烧 , 最后惨遭毒手 。
慈安逝世后 , 慈禧大权独握也动过称帝的心思 , 但被大臣一句:“老佛爷非从大清门迎入 , 非由大清门入者不能废入大清门之人” 。 给噎了回去 。 说白了 , 即使你掌权了 , 地位也不是最高贵的 , 皇帝别想了 。
与武则天过人的政治手段相比 , 慈禧还是太嫩 , 在唐高宗在位时武则天便开始参与朝政 , 后来还被称为“二圣” , 可见武则天已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而反观慈禧 , 虽然后来把盟友弈訢罢免 , 但是军机处和总理衙门还掌握在爱新觉罗手里 , 而且自太平天国运动后 , 地方武装增强 , 而中央集权被削弱 , 如果慈禧称帝 , 那么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汉族大臣曾国藩 , 李鸿章肯定不同意 , 他们已位居三公 , 做人臣已到极致 , 如果慈禧若敢称帝 , 那么他们弄不好会以勤王名义弄出点事来 , 到最后偷鸡不成蚀把米 。
汉族大臣不同意 , 慈禧自己也不同意 , 首先爱新觉罗家族并不缺子嗣 , 但慈禧却只有同治这一个短命的儿子 ,如果自己死后 , 是立自己的儿子还是立自己的侄子?这个武则天已经给她做出了很好的回答!
文章图片
自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后 , 清政府就开始看外国人的脸色过日子 , 特别是慈禧那句“以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更是先露出奴才的本色 , 如果慈禧称帝 , 肯定会引起局势动荡 , 这是列强不愿看到的 , 他们希望中国局势稳定 , 便于他们利益的输出 , 当时慈禧想废掉光绪 , 立溥儁为同治子嗣继承皇位 , 但是遭到外国列强的反对 , 甚至不惜以武力干预 , 最终慈禧之好作罢!分页标题
【「慈禧」慈禧太后执政47年有没有称帝的野心?】最后还有一个原因 , 武则天继位时大唐刚经历了贞观之治 , 经济繁荣 , 而慈禧时期清政府已到了风烛残年的地步 , 任何人都来欺负下 , 如果不是太笨 , 没人会想来背这个锅!
- 太和门|光绪帝大婚前夕,紫禁城内发生了一件怪事,吓得慈禧惶惶不可终日
- 孔四贞|历史上真实的“小燕子”,她是孝庄太后义女,清朝唯一的汉族公主
- 碧城|民国第一才女吕碧城:公开在报纸上罗列慈禧罪状
- [那尔]慈禧一生中最爱的男人,小她30岁,为保护慈禧名誉吞金而死
- 『宣太后』解密历史上真实的芈月:秦始皇的曾祖母
- [慈禧]慈禧临死之前,交代了一件大事,印证了慈禧并非昏聩无能之人
- 【光绪】慈禧为何只比光绪晚死一天?真实原因曝光
- 萧太后:她与武则天齐名,陵墓曾六次被盗墓者洗劫,34亿寿衣却幸免于难
- 『慈禧』出身及相貌都没有绝对优势的慈禧,在咸丰时期是如何上位的?
- 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喝了一辈子的人奶,奶妈们的下场却是惨之又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