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建安七子之首,学问仅次于孔融,一首《登楼赋》名扬天下

建安七子的诗歌创作实绩主要表现在:
一 , 题材扩大 。他们的诗歌题材远比汉代诗歌题材宽广 , 而多为六朝丈人诗歌开先 。
二 , 文笔个性化、丈人化 。他们几乎不写乐府诗 , 诗歌以表现个人情怀为主 , 文笔细腻传神 。
三 , 五言腾踊 。
五言诗已占他们诗歌创作的绝大多数 , 尤其是他们入许或归曹之后的创作几乎全是五言 。
在“建安七子”中 , 王粲虽没有孔融的学问大 , 但论文采 , 他却是“七子”中最好的一个 , 就是与“七步能诗”、“才高八斗”的曹植比 , 也不遑多让 。《文心雕龙·才略》尝称“仲宣溢才 , 捷而能密 , 文多兼善 , 辞少瑕累 , 摘其诗赋 , 则七子之冠冕” , 后世之人 , 更曾把他与曹植并称 , 日“曹王” 。

「」他是建安七子之首,学问仅次于孔融,一首《登楼赋》名扬天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王粲(公元177~217年) , 山阳高平(今属山东金乡与微山县一带)人 。东汉末建安时期著名文人 , 三国曹魏名臣 。因文采出众 , 与孔融、陈琳、徐干、阮璃、应玚、刘桢等并称“七子” 。其尤以诗、赋见长 , 被著名文论家刘勰誉为“七子之冠冕” 。
王粲自幼天资聪颖 , 性喜读书 , 且有过目不忘之能 , 据说他在塾中 , 每作文 , 都是一挥而就 , 从不修改 , 以至于老师、同学经常会以为他是预先写好的 。而别人经过认真构思 , 反复修改出来的文章 , 还是不如他的文章做得好 。他十来岁时 , 就已广有文名了 。那是—个很看中出身的时代 , 我在上一篇介绍“建安七子”中的陈琳的文章里曾经提到过 , 大将军何进原来就是一个屠户 , 是靠着他妹妹进入掖庭 , 得到汉灵帝的宠幸 , 后来又被立为了皇后 , 才当上这个大将军的 。何进在当上大将军后 , 就想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王谦的两个儿子 。可是身为“三公之后”的王谦态度却很明确:我虽然在你手下做官 , 但我儿子却不能娶你的女儿 。但如此一来 , 也就得罪了何进 , 只好称疾辞官 , 回到故里 , 不久 , 竟真染病身亡了 。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 , 汉献帝在董卓的胁迫下 , 西迁长安 。王粲也跟着去了长安 。左中郎将蔡邕(也就是蔡文姬她爸)一见到王粲 , 就觉得他是—个奇才 。蔡邕是当时满朝官员都很敬重的大文学家、书法家 , 蔡府每天人来人往 , 门前的道路都经常会被来见他的人乘坐的车马所堵塞 。—天 , 蔡邕正和客人们聊天 , 忽有门人来报 , 说王粲来了 。蔡邕一听 , 急忙起身迎了出去 , 匆忙中连鞋子都穿倒了 。当众宾客看到王粲 , 发现他不过是个身量不高 , 看上去也就十四五岁的小孩儿 , 都不由得瞪大了眼睛 。蔡邕则拉着他的手 , 给大家介绍说:“这位是王司空的孙子王粲 , 他是个奇才 , 我自愧不如 。我家里收藏的书籍 , 应该全部都送给他 。”后来 , 蔡邕栗然把家里的书全都送给了王粲 。想来 , 如果不是得到了蔡邕的藏书 , 王粲也成不了三国时期的—大藏书家 。
初平四年 , 17岁的王粲被召为黄门侍郎 。但其时汉室早已名存实亡 , 长安局势非常混乱 , 王粲觉得这里不易久居 , 就没有去上任 。而是跑到荆州 , 投奔了自己的老乡、荆州牧刘表 。刘表虽收留了他 , 但见他身材矮小、其貌不扬 , 说话、做事 , 又不拘小节 , 所以也不太把他当回事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 , 长沙太守张羡举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之兵 , 背叛了刘表 , 刘表欲发兵讨伐 。王粲就写了一篇《三辅论》 , 说刘表此次用兵 , 乃是为了“去暴举顺” 。由于这篇文章不仅写得颇具文采 , 更把话说到了刘表的心坎上 , 刘表这才对他重视起来 。
建安七年 , 也就是官渡之战后两年 , 袁绍病死 , 他的两个儿子袁谭和袁尚兄弟阋墙 。刘表为了劝和 , 又让王粲分别给这两兄弟写了封信—《为刘荆州谏袁谭书》和《为刘荆州与袁尚书》 。劝解袁氏兄弟毋作阋墙之斗 , 而当联合御侮 , 既晓之以理 , 又动之以情 , 令人击节叹赏 。分页标题
建安十三年 , 刘表卒 。王粲曾力劝刘表的儿子刘琮归附曹操 。不久 , 曹操攻占荆州 。王粲也就归附了曹操 , 并被任命为了丞相掾 。一次 , 曹操在汉水之滨 , 设宴招待百宫 , 王粲在给曹操敬酒说:“当今天下 , 袁紹在河北 , 依仗自己兵多将广 , 欲夺取天下 , 但他虽然爱惜人才 , 却不会重用人才 , 因此原来投到他门下的那些人才 , 最终都离他而去了 。从前刘表盘踞荆楚 , 从容不迫 , 坐观时变 , 自以为可效仿周文王 。也有很多人才来投靠他 , 但他同样不善于用人 , 结果当危难来临之际 , 就无人能辅佐他了 。只有明公您 , 知人善任 , 能让北方贤人望风归附 , 这是只有夏、商、周三代的开国之君 , 才能做到的啊!”这马屁拍的真叫一绝 。曹操一高兴 , 就把他留在了身边听用 。

「」他是建安七子之首,学问仅次于孔融,一首《登楼赋》名扬天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建安十八年 , 曹操成为魏王 , 王粲被任命为侍中 。据《典略》 , 王粲才高 , 擅应机辩论 。时 , 钟繇、王朗等魏卿相 , 亦一时之辩才 , 但他们只要—遇到王粲 , 就都说不出话来了 。当时 , 旧典章已废弛殆尽 , 需要重新制定新的典章 , 王粲与卫觊等人便承担起了制定新典章的任务 , 并很快就大功告成了 。王粲不仅受到了曹操的赏识和重用 , 还和曹丕、曹植的关系非常好 。
建安二十二年正月二十四日是(公元217年2月17日) , 王粲在曹操南征孙权返回邺城途中染病身亡 , 享年41岁 。关于王粲早亡 , 还有这样一个传说:话说王粲20岁时 , 曾遇“医圣”张仲景 , 张对他说:“你已经患病了 , 应该及早治疗 。如若不然 , 到了40岁 , 眉毛就会脱落 。眉毛脱落后半年 , 就会死的 。但如果你现在就开始服用‘五石汤’ , 到时候 , 就不会死了 。”可是王粲却很不以为然 。过了几天 , 张仲景又看到了王粲 , 就问他:“你吃药没有?”王粲便骗他说:“已经吃了 。”张又认真地观察一下他的气色 , 说:“你在骗我 , 你根本就没有吃药 。为什么你要如此地讳疾忌医呢?”王粲还是不信他的话 。果然20年后 , 王粲的眉毛就全脱落了 , 眉毛脱落昏半年 , 他就一命呜呼了 。
【「」他是建安七子之首,学问仅次于孔融,一首《登楼赋》名扬天下】据说在王粲下葬的时候 , 曹丕(当时还是世子)也来送葬了 , 他对在场的王粲生前的好友们说:“仲宣平日最爱听驴叫 , 不如现在我们就—起学一次驴叫 , 来为他送行吧!”于是 , 大家便在他的带领下 , 学起了驴叫 。这就是历史有名的“驴鸣送葬 。”葬礼之后 , 曹植又写一篇《王仲宣诔》 , 称他“既有令德 , 材技广宣 。强记洽闻 , 幽赞微言 。文若春华 , 思若涌泉 。发言可咏 , 下笔成篇” 。由此可见 , 曹氏兄弟与王粲的交情是有多么的好 。王粲现存诗文50余篇 , 以赋的成就最高 , 赋中又尤以他在荆州时写的《登楼赋》最为有名:
登兹楼以四望兮 , 聊暇日以销忧 。览斯宇之所处兮 , 实显敞而寡仇 。挟清漳之通浦兮 , 倚曲沮之长洲 。背坟衍之广陆兮 , 临皋隰之沃流 。北弥陶牧 , 西接昭邱 。华实蔽野 , 黍稷盈畴 。虽信美而非吾土兮 , 曾何足以少留……惟日月之逾迈兮 , 俟河清其未极 。冀王道之一平兮 , 假高衢而骋力 。……风萧瑟而并兴兮 , 天惨惨而无色 。兽狂顾以求群兮 , 鸟相鸣而举翼 , 原野阒其无人兮 , 征夫行而未息 。心凄怆以感发兮 , 意忉怛而恻 。循阶除而下降兮 , 气交愤于胸臆 。夜参半而不寐兮 , 怅盘桓以反侧 。
王粲《登楼赋》抒写了自己“心凄怆以感发兮……气交愤于胸臆”的郁结 , 却不料引发了千百年来读书人怀才不遇的共鸣 。在后来的诗词戏曲中“王粲登楼”成为一个典型意象 , 用以比喻士人不得志的苦闷 。唐代李商隐26岁落榜后写了《安定城楼》一诗 , 其中便有“迢递高城百尺楼 , 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 , 王粲春来更远游”的句子 。到了元代 , 著名作家郑光祖有《醉思乡王粲登楼》杂剧 , 表面写王粲的性格悲剧 , 实质却是借这故事抒发读书人穷困抑塞的感慨 , 为普天下遭遇不幸的知识分子唱出一曲悲愤之歌 。王粲其人也由此被当成了一种失意人生的象征、一种含义深厚的文化符号进入人们的文化传统 , 并逐步强化而久富盛名 。分页标题

「」他是建安七子之首,学问仅次于孔融,一首《登楼赋》名扬天下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魏国始建宗庙 , 王粲与和洽、杜袭等人同拜侍中 , 进入核心权力机构 。当时日制礼仪废缺 , 朝廷使王粲主持草创礼仪制度的工作 , 地位类似于汉高祖刘邦手下的叔孙通 。其影响之大 , 举一件小事即能说明 , 中国自古有佩玉的风气 , 但因东汉末年长期战乱 , 这一习俗丧失殆尽 。人们后来所熟知的古人服饰中的佩玉样式 , 据说都源于王粲之手订 。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 , 王粲随军征战途中遭遇流行瘟疫 。这场大疫首先在军中蔓延 , 终至一发不可收拾 , 其严重程度到了如此地步:建安七子中除孔融被杀 , 阮璃早卒外 , 所剩五人均同年而亡 。王粲是正月病死的 , 享年41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