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博物馆四个多月闭馆不“放假”, “无人”博物馆文物都很“忙”
闭馆四个月有余 , 少了观众的博物馆却一天没放假 , 有些馆忙着扫房扫地 , 来了一次彻底大扫除;有些博物馆“扫”文物 , 扩充数字展品库……最近采访人员探访那些尚未开馆的博物馆 , 为您揭秘“无人”博物馆里的忙碌 , 看博物馆人如何努力将时光留住 。 6月初 , 自然博物馆、中国科技馆、北京汽车博物馆、郭沫若纪念馆等将陆续恢复开放 , 许多久未谋面的博物馆 , 将以崭新的姿态迎接观众的到来 。
文章图片
留守文物忙着做“美容”【博物馆博物馆四个多月闭馆不“放假”, “无人”博物馆文物都很“忙”】疫情期间 , 各大博物馆里的文物都挺“忙” , 时间表排得满满的 。
自然博物馆 , 3200多件动植物标本“留守”展厅 , 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要定期为它们做保养 , 适当的“美容护理”也安排上了 。
“像这样的庞然大物 , 打理起来自然要投入更多精力 。 ”该馆标本部副主任夏晓飞站在古爬行动物展厅里 , 指着“明星展品”——马门溪龙骨架化石打开了话匣子 , “这个大家伙全长26米 , 仅脖子就超过13米 , 维护难度可想而知 。 ”
夏晓飞说 , 发掘的化石受到各种因素制约 , 几乎不可能是“完好无损”地出土 , 对于缺失的部分会用石膏或树脂材料制成的仿制品补全 。 这套巨大的马门溪龙骨架化石 , 就有十多处是后补的 。 “随着时间的流逝和观众的触碰 , 这些部分会出现褪色 , 因此标本部的工作人员会定期对化石标本进行补色 , 令展品看上去更‘精神’ 。 ”他说 , 这次闭馆期间 , 标本部的三位专家就联手对“马门溪龙”进行了加固、上色等维护 。 “受出土当地土质和埋藏地层的影响 , 这套骨架标本整体颜色呈现出黄褐色 , 工作人员使用油画料调配出与化石整体状态最和谐的颜色 , 并为补全的部分进行了补色 。 ”
在汽车博物馆 , 不少大型互动设备也完成了升级改造 。 展览展示部工程师曹楠说:“互动展项平时难得整段时间空闲 , 现在正好可以进行结构检修和定制安装 。 ”更难得的是 , 馆里珍贵的“老爷车”不仅被精心保养 , 而且还陆续排队拍了“形象照” 。 工作人员王晓琳说 , 与专业团队为明星展品制作了VR , 观众通过手机就能近距离观看这些汽车 , 甚至能“坐”进去 , 享受一把驾驶古董车的乐趣 。
位于什刹海畔的郭沫若纪念馆里 , 工作人员正忙着搭建脚手架 , 他们计划为全馆最大的文物——馆舍完成一次3D扫描 。 文物与陈列工作室副主任梁雪松说 , 所有过程都是无接触的 , 不会对建筑本体造成伤害 。 前期准备工作还在进行中 , 未来 , 这些采集工作还将移到室内 。 而这些数据最终将成为虚拟世界的“砖石” , 可以重建一座原汁原味儿的云端纪念馆 。
开启无死角深度“大扫除”中国科技馆后勤保障部负责人单根春说 , 科技馆大门关了 , 工作人员开启了一次深度的“大扫除” 。 玻璃幕墙、900多个展项、公共服务设施 , 甚至还包括展区内3米以上空间的卫生 , 统统都在打扫范围内 。
“一些3米以上的大型展项 , 我们都搭了架子 , 或者使用升降机 , 近距离打扫 , 而不是简单扫扫灰 。 ”单根春举例 , 科技馆里的室内雕塑“生命螺旋” , 高达47米 , 相当于十几层楼的高度 。 清理它 , 需要具有高空作业资质的“蜘蛛人”出手 。 “五个工作人员同时作业 , 清理了两天才完成 。 ”
另外 , 展厅内虽然没有观众 , 但为了维护展品的状态 , 仍需要保持通风环境 。 科技馆600多块空调滤网 , 每周都要清洗消毒 。 “为了迎接开馆 , 科技馆调整了空调运行的方案 , 关闭回风系统 , 只送新风 。 ”
汽车博物馆的“大扫除”讲究无死角 。 “从天花板到墙壁 , 犄角旮旯儿都打扫了一遍 。 ”王晓琳说 , 有一面挑高50米的墙 , 全部完成了重新粉刷 。 场馆地面上已经被观众踩得模糊不清的3D彩绘重新打了蜡 , 焕然一新 。 分页标题
这些大扫除背后 , 还有很多观众看不到的辛苦 。 以汽车博物馆的3D彩绘打蜡为例 , 除了实操人员 , 安保、后勤人员要做好服务 , 所有馆员禁止穿越展区 , 办事儿需要绕行 。 该馆馆长刘井权主管安全 , 每一次有高空作业时 , 他都要亲自跟维修人员沟通 , 挨个儿帮助检查安全绳是否牢靠 。
不少博物馆都表示 , 不同于以往的清洁 , 此次大扫除注重了消毒环节 。 “消毒剂的浓度完全按照疾控部门的要求配比 , 既起到消杀作用 , 又不会对展品和人体造成伤害 。 ”单根春说 , 整个集中清洁的过程持续了20多天 , 每天都有近50位工作人员上岗8小时以上 。
很多博物馆还请了疾控部门、卫监部门等专业“外援”现场挑刺儿 , 目的就是希望观众重新走进久违的博物馆后 , 感到舒心、放心 。
云看展生出许多奇思妙想端博物馆实现“不打烊” 。 汽车博物馆公众教育部宣传小编们每周都要来一次头脑风暴 。 王晓琳说 , “云看展不是简单地把线下展览挪到网上 , 我们希望真正用好互联网思维 , 讲好云端故事 。 ”
跟着讲解员打开车门 , 听一听130年前汽车喇叭的声音;看着科普老师打开凯迪拉克的机器盖子 , 了解汽车跑起来的原理……一系列有趣、有用的直播陆续上线 。 今年的博物馆日 , 该馆馆长还亲自出马 , 直播看展 , 点击量超200万人次 。
“文创产品的创作也没落下 。 ”王晓琳说 , 闭馆期间 , “汽车梦”系列文创上线了 , 一块汽车造型的洗碗布格外受欢迎 , 很多人开玩笑说要买回去送给家里的男士们 。
科技馆则利用自身优势 , 打造了全国首个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网络专题展览——“新的对决” 。 虚拟展厅里 , 观众点击“显微镜” , 看行驶中的列车、喧哗的人群 , 找寻新冠病毒的踪影和蔓延路径 。 展览策划组组长王剑薇说 , 制作这个互动展项 , 是为了让观众更直观地对病毒的传播方式有基本了解 。
这个展览上线不到24小时 , 就吸引了60余万次体验 。 此后 , 广东科学中心、合肥市科技馆、武汉市科技馆、泉州市科技馆等单位先后给中国科技馆来函 , 申请将网络展览转化为线下实体展览 。 其中 , 广东科学中心和合肥市科技馆的展览已经开幕了 。
还有一批博物馆“新成果”已经在路上了 。 梁雪松直言 , 感觉他们的研究工作比闭馆前还多 。 包括郭沫若纪念馆、老舍纪念馆等在内的8家名人故居纪念馆还在疫情期间共同完成了一本科普读物 , 预计下个月就会印制出来 。 “我们是小型博物馆 , 很多基础条件确实不如综合类大馆 , 但这次闭馆给了我们尝新的机会 。 ”他说 , 目前纪念馆的微信和网站都进行了升级 , 还联合一些名人故居一起拍摄纪录片 , 制作H5等 。 “走‘小巧’路线可能是我们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 。 ”
还有一些博物馆启动了文物征集工作 。 汽车博物馆就已启动抗疫主题藏品的征集 , 希望通过多种方式记录下这段难忘的闭馆经历 。
- 检测|武汉核酸“普查”结果公布,四个焦点问题有了答案
- 武汉|武汉核酸“普查”结果公布,四个焦点问题有了答案……
- 静静的沙子口南姜码头:休渔期过去一个多月 渔船静静漂在码头
- 杨紫|央视点评杨紫的演技,用了这四个字,终于知道她成为顶流的秘密
- 推荐“黑脸”医生胡卫锋离世,回顾他最后一个多月,一直处于“神志不清”状态
- 文史茶馆2018|一般纵队有三个师,这个纵队却有四个师,师长都是谁,什么军衔
- 人生如果你不想工作了,就去这四个地方走走
- 山野奇谈|平民墓连续两次被盗,专家发现一件瓷器,成了江西博物馆镇馆之宝
- 浙报融媒体|世界旅游博物馆雏形已现
- 北京自然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今起恢复开放,三天名额半小时“秒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