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文社|崇祯上吊时,15万锦衣卫在干什么?怎么没见出来救国?



朝文社|崇祯上吊时,15万锦衣卫在干什么?怎么没见出来救国?
本文插图
作者:我方作者张嵚
在明朝从苦苦挣扎到彻底覆灭的全过程里 , 大明皇室的“得力干将” , 至今常在野史票友间“实力圈粉”的锦衣卫 , 表现也令人唏嘘 。
虽然说起锦衣卫 , 后人常津津乐道的 , 就是其令明朝官民谈之色变的“情报工作” 。 但真实的锦衣卫 , 分量要比“情报工作”重得多 。 以《明会典》的记载 , 锦衣卫日常要在“朝会”“巡幸”上担任“随行侍卫” , 其“服飞鱼服、佩绣春刀”的飒爽英姿 , 也从此一代代拉风 。 另外还有“捕盗”“刑名”“护卫漕运”“军匠”等多个工作 , 甚至还有“训象所” , 负责给皇宫喂大象 。 情报工作?那只是锦衣卫“北镇抚司”的事儿 。
确实 , 在明朝三个世纪的历史上 , 这活儿多分量重的锦衣卫 , 就是大明皇室最为贴心的军事力量 。 其每一个成员 , 都是优中选优 , 就以其最“出名”的情报工作来说 , 锦衣卫可不止会罗织冤狱害人 , 更常见不动声色干大事 。 比如明朝景泰年间的“北京保卫战”与万历年间的“抗倭援朝战争”时 , 就有许多锦衣卫出生入死 , 冒死为明朝一次次拿到重大情报 , 助大明打赢这些国运之战 。

朝文社|崇祯上吊时,15万锦衣卫在干什么?怎么没见出来救国?
本文插图
而到了明朝中后期 , 这传说中“贴心”且强大的锦衣卫 , 实力也是越发膨胀 , 其人数从明初时的五千人 , 暴涨到明朝中后期的十五六万人 , 特别是明末的近半世纪 , 基本保持在十五万人的规模 。 以明末许多人的笔记记载 , 当时各地城镇 , 都貌似“到处锦衣卫” , 只要听见有人一嘴京城口音 , 满身锦衣华服 , 当地百姓立刻就误以为“遇见锦衣卫” , 慌不迭的纷纷躲避……
可是 , 就算坐拥如此“贴心”且“牛气哄哄”的军事力量 ,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八日夜 , 当李自成的农民军攻破北京城 , 绝望的崇祯帝手持三眼铳 , 还想集结心腹兵力做决死一搏 。 崇祯的心腹太监王廉只是冷冷吐槽了句:“陛下哪里有兵 , 速走”——皇上您做什么梦哪 , 您的“心腹兵马”早跑光了 , 快逃命吧 。 心里哇凉的崇祯 , 这才先砍昏了亲女儿 , 又爬到煤山上悲戚戚的上吊 , 给凄风苦雨多年的大明朝 , 就此画了句号 。

朝文社|崇祯上吊时,15万锦衣卫在干什么?怎么没见出来救国?
本文插图
问题是 , 这全程悲凉一幕里 , 传说中那十五万威慑力强大的锦衣卫 , 为何连影都没有呢?大明养了你们这帮人几百年 , 到了国难临头 , 您好歹跟李自成们死磕几个回合嘛 。
首先一个原因 , 就是到了明末年间时 , 这号称“十五六万”的锦衣卫 , 成员实在太水 。
比起早年优中选优的锦衣卫来 , 早在明代中期时 , 锦衣卫这个大明军界公认待遇优厚的岗位 , 就变得好似“注水的肉” 。 明朝成化年间时 , 锦衣卫就“冗员之进无穷” 。 比如勋贵家的子弟 , 哪怕是个混吃混喝的草包 , 只要走走门路 , 就能拿到个锦衣卫“编制” , 继续拿高薪混吃混喝 。 至于锦衣卫官员的“跟班”们 , 只要马屁拍得响 , “编制”也不是梦 。 普通的锦衣卫副千户 , 就要占掉二十多个“编制” , 基本都是拿钱“不任事” 。
但相比之下 , 这帮“混事”的 , 总算还干点差事 。 到了后来就更不像样 。 各级的文武高官家属 , 也瞄上了锦衣卫“肥肉” 。 比如嘉靖年间“阁老”严嵩家的几个孙子 , 都是未成年就成了锦衣卫高官 。 杨博费宏等“明代名臣”家 , 其子侄们也都扎堆进入锦衣卫 。 好些人都是空挂个名 , 只要家里老爷子还在 , 躺着就能升官发财 。
上梁不正 , 下梁当然各种歪 , 以崇祯年间给事中徐国荣的揭露说 , 北京市面上的锦衣卫 , 绝大多数都是“买的” , 基本都是些市井无赖恶棍 , 打着锦衣卫的旗号敲诈勒索 。 比如有个叫赵瞎子的流氓 , 一次就敲诈京城商户两千两白银 。 为什么如此猖狂?因为按此时锦衣卫的“规矩” , 普通流氓只要拿出二三十万两银子 , 就能买个锦衣卫的“堂贴” , 然后就能胡作非为 , 当地衙门别说管 , 都得给这些人塞钱 。分页标题

朝文社|崇祯上吊时,15万锦衣卫在干什么?怎么没见出来救国?
本文插图
就连明末轰动天下的“苏州五人墓”事件里 , 都留下了这些“锦衣卫”的“英姿” 。 当时跟着去苏州抓人的锦衣卫缇骑 , 都是上面说的“花钱买堂贴”的京城流氓 。 这钱可不是二三十两 , 通常都是三五百两 。 花这么多钱买个“锦衣卫身份” , 当然要想法设法捞回来 , 所以一路敲诈勒索 , “入则数十倍” , 每次抓完人后 , 都“急着赶下一趟差” 。 一趟就是几十倍的收益 , 能不急嘛 。
可就是在苏州 , 这帮“锦衣卫”玩大了 , 由于敲诈太过火 , 激起苏州市民愤怒 。 激愤的苏州百姓 , 把这群恶棍摁住了痛打 。 有些侥幸逃命的“锦衣卫” , 屁股上的肉都被百姓割下来喂狗 , 成了这趟“出差”的血淋淋纪念 。 还有个叫李国柱的“校尉” , 也是“买”来的身份 , 为这趟差花了五百两银子 , 却被愤怒百姓活活打死——五百两 , 买了个死 。 只能说 , 做人不能太锦衣卫 。
综上所述 , 明朝亡国前的“十五万锦衣卫” , 高层基本就是“白吃饭”的纨绔子弟 , 底层就是一群“买堂贴”的地痞无赖 , 说“流氓军团”都算是抬举 , 哪里还是当年“飞鱼服、绣春刀”的英雄形象?指望这么一群人来救国?不反咬一口就算不错 。

朝文社|崇祯上吊时,15万锦衣卫在干什么?怎么没见出来救国?
本文插图
第二个重要的原因是 , 到了明朝亡国前夜 , 统帅锦衣卫这群“乌合之众”的 , 是崇祯帝朱由检这么一位糊涂领导 , 那就更是堕落加速度了 。
崇祯皇帝登基后 , 一心想要励精图治 , 由于痛恨文官集团 , 所以他也格外倚重厂位 , 尤其信任身边的太监们 。 “贴心”的锦衣卫 , 基本都是仰几位大太监的鼻息 。 但崇祯帝自己却不明白 , 无论是东厂还是锦衣卫 , 明末到底腐化到什么地步?偏偏崇祯帝还赋予其大权 , 命这些人督查百官 。

朝文社|崇祯上吊时,15万锦衣卫在干什么?怎么没见出来救国?
本文插图
然后天雷滚滚的事情就来了 , 比如崇祯年间的锦衣卫指挥使吴孟明 。 放在明末各类笔记里 , 这个人的风评还不错 , 做事不太狠 , 凡事都留一线 。 但搂钱却是毫不手软 。 每次只要查到官员的腐败劣迹 , 人家都是“缓于害人而急于得贿” , 先把案情泄露给当事人 , 狮子大开口要贿赂 , 只要送钱送到满意 , 抬抬手就把事情压下去 。 那些不送钱或“钱没送够”的倒霉蛋 , 才被他假模三道的一通查办 。
如此操作 , 明王朝的腐败 , 也就更加堕落无极限 。 “魏忠贤乱政”的年月 , 官员行贿还只是用黄金 , 崇祯“励精图治”了没几年 , 黄金都是小儿科了 , 统统是珍珠玛瑙开路 。 卖官买官也公开化 , 到了李自成打进北京前夜 , 一个六品的京城主事岗位 , 都被“爆炒”到三千两银子 。 当然 , 那时谁真的花这钱买官 , 那才真是“花冤枉钱” 。
明王朝的加速堕落 , 就是崇祯年间这类奇葩操作惹得祸 , 至于“急于得贿”的锦衣卫?那更是挖大坑 。
这么一群“锦衣卫” , 就算数量有十几万之多 , 也是十几万蛀虫 , 到了北京城破的那一刻 , 当然也统统鸟兽散 。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八日那个悲惨的夜 , 崇祯帝身边何止是“哪里有兵”?李自成打过来的这一路 , 他最信任的心腹太监们 , 一个个卖身投靠 。 宫里太监跑路前 , 有人在墙壁上写“此处不留爷” , 有人闹哄哄乱抢 , 把宫里剩下的二十几万两白银分了个精光 。 大太监们则是互相串联签字 , 就等着向新主投降 。
倒是个叫张殷的太监 , 那晚很“关心”崇祯 , 给崇祯说“直须投降便无事矣” 。 气的崇祯劈头一剑 , 把这太监砍倒在血泊里 。 成了明朝那个亡国的夜晚 , 一个众叛亲离的缩影 。分页标题

朝文社|崇祯上吊时,15万锦衣卫在干什么?怎么没见出来救国?
本文插图
而在崇祯帝悲戚戚上吊后 , 他生前无比信任的锦衣卫掌印人 , 左都督骆养性 , 也是毫无压力卖身投靠 , 转眼就成了大清朝天津总督 , 还是清代历史上第一位总督 。 算是给“历史悠久”的锦衣卫 , 在新朝“争了个光” 。
过这样的堕落全过程 , 乃至最后的“争光” , 或许 , 也就看懂了“明朝亡于厂卫”的历史回味:王朝烂透如染缸 , 哪怕“英姿飒爽”如锦衣卫 , 也是不能幸免啊 。
相信这 , 才是那“飒爽”的锦衣卫 , 留下的最有意义的回味 。
【朝文社|崇祯上吊时,15万锦衣卫在干什么?怎么没见出来救国?】参考资料:顾诚《明末农民战争史》、苗棣《崇祯亡国史》、熊剑平《锦衣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