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必楚|贵族势力、怀王之死、设郡立县:聊聊“亡秦必楚”一语成谶的根源


“楚虽三户 , 亡秦必楚”出自《史记》 , 是西楚霸王项羽之后的谋士范增拜见项梁时所说 , 它的意思是“即使楚国只剩到三个氏族(而非许多人想当然认为的“三户人家”) , 最后灭亡秦国的 , 也必然是楚国 。 ”“夫秦灭六国 , 楚最无罪 。 自怀王入秦不反 , 楚人怜之至今 , 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 , 亡秦必楚’也”—— 《史记?项羽本纪》
如果这句话仅仅只是范增用来鼓动和说服项梁的说辞 , 那么 , 在今天它可能不会如此脍炙人口 。 然而之后的历史却证明 , “亡秦必楚”并不仅仅只是口号那么简单 。

秦必楚|贵族势力、怀王之死、设郡立县:聊聊“亡秦必楚”一语成谶的根源
本文插图
亡秦必楚
无论是领导大泽乡起义的陈胜吴广、以楚怀王熊心为旗帜建立反秦联盟的项梁 , 抑或最终攻入关中 , 覆灭秦王朝的刘邦、项羽等人 , 毫无例外的皆是楚人 。
对此 , 司马迁也不禁感慨道:“初作难 , 发于陈涉;虐戾灭秦 , 自项氏;拨乱诛暴 , 平定海内 , 卒践帝祚 , 成于汉家”(《史记?秦楚之际月表》)
可见 , 在太史公看来 , 秦汉迭代之际 , 推翻秦朝统治的诸次重要事件 , 都少不了楚人的参与 。 从这点来讲 , “亡秦必楚”之说 , 几乎一语成谶 。
更值得注意的是 , 从《史记?项羽本纪》中“故楚南公曰”句可以看出 , “楚虽三户 , 亡秦必楚”的说法 , 并非范增所首创 , 而是战国末期楚南公的旧说 。 彼时 , 楚国虽已覆灭 , 但秦国尚未吞并六国建立帝业 , 陈胜吴广起义更是无从谈起 。

秦必楚|贵族势力、怀王之死、设郡立县:聊聊“亡秦必楚”一语成谶的根源
本文插图
西楚霸王项羽
若排除“亡秦必楚”之说如《推背图》那般 , 为后世好事者处于种种利益驱动而伪造的情况 , 这句谶语的“含金量”也就可想而知 。
当然 , 阴阳五行家所谓“善于推衍天运历数”的说法 , 自然并不可信 。 与其说这些阴阳家有“善断阴阳更迭”之能 , 不如说这些“谶语”他们是在综合了政治、社会和军事等信息之后 , 所推理和推断出的结论 , 有时 , 他们甚至会以天文、气象以及自然界的变化附会人事 , 以增加这些结论的神秘感 。
那么 , 楚南公“亡秦必楚”的谶语背后 , 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现实背景呢?一、东南有天子气:始皇帝难以介怀的隐忧
1、秦始皇第五次出巡:一场近乎强行军的巡游之路:
秦朝建立后 , 始皇帝作为帝国统治者 , 曾经五次以“出巡”的名义 , 巡历四方 。 而这其中有多次是以楚国旧地作为重点目的地 。 最特殊的则是第五次巡游:始皇三十七年 , 秦始皇从咸阳出发 , 径直前往东南楚国旧地云梦(今云梦县) 。
之所以说是“径直”前往 , 是因为自咸阳至云梦 , 仅直线距离就长达1500公里 , 而根据《史记》记载 , 这次出巡共用时一个半月 。 结合古代糟糕的路况及秦始皇49岁的年龄而言(他便是在这次巡游中死于沙丘) , 日行30余公里 , 不亚于一场强行军 。

秦必楚|贵族势力、怀王之死、设郡立县:聊聊“亡秦必楚”一语成谶的根源
本文插图
秦始皇
对于这次巡游的原因 , 《史记》中有着详尽的记载:
“三十六年 , 荧惑守心……始皇不乐 , 使博士为《仙真人诗》 , 及行所游天下……” 。 在许多文章中 , 人们经常以此作伐 , 指责始皇帝对于种种天象的敏感 , 但事实上 , 巡游一事本就兹事体大 , 作为帝国统治者 , 即使再迷信于方士 , 秦始皇也不至于在明知身体年老体衰之后 , 仍因为两三件不可预测的鬼神之事轻易动身千里 。

秦必楚|贵族势力、怀王之死、设郡立县:聊聊“亡秦必楚”一语成谶的根源
本文插图
分页标题
荧惑守心
正因如此 , 他如此急不可耐的选择巡游东南 , 其实另有原因 。
2、“因东游以厌之”:秦始皇频繁巡游是为了压制和化解关东六国旧地的反秦之心:
巡游天下本身并非易事 。
譬如在巡游浙江时 , 因“水波恶” , 秦始皇车队不得不“西百二十里”渡水 , 最终到达目的地会稽山 , 祭祀大禹 。 而在泰山封禅时 , 更是“风雨暴至” , 只能“休于树下” 。 与后世游客们“说走就走”的悠然自得相比 , 秦始皇的巡游之路 , 堪称“栉风沐雨” 。 这种舟车劳顿 , 对于养尊处优的帝皇而言 , 自是无比艰难 。
但这种巡游 , 却也是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进行的一次次政治宣传 。

秦必楚|贵族势力、怀王之死、设郡立县:聊聊“亡秦必楚”一语成谶的根源
本文插图
被视为虎狼之国的秦国
作为在函谷关以西建立的帝国 , 秦朝与山东六国自一开始就有着颇多的差异存在 。 与素来注重血统与传承的关东六国相比 , 春秋初期还仅仅只是西戎边陲小国的秦国 , 虽与六国并称为“战国七雄” , 却一直格格不入 。
而在其东迁扩张的过程中 , 其蚕食鲸吞的举动也逐渐为它带来了“虎狼之国”的恶名 。
这一称呼 , 既是六国对秦国的敌视和谴责 , 也是前者与后者渐生隔阂的原因 。 以耕战立国的秦国 , 在统一之路中“不择手段”的种种表现 , 也成为了其统一之后动乱的根源之一 。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 秦始皇开始试图以巡游缓解这种矛盾的酝酿 。
秦始皇在位期间的五次巡游 , 最大的一致性在于其每次巡游都会抵达东海之滨 , 并刻石记功 。 而始皇二十八年的巡游 , 更是在泰山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封禅大典 。

秦必楚|贵族势力、怀王之死、设郡立县:聊聊“亡秦必楚”一语成谶的根源
本文插图
琅琊刻石拓本
这些被记录在石刻上的文字 , 并不仅仅表现了始皇帝的好大喜功 , 相反 , 如《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刻石》这些流传后世的碑文 , 其内容无一例外都表达了始皇帝对于齐鲁文化的钦慕 。 而最后一次东巡中 , 云梦更是成了秦始皇“望祀”舜帝的关键场所 。 而《会稽刻石》 , 正是这次祭祀活动的重要证据 。 《史记?高祖本纪》中称:“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气’ , 于是因东游以厌之” 。
“天子气” , 是阴阳家“望气”之说的一种 。 对于天子而言 , 其居所之外出现“天子气” , 无疑是一种政治危机 。
然而 , 这种政治危机的确定并不是一两位以谶纬、望气之法得宠的方士就能影响的 。 与其说秦始皇是被方士蛊惑 , 故而屡次东巡 , 不如说是秦始皇看到了六国覆灭之后遗留下的政治暗流 , 才选择这种方式试图进行化解 。
3、暗流涌动的楚国旧地:
秦朝覆灭过程中最重要的历史人物 , 是“虐戾灭秦”的项羽与“卒践帝祚”的刘邦 , 而有趣的是 , 这两人均有“逃亡隐遁”的经历 。 事实上 , 除了项羽与刘邦外 , 在博浪以铁锥差点狙杀秦始皇却“误中副车”的张良 , 以及项羽的叔父项梁 , 也都是秦朝眼中的“亡人” 。

秦必楚|贵族势力、怀王之死、设郡立县:聊聊“亡秦必楚”一语成谶的根源
本文插图
张良
而无一例外的 , 这些“亡人”大多聚集于楚国旧地 。
对这些被秦朝“大索天下”的亡人而言 , 相较于其余地区 , 楚国旧地似乎更加安全 。
可见 , 早在秦始皇在世之时 , 楚国旧地早已成为秦朝暗流涌动的动乱之源 。

秦必楚|贵族势力、怀王之死、设郡立县:聊聊“亡秦必楚”一语成谶的根源
本文插图
秦弩
而另外一些史料也可以作为例证 , 在湖南省龙山县里耶古城中发现的里耶秦简中 , 人们找到大量与武器调配有关的文献记载 , 比如作为秦代洞庭郡武库的迁陵县 , 就曾经在同一年中调配上百秦弩至远在百里之外的益阳、临沅等地 。 而类似迁陵县这样的武库 , 在楚地远不止一个(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斩木为兵的陈胜、吴广等人 , 在攻入陈城后不久就得以“披坚执锐”了) 。分页标题
作为秦国重要的制式装备 , 弩这种兵器的使用频率往往与战争烈度呈正相关 , 而在楚地 , 之所以要设立林立的武库 , 所要防备的 , 自然是当地屡禁不止的叛乱 。 这也能从里耶秦简里“今新黔首实不安辑”等说法看出端倪 。

秦必楚|贵族势力、怀王之死、设郡立县:聊聊“亡秦必楚”一语成谶的根源
本文插图
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
所谓的“天子气” , 其实是秦始皇基于现实考量下 , 对于楚地的担忧与忌惮 。 那么 , 为什么偏偏会是楚国旧地 , 成了覆灭秦国时最先发难的地区 , 以至于最终成就了楚南公“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谶语?二、“亡秦必楚”的原因分析
1、灭楚之际难以根除的楚国贵族势力 , 得以保存自己的力量:
在文章开头 , 我们曾经提到“楚虽三户 , 亡秦必楚”中 , 所谓“三户”并非指“三户人家” , 而是楚国的三支氏族(昭氏、屈氏、景氏) 。
事实上 , 这样的说法同样有着不小的争议 , 有人认为所谓的“三户”同样不必特指固定的楚地贵族分支 , 而是泛指以昭氏、屈氏、景氏为首的贵族势力 。
这样的说法可能更加准确一些 , 因为从后来的事态发展来看 , 真正领导楚国复仇亡秦的 , 并不是昭氏、屈氏、景氏三者之一 , 而是项羽所代表的项氏 。

秦必楚|贵族势力、怀王之死、设郡立县:聊聊“亡秦必楚”一语成谶的根源
本文插图
出身屈氏一族的三闾大夫屈原
就像以耕战立国 , 有别于山东六国的秦国一样 , 楚国的制度之于五国同样有着不小的差别 。 战国七雄中 , 除楚国外 , 齐、燕、韩、赵、魏都实行的是更加官僚化的官员体系 。 值得注意的是 , 这种“官僚化”并非贬义 , 而是指这些国家的官员一般只拥有不世袭的官职 。 相比之下 , 楚国的官员却沿袭春秋时代世卿世禄制的惯例 , 以王室宗族或者贵族充任 。
从制度的发展角度来看 , 官僚化的官员体系 , 是君主集权道路上的重要环节 。 相比之下 , 贵族世卿世禄、无功授爵的政治特权 , 无疑会挤占原本就逐渐固化的上升之阶 。
在吴起变法之际 , 正是由于楚国传统贵族阶级的阻碍 , 致使其“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 , 绝灭百吏之禄秩”的变法最终宣告失败 。 以我们最为熟悉的屈原为例 , 他虽是楚国当时最锐意进取的改革派 , 但事实上 , 他早年间之所能掌“三闾大夫”之职 , 也与屈姓“出自芈姓”的出身有关 。
然而 , 有些令人感慨的是 , 这些在变法过程中成为楚国难以崛起之桎梏的楚国贵族 , 却在秦末成为了为楚国复仇的力量之源 。

秦必楚|贵族势力、怀王之死、设郡立县:聊聊“亡秦必楚”一语成谶的根源
本文插图
吴起变法
楚国的覆灭 , 并不突然 , 事实上由于楚国雄踞东南的体量 , 它的倾覆也并不是一朝一夕 。 因此 , 楚国贵族势力得以留有余力逐渐撤出被秦人掌控的地区 。 而等到秦人吞并四海 , 远在秦朝统治边际地带的楚国贵族 , 却凭借着势大根深的底蕴 , 保存了自己的力量 。
2、“怀王入秦不反” , 秦楚仇怨永恒的旗帜:
上文提到 , 在秦始皇东巡期间 , 其最主要的政治活动是设立石碑石刻 , 以记载功勋、表达和解之意 , 而事实上 , 除此以外 , 东巡期间的另一项政治任务则是宣传秦国覆灭六国的“正义性” 。
比如在《峄山刻石》中 , 秦人将秦国的吞并战争描述为“讨伐乱逆 , 威动四极” , 而《会稽刻石》中 , 更是直接将六国的覆灭视为对方“不义”之后的报应:“六王专倍 , 贪戾毝猛......阴通间使 ,以事合从 ,行为辟方 。 内饰诈谋 , 外来侵边 , 遂起祸殃 。

秦必楚|贵族势力、怀王之死、设郡立县:聊聊“亡秦必楚”一语成谶的根源
本文插图分页标题
楚怀王剧照
其中 , “阴通间使 ,以事合从”自是指六国以“合纵之计”共同对抗秦国的事件 。 这些说辞未必全无道理 , 然而即使是秦始皇 , 却始终不愿正面提及一件事 , 那就是“怀王之死” 。
这里说的楚怀王 , 是指楚国第37位国君楚怀王熊槐 , 而非项梁所立后楚怀王熊心 。 与郭沫若经典历史剧《屈原》中侧面描绘的那个昏聩无能的楚国国君不同 , 真实历史上的楚怀王 , 曾经与屈原一道锐意改革 , 并成功覆灭越国 。
战国时期的合纵长苏秦曾言“纵合则楚王 , 横成则秦帝” , 可见楚怀王熊槐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昏聩之主 。
然而 , 公元前299年 , 秦楚交战 , 秦昭襄王以会盟名义邀约楚怀王于武关会面 。 “虎狼之秦”的邀约 , 如何能够接受?在这一点上 , 未听从屈原、昭睢劝告的楚怀王犯下平生最严重的一个错误 。

秦必楚|贵族势力、怀王之死、设郡立县:聊聊“亡秦必楚”一语成谶的根源
本文插图
不失刚烈的楚怀王熊槐
楚怀王被秦国扣留 , 并以性命相威胁要求其割地保命 。 而怀王虽只有中人之姿 , 却不失楚人刚毅之性格 。 从公元前299年到前296年 , 直到死前 , 楚怀王也从未在领土一事上对秦国有任何妥协 。 顷襄王三年 , 怀王卒于秦 , 秦归其丧于楚 。 楚人皆怜之 , 如悲亲戚——《史记·楚世家》
长平之战 , 白起坑杀赵国降卒 , 可以解释为“事急从权、“迫不得已” , 张仪以六里土地 , 诱骗怀王 , 用连横瓦解楚国合纵 , 是怀王不智 , 然而 , 两国交战尚且不斩来使 , 而一国之君 , 竟会被诓骗裹挟 , 最后身死异国 。 “秦灭六国 , 皆以兵伐而取之 , 虽无道行之 , 犹自干戈相持 , 胜负已分 。 唯楚最无罪 , 独以重币诱怀王而杀之 。 其后天下亡秦 , 祸端亦起于楚之遗民 。 ”——《吕祖谦全集》
理解了这点 , 便能理解为什么在项梁举兵反秦之后 , 要立楚怀王之孙继位 , 同时仍要熊心冠以“怀王”之名 。 可以说 , 无论楚怀王在为政期间有多少过失 , 他幽禁于异国却至死不割地自保的举动 , 让楚人永远记住了怀王 , 也使“怀王”之名成为秦楚两国之间永恒的仇恨 。

秦必楚|贵族势力、怀王之死、设郡立县:聊聊“亡秦必楚”一语成谶的根源
本文插图
后楚怀王熊心(楚怀王之孙)剧照
3、秦朝改立郡县的“水土不服”:
郡县制是秦王朝有别于战国七雄的重要制度建设 , 也是其强化君主权力的重要措施 。 在秦国剿灭六国的战争中 , 对六国土地的吞并往往与郡县制的设立同步 , 这种设立 , 同样是其迅速增强国力的方式 。
但是 , 在实际的操作中 , 郡县制的设立 , 却并不十全十美 。
上文提到 , 楚国之所以未能完成吴起变法 , 其主要原因是境内贵族势力的强势 , 即所谓“大臣太重 , 封君太众” 。
而这些贵族势力 , 并不仅仅限制了楚国的改革 , 同样对秦国在楚地置郡县的活动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 (有趣的是 , 郡县制的起源 , 最早其实可以追溯到楚武王熊通所设的“县制” , 当时 , 为了管理其攻占的陈国土地 , 楚武王在占领的陈国领土建立了第一个“县” 。 )
郡县制的核心 , 是以郡县两级行政区划 , 接受中央政府节制 , 地方官员由君主直接任免 , 即所谓的流官任期制 。 在这种制度下 , 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权得以进一步增强 。
然而 , 在血缘政治依旧延续的楚地 , 想要直接设郡立县 , 并没有那么容易 。 各位贵族所拥有的采邑大小不同 , 建制不一 。 想要将之囊括仅郡县 , 几乎没有可以直接沿用的规则来套用 。

秦必楚|贵族势力、怀王之死、设郡立县:聊聊“亡秦必楚”一语成谶的根源
本文插图
即使是楚王直接统摄的辖地 , 地方行政区划同样杂乱不堪 , 既有楚国京畿之内的“州” , 也有和它规模类似 , 却分属地方的“里” , 而城市周边还有着起拱卫作用的“邑” , 这些行政区划错综复杂 , 又各不统属 。分页标题
这就给当时的秦人带来了诸多麻烦 , 想要设郡立县 , 并不仅仅是将名称改换即可 , 户口、年龄、籍贯乃至爵位 , 都是秦朝管理必须一一登记造册的内容 。 这些内容除了要在一开始登记外 , 每年还需要继续核验、钩校 , 只有这样 , 这些数据才能成为“有效数据” , 被视为秦王朝可以动用的资源和底蕴 。
这样的户籍制度 , 自然需要大量的官吏进行建立和维护 , 然而 , 这些秦吏的培养却并非一朝一夕 , 自此 , 秦朝在楚地的管理结构 , 出现了巨大的缺口 。 不得已之下 , 秦朝开始降低要求 , 一方面在当地补充吏员(即岳麓秦简中所谓“新地吏”) , 一方面则由秦地选派新的吏员调拨(即“故秦吏”) 。
但这两者却依旧未能解决人员缺乏的问题 。

秦必楚|贵族势力、怀王之死、设郡立县:聊聊“亡秦必楚”一语成谶的根源
本文插图
睡虎地秦简
一方面 , 秦吏的培养 , 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 , 他往往需要大量的案牍积累和制度培训 , 在这一点上 , 已经习惯法家模式的秦人有着极大的优势 。
而另一方面 , 与秦地相比 , 楚地已经远在东南 , 对大多数秦人而言 , 成为这些新征服地区的吏员 , 意味着背井离乡 。 因此 , 故秦吏的调任 , 大多依靠强制委派 , 其中大部分被委派到楚地的 , 多是有病疾在身或者因罪被废的官吏 。 (“一岁病不视事盈三月以上者 , 皆免 。 病有瘳 , 令为新地吏‘’;“诸吏为诈 , 以免、去吏者......先予新地远犫害郡”——《岳麓秦简》)
这其实是一种带有惩罚性质的委派 , 因此 , 即使这些秦吏 , 在楚地兢兢业业工作 , 也不会有丝毫升迁的可能 , 相反 , 时间一到他们会被立刻发回原籍 , 与楚地再无关系 。 也正因为如此 , 对于这些吏员而言 , 他们对待楚地的种种工作 , 其实是没有丝毫荣誉感与成就感可言 , 相反 , 作为征服者的他们 , 天然具有着鄙视楚人的优越感 。
《史记》记载 , “诸侯吏卒异时故徭使屯戍过秦中 , 秦中吏卒遇之多无状” , 可见 , 在这种消极的心理下 , 楚人(被征服者)和秦人(征服者)之间的矛盾 , 已然被再次加剧 。 三、结语
秦始皇死后不久 , 秦帝国的统治就因为陈胜吴广的起义而陷入风雨飘摇之中 , 但其实早在秦始皇攻灭楚国之际 , 一股以楚国旧地为中心的潜流就开始暗中涌动 。
“楚虽三户 , 亡秦必楚”的预言 , 并不是阴阳家简单的谶语 , 也不是某一股力量故意为之的结果 。

秦必楚|贵族势力、怀王之死、设郡立县:聊聊“亡秦必楚”一语成谶的根源
本文插图
反观这场自秦二世元年展开 , 持续数年的复仇之路 , 我们可以看到 , 与战国七雄中其余六国相比 , 楚国因为“世卿世禄制”的存续和残留 , 使得其贵族集团得以大量保留 , 在秦楚交锋之际 , 这股力量并没有因为楚国的衰落而败亡 , 相反 , 它旋即保留下来 , 以“三户”之名 , 成为了楚人复国与复仇的精神图腾 。
另一方面 , 秦人设郡立县 , 是其进一步强化君主集权 , 并在战争中逐渐强大自身的重要因素 , 然而 , 与其余五国不同的是 , 疆域广阔、情况复杂的楚地 , 在执行郡县制改革的过程中 , 耗费了秦人大量的人力资源 , 以至于秦人不得不降低标准选派秦吏入楚 。 但这些秦吏 , 并不能很好地执行秦朝的诸多制度 , 以至于让秦楚之间的矛盾愈发激烈 。

秦必楚|贵族势力、怀王之死、设郡立县:聊聊“亡秦必楚”一语成谶的根源
本文插图
最后 , 楚怀王之死 , 成了进一步激化两国矛盾的推手:作为秦始皇来讲 , 再多的碑刻 , 再频繁的东巡 , 也无法掩盖楚怀王身困异国、忧愤而死的真相 。 而这样的矛盾与仇恨 , 在熊心被冠以祖父“楚怀王”名号 , 重临楚地后 , 最终大范围的爆发 。分页标题
【秦必楚|贵族势力、怀王之死、设郡立县:聊聊“亡秦必楚”一语成谶的根源】“亡秦必楚” , 就这样从预言变成了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