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广东综合|中山大学肺癌研究所所长龙浩:走出“饿死肿瘤“误区


5月30日 , 中山大学肺癌研究所所长龙浩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叶文锋教授围绕《“饿死肿瘤”——抗血管生成治疗的前世今生》展开演讲 。

凤凰网广东综合|中山大学肺癌研究所所长龙浩:走出“饿死肿瘤“误区
本文插图
(公益讲座现场图)
“饿死肿瘤”的思维误区
一直以来 , 癌症因为其治愈率低下的原因 , 被认为是人类的“头号杀手” 。 虽然这些年我们在医学上治疗癌症的过程中走得异常艰辛 , 但仍然取得了不小的进展 。 在Folkman教授的抗血管生成理论基础上 , 许多专家提出了“饿死肿瘤”的抗癌策略 。
然而 , 关于“饿死肿瘤”这一疗法 , 患者往往存在一些理解上的误区 。 经常有人认为 , 肿瘤细胞是因为过度汲取机体营养才促进其快速增长 , 故只要限制机体营养摄入 , 就能抑制肿瘤增长 。
实际上 , 癌症作为一种消耗性疾病 , 如果过度限制患者的营养供应 , 不进食 。 不仅不能有效抑制肿瘤 , 反而容易导致身体出现营养不良 。 使得正常的免疫功能受到很大影响 , 不利于治疗肿瘤整个的医疗过程 。
“饿死肿瘤 , 营养患者” 抗癌策略

凤凰网广东综合|中山大学肺癌研究所所长龙浩:走出“饿死肿瘤“误区
本文插图
中山大学肺癌研究所所长龙浩教授
在本次公益讲座中 , 龙浩教授围绕「“饿死肿瘤”——抗血管生成治疗的前世今生」这一专题 , 为我们介绍了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研究史 , 并且揭开了恶性肿瘤抗血管疗法的神秘面纱 。
龙浩教授提出 , 目前我国临床研究上使用得最多的抗血管生成治疗药物是贝伐单抗(安维汀) , 它同时也是我国最早批准上市的一种抗血管生成药物 。
当前的研究成果显示 , 贝伐单抗(安维汀)这一种药物可以减缓病人痛苦的同时 , 可以使得现有肿瘤血管退化、抑制肿瘤新血管的生成 , 最终实现与化疗药物相似、甚至更好的抗肿瘤作用 。 可以说 , 抗血管生成疗法的出现 , 为医学界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 。

凤凰网广东综合|中山大学肺癌研究所所长龙浩:走出“饿死肿瘤“误区
本文插图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叶文锋教授
承接龙浩教授“饿死肿瘤”的讲座主题 , 叶文锋教授从“营养患者”角度也分享了“肿瘤患者营养与饮食”的丰富诊疗经验 。
在讲座上 , 叶教授科学、专业、详尽地为我们介绍了营养支持与抗肿瘤治疗密不可分的关联 。 当肿瘤患者出现营养不良等症状时 , 极易出现术后感染率上升、放化疗的耐受性下降、健康状态不佳等不良后果 。
为了避免肿瘤患者营养不良 , 做到科学地照顾“抑瘤养人” 。 叶教授为肿瘤病人的全程治疗提供专业、可靠的营养和膳食指导 , 指导医患双方如何合理地“饿死”肿瘤 , 同时“营养”患者 。
在这次的专题分享结束后 , 与会的病友及其家属结合自身遇到的难题 , 向两位专家提出许多关于“癌症抗血管生成治疗的临床选择”、“抗肿瘤治疗过程中的营养避忌与抉择”、“癌症康复与营养指导”等疑问 , 征询专家见解 。
针对每一个问题 , 龙浩教授和叶文锋教授均在现场一一予以耐心解答 , 并提供了宝贵的专业建议 。
通过这次的公益讲座 , 让我们了解了对抗恶性肿瘤 , “饿死肿瘤”和“营养患者”两者缺一不可 。 肿瘤患者抗癌治疗过程中 , 既要防止肿瘤继续增长 , 也要注意避免营养不良 。
【凤凰网广东综合|中山大学肺癌研究所所长龙浩:走出“饿死肿瘤“误区】只有针对性地对肿瘤本身施以“饥饿疗法” , 阻断癌细胞营养供应 , 同时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 保证充足的营养储存 , 才能真正做到“饿死肿瘤”和“营养患者” ,获得最佳康复效果 , 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 。分页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