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刀说大佬|航天技术走下神坛,谁是中国的SpaceX?
本文插图
文丨前哨
出品丨牛刀财经(niudaocaijing)
导读:在全球瞩目下 , 龙飞船载着两名宇航员还有一只恐龙玩偶(作为零重力指示器)前往国际空间站 。
“钢铁侠”马斯克成功改写了人类航天史 , 全球商业载人航天的全新时代由此开启 。
北京时间5月31日凌晨3点22分 , 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首次利用载人龙飞船把两位宇航员送入地球轨道 , 目前正在追逐国际空间站 , 预计19个小时后 , 尝试与国际空间站对接 。
“从第1颗星研制到最后发射 , 每一道关闯不过来 , 都特别危险 。 ”微纳星空CEO高恩宇对「牛刀财经」说 。
让高恩宇来刻骨铭心的是 , 2018年10月27日 , 微纳星空与蓝箭航天合作发射‘朱雀一号’ , 但由于发射过程中出现异常现象而最终失败 。
随后 , 蓝箭航天作出了官方声明 , 初步怀疑末修姿控动力系统某推力室输送管损坏 , 导致控制力下降和推进剂泄漏 , 姿态控制力异常、推进剂提前耗尽 。
那一幕 , 让他很伤心 。 「那么长时间的工作成果 , 最后没有得到验证 , 非常遗憾 。 」
找到国家队看不到的地方 , 干国家队不想干的事
作为80后 , 高恩宇与商业航天有着不解之缘 。 他大学读的是航空航天专业 , 2010年博士毕业后进入国内体制内的航天企业 , 2014年 , 政策明确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卫星市场 。
彼时 , 身在体制内的高恩宇也早早看到了这一市场的前景 。 2017年他从体制内辞职 , 同年8月 , 他和团队一起创立微纳星空 。 「我对于铁饭碗这个事不是特别认可 , 人的一生换几个工作很正常 , 首先是勇于和敢于出来做点事.」高恩宇回忆说 。
创业维艰 , 它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 。 高恩宇认为 , 创业则是一次身份和角色的转换 。 「创业面临的考验是全方位、多维度的 , 这其中包括战略方向、经得起考验的产品 , 以及一个好的团队 , 给他们不只是高薪 , 还有抓人心谋划一个共同的远景 , 都不容易 。 」
与此同时 , 航天人才从体制内走出的同时 , 思维、行事上也需要从技术人员变成一名“产品经理” 。 而随着2017年军民融合的进一步推进 , 星际荣耀、星途探索、九州云箭、灵动飞天等一大批第二梯队公司也相继成立 , 和高恩宇一样 , 创始人多为体制内技术背景出身 。
事实上 , 商业航天的业务领域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 一是基础设施业务类 , 一是产品与服务类 。
「牛刀财经」了解到 , 微纳星空是一家微小卫星的研发设计与制造商 , 主要以微小卫星制造为主 , 地面设备制造为辅 。 对应的产品线有卫星单机部件、整星制造与地面通信终端 。
值得一提的是 , 像这样的民营微小卫星公司 , 还有九天卫星、零重空间、天仪、星际荣耀等 。 其中 , 微纳星空是少有的具备百公斤商业卫星制造能力的民营卫星制造公司之一 。
商业航天的发展也得到相关部门的关注 。 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曾表示 , “国家队”欢迎商业企业参与民用航天科研项目 , 完善政府采购商业航天产品与服务机制 , 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相关航天活动 。
从2018年2月6日 , 国内蓝箭航天、零壹空间、星际荣耀等民营商业航天企业争相发射火箭 , 标志着商业航天技术走下神坛 。
这些民营公司找到了国家队看不到的地方 , 干了国家队不想干的事 。
资本加速涌入 , 商业航天百舸争流
如果说对于国内的民营航天企业还存在利好消息的话 , 那一定就是资本的青睐了 。 因此 , 资本的助推对于当前商业航天初创公司来说十分关键 。
据不完全统计 , 自2015年至2019年7月 , 国内商业航天领域至少发生投融资事件161起 , 相关投资机构达到218家 。分页标题
其中最受投资机构关注的行业领域为卫星制造 , 共发生52笔投资;卫星应用与卫星发射领域投资事件次数分别为51次与36次;最少的则为卫星运营领域 , 共发生22笔投资 。
这些投资涉及的累计金额已超过百亿元人民币 。 至少有70余家投资机构对商业航天领域的30多个创业公司和项目进行了不同轮次的投资 , 其中顺为资本、经纬中国、明势资本、元航资本、创想天使等投资机构在该领域表现活跃 。
2018年 , 商业航天公司披露融资消息不断 , 《2018中国商业航天产业投融资报告》显示 , 2018年全球航天发射次数达到114次 , 其中中国占了39次 。
数据显示 , 2018年 , 中国商业航天领域至少发生36笔投融资交易 , 其中 , 三分之一属于天使轮及种子轮投资 , 这表明中国的商业航天产业正处于投资风口 。
有关数据显示 , 自2009年起 , 已有超过435家公司获得了累计超过240亿美元的股权融资 。 其中 , 卫星产业和火箭发射业总计获得了约197亿美元的投资 。
相比之下 , 国内百亿元人民币的投资规模与这一数字存在极大差距 。
但市场需求已经涌现 。 从2014年一家名为“翎客航天”的民营商业航天公司获得第一笔投资开始 , 民营航天投资热潮正式兴起 。 这股创业潮的开启普遍被认为始于2015年 , 以零壹空间的舒畅和蓝箭航天的张昌武为代表的一批航天创业者才真正形成规模 , 试水市场 。
2018年 , 蓝箭航天在4月和9月分别完成2亿元B轮和3亿元B+轮融资 。 零壹空间在1月和8月获得2亿元A+轮融资和近3亿元B轮融资 。
截至目前 , 这两家公司的融资总额都在8亿元左右 。
在商业卫星领域 , 资本的嗅觉也十分灵敏 。 2018年 , 银河航天完成A轮三次融资 , 投资方包括顺为资本、晨兴资本、IDG资本、高榕资本、源码资本和君联资本 。
2019年年初 , 民营商业航天企业星际荣耀就公布了一笔融资消息 , 其于2018年9月完成A+轮融资 。 本轮融资由鼎晖投资领投 , 经纬中国、电科星河跟投 , 华兴资本和天风证券担任本轮财务顾问 。 星际荣耀还称目前已经累计获得各类投资逾7亿元 。
回想起自己的创业经历 , 高恩宇直言 , 刚出来创业找投资人融资 , 经常吃闭门羹 , 经过多次沟通 , 投资人逐渐到对团队和公司有了了解和认可 , 愿意把钱投给你 , 这一切历历在目 。
公开信息显示 , 微纳星空成立之初便获得了创想天使基金领投、元航资本和中科创星跟投的千万级天使轮融资 。 2018年9月 , 微纳星空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 , 由涌铧资本领投 , 安芙兰资本、沣扬资本、世纪资本等专业机构跟投 , 老股东创想天使继续追投 。
2018年12月 , 微纳星空获得数千万元战略投资 , 投资方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旗下长江航天产业基金 。 2019年9月 , 微纳星空宣布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 , 由新股东深创投、科鑫资本 , 老股东涌铧资本、中科创星、创想未来等联合投资 。
此外 , 中国商业航天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 , 目前 , 国家仅在军民融合方面做出了指导性政策 , 然而诸如发射审批、卫星审批等方面仍需要具体的政策支持 。
不可否认 , 在资本的不断涌入下 , 中国商业航天产业必将焕发新的活力 , 尽管创业公司增多 , 但民营卫星公司仍面临着卫星商业化的难题 。
如何探讨出可盈利的成熟模式 , 完成商业化
说起民营商业航天为何会拥有如今的成功 , 就不得不提到SpaceX与他的创始人伊隆·马斯克 , 他虽不是什么开宗立派的先驱 , 却代表了一家民营航天企业会遭遇的几乎所有挫折 。
但国内民营商业航天企业想达到SpaceX的高度并不容易 , 核心是技术和人才的问题 。 目前 , 很多国有技术并没有通道可以与资本相结合 , 转化成商业化的产品 。
在高恩宇看来 , 整个商业航天容不得半点虚假 , 扎实做好每件事情尤其重要 , 投资方最关心的是公司产品和技术团队 。分页标题
他告诉「牛刀财经」 , 微纳星空与其他民营卫星企业的差异就是 , 除了一些产品的供应链 , 其他都是自主研制开发 。 「包括总体设计、供电的管理 , 总装集成、测试实验都由自己完成 。 」
在商业航天领域 , 目前to B和to G的需求组成了主要的客户群 。 实际上 , 目前商业卫星主要的商业模式是向企业或政府销售相关数据 , 而数据的精度、广度和及时性往往体现了一家公司的技术实力 。
高恩宇透露 , 目前微纳星空的客户群体主要来自于地方政府以及一些商业公司 , 微纳星空从成立到现在 , 订单签了三亿多元 , 预计2020年微纳星空营收目标在1—1.5亿之间 。
他向「牛刀财经」粗略算了一下 , 微纳星空两年半签了三个亿的合同 , 假如说市场有100倍或者50倍 , 商业的市场大概在100多亿的市场规模 。
同样 , 摆在国内创业者面前的是:与民营商业航天发射鼻祖SpaceX相比 , 国内民营商业火箭仍在设计和实验阶段;与此同时 , 对于民营商业航天公司来说 , 是否能完成商业化 , 找到可验证的商业模式或将成为最后能否胜出的唯一砝码 。
对于未来的形势 , 高恩宇比较乐观 。 相比国外民营商业航天的探索 , 国内航天公司由于时间上起步较晚而存在技术上的制约 。 「随着电子元器件价格不断下降、卫星发射成本不断降低 , 国家正在开放卫星市场 , 卫星制造业会成为新兴的前沿产业 。 」
与此同时 , 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也在频频布局 , 并率先从卫星运营和卫星应用入手 。
对于这些互联网巨头公司来说 , 没有什么比加强廉价网络覆盖、吸引用户、积累数据更重要的了 。 巨头的入局将加速应用场景的创新 , 作为基础性设施的卫星需求更加旺盛 。
要知道 , 美国两大商业航天企业SpaceX和蓝色起源 , 创始人都是互联网领域的大佬 。 面对财大气粗的国内互联网巨头 , 未来到底是竞争还是合作?
在微纳星空CEO高恩宇看来 , 商业航天是一个万亿级的市场 , 未来与互联网的需求能够结合 , 互联网巨头入局具有整合卫星资源的能力 。 「我们是造智能手机的 , 他们是搞APP的 。 」
- END -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牛刀说大佬|航天技术走下神坛,谁是中国的SpaceX?】
- BOSS说财经|低调的互联网大佬:与马云齐名,一年累计捐款高达8.5亿
- 网易科技报道|载人航天影响?特斯拉股价重回900美元 市值逼近1.2万亿
- 航天工程我国计划2030年对土星木星穿越探测,建国100周年穿越太阳边缘
- 申申说财经|疫苗巨头大佬离婚,盘点医药圈“奇葩”婚变,分手费235亿
- “青年工匠”蔡帆:我只是航天事业中一枚普通的螺丝钉“青年工匠”蔡帆:我只是航天事业中一枚普通的螺丝钉
- 环球时报-环球网|“龙”飞船对接为何选在中国上空?航天专家揭秘
- 新设技|一直在引发话题的马斯克,这次真的改写了人类航天史!
- 贾跃亭成功破产!套现200亿,收割2个大佬
- 青年“青年工匠”蔡帆:我只是航天事业中一枚普通的螺丝钉
- |贾跃亭成功破产!套现200亿,收割2个大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