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罚吐血闹剧,无需过度解读

几天前 , 触目惊心的“体罚吐血”事件瞬间引发网友强烈关注 , 最后被证明纯系捏造 。 根据当地警方通报:发帖人刘某承认其女儿因遭体罚吐血、凌晨2时被老师威胁殴打、送老师6万元等情节 , 系其为扩大影响而故意编造的谎言 , 照片展示的衣服“血迹”实为化妆品和水……同时她也无法提供女儿哮喘诊断的有关病历证明 。结合后续曝光的一些细节来看 , 这就是个百年不遇的神经病家长 , 如果未能鉴定为精神障碍的话 , 所做作为已经涉嫌触犯刑法 , 毕竟给涉事教师带来这么大的影响 , 给社会也带来了这么恶劣的影响 。其实关注可以到此为止 , 因为这就是极小概率的奇葩人奇葩事 , 并不能反映任何普遍问题 。 然而现实中的讨论并没有结束 , 仅仅因为这个话题属于大众关切的范畴 , 网友的代入感都很强 。在事件曝光之初 , 全网抨击教师一方 , 而且有扩大化倾向 , 教师群体又一次面临整体性危机 。 而事件澄清之后 , 舆情又反了过来 , 开始痛批一些家长矫情 , 并要求向全国教师道歉等等 。 另外很多网友还滋生了消极情绪 , 称下次再见有人维权可要让子弹多飞一会儿……如果一件不具代表性的事件能催生出这么多的争论 , 显然是存在过度解读和过度代入了 。事件澄清之后 , 所有争论的基础都不复存在 。 并不能证明天下师德沦丧 , 并不能证明天下家长不讲道理 , 也并不应摧毁我们对维权求助的热心 。 我们不应该把心中早已想好的剧本硬往一件没有根基的偶发事件上套 。反映到普遍存在的几个焦虑 。 一是家长方的担忧 , 孩子在学校可能遭遇的不公对待;一是教师方的不安 , 一有类似风波便会累及整个群体 , 从业者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撕裂与对立无法解决这些焦虑 , 唯有教育和执法部门强化细化校园管理 , 给一切事情建立规则 , 譬如教育惩戒权 , 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 , 大家有规范可循 , 也就没有了这么多争议 。 跑圈到底算不算体罚 , 罚站呢、留堂呢 , 可能规则要具体到罚跑多少米、罚站几分钟之内等等 , 才能让各方都放下心来 。 超限与否一目了然 , 超限之后依规处置即可 。老师还是应该保留适度惩戒权的 。 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 , 如果什么都不敢做 , 这孩子谁也教不了 , 哪个家长没有惩戒过子女?关键在于规则的细致 。 譬如以保护儿童权益出名的美国 , 一些州都允许教师以“打屁股”方式合理惩戒学生 , 但对工具、力度、次数都做出了严格规定 , 并只能通过指定流程和人员实施 。给教师松绑 , 也给家长放心 。 儿童权益保护真是需要细致再细致 , 薄薄一册法律、短短几句口号 , 是做不到的 。 如果只有空文而无实操 , 现实中必然大量争议 , 保护不能落地 , 教育也不能落地 。如果说这个事件能带来有意义的探讨 , 应该是这个方向 , 大家不要各自站队互怼 , 要推动确立规则、细化规则 。 教育部门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另外 , 网络维权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通道 , 我们的现实依然需要 。 当然 , 炒作夸大甚至编造陷害 , 是必然伴随的副作用 。 但是 , 一则比例有限 , 可能在好多起查明属实的维权案例之后 , 出现一个造谣生事的个例 , 无需因此而挫伤了信心 , 要看到更多当事人因为网友的热心而被得救 。第二 , 无事生非者还有法律招呼 。 对于造谣行为 , 我们的法律其实是严厉的 , 大家不用太担心没有成本 。 我们看见这么多案例 , 是因为我们人口基数太多 , 而网络平台太少 , 涌现些不懂法不怕法的奇葩是很正常的 , 其实仍然属于极少数 。 思维正常的你我他 , 会干这傻事吗?所以 , 保存我们对大多数的信任 , 保存我们对大多数的善意 , 当然也适度保留一点点戒心 。 有意义的讨论坚持到底 , 没意义的争论适可而止 , 这是我们正确适应网络时代的姿势 。作者:纸上建筑2020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