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荆请罪典故|从绚丽的色彩,到内在的淡雅,唐代美术"从心而不逾矩"
导语:魏晋南北朝 , 历史教材上是这样记载的:是大分裂时期 , 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 。 这个时期 , 我们看到了北方粗犷、豪放、狂野的生命激情 , 也领悟到了江南的温婉、柔和 , 大统一的唐代 , 将这两种特点糅合 , 谱写了被后世津津乐道的"盛唐气象" 。
唐代 , 总体的基调沿袭了北周、北齐 , 唐代的王室也有胡人的味道 , 匈奴、鲜卑族群中会出现以母系那一派把持大局 , 所以我们不难得出为什么唐代会出现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任也是最后一任的女皇帝武则天 。 王室也有带有少数民族的姓 , 比如"独孤"、"长孙"这样来自鲜卑族的姓氏 。 当然 , 今天我们重点不是讨论唐代的王亲贵族 , 我们探讨的是 , 民族大融合的唐代 , 在美术上 , 是如何拿捏好规矩与叛逆的关系 。 在贵族阶级为主导的唐代美术 , 是怎样做到"从心而不逾矩" 。 一、唐代文艺总基调---释放天性之中的收敛
不同于西魏对飘逸流线的痴迷 , 北周、北齐 , 甚至隋朝 , 都主张表达上的克制 。 我们看到出土的隋朝雕刻佛像 , 都是带有极力压抑的感觉 , 它们像是在传达 , 个性张扬并不利于王朝的统一 , 整体地趋向几何体的设计 , 似有似无的线条 , 像是传达出一个观点 , 结束了暗无天日的日子 , 在新的大一统时代 , 我们应该如何让一切步入正轨 。
本文插图
欧阳询的书法作品
从这里 ,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具有典型代表的书法家—欧阳询 。 欧阳询的笔锋 , 刻画出来隋朝的基调 , 严正规矩地遵循某个规矩 。 有人就会问 , 欧阳询不是唐代的人吗?实际上 , 唐代这个朝代建立起来时 , 欧阳询已经61岁了 , 可以看到 , 他耳目濡染最深还是在隋朝 。
唐代刚刚成立时 , 还是得沿用前朝留下来的东西 , 像文化、任用官员之类 , 总体接受了隋朝 。 但是总有例外 , 我们熟知的《兰亭集序》目前只留有后人抄录的版本 , 真正的版本被唐太宗带入了他的墓穴中 。 据说他生前反复端详 , 惊叹王羲之思想的美妙 , 可谓"尽善尽美" 。 这或许是长期处在北朝的氛围里 , 对南朝自由自在、悠扬艳丽的向往与追求吧!
本文插图
《兰亭集序》
我们印象中的大唐 , 是天性释放、繁华富强的代名词 , 但是它又不失隐含在其中的规矩 。 这种"规矩"与"叛逆"并行 。 这个"从心而不逾矩"包含了两个方面 , 一方面是继承前人的优良成果 , 遵守前人经验制定下来的"规矩";另一方面 , 是出于朝代的自信与叛逆 。 最明显的例子 , "诗仙"李白 , 摆在他面前的 , 是无数代前辈经实践得出来的写诗、写文章"规则" , 遵守这个规则 , 即使这个诗或者文章不好不坏 , 也不失为一部好的作品 。 但是浪漫的李白就是要打破它 , 就像《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 , 古诗的题材是杂言古诗 , 前面的作品 , 都是以生活小事出发 , 以小见大 。 而李白《将进酒》是大醉一场之后的畅快淋漓 ,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之间的梦境 , 在梦境之中抒发自己对光明、自由的渴求 。
到了杜甫的时候 , 一切恣意的生长逐渐沉淀下来 , 回归到了原来的平静 , 回归到对规矩的遵守 。 但是 , 我们还是看到了规矩与叛逆 , 这两个对立的矛盾激荡了整个唐代 。 我们发现 , 或许只有矛盾的存在 , 才会使唐代的文艺这么多元 , 这么富有生机活力 。 要是问我怎样能区分出唐代文化的总基调 , 我的回答是规矩与叛逆 。 我们看到很多同时代的作家 , 比如李白和杜甫、欧阳询和张旭、颜真卿和怀素 , 同时代的他们 , 都有风格迥异的文艺奉献 。 他们都在适合自己的风格上细细斟酌 , 规矩中有叛逆 , 从心而不逾矩 。 二、唐三彩表现的规矩与叛逆 分页标题
如果说到唐朝 , 我们肯定会想到李白 , 想到他的浪漫主义 , 想到他的豪放洒脱 。 唐代为什么能够兼顾规矩与叛逆的平衡?是因为它稳定局面 , 延续百年王朝足以让这两个矛盾体相互依存 , 相互汲取对方的养分 , 生根发芽 , 枝繁叶茂 。 李白的潇洒 , 也没有超过规矩的底线 , 也不至于沦落到粗俗 。 我们可以看到 , 在唐之前 , 或许是人们受到战争、流离失所的压抑 , 情感无从迸发 , 唐时候的太平盛世 , 人们找到了情感的宣泄口 , 就像唐三彩那样 , 涂抹的是人们情感灼热的煽动 。
本文插图
诗仙李白
我们知道 , 魏晋南北朝相当于世家大族把控的天下 , 一直延续到唐朝 。 唐太宗也出台过相应压制宗族的政策 , 唐高宗、武后后来通过重视科学来压抑宗族 。 唐三彩出现的时候 , 士族大家已经到了终点 , 或许是想要他们需要一个华丽的谢幕 。 我们看到贞观之治之后 , 经济发展迅速、唐代实力增强 , 加上改良的瓷器制造工艺 , 引进了外来的染缬 , 不同于宋瓷的淡雅 , 也不同于青花瓷讲究流畅 , 唐三彩的色彩 , 运用的是一种极其强烈、张扬的颜色 , 将黄、绿、白、褐、蓝的明亮表现出来 。 洋溢的是精神亢奋、个性张扬的色彩 。
本文插图
唐三彩妇女俑
流传到现在的唐三彩 , 多为妇女俑、马俑 。 妇女有的是丰腴、有的纤细 , 丰腴的是宫廷里面的仕女 , 纤细的是歌舞伎 。 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 , 唐代并不完全是"以肥为美"的朝代 , 女性在这里不再拘泥于固定的样子 , 有的是瘦的 , 有的是胖的 。 我们不仅仅看到的是唐代贵族娇奢的审美 , 更是那时候的女性敢于释放天性 , 自由自在生存 , 像《丽人行》中说的"态浓意远淑且真 , 肌理细腻骨肉匀" 。
本文插图
唐三彩马俑
唐三彩之中的马俑 , 身上装饰着琳琅满目的色彩 , 或是丝绸、或是珠宝 , 显示的是唐代自己克服重重困难 , 坚毅勇敢地站在时代的顶端 , 展现的是自豪、鼎盛的气势 。
唐三彩仅仅作为某一特定时候的产物 , 盛唐过后 , 唐三彩就走下了历史的舞台 。 随着贵族势力的没落 , 埋进了贵族们的墓穴 , 成为一种回忆 。 贵族们的鲜艳色彩的偏爱、对传统艺术技艺中的反叛但不失规矩 , 是那时候的象征 。 三、唐代画家在规矩中的革新
我们知道 , 魏晋南北朝时候有佛教传入 , 于是肖像画方面就会很偏袒佛学这个部分 , 到了唐代 , 他们将目光转向了现实生活 , 从生活中取材 。 像唐代时期的在敦煌莫高窟的作品 , 很多都是从生活中取材的 , 例如当年斯坦因掳走的敦煌帛画 , 有相关关于人像、逝去的人的肖像画 。 这说明 , 华夏民族又转回了对现世的享乐 , 不再依托外在的信仰 。 这时候也是贵族自我肯定的时候 , 于是相应地 , 产生了一大批世袭的画家 。
本文插图
流失在海外敦煌的帛画
说起唐代画家阎立本 , 大家都很熟悉 。 不过我们没有想到的是 , 画家阎立本这个职位是世袭的 。 阎立本的父亲阎毗当年迎娶了北周武帝的女儿 , 奉命修筑长城、宫殿 , 阎立本哥哥阎立德子承父业 , 不仅修筑宫殿 , 还会根据官员的等级 , 缝纫衣服 。 阎立本像是吃到了祖辈的福利 , 基本不用愁生计 , 他从一个工匠做到了右相 , 算是相当有能力的人了 。 但是 , 他也有自己的顾虑 , 《历代名画记》描写这样一幕 , 唐太宗和侍臣一起畅游一个院子 , 突然起了兴致 , 连忙派人叫阎立本过来 , 阎立本当时是一个大官了 , 仍然要卑躬屈膝地跟着他们画画 。 其中"辱莫大焉"就看出来阎立本当时有多么气愤 , 但是也无可奈何 。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步辇图》
可以预示到 , 绘画这个东西 , 将来会抛弃人像的绘画 , 转向描绘山水 , 描绘内心的心境之中 。 阎立本尚且还是为宫廷服务的 , 像《步辇图》、《历代帝王图》就有很明显歌颂当朝统治者的风味
本文插图
《送子天王图》局部
唐代能看到逐渐脱离这个规矩的牢笼的 , 是吴道子 。 我们知道 , 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一直是他的画作代名词 。 实际上 , 这个《送子天王图》是后人模仿的作品 , 他没有可靠的真迹流传至今 。 吴道子唐玄宗征召进皇宫的 , 一个民间的画家一跃成为宫廷画家 , 也预示着以阎立本为代表的世袭画家制度的崩溃 。
本文插图
《簪花仕女图》局部 , 我们看到的是对贵族女性的刻画
吴道子遵守宫廷的规矩 , 画的大多是有关佛教的东西 , 叛逆的是他用了浓厚的民间手法 , 展示了他的大胆的创造性 。 中晚唐的画作 , 有逐渐向内在心境上靠的趋向 , 像周昉 , 他笔下描绘的是贵族女性淡淡的忧愁 , 为后来宋代的文化特性做了一个铺垫 , 不再是向外而发的朝气蓬勃盛唐气象 。
【负荆请罪典故|从绚丽的色彩,到内在的淡雅,唐代美术"从心而不逾矩"】结语:我们在唐代的文艺创作中看到了规矩中的叛逆 , 条条框框中的反叛 。 也看到了逐渐被稀释的外向表达精神 , 有句诗说得好"夕阳无限好 , 只是近黄昏" , 唐代令人目眩的华丽色彩 , 被稀释为冷淡的淡雅 , 也许是人们意料到沧海桑田 , 没有什么东西是亘古不变的 , 我们向往的车水马龙、摩肩擦踵也会在战乱中化为灰烬 。 但是 , 唯一不会改变的是心中的理 。 于是绚丽的色彩化为单色的墨、大面积的晕染化为细细的勾勒、境界从宣扬华丽变为空灵 , 将视线放到宇宙中衡量 , 放到内心反省后的镇静 。
- 朱桀的行走笔记TB|安徽有一座历史文化名山,众多历史典故出于此,却少有人知它姓名
- 楚游天下|磨山池塘中的一块“虎乳子文”石碑,原来竟藏着一段历史典故
- 山哥读历史|今日典故:党锢之祸
- 经典故事:假钱
- 历史被世人广为传承的“负荆请罪”,在当今社会为何“变了味”?
- 成语典故成语典故之五十步笑百步
- 正月三草TB韩信的轶事典故
- 温史知典故大清朝的龙脉确实有吗?那么到底在哪里呢?
- 大日突泉成语典故释绎(十二):得陇望蜀
- 温史知典故她是“四大妖姬”之一,有千古第一祸水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