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桑蚕养殖助力太行山区农户增收

新华社太原6月1日电“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很难想象,古诗中描写的这种农家闲适场景能出现在中国北方的太行山区 。
以煤闻名的山西,其东南部晋城市阳城县也是重要产煤区,但这个县的桑蚕养殖近年重新焕发生机,成为农户增收的重要手段 。
阳城县寺头乡三合村的曹阳红和李粉苗夫妇就是其中的受益者 。他们从10多岁起开始养蚕,持续至今已有30多年 。
“小时候家家户户都养,后来养的人越来越少 。”52岁的曹阳红说,因父母瘫痪在床,需要人照顾,他不能出门打工,养蚕是他家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 。
地处晋东南太行山区的阳城县古称获泽,是著名的蚕桑之乡,栽桑养蚕是阳城县的传统产业 。因海拔高、温差大,当地产出的蚕丝质量上乘 。
寺头乡乡长王江燕说,当地至今流传嫘祖养蚕缫丝的神话 。在寺头乡张家庄村,有一棵高20多米、直径约3米,需要四五个人才能环抱的千年桑树仍枝繁叶茂 。
“从记事起,家家养蚕 。”58岁的阳城县财政局工作人员栗伏亮说,最红火时,晋东南有多家大型缫丝厂,后来产业没落,企业也逐渐消失 。
“养蚕需要全程精心对待,湿度、温度和消毒都有严格要求 。随着农村年轻人外出,养蚕的人家逐渐减少 。”李粉苗说 。
为了给“留守”农户找到致富门路,当地政府近年致力于恢复桑蚕产业 。“一簸桑蚕两千元,一茬只需30天,而且家家户户都会养 。”王江燕说,解决现存制约因素后,这是一个能令“打工没人要、家里走不开”的“留守”群众增收的好门路 。
通过外出考察、实验,他们将个人散养,变成了“公司+农户”的现代化规模养殖 。当地能人张建军回乡投资数千万元,建起了育种基地、缫丝厂,并负责蚕丝产品生产开发 。
“养好小蚕7成收,养蚕70%的风险在前10天 。刚开始的蚕种只有针尖大小,免疫力差,易生病,这也是老人养不了的原因 。”张建军说,现在改由公司规模化育种,蚕长到一定程度再分散给农户养殖,结茧之后企业回收,避免了养殖风险 。
【农户桑蚕养殖助力太行山区农户增收】破解制约难题后,阳城县寺头乡、次营镇等乡镇桑蚕养殖产业逐渐恢复 。养蚕带动了种桑,寺头乡前几年萎缩到4000亩的桑园面积今年恢复到7000多亩 。张建军的企业去年生产了上百吨蚕丝,大部分出口到意大利 。每年养殖4茬30簸蚕的曹阳红,也有六七万元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