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赞成“赤字货币化”,中国和美日不同

5月22日 , 中国财政科学院院长刘尚希在一场线上活动上谈及财政赤字货币化问题时表示:第一 , 谈财政赤字货币化要重实质轻形式;第二 , 财政赤字货币化不仅在实践上存在 , 也需要在理论上进一步探讨 , 使之可以成为未来政策的选项之一 。
为什么不赞成“赤字货币化”,中国和美日不同
虽然刘院长仍然坚持财政赤字货币化的观点 , 但是 , 也不难看出 , 态度已经有了一些转变 , 已不像此前的积极推动 , 而是用实践已经存在以及理论上需要进一步探讨来给自己减压 。 因为 , 他的财政赤字货币化观点发表以后 , 立即引起了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和争论 。 从争论的情况来看 , 不赞成推行财政赤字货币化的还是占主流 , 即便是支持者 , 也态度很是温和和谨慎 , 而不是坚决支持 。那么 , 为什么在美国和日本用得很是热闹的财政赤字货币化 , 到了中国却是支持者较少呢?难道财政赤字货币化是一个很不成熟的做法吗?显然不是这么简单 , 也不是一句“行”还是“不行”就能回答的 。实际上 , 无论是美国还是日本 , 推行财政赤字货币化政策 , 也是无奈之举 。 只要稍有办法 , 是不可能采用这样的方式的 。 因为 , 财政赤字货币化 , 很有可能是“杀敌1000 , 自伤800” , 甚至是自伤比杀敌更危险 。
为什么不赞成“赤字货币化”,中国和美日不同
事实也是 , 美国出台无限量的财政赤字货币化政策 , 既有经济上的考量 , 更有政治上的需要 。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 , 受疫情影响 , 无论是企业还是资本市场 , 都受到了极大冲击 , 经济衰退的压力相当大 。 如果没有有效的经济刺激政策 , 美国经济出现大衰退都是大概率事件 。 而且 , 在连续十年的牛市之后 , 转熊的跨度极大 , 若不用强有力的维稳政策 , 谁也不敢保证 , 美国股市不会出现崩盘现象 。 无奈之下 , 只能出此下策 。 而无论是救经济还是救股市 , 实质都是救金融 , 是想通过注水的方式稀释金融泡沫 。 有没有效果 , 美国的决策者们心里很清楚 。 只是 , 收不了手 。从政治的角度来看 , 由于疫情爆发得太快、太猛 , 特朗普面临的压力很大 , 尤其是大选需要 , 特朗普政府不得不以这样的方式来刺激经济、稳定股市 , 避免雪上加霜 。 至于后果 , 到时再说 。 如果当选不上 , 更是与自己无关 。 所以 , 出台无限量的财政赤字货币化政策 , 更是特朗普个人的政治需要 , 是十分冒险的手段 , 可以不考虑后果 。但有一点不能不注意到 , 无论美国采用多么激进的财政赤字货币化政策 , 最终买单的 , 一定不是美国 , 至少不主要是美国 , 而是世界各国 。 也就是说 , 美国可以充分利用美元的国际化地位 , 比较轻松地把风险转嫁给其他国家 。 只是 , 特朗普的贸易保护和单边主义 , 可能会给美国的风险转嫁带来一些阻力 。 能否全面转化 , 需要关注 。
为什么不赞成“赤字货币化”,中国和美日不同
至于日本 , 推行财政赤字货币化 , 则还是在为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房地产崩溃买单 , 是想竭力稳定近年来刚刚有所起色的日本经济 , 避免经济再回到恐怖的房地产崩盘通道 。 所以 , 有点不惜代价了 。 只是 , 做梦也没有想到 , 在经济面临上还是下的关键时刻 , 会爆发一场疫情 , 给包括奥运会在内日本振兴经济的积极因素都蒙上了一层阴影 。 所以 , 日本的财政赤字货币化政策 , 更多的还是在补漏洞、填窟窿 。对中国来说 , 既不像美国那样存在着严重的金融泡沫 , 需要通过财政赤字货币化来化解泡沫带来的影响 , 稳定金融、稳定市场 , 也不像日本那样 , 需要通过财政赤字货币化来为房地产市场崩盘买单 。 中国需要做的 , 是如何调整信贷资金结构 , 让已经扭曲的信贷资金结构归位 , 让实体经济成为信贷资金的分布主流 , 而不是房地产、政府融资平台等 。实际也是 , 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到现在 , 释放的货币并不少 , 很多人还认为已经出现比较严重的货币超发现象 , 为什么实体经济仍然面临很大的资金压力 , 关键就在于信贷资金的流向出现了问题 , 货币政策的传导不畅通 。 中央反复强调畅通货币政策传导 , 就是看到资金流向不合理的问题 。 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好 , 释放再多的资金 , 也无法解决实体经济的资金问题 。 而财政赤字货币化 , 最终也会沦为房地产企业、政府融资平台及少数大企业的福利 , 从而引发更多的矛盾、带来更大的问题 。
为什么不赞成“赤字货币化”,中国和美日不同
所以 , 没有必要推行财政赤字货币化 , 即便实践中已经有了这样一些做法 , 也不能上升为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层面 , 成为一种理论依据 。 中国重点应放在信贷资金存量结构调整 , 而不单纯增量扩张 。 至少 , 应当存量结构调整与增量扩张相结合 。作者:谭浩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