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世挣扎:戊戌变法如一闪萤光

一、末世皇帝很努力1898年 , 是中国旧历戊戌年 。 是年5月 , 具有一定进步思想、一开始对维新运动表示过支持、后来却坚决反对变法的、洋务派皇家实权人物奕訢先生逝世 。奕訢奇怪的态度 , 从一个侧面可证:所谓的维新运动 , 在清廷高层的实质 , 始终就是满汉、帝后之间的权力利益之争 。这种争斗态势 , 清廷权要明白;维新派上层官僚明白;自幼精研国学和文史政哲的康有为更明白 。而可惜的是 , 懦弱的大清皇帝光绪 , 却一时糊涂一时明白 。 不客气地说 , 他连自己是怎么坐上龙椅 , 都稀里糊涂 。1875年 , 四岁的光绪帝登基 。 这桩大典的操办 , 全拜他姨妈兼四婶的慈禧、与六伯父奕訢一手所赐 。光绪之后34年的人生 , 几乎充满六伯父奕訢和四婶兼姨妈慈禧的训骂与斥责 。 除此二人之外 , 还曾有一位叫光绪帝从内心深处依恋的准亲人 , 就是他的老师翁同龢 。光绪做为大清国皇帝 , 当建立了国家这个概念、并为之感到万分羞耻的时候 , 心中应该又依恋过一位如同亲人般的准臣子 , 他就是曾向自己七次上书、对大清国命运充满激情和担忧的南海圣人康有为 。之前 , 当光绪在报纸上看到康有为们宣传维新变法的大作之后 , 这位承载四万万生灵希冀的大清皇帝 , 被这帮举子的爱国热情感动得涕泪奔涌 。光绪跑到爱氏家庙跪下 , 当着十位祖宗的牌位起咒发誓:绝不做亡国之君 。 或许 , 光绪的表现 , 也为他名义上的母亲、即姨妈慈禧太后带来由衷的慰藉 。光绪迫不及待 , 曾几次传谕 , 召见康有为 , 但都遭到六伯父奕訢的反对和阻拦 。 那头 , 康有为也在焦急地等待着被召见 。现在奕訢死了 , 翁同龢主持军机处事务 。 康有为认为:这是实行变法的良机 , 遂即催促翁同龢 , 提请光绪帝赶紧行动 。光绪帝采纳了两位亲人的建议 , 于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诏》 , 宣布变法 。接着 , 光绪在6月16日破格召见康有为 , 授予从四品: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特许他专折奏事 。7月3日 , 光绪又破格召见梁启超问话 , 封六品卿 。 9月5日 , 光绪又封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为军机处章京 , 授四品卿 , 加紧推行变法 。需要说明的是:刘光第和杨锐 , 是张之洞的洋务新派人士;林旭 , 是荣禄军方亲信 。 变法期间 , 光绪还接见了北洋集团军方新秀袁世凯 , 并口许以兵部侍郎要职 , 希望他支持变法 。 等等 。二、戊戌变法的实质从戊戌变法颁布的政策观照 , 经济和文化方面 , 基本是当下清廷已经在全国开展的新文化运动事项;唯一可圈点之处:就是改革科举、废除八股、裁减冗员 。政治和军事方面 , 也都是洋务派已经实践三十多年的事务:唯一可圈点之处 , 还是裁汰冗员 。而裁汰冗员、废除八股 , 无疑又把许多官僚既得利益分子和社会知识分子 , 推向变法的对立面 。 看见了吧:如此变法 , 几乎毫无社会基础可言 , 能成功才怪 。 并且早已埋下权力争斗的隐患与祸根 。但也无可奈何 。 中国历史 , 从晚唐柳宗元们的永贞革新 , 到北宋末期王安石变法 , 再到明朝中期后七子的文化改革 , 一直到这次戊戌变法 , 都是这样进行 。这无异于拿清廷的命运开玩笑;而其实这种历史玩笑 , 一直在不停地轮回着 。其实谁也不能怪:光绪皇帝对康有为的破格召见 , 除了君臣之间互诉衷肠之外 , 几乎再无别的实质性内容 。他们什么也没有谈成 。 康有为做为维新运动的总代表 , 似乎把之前草案和宣言倡导的宪政、议政等内容忘得一干二净 。因此 , 康有为被许多维新人士敌视、并怀疑他的志虑和动机有问题 。 事实上 , 也不能埋怨康有为 。朝廷实行变法 , 光绪皇帝根本就没有充足的权力和底气 。 而一旦涉及变法 , 势必会演变为维新派与顽固派之间的权力争斗 。从光绪颁布变法诏算起103天之后 , 久经大清政坛风雨的慈禧太后 , 她几乎不用皱眉就做出决定:通缉康梁、斩杀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的人头 。慈禧太后迅速、果断地结束这场、实质是为了权力之争的变法闹剧 。 之所以要掉杀刘光第和林旭等人 , 等于给天下人和张之洞、荣禄等军政大员说:好好搞洋务运动吧 , 别再闹什么维新;老娘我还活着 。接着 , 慈禧又迅速处置一些维新派的激进官员 , 但却赦免了严复 。 她把为光绪成人而付出毕生心血的翁同龢 , 罢官并送回原籍 。据说 , 王国维之前的这位末世帝师 , 除了几箱书籍 , 他连回乡的路费都拿不出来;最后还是朝中几个学生暗中帮助给予解决 。 着实可敬可叹 。如果只以政变结局而论 , 慈禧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可敬的女政治家 。 她总是把政变之后的血腥灾难 , 压缩到最低程度 。并且 , 慈禧弄权从前至后 , 也从来不向知识分子和非主谋分子开刀问罪 。 仅此而论 , 当时封建末世的中国社会 , 的确呈现出一幅别样的新意 。三、戊戌变法的后果历来的所谓史家 , 总习惯于把变法的失败归于袁世凯的变节或失信 。 就此我斗胆转呈一句:别说一个袁世凯 , 即使加上荣禄也未必成功 , 只能败得更惨 。溯观中国皇家变法史:变法的实质 , 都是庶族向皇家和官僚两大既得利益集团要求让利分权 。 而以三十年洋务运动的成果观照 , 清廷腐败落后的各种制度 , 已无能力适应发展变化中的中国局势 。变法改革 , 的确是所谓的历史必然 。 但变法究竟谁变谁的法 , 更须要仔细惦量 。 骆宾王早在千年之前曾替大唐李氏纳喊:试看今日之域中 , 竞是谁家之天下 。 结果 , 事实证明天下却是武家的 。闲言少叙 。 因此对于戊戌变法的结局 , 我只能也只好以文学笔调略怀激情地述说 。或许 , 当康有为终于见到光绪这位懦弱、无能、无权而又壮志难酬的中国皇帝 , 在知遇之恩的感召下 , 把维新运动刻意策划成为一场夺权运动 , 也未可知 。或许 , 康有为早就从探访过的京城官员口中有意无意间得知:这位拥有四万万之众的中国大清皇帝 , 除了一腔因曾被压抑而突然爆发的叛逆热情之外 , 他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拟或权谋 , 几乎一无所知 。因此 , 康有为后来的所有努力 , 或许真的只想为了推动这个除了维新变法 , 也的确无路可走的泱泱大国向前慢跑 。或许谭嗣同也早就看透了一切 。 所以 , 他放弃逃生的机会 , 而去留肝胆两昆仑 。总之 , 中国皇家史、尤其是中国皇家变法史 , 永远是如此的结局和特色:令看客疑惑重重 , 令后世捶膝而叹 。更令人叹息与惊诧的是:朝廷斩杀戊戌六君子的时候 , 果然如鲁迅先生后来所断:沿途及刑场 , 依然布满喜欢观看杀人热闹的中国人民和所谓爱国者 。他们把臭鸡蛋和烂菜叶 , 纷纷砸向谭嗣同等六个“乱臣贼子”的头上 , 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和忠孝之心 。虽然烂得如此无药可救 , 但历史的洪流终究无法阻挡 。 不可争议的是:历时四年的维新运动 , 为之后的社会变革的中国革命运动 , 奠定重要的思想基础 。戊戌变法的不幸结局 , 告诉中国有志于改革的进步之士:如果想进步、还不想流血 , 那就千万别再说假话 , 扎扎实实地先从开民智做起 。 后来的梁启超大概如是说 。唐都浪子《近代国学大厦的坍塌》之:维新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