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舟|【中央媒体看甘肃】叶舟:敦煌赋予我无限创作空间


_本文原题:【中央媒体看甘肃】叶舟:敦煌赋予我无限创作空间
【叶舟|【中央媒体看甘肃】叶舟:敦煌赋予我无限创作空间】

叶舟|【中央媒体看甘肃】叶舟:敦煌赋予我无限创作空间
本文插图

叶舟|【中央媒体看甘肃】叶舟:敦煌赋予我无限创作空间
本文插图
叶舟 诗人、小说家 , 甘肃省作家协会主席 。 “敦煌”是叶舟几十年来文学创作的主题 , 著有《大敦煌》《边疆诗》《敦煌诗经》《我的帐篷里有平安》《敦煌本纪》等 。 作品曾获得第六届鲁迅文学奖、《人民文学》小说奖、《人民文学》年度诗人奖、《十月》文学奖、《钟山》文学奖等 。
阅读一部作品 , 对作品中的土地产生深厚感情 , 这是所有描写地域文化类的书籍带给读者最真实的感受 。 叶舟的《敦煌本纪》就是如此 , 让人看到了一个陌生却又神秘迷人的敦煌 。 尽管《敦煌本纪》出版已经有了一段时间 , 但其热度始终居高不下 , 是不少读者阅读敦煌文化类书籍的首选 。 叶舟自己也表示 , 《敦煌本纪》不管是从体量、容量 , 以及故事的饱和度来讲 , 于自己而言都是一次巨大的突破 。 “我贡献了一个我眼中的敦煌 。 ”叶舟说 。
探寻来路归途
从19岁写下第一首关于敦煌的小诗开始 , 这些年来 , 叶舟已陆续写出了《大敦煌》《敦煌诗经》《蓝色的敦煌》《敦煌卷轴》等诸多篇章 。 但在叶舟的《敦煌本纪》中 , 读者依然可以感受到他的另辟蹊径 , 或者说对于另辟蹊径的用心 。 他用自己的笔墨 , 去探究敦煌土地上的父老百姓是如何生息的 , 去理解敦煌的来路与归途……这样的一个敦煌 , 既是敦煌的真实写照 , 也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文学敦煌 。
《敦煌本纪》以生活在敦煌沙洲城内三大家族的兴衰 , 主要是义庄索家的衰败和胡家的崛起为线索 , 描写了发生在河西走廊 , 特别是以莫高窟和沙洲城及城外二十三坊为背景的一系列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 。 《敦煌本纪》以小说笔法为敦煌立传 , 带领读者探寻古老的敦煌从哪里来 , 又将往何处去 。 书中以三大家族跨越半世纪的命运沉浮 , 重述河西走廊尘封千年的精神秘史 。 此前 , 大部分人读过的关于敦煌的小说、戏剧、舞台剧等 , 都是把敦煌等同于敦煌莫高窟 。 但在叶舟看来 , 莫高窟是一个文化遗址 , 敦煌是一个大的文化概念 , 里面蕴含着无数的故事 , 会激起人们许多的遐想 。 莫高窟的佛像是谁建造的?他们为什么要建造佛像?这片土地上有着怎样的一群人?这里发生过什么事?这里或许有一个大家族的神秘往事?无数的问题和想象让叶舟脑中出现了那些故事和人物 。
创作源泉所在
每个作家都有自己文学创作的版图 , 或者说文字的疆域 。 对叶舟而言 , 这片文学的版图就是大西北 。 他说:“我热爱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 壮大了我的精神 , 开阔了我的眼界 , 哺育了我的想象 , 又赐予了我美妙的诗篇 。 在浩瀚而辽阔的地理中 , 敦煌时刻凸显了出来 , 就像是一枚黄金的钉子 , 钉住了我的文学版图 , 时至今日 。 ”
作为甘肃人的叶舟 , 似乎对敦煌有着天然的向往和喜爱 。 上世纪90年代开始 , 叶舟从事新闻媒体工作 , 只要一有采访的机会 , 他就爱往敦煌一带跑 。 他说:“我喜欢河西走廊 , 到了那里我感觉是吸氧、是输血 , 也是我的文字安身立命的地方 。 ”
在写《敦煌本纪》之前 , 叶舟也写过众多的诗歌和中短篇小说 , 而此次的《敦煌本纪》 , 叶舟则用“大家伙”来形容它 。 “此前所有的诗歌写作 , 培养了我对语言的敏感 , 组成了属于叶舟的词汇表 , 这是基础材料 , 形成我的腔调和美学 。 之前的所有中短篇小说 , 培养了我的叙事能力 。 之前所有的写作 , 都给《敦煌本纪》的写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 做好铺垫 。 ”叶舟说 。分页标题
《敦煌本纪》的故事框架 , 叶舟已构思了10多年 , 故事的框架在心里 , 写起来便一气呵成 。 他表示 , 自己在写作过程中没有被任何的所谓“专业术语”所困扰 , 敦煌那些文化哲理蕴含在小说人物的生活点滴中和为人处世里 , 见微知著 。
呼唤精神底色
在书中 , 离莫高窟不远处 , 有着一座沙洲城 。 其实 , 沙洲城早已不复存在 , 但叶舟在《敦煌本纪》中重新建立了一座沙洲城 , 街道、寺庙、火神庙、集市……无数的建筑在书中焕发了生命力 , 叶舟笔下鲜活的人物和风土人情让沙洲城不再是一座死寂的城 , 而是一座有生命、有底色的魅力之处 。 在《敦煌本纪》中 , 几个大家族有着各自的前尘往事 , 这里人们执着地建造和守护着自己的信仰 , 读者可以从中品味到最真实的人间烟火 , 领略这片土地上的人和事 。
“大漠孤烟直 , 长河落日圆 。 ”“秦时明月汉时关 , 万里长征人未还 。 ”“羌笛何须怨杨柳 , 春风不度玉门关 。 ”……从王维、王昌龄到王之涣 , 其作品都蕴含着边塞情怀 。 叶舟说:“通过这本书的写作 , 我重新发现了边疆 。 ”在叶舟的心中 , 边疆精神是如今的人们需要重新拾起来的一种精神 , 那是一种一诺千金、家国情怀的精神底色 , 让无数人心生敬佩 , 《敦煌本纪》中所描写的那些无畏少年也正是这种精神的具体体现 。 正如《敦煌本纪》的腰封中写道:“惟有光荣大地 , 惟有河西走廊 , 惟有闪烁的群鹰和青春 , 才能说明这一群奔跑而壮美的少年 , 才能印证今日之中国 。 ”叶舟希望 , 通过《敦煌本纪》 , 可以重新唤回当下人们的精神底色和血性之气 。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