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心鸟TB|朱允炆费尽心机收揽兵权,不顾战争形势变化,纵容李景隆导致战败


李景隆是靖难之役中明军的统帅 , 朱允炆赋予了他最高军权 , 让他先后率领近百万大军北伐朱棣 。 然而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 , 李景隆面对朱棣的十万燕军一败涂地 , 不但丢失了北方大片土地 , 还使得明军损失惨重 , 让朱棣成功占据了战争优势 。 可以说朱允炆在军事上的失败与李景隆息息相关 , 他是建文帝朝廷削藩失败的罪魁祸首之一 。 因此当时朝廷中很多大臣都上书要求处死李景隆 , 其中就包括曾经推荐李景隆担任明军统帅的太常寺卿黄子澄 。 然而朱允炆一概不听 , 仍旧力保李景隆 , 最后得到的却是李景隆开金川门向朱棣投降的结果 。

惊心鸟TB|朱允炆费尽心机收揽兵权,不顾战争形势变化,纵容李景隆导致战败
本文插图
对于朱允炆坚持任用李景隆的做法 , 很多人无法理解 , 历史学上也存在不少猜测的结论 。 由于建文年间的大量资料被朱棣毁灭 , 所以无法从史料中寻找朱允炆任用李景隆的原因 , 我们只能从当时的明朝政局进行合理的推测 。 从一些残存的史料来看 , 我认为朱允炆任用李景隆基本上是包含任人唯亲和内部斗争两个层面的考虑 。 由于朱允炆登基时年纪很轻 , 在朝廷中缺乏支持的政治力量 , 又没有政治和军事经验 , 所以皇位并不稳固 。 当时内有勋贵掌权 , 外有藩王拥兵自重 。 他为了稳固皇位任人唯亲 , 并以内部斗争方式夺权 , 也是可以理解的 。
【惊心鸟TB|朱允炆费尽心机收揽兵权,不顾战争形势变化,纵容李景隆导致战败】
惊心鸟TB|朱允炆费尽心机收揽兵权,不顾战争形势变化,纵容李景隆导致战败
本文插图
从朱允炆当皇帝以来的用人风格来看 , 任人唯亲和信任文官集团是重要的特点 。 信任文官集团是因为这些官员是懿文太子朱标留下的旧部 , 也是在朱元璋面前力推朱允炆为皇太孙的核心力量 , 所以他们受到朱允炆的信任 。 尤其是兵部尚书齐泰和太常寺卿黄子澄 , 他们在当时几乎主导了建文年间的所有政策 。
而任人唯亲也是朱允炆迫不得已的选择 , 因为朱元璋并没有给他留下可靠的执政班底 。 朱标留下的文官集团只能管理政务 , 对军事完全是一窍不通 。 而掌握军权的勋贵们要么被朱元璋诛杀殆尽 , 要么与朱棣等藩王关系密切 , 这让朱允炆在军事上用人捉襟见肘 。

惊心鸟TB|朱允炆费尽心机收揽兵权,不顾战争形势变化,纵容李景隆导致战败
本文插图
从表面上看朱允炆要走他父亲朱标的路子 , 要仁义治国 , 实际上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 从他利用权谋夺取徐辉祖兵权 , 削除五位藩王的过程来看 , 他的执政风格是典型的帝王之术 。 帝王之术说白了就是阴谋诡诈之术 , 是对权谋的一种应用 , 俗称厚黑学 。 这种东西上不了台面 , 也没有哪个帝王全靠这种阴谋诡计使国家长治久安的 。 而朱允炆的行为方式表现出了对这种阴谋诡计的迷信 , 甚至在靖难之役中力图用这种方式平定朱棣 , 这显然有些想当然了 。 而对李景隆的使用 , 朱允炆便是对任人唯亲和迷信帝王之术的综合体现 。

惊心鸟TB|朱允炆费尽心机收揽兵权,不顾战争形势变化,纵容李景隆导致战败
本文插图
文官集团掌管政务 , 勋贵集团掌管军事 , 文武制衡 , 是朱元璋治理朝廷的一贯风格 。 因此明朝的军权当时掌控在勋贵集团手中 , 这包括大量跟随朱元璋打下江山的开国元勋 , 和驻扎在九边防御外敌入侵的塞王藩王 。 而这些勋贵中 , 开国元勋以"六王"家族为首 , 藩王以九边塞王为首 , 他们都拥有很重的兵权 。 在朱元璋的军事设置中 , 勋贵与藩王互相制衡 , 形成军事力量的平衡 , 防止国家被颠覆 。 所以要削藩 , 朱允炆必须掌控勋贵势力 , 才能获得其统率的卫所军队的支持 , 才有和藩王作战的军事力量 。分页标题

惊心鸟TB|朱允炆费尽心机收揽兵权,不顾战争形势变化,纵容李景隆导致战败
本文插图
让朱允炆比较尴尬的是 , "六王"家族中排名前两位的都无法被他信任 。 "六王"中排名第一的是中山王徐达 , 徐家也是明朝第一勋贵 , 徐辉祖是朱元璋委托掌管兵权的重臣 。 可是徐辉祖的姐姐是朱棣的老婆 , 也就是后来的徐皇后 。 他的妹妹是代王朱桂的老婆 , 而代王朱桂刚好是被他削藩的五王之一 。 徐辉祖的弟弟徐增寿掌管左军都督府 , 暗中与朱棣来往密切 , 是朱棣在朝廷的代理人 。 这样的局面让朱允炆无法信任徐辉祖 , 只能想尽办法剥夺徐辉祖的军权 。 尽管徐辉祖并未有不忠的举动 , 还有朱元璋留下的遗命 , 也无法成为平燕军的主帅 。

惊心鸟TB|朱允炆费尽心机收揽兵权,不顾战争形势变化,纵容李景隆导致战败
本文插图
"六王"中排名第二的是开平王常遇春 , 常家在明朝勋贵中举足轻重 。 懿文太子朱标的正妃便是常遇春的女儿 , 而朱允炆的生母吕氏只是朱标的妾室 。 而朱允炆的弟弟朱允熥便是常氏所生 , 在洪武末年便是竞争皇太孙的候选人之一 。 朱允熥的外祖母又是蓝玉的妹妹 , 他的亲戚与常家、蓝家来往密切 , 甚至被牵连入蓝玉案 。 虽然蓝玉案后常家受到重创 , 蓝家被连根拔起 , 但在军中影响力依旧存在 。 因此朱允炆无论是出于自保的考虑 , 还是从猜忌朱允熥的角度出发 , 都不可能任用常家人做军队统帅 。

惊心鸟TB|朱允炆费尽心机收揽兵权,不顾战争形势变化,纵容李景隆导致战败
本文插图
李景隆的爵位是曹国公 , 他的父亲李文忠便是"六王"中的歧阳王 , 功勋排名第三 。 在徐家和常家都不可用的情况下 , 李家便是朱允炆的最后选择 。 而李文忠还是朱元璋的外甥 , 李景隆与朱允炆是表兄弟关系 , 这让两人之间的信任度增加 。 李文忠英年早逝 , 李景隆很早就进入军队 , 受到朱元璋器重 。 从履历上来看 , 李景隆也是有点将门虎子的意思 。 对于军事能力缺乏的朱允炆来说 , 没有人比李景隆更合适任命为平燕军主帅了 。 因此在外戚和勋贵两重关系的结合下 , 朱允炆给予了李景隆最大的信任 , 托付了举国的兵权 。

惊心鸟TB|朱允炆费尽心机收揽兵权,不顾战争形势变化,纵容李景隆导致战败
本文插图
耿炳文兵败真定后 , 朱允炆迅速展开换帅操作 , 将李景隆推上了战争的一线 。 而这个操作有个不合常理之处 , 朱允炆赋予李景隆的兵权远超战争的需要 。 当时朱允炆亲自到江边送行 , 行"捧毂推轮"之礼 , 赐"便宜行事"之权 。 这已经将李景隆赋予了明军第一人的地位 , 这完全是不合常理的 。 即便是常遇春和徐达 , 以这种礼仪对待的次数也是屈指可数 。 后来李景隆兵败退守德州 , 朝中换帅声音高呼 。 而朱允炆不但坚持己见 , 还变本加厉 。 他认为李景隆权柄太轻 , 授以"专征伐"之权 , 赏赐黄钺弓矢 。 这样李景隆的军中地位 , 类似于汉献帝时的曹操 。

惊心鸟TB|朱允炆费尽心机收揽兵权,不顾战争形势变化,纵容李景隆导致战败
本文插图
只是为了平定内乱 , 燕军也还在河北徘徊 , 局势还没危机到南京 。 可朱允炆却赋予李景隆如此大权 , 简直不可思议 。 如果说只是为了靖难之役 , 这完全没有必要 。 李景隆先后统率近百万明军 , 而对手燕军只有十余万人 , 如此悬殊的兵力差距下 , 赋予李景隆更高的地位和权柄完全没必要 。 而在李景隆再度大败与朱棣后 , 朝中诛杀李景隆的呼声更高 , 很多文官集团的大员都加入其中 。 虽然朱允炆召回了李景隆 , 却力保其爵位和官职 , 甚至与文官集团发生争执 。 朱允炆这样的操作让人无法理解 , 甚至有人用迷信和感情因素来解释 。分页标题

惊心鸟TB|朱允炆费尽心机收揽兵权,不顾战争形势变化,纵容李景隆导致战败
本文插图
从朱允炆执政四年的风格来看 , 他是极度喜欢使用帝王之术的皇帝 。 跟这样的皇帝谈感情 , 谈信任 , 完全是白日做梦 。 实际上朱允炆骨子里对任何人都不可能有迷信 , 他是典型的现实利益至上的皇帝 。 然而他对待李景隆的宽仁 , 又与他对别人苛刻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 , 这种矛盾就让人难以理解 。
我认为朱允炆不会迷信李景隆 , 两人就是互相利用的关系 。 李景隆与朱允炆之间的表兄弟的关系 , 以及他的勋贵二代身份 , 只能让朱允炆起用他 , 而并不能赋予完全的信任 。 朱允炆不顾一切的给李景隆赋予超规格大权 , 实际上是为了争夺朝中兵权而采取的一系列手段 。

惊心鸟TB|朱允炆费尽心机收揽兵权,不顾战争形势变化,纵容李景隆导致战败
本文插图
由于朱允炆在军事上缺乏话语权 , 说他在勋贵中需要有信任的人出头承担代理人角色 。 在徐家和常家不可用的前提下 , 李景隆便是比较好的人选 。 虽然与朱允炆有姻亲的耿炳文、沐晟等家族也是勋贵 , 但地位比李景隆低了不少 , 根本无力与徐辉祖、常升这样的名将之后相提并论 。 而平燕大军中又有不少是徐家、常家和蓝玉的旧部 , 甚至还有朱棣的旧部 , 这就需要有人能完全掌控兵权 。 这不仅仅关系到靖难之役的成败 , 也关系到朱允炆的皇位是否能坐稳的问题 。 朱允炆赋予李景隆超规格的权柄 , 就是为了逐渐从勋贵群体中夺取兵权 。

惊心鸟TB|朱允炆费尽心机收揽兵权,不顾战争形势变化,纵容李景隆导致战败
本文插图
在实际操作中 , 朱允炆和李景隆完全可以用靖难之役调兵的名义 , 剥夺勋贵们的兵权 , 逐渐集中到李景隆手中 。 实际上平定朱棣根本用不了百万大军 , 而这百万大军本质上是通过暗箱操作和权谋诡诈之术 , 最终集中到了李景隆麾下 。 从现实利益的角度来看 , 只要有了兵权 , 朱允炆皇位就稳固了 。
这也能解释为何李景隆一败再败 , 朱允炆却不断的给他扩充权柄 , 甚至不顾朝中反对声音 , 力保李景隆 。 因为李景隆成为他军权的代言人 , 也成了他掌控军队的推手 。 如果诛杀李景隆 , 那军队的权力将回到勋贵掌控状态 , 这样朱允炆费尽心机收揽兵权的操作就白干了 。

惊心鸟TB|朱允炆费尽心机收揽兵权,不顾战争形势变化,纵容李景隆导致战败
本文插图
然而这个操作却事与愿违 , 成了朱允炆败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 勋贵们肯定是不愿意兵权被收走的 , 鉴于形势不敢明着反抗 , 但暗中挖坑还是能做到的 。 一方面可以消极作战 , 对于李景隆的命令阳奉阴违 。 另一方面还可以找机会暗中联系燕军 , 与朱棣方面达成和解 , 甚至直接投降朱棣 。 因此我们看到靖难之役的中后期 , 大量明朝军队消极作战 , 观望战争形势 , 投靠朱棣等等行为 。 这样使得军心涣散 , 士气低落 , 根本就无法与燕军作战 。 所以说靖难之役军事上的失败 , 完全是朱允炆过分迷信阴谋诡计 , 咎由自取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