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人|【文史随笔】河姆渡人在试错中进化的代价
_本文原题:【文史随笔】河姆渡人在试错中进化的代价
河姆渡文化遗存 , 距今约7000年 , 因最早发现于浙江宁波余姚之姚江畔的河姆渡而得名 。 文化遗址呈分散式 , 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 , 与浙江嘉兴南湖区马家浜文化对望 , 这两支文化在钱塘江两岸 , 形成了新石器时代长江下游和环太湖流域的早期文明 。 在它们之后 , 上海青浦崧泽一带有一支崧泽文化人 , 继续在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留下的传统中 , 经营这一方水土 , 他们走后 , 良渚文化人又来了 。
考古学家虽未明确萧山跨湖桥遗址与河姆渡文化之间的关系 , 但两处遗址的年代与地理位置相近 , 文明样式因皆处于江海交汇处而有共性 。 跨湖桥遗址出土的独木舟 , 在河姆渡文化里也出现了 , 河姆渡人同样自由穿行于山林原野和江河湖海之间 , 从事渔猎、造舟、采集、饲养、种稻、制陶、纺纱、建筑等 。 遗址出土骨镞有上千件 , 骨哨有160件 , 从上万件动物遗骨来看 , 河姆渡人食物所涉猎动物有61种之多 , 不光有山林猛兽 , 还有深海鲸鲨 。 驾独木舟 , 捕鲸猎鲨 , 河姆渡人是怎样做到的?他们的生产工具有石、骨、角、木和陶等质料 , 骨质工具最多 , 主要是将动物的角、牙齿和肩胛骨经过磨制加工制成农业工具、渔猎工具、纺织工具等 。 农业工具主要有骨耙、木相、木锄、双孔石刀等 , 其中骨耙是最为典型、数量最多的农具 , 共出土200多件 。 多选用大型哺乳动物的肩骨制成 , 平面呈梯形 , 上部装有直向木柄 。 河姆渡人硬是吃出一个骨器时代 , 表明河姆渡人的富庶 。
一
河姆渡人的幸福指数很高
河姆渡人的幸运 , 是由大暖期带来的 。 正是大暖期 , 使亚热带变成了热带 , 温带变成亚热带 , 连寒带都变成了温带 , 这不光改变了温度和湿度分布的纬度——天 , 还改变了地 , 使冰川化作河流 , 沙漠变成绿洲 。
河姆渡人的文明进程要从容得多 , 他们似乎没有高速成长的压力 , 当然也就没有高速成长中出现的文明不适和人性的烦恼 。 但其视野足够开阔 , 手艺也相当巧妙 , 不光能用石锛刳木为舟 , 更以河流为纽带 , 连山通海 , 还以木作的营造法式 , 将“构木为巢”的山林鸟居原理沿用并推广于河、海平原地带 , 造就了最早的干栏式民居 , 作为“人是万物尺度”和“万物之灵”的标志 , 以人的营造法式 , 将人与自然区分开来 。
定居 , 意味着人有了自主的时间和空间 , 可以从自然循环中独立 。 自己安身立命 , 不但结束了人与动物争抢洞穴的自然状态 , 而且开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新世界 。 如果说自然界还是自然形成的 , 或神创的 , 那么这个人类可以定居的新世界 , 则是人类自己的创造 , 成了文明的标志——由定居而有家和家族 , 而有村落和城市 , 而形成社会与国家 。
河姆渡人以定居的方式 , 播下了一粒城市文明的种子 , 但他们还没有城市 , 后来 , 我们从良渚文化中 , 看到那些发掘出来的城市 , 应该就从河姆渡人的定居开始 。
可同一时期的西亚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 , 已忙于打造城市 。 城市 , 已不是伊甸园 , 是个充满了是非、利害、成败和得失的所在 , 集中反映了人与人的对立统一的状态 。 在城市文明里 , 会出现人口问题 , 一个城市兴起 , 要有一定数量的人口打底子 , 人少了不行 , 多了也不行 。
河姆渡人还没有这样的问题 , 他们虽然开始了定居生活 , 但他们并未固定于某一个地点 。 他们的世界不大不小 , 有山、有海、有河流 , 海是东海 , 江是姚江 , 以杭州湾为出海口 , 还有山呢?《山海经》里说“东四百里曰句余之山” , 那“句余之山” , 便是河姆渡人的根据地 。 句余之山 , 不出四明山系 , 具体而言 , 即在姚江上下 。
试想一下 , 能用动物的骨头开辟一个骨器时代 , 肉食的猎取 , 应该多么丰富!让我们来看看史前舌尖上的河姆渡 , 他们自有一本大暖期的《山海经》食谱 , 从飞禽到家禽 , 从走兽到家畜 , 从花果到饭稻 , 从山珍到海味……从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的大量骨物遗存里 , 可以看到河姆渡人海、陆、空通吃 , 天上飞的 , 地下跑的 , 水里游的 , 都在他们的舌尖范围 。 他们从山吃到海 , 一路吃下来 , 吃出个他们自己的《山海经》世界 。分页标题
河姆渡人是如何“思想”的?思想并非理性的专利 , 还有灵性的一面 。 还有头颅 , 人的头颅 , 也就是脑容量 , 都变大了 , 因为人除了感知 , 还要思想 。 骨器时代表明 , 河姆渡人以肉食为主 , 这有利于思想 。
河姆渡人有农事 , 然未有农业 , 因其天然食源丰富 , 鱼肉、瓜果仍为主食 , 饭稻其次 , 故其经济形态仍属自然经济 , 主业还是采摘狩猎 。 产业经济出现 , 要等到人口增长、食源紧张之时 , 才会从“游于艺”的游戏规则转化为“立于业”的生产方式 , 河姆渡人还没有这样的产业意识 , 农业为主导要从良渚文化才开始 。
良渚文化里的农业 , 在河姆渡人那里 , 或为农艺 , 那是一种艺事活动 , 是万物有灵的艺术化的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 并非用来安身立命的经济 。 农艺不经济 , 对于河姆渡人来说 , 只是游戏 。 也许有那么一天 , 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 , 河姆渡人吹响骨笛 , 将候鸟引来 , 其中有鸟 , 衔来一粒种子 , 递给了吹笛人 , 吹笛人下意识地将种子植入脚下的泥土中 。 然后 , 日复一日 , 用笛声引导种子的灵性成长 , 鸟闻笛声而来 , 给种子施肥 , 为芽苗捉虫 , 也许就是古人所说的“鸟为之耘”吧 。 听起来 , 像个童话 , 但是 , 如果我们生活在河姆渡人的思想里 , 或许就会相信那个万物有灵的游戏 , 很可能是个真实的故事 。 如果童话和神话的种子时不时地还在现实世界里发芽 , 那么我们就更没有必要怀疑河姆渡人究竟有多么大的能耐了 。
对于河姆渡人来说 , 他们应有尽有 , 不知短缺为何物 , 故无需产业 , 他们从事稻作 , 只是人与天时契约的农艺活动 , 是参与天工开物的规律性游戏 , 还没有农业 , 但农业的萌芽却在这里 。
由此看来 , 河姆渡人没赶上两河流域、古埃及、古印度之文明古国的头班车 , 那真是河姆渡人的福气!
最起码 , 河姆渡人比苏美尔人多了一些伊甸园的日子 , 少了一些被奴役的日子 。 这也许是因为东方大暖期 , 来得早 , 去得迟 , 未有食窘;也许是苏美尔人文字早熟 , 率先进入成熟期的政治文明 , 而河姆渡人尚以天命神宠作为文明襁褓 , 在音乐里享受文明童年的万物有灵和万物一体 , 不光吹骨笛 , 还制作陶埙 , 他们都是庄子所言的“含哺而熙 , 鼓腹而游”的“天放之民” , “同与禽兽居 , 族与万物并” , 还没有通往奴役 , 也就谈不上什么个人权利 。
从目前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 , 河姆渡人没有发生过战争 , 虽与马家浜人并行于世 , 且有交集 , 但未见有文明冲突的迹象 。 可他们的消失 , 却有点意外 。 从遗址来看 , 河姆渡文化层的顶层被良渚文化覆盖了 , 有人据此认为 , 也许五千多年前 , 就预演过一次吴越争霸的故事 , 良渚文化兼并了河姆渡人 。 当然 , 这只是猜测 , 对于习惯以战争表达历史进程的人 , 这也是思维的惯性和历史的经验使然 , 但我们面对河姆渡人遗址里的遗物 , 不管怎么看 , 都未能看到杀戮留下的遗迹 , 较为明显的 , 反倒是文化的交流和文明的融合 。
【河姆渡人|【文史随笔】河姆渡人在试错中进化的代价】二
河姆渡人的“致命礼物”
河姆渡人是幸运的 , 但幸运靠不住 , 就如同热带的妖娆 。
有一本书《气候改变历史》 , 其中有一篇“发明热带性” 。 这一篇章的观点 , 对我们理解河姆渡人的得失 , 或许会有帮助 。
热带 , 有着天然的美丽和富饶 , 当年 ,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 , 他同时也发明了这样的热带性 , 他称之为“伊甸园” , 他说“小鸟的歌声是那样的动听” , “没有人愿意离开这个地方”……
他对于热带的热情 , 在欧洲引发了有关“富饶热带的神话” , 对于来自寒冷地带的欧洲人来说 , 充满了热带的诱惑 , 有一种如天堂般的感觉 , 怎么也挥之不去 。分页标题
在自然王国里 , 热带 , 无疑是一片“幸福的国度” , 人和万物都充分享受着自然的恩典 , 生机勃勃而又多彩多姿地成长 。 对此 , 有人竟然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我觉得 , 那仿佛是我置身于人间的极乐世界 , 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候 。 ”而德国哲人洪堡 , 则一再声称 , 热带“伟大壮丽”的景色 , 是多么令他“惊诧和敬畏”!没有哪里可以像热带那样 , 让他感到自然是如此壮丽;没有哪里可以像热带一样 , 让他感到自然是如此强大 。 受了洪堡的浪漫主义影响 , 达尔文对热带的考察也变得浪漫起来 , 他狂热地说道:我第一次看到了热带雨林 , 它是如此雄伟 , 只有亲眼看见才能真正体会它是多么神奇 , 多么伟大 。 那时的达尔文 , 一点也不像个进化论者 , 倒像个属于上帝的伊甸园的拥趸者 。 他本来应该在热带雨林里发现物竞天择的自然进化的竞技场 , 不料 , 他在此惊呼一个天人合一的绿色乌托邦 。
达尔文竟然这样说到 , 用尽了一个接一个的形容词 , 都无法向那些没有来过热带的人 , 准确表达他对热带的强烈感受 , 表达他精神上感到的愉悦和震撼 。 这里 , 整个就是一个伟大而纯天然的 , 却又是散乱而繁茂的温室 。 自然把这里变作它的小小动物园 , 但是人类却占为己有了 。 看起来 , 一个多么让人满怀爱的地方啊!对于欧洲人而言 , 它就是另一个星球 , 在和他们家园差了几个纬度的远方 , 另一个世界的光辉正在照耀大地 。
达尔文用“另一个星球”称呼热带 , 显然把热带划在了文明世界以外 。 但他没有说明 , 这“另一个星球” , 究竟是神创的 , 还是自然进化而成的 。 总之 , 它肯定不是人类的产物 , 不属于文明世界 。 人们对热带情不自禁的赞美 , 或多或少有几分“天而不人”的纯自然味道 。 一旦用人的尺度来衡量 , 将人本主义的文明世界的原则应用于热带 , 便如庄子说的“七窍开而混沌死” , 热带就在文明开化中崩溃了 。
本文插图
△达尔文
看来 , 洪堡、达尔文等人对热带性的赞美 , 亦适用于我们对河姆渡人的猜想 。 在热带性里 , 文明初曙的河姆渡人 , 曾经享受了洪堡、达尔文等极力赞美过的热带性的美丽和富饶 。 同时 , 也因了小冰期的到来导致热带性退出 , 使得河姆渡人也随着“文明的热带性”不适 , 而退出了文明的进程 。 寒流入侵 , 终结了“文明的热带性” , 文明转向温带和亚热带发展 , 向以农业为主导的新型产业文明转型 , 终于撕裂了脆弱的热带性 。
美国学者贾雷德·戴蒙德在其著作《枪炮、病菌与钢铁》中 , 谈起“牲畜的致命礼物”时 , 就提到了“农业的出现如何会成为群众传染病形成的开端” , 他在书中说到 , 农业社会的人口密度和农业生产方式产生的病菌 , 对于从狩猎采集向农业生产转型的族群来说是致命的 , 给文明带来了不确定性 。 以此 , 我们猜想 , 河姆渡人消失 , 很可能就是遭遇了农业文明产生的病菌入侵 , 在文明的试错中 , 农业文明的始作俑者 , 成了牺牲品 。
农业生产方式对自然经济发动了致命攻击 , 刀耕火种 , 毁林开荒 , 破坏自然形态是显而易见的 , 由此带来的生态系统的变化对自然秩序的破坏性影响隐蔽而深刻 。 尤其农业微生物引发的病菌 , 对自然界微生态循环系统的破坏 , 可以说是人类以文明的方式不经意开启了传染病的一个源头 。 疾病流行 , 对于初民是灾难性的 , 他们不知疾病为何物 。
在文明开化中 , 不知不觉 , 死亡就来了!他们不知死亡从哪里来 , 还要往何处去 , 更不知死亡几时来几时去……文明的缘起 , 原非天赐福祉 , 乃不得已而为之 。
但凡新生事物 , 初始 , 多为文明禁果 , 人类好奇 , 而欲尝试 , 或引发文明冲突 , 或修成文明正果 。 河姆渡人便如此 , 不断地试错而发现稻子 , 他们反复试验的农业生产就像进行一场艺术创造的行为 , 处于农艺的过程中 , 而后 , 也许因为好奇 , 而不断尝试 , 终于自食其果 。分页标题
被热带性恩宠了2000多年的河姆渡人 , 还不知农业文明的病菌为何物 。 在“牲畜的致命礼物”里 , 戴蒙德列举了一些农业文明的动物性疾病:与牛有关的疾病 , 有麻疹(又叫牛瘟)、肺结核、天花;与猪、狗、鸭有关的疾病 , 有流行性感冒、百日咳;与禽鸟有关的疾病 , 有恶性疟疾等 。 这些动物 , 都被河姆渡人驯养为“牲畜” , 同样也给河姆渡人留下了“致命礼物”……
河姆渡人消失 , 有多种说法 。 有人说是异族入侵 , 可遗址未见有杀戮痕迹;有人说是海侵 , 理由似乎也不够充分;能否有一种新的说法呢?受那位美国学者的启发 , “病菌” , 也许真的是因为文明自身产生的病毒毁灭了那个创造该文明的族群 。 人类在缔造文明时 , 或许必须在不断的试错中进行 , 或经由某个族群 , 或出自某一部分人 , 因其好奇 , 总是尝试 , 不断成为试验的牺牲品 , 这当然也适用于河姆渡人 。
在文明的试错中 , 农业文明成了牺牲品 。 猪、狗、羊以及水牛都被河姆渡人驯养称“家畜” , 也许它们身上携带的病菌 , 成为赠予河姆渡人的“致命礼物” 。 我们在河姆渡文化遗址中 , 发现了家养农作物和牲畜的遗物或骨骸 。
河姆渡人过着“富饶热带的神话”生活 , “天放”了大约2000年 。
当文明古国来临时 , 他们还在“拒绝成长” , 享受“不发展的自由” 。 但他们终于消失了 , 取而代之的是良渚人 。 良渚人不得不用生产代替狩猎采集 , 将河姆渡人的游戏规则发展为良渚文化的生产方式 , 使以狩猎采集为主的自然经济转向为以农业为主导的产业经济 。 在河姆渡遗址的最上面一层 , 覆盖着良渚文化的遗存 , 这说明 , 良渚文化取代了河姆渡文化 , 但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河姆渡人被良渚人征服、取代了 。 也许它以经济转型的方式完成 。
河姆渡人为稻作农业的兴起准备了一套成熟的农艺 , 当农艺活动向农业经济转型时 , 河姆渡人却消失了 。 消失的原因 , 很可能是由于文明试错引发的病菌所传染的疾病 , 河姆渡人就是在文明试错和经济转型的关头上消失的 , 它提醒着当下的我们 , 在文明进程的洪流中 , 采取文明保守主义的立场和原则 , 或许可以保卫文明本身以及人类的基因 。
经济转型 , 是最为深刻的革命 , 尤其从自然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型 , 从自然食物链以外开辟新的食物来源 , 这表明人类从自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出了第一步 。
文章来源:《文史天地》第270期
【独立历史学者 , 历史学博士】
责任编辑/王封礼
点击
- 文史砖家|由一只衣袖引发的日本超级大火,焚毁2/3的东京城,超10万人遇难
- 安禄山|匈奴突厥怎样进化成辽夏金元?通过你不熟悉的这两个民族|文史宴
- 文史大观园|瑞士冷知识10则:带你认识一个真实的世界花园、钟表王国!
- 奎先达坂西|「记录生活」地摊买瓜记(随笔)
- 一半是冰一半是火焰|随笔:夏思清浅入伏来
- 书法字画|2020-2《中华文史论丛》目录
- 连云港|连云港史志文化“六进”活动进社区暨港城文史讲堂第一期举行
- 摄诗文史版|这八项伟大的工程,都是中国人的杰作
- 摄诗文史版|[ 摄影 ] 极具美感摄影!每张都想拿来做壁纸!
- 摄诗文史版|人类心脏洗干净后的样子,透明的青蛙…这里有你想不到的事物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