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成长工作坊|我们是如何进入到一种“着魔”状态中的?
_本文原题:我们是如何进入到一种“着魔”状态中的?
繁荣成长工作坊
公众号ID:FlourishingParty
关注
我们是如何进入到一种“着魔”状态中的?|
后现代哲学系列—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 ?
文 | Joy Liu
图 | 网络
本文版权归 Joy Liu 所有
任何形式转载请后台留言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01
亲爱的你 , 好久不见!
之前说到今年会邀请你更加深入地探讨后现代的哲学立场 , 和那些可以说天翻地覆地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视角 , 以及思维方式的哲学家们 , 今天我就是来开始兑现这件事情的!
熟悉我的朋友们都知道 , 我在做咨询的时候 , 主要用的是后现代合作对话的方式 。 当然我之所以特别喜欢合作对话 , 不仅仅因为它对于人的基本假设和看待世界的视角让我感觉到舒服 , 自在和自由 , 跟我自己的生命底色有着某种默契和契合 , 更是因为站在这样的一些立场看待世界的时候 , 我并不是一个咨询师的角色 , 而是一个完整的人 。
这些哲学立场让我可以真正以一个人 , 不是任何角色 , 不按任何剧本的发展 , 没有任何“应该” , 也可以不带着那些我自以为是的理论和预设地 , 跟另一个人在一起 。
所以就像合作对话创始人贺琳.安德森曾无数次说到的 , 她会鼓励自己的学生在咨询室里忘记咨询室的角色 。 在日常生活和咨询中的她 , 是一致的 , 是没有差别的 。 并不是只有到了咨询室 , 她才变得好奇 , 谦逊 , 聆听 , 尊重 , 保持一种近乎“无我”的状态 。 她平时就是这个样子的 , 这就是她说的一致性 。
当然了 , 我暂时还做不到 , 很显然我在咨询室里要耐心和慢得多 , 也很少那么快地陷入到某种情绪中 。 不过我相信这是一个不断练习和修炼的过程 — 随着我们在每天的日常中践行这些哲学立场和理念 , 它们会愈发地在生长壮大 , 我们跟那些惯性的反应渐行渐远 , 从而获得内心真正的自由与平静 。
今天我要跟你分享的这位哲学家 , 是对于整个后现代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影响的一个天才人物—维特根斯坦 。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分为前期和后期 , 前期的主要代表作是【逻辑哲学论】 , 而后期的主要代表作是【哲学研究】 。 某种程度上可以这么说 , 他后期的【哲学研究】 , 就是以自己前期的思想为靶子 , 对整个我们做哲学(看待世界)的方式进行反思的 。 从这一点上说 , 维特根斯坦真正做到了对自我局限的突破 , 也正是由于这一点 , 他被称为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
为了方便起见 , 以下段落里 , 我会直接称呼他为维哥 。 维哥以后会频繁地出现在我的文章之中 , 所以他有一天也会跟我一样 , 成为你的老朋友 。
维哥的【哲学研究】的确是晦涩难懂 , 如果你拿起了它 , 却发现跟天书一样根本读不懂 , 我想说 , 你不是一个人 , 我在最开始阅读的时候也被劝退了好多次 。
幸好这些年一直有跟随着老师学习 , 也跟着同僚一起阅读 , 讨论 , 现在对维哥的写作方式稍微熟悉了一些之后 , 发现他就像是带着我们在做思维体操的老师 , 我们在跟随着他一点一滴地解构语言建构的“海市蜃楼” , 在一点一滴地从让我们着魔的对语言的错误用法中 , 解脱出来 , 渐渐学会以一种他说到的 , 没有问题 , 或者说不创造问题的方式生活 。
今天跟你的探讨仅仅是一个开始 , 而不是结束 。 阅读我的文章从来都不容易(不仅仅因为长) , 这个系列也尤为烧脑 。 所以我想请亲爱的你 , 从此刻开始 , 慢下来 , 静下来 , 然后让我们一同进入这座语言的迷宫 , 拨开萦绕在我们四周的迷雾 , 一起找到迷宫的出口 。
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繁荣成长工作坊|我们是如何进入到一种“着魔”状态中的?】
02
我们是如何进入到一种“着魔”(obsession)的状态中的?
“哲学疾病的一个主要的原因—片面的饮食:人们只用一种例子来滋养其思维 。 ”
—维特根斯坦
“大大小小的哲学家们像中了魔法一样总是企图按照一个表达式的用法来理解所有相关的其他表达式的用法 。 但是 , 这种企图当然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 。 因此 , 哲学家们便深深地陷入各种各样的困惑之中 , 他们变得躁动不安 , 无法平静下来 。 可以说 , 他们的精神(或者说理智)产生了严重的疾患(类似痉挛) , 心理出现了极度的不适 。 ”
—韩林合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 , 你陷入到某些想法当中 , 仿佛一直在无限循环 , 你可能自问自答 , 但每次的答案都是一样的 , 而这个答案并没有令你满意 。 这时候你便在一种维哥说的着魔状态当中了 。
维哥在【哲学研究】里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当哥白尼的日心说提出之前 , 人们对于地球位于宇宙中心这个想法 , 是一种着魔了的状态 , 而当日心说被提出时 , 我们立刻就从这种以地球为中心的着魔状态中被“解救”出来了 , 因为地球一下子被放在了与其他行星同样的位置上 。
在对话中我不断遇到当事人各种各样的“着魔”状态:跟已婚男性在一起 , 期待对方离婚 , 对方却最终没有离婚 , 想要报复他却觉得不对;跟一个不合适的前任分手 , 却总是想要联系对方 , 联系了之后又觉得后悔;想要去做一件对自己极为重要的事情 , 每次要行动之前都打退堂鼓 , 最后还是没有做;强迫孩子按照自己说的去做 , 没有效果的时候 , 就用更大的力气强迫她……
我们就像是维哥口中说的这样一类人:这个人在一间并没有上锁的房间里 , 但是他走不出去 。 因为他只是一个劲儿地推门 , 打不开的时候 , 就只知道更使劲地推门 , 而实际上门是需要被拉开的 。
他还有另一个比喻(我的转述):一个人在一个房间里想要出去 , 在他面前的那面墙上挂满了假门 , 他一次次试图去打开它们 , 却都是徒劳 。 而实际上真门就在他背后的那面墙上 , 只要他转过身 , 去打开那扇门 , 就可以走出房间 。
当然对我们来说最难的 , 便是那个拉门或者转身的过程 , 因为这意味着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我们能从不止一个视角去看待同一件事情 , 或者说我们对于一件事情的描述 , 不再是唯一的 , 我们笃定认为的“就是那样”的描述 , 而是对同一件事情有了新的 , 不同的描述方式 。
再或者 , 我们对于自己是如何陷入到这种视角的过程 , 开始有了反思和觉察 , 我们便可以从这种痴迷和着魔的状态里停下来 , 甚至转过身 , 去打开那扇“真门” , 走出困住我们的“房间” 。
在这里我想再举一个例子 。 最近被热议的一个事件 , 便是61岁杨丽萍在抖音发布了一条视频 , 被网友评价:“一个女人最大的失败是没有一个儿女 , 所谓活出自己都是蒙人的 。 ” 这句话似乎可以变成一个万能句式:一个女人最大的失败便是没有结婚 , 一个女人最大的失败便是体重超过100斤 , 一个女人最大的失败便是离婚……有趣的是 , 写下这句评论的人 , 是一位女性 。
所幸现在 , 因为价值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 , 这种捆绑和禁锢女性的话语 , 不再是唯一可以被听到的声音 , 但你看 , 说这个话的人 , 是不是生活在一种对某个世俗准则的无限信奉的着魔状态中呢?这种着魔的状态 , 让她说出“一个女人最大的失败是没有一个儿女”这样的话 , 有趣的是 , 如果她自己恰恰是一位不能生育的女性呢?如果她恰恰喜欢女人 , 在我们现在的主流社会里 , 根本无法要孩子呢?那么很不幸 , 她变成为了自己口中“最大的失败” 。 你看 , 我们便是这么编织自己世界的囹圄的 。分页标题
维哥说 , 选择一种语言 , 便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 。 当我们不断重复那些主流话语里 , 贬低 , 限制女性的话语时 , 我们也同时选择了这样一种存在方式 。 我最近在上一门叫做【性社会学】的课程 , 老师在课程里说了这样一句话 , 在我们的文化里 , 婚姻对于女人来说叫做“归宿”(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说法“你要找一个好的归宿”) , 而婚姻对于男性更像是一种事业(所谓“成家立业” , 成家和立业是并列的关系) 。 在这样的话语体系下 , 我们便活出了这样一种生活方式:女性跟婚姻的捆绑程度 , 一般来说要远远高于男性 , 这也是为什么没有结婚的女性比男性承担着更大的社会舆论压力 , 和来自于自己的压力 。
在这里我想再次引用维哥的两句话:
“一个不恰当的表达方式是一个停留在一种困惑之中的可靠手段 。 可以说 , 它堵死了从其中逃出来的那条出路 。 ”
“我要教给人们的是:将一种不明显的胡说转变成一种明显的胡说 。 ”
这也是我跟随你一起看到的 , 将一种煞有其事的胡说 , 变成一种明晃晃的胡说 。 很显然 , 这位网友对于杨丽萍老师的论断 , 只要我们稍微后退一步 , 就能看到 , 是一种明晃晃的胡说 。
但是有些胡说 , 却不那么明显 , 它们看起来是那么的言之凿凿 , 那么的令人信服和笃定 , 以至于我们要花很大力气 , 反反复复陷入着魔状态的泥沼之中 , 再反反复复地练习着爬出来 。 下面我想来说说这部分不那么明显的胡说 , 以及我们要如何发现它们就是胡说 。
本文插图
03
要如何发现自己就在一种“着魔”状态当中?
“我们在哲学中陷入的麻烦来源于如下事实:我们不断尝试按照一个范型或模型来解释一切东西 。 我们可以说 , 哲学源起于某些偏见 。 “必须”和“不可能”是展示这些偏见的典型语词 。 它们是赞同某些语法形式的偏见 。 ”
“一种语法的着魔状态可以这样来描述:拿着某种极为简单的语法形式并且可以说按照其型式来改变所有语词的形式 。 ”
—维特根斯坦
我想到一个你十有八九听过的故事 。 故事是这样的 , 一个人在路灯下找他的钥匙 , 但是死活找不到 , 于是一位路人问他:“你确定你的钥匙就丢在这里了吗?” 他说:“不确定 , 但是只有这里有灯光啊!” 处于着魔状态的我们 , 就像是这个在路灯下找钥匙的人:哪怕这个办法行不通 , 我们还是偏执地想要更努力地尝试 。
关于着魔的状态 , 维哥还说了这么一段特别形象的话:哲学的不安及其解决办法中的奇特之处看起来或许是这样的:它就像是这样的苦行僧的苦难一样 , 他边呻吟边阻挡着一个沉重的球 , 站在那里 , 一个人向他说:“让它滚下来吧 。 ”由此他便获得了解脱 。 人们自问道:如果这些你不知道用其做些什么的命题让你不安 , 那么你为什么不早些放弃它们 , 什么阻止了你这样做?好的 , 我相信 , 他认为自己必须加以适应的那个东西是那个错误的系统 。
对 , 让我们着魔的 , 便是我们觉得 , 对于某些让我们不安的命题或者思维方式 , 我们必须要加以适应 , 由此我们变成了那个不断呻吟着阻挡沉重的球掉下来的苦行僧 。 因为我们深深相信 , 并且从未质疑过:是谁告诉我们 , 不能让那些球滚下来呢?
这种苦行僧式的自我折磨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 想想上一次你为某件事情苦恼不已的时候 , 是不是就在这样的状态里?你告诉自己 , 作为男朋友 , 他应该在我情绪不好的时候察觉到 , 并且来安慰我啊 , 为什么他就没有做到?或者我的孩子应该喜欢读书啊 , 但是她偏偏最喜欢的就是玩吉他和唱歌 , 她怎么可以这样?又或者你跟自己说:我都30岁了 , 必须结婚了 , 可我怎么还是单身? 分页标题
这些想法 , 这些我们觉得所有人都“必须” , “应该” , “一定要” , “怎么能不”遵守的东西 , 恰恰就是我们觉得自己必须加以适应的那个错误的系统 。 我们要做的 , 不是更努力地去适应这些错误的系统 , 而是想办法停下来 , 看到我们自己是如何进入到这个错误的系统中的 , 以及想办法丢弃那些维哥说的 , 让我们不安的命题 。
在今天的探讨结束之前 , 我想最后举一个例子 。 很多朋友问我要怎么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 , 一个官方的说法 , 你要具备最基本的资质 , 但是介于我国的考试制度 , 基本上心理咨询师的证书 , 和一个真正能做好对话的人 , 可以是毫不相干的两件事情 。 这就有点像一个人参加了驾照的理论考试 , 和他是否能在北京市内把车开得顺畅自在是两回事一样 。
那怎么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呢?我们有很多这样那样的假设 , 其中很多想法 , 在我看来 , 都属于着魔状态中的一种 。 比如有朋友会说学习精神分析是做心理咨询的“基础” , 我相信精神分析流派的等着赚钱的老师们一定很喜欢这样的说法 。 从维哥的视角看 , 精神分析就像是我们最开始信奉的地心说一般 , 而当我们可以把所有其他的咨询流派 , 并列地跟它放在一起时 , 它便失去了那种从前让我们着魔的魔力 , 就像把地球并且地放在其他行星中一般 。
另一种常见的着魔状态便是想要去改变人的冲动 。 上周在一次课程里 , 有位同学问说:“对于那种因为经历了父母出轨 , 而养成了性成瘾习惯的人 , 我要怎么改变他的认知?” 这就是一句典型的 , 不明显的胡说 。
下面请容许我把它变成一种明显的胡说:首先 , 父母的出轨 , 和孩子的性成瘾之间是什么关系 , 这个因果关系是怎么来的?性成瘾是谁的定义 , 孩子自己怎么说?如果让孩子自己来描述他的困境 , 他会用性成瘾这个词吗 , 显然不会 , 那他自己的说法是什么 , 他怎么看待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所有这些都不知道的情况下 , 硬生生想要改变一个人 , 这不是助人 , 是着魔 。
对于这种想要去“帮助别人” , 想要去“改变和改造别人”的着魔状态 , 我想我们需要后退一步 , 看看对方到底需要什么 , 或者说 , 对于对话有帮助的 , 到底是什么 。 我一次次地在对话中感觉到 , 但凡是我们抱着想要改变别人的意图的对话 , 几乎对对方都没有什么帮助 , 很多时候会适得其反:难道谴责他们 , 不理解他们 , 想要改变他们的人(包括他们自己)还不够多吗?
他们是否还需要从我们这里再一次“确认” , 他们是“错的” , 是“不道德的” , 是需要立刻“改正”的?还是说 , 他们需要这样一种空间 , 在这个空间里 , 他们可能有生以来第一次好好被聆听 , 第一次能够理解自己这么做的一整个脉络 , 看到更大更完整的背景 , 让那些从前模糊的东西变得清晰 , 自己找到走下去的出路?
当然还有很多很多对于怎样如何做一个好的对话者(或者咨询师 , 助人者)的着魔状态 , 由于篇幅的限制 , 我就先举以上的两个例子 。
在我看来 , 其实成为一名好的对话者 , 并没有任何已经规划好的路径 , 或者说没有一个已经写好的剧本 , 而我们需要入住其中 , 成为那个规定的角色 。 有些人一辈子没有学习过任何助人的理论框架 , 也没有经历过任何所谓的专业训练 , 但她可能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就不会轻易给别人下结论 , 会自发地好奇 , 聆听 , 给对方空间说出他们最想说的 , 然后谦逊地提问 , 回应 , 并且在整个过程里与对方同在 。
我有位让人特别舒服的好朋友 , 她并不学心理学 , 我问她怎么做到的 , 在跟她聊天的时候 , 那么让人自在舒服 , 她说她还不算什么 , 她奶奶才是真的厉害 。 奶奶每天就坐在自己村子里的家门前 , 总是有源源不断地人来拜访她 , 跟她讲自己的困惑 , 而奶奶通常只是听着 , 偶尔给一些回应 , 但跟她聊过的人 , 都感觉到好了很多 , 仿佛问题已经被解决了 。分页标题
所以与其说重要的是学习哪种咨询流派或者技术 , 不如说你要怎样修炼自己 , 让自己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 而那些我们容易陷入其中的着魔状态 , 不过是我们试图找寻“捷径”和“秘籍” , 企图用一种范式 , 一套理论框架去搞定所有人的痴心妄想罢了 。
当然了 , 我自己也时常处于各种各样维哥说到的着魔状态中 , 能做的 , 就只有多多觉察 , 让自己慢下来 , 不像一只无意间飞入捕蝇瓶中的苍蝇一般乱飞乱撞 , 而是停下来 , 看看自己是怎么进入到这个瓶子里的 , 然后一次次 , 一点点地 , 把自己从着魔的状态中解救出来 。
本次我们的探讨就先到这里 。 欢迎亲爱的你关注下一期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分享:如何从着魔的状态中解放出来 , 得到心灵的安静和平静 。
本文插图
想要深入学习后现代哲学和对话的艺术吗?
真·白菜价的工作坊来了!
报名请加微信Zoe(微信号:zoe777999)
Joy(微信号:joyliu99)
请注明:合作对话工作坊
END
预约心理咨询
- 新华社|山东荣成:赶海寻“鲜”
- 创意写作坊|我们为什么而写作?
- 国家|嫌当市长工资低,他辞职“捡破烂”,挣了80亿资产却非要上交国家
- 创意写作坊|一个好的开头应该怎么写?
- 创意写作坊|迟子建的12条写作建议
- 创意写作坊|热身练习 | 人物塑造01
- 上游新闻|浙江三门“毒跑道”调查:部分孩子仍有后遗症,项目系转包塑胶出自黑作坊
- 中国新闻网|山东荣成现夏日海雾美景
- 独角鲸工作坊TB|谁更胜一筹?金·卡戴珊网上秀新装,被粉丝指出抄袭妹妹凯莉造型
- 荣成|山东荣成:多彩盐田像大自然的调色盘